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型新授课

课题6.1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1

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

目标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

重点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

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

准备

活动一:引导提问: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

“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

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

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

活动二:猜想: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

教由

2.教师统计分类

活动三:设计实验: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

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

活动四:进行实验: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

程1.

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

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

活动五:分析论证: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

出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六:评估与交流: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

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

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作业

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布置

课堂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总结

课型新授课

课题6.2力的合成

课时1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教学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目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1、合力的理解。

教学

重点2、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3,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力的计算。

教学钩码、细绳、小车等

准备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

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

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

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学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

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过例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

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L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拗,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

.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合力:一个力⑺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片和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

相同,这个力(乃就叫那两个力(片和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

的合成.

教师实验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情况(学生观察)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

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作业

巩固加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布置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则;

课堂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结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课题6.2力的平衡

课时1

教学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目标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

1、正确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重点

2、二力平衡条件的得出。

难点

教学

猊,套实验仪器

准备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讲述: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

教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讲述: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

程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

支持力,课桌静止.

讲述: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

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

和向后的阻力.

讲述: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

相-互平衡.

讲述: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

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讲述: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讲述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一两个拉力.

讲述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

实验.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

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

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

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X10牛/千克=500牛

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

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

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

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作业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布置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

课堂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总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

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

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课型新授课

课题7.1质量

课时1

1、知识目标

(i).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

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

教学

目标注意的问题。

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

温度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⑷.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3、情感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测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

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1、重.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说明:

①.质量单位是物理学的基本单位之一.它是学习密度等其它单位的基础。

②.天平的使用是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学生在这里第一次学习,要重点

教学

讲授。

重点

2、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认识。

难点

对质量的国际常用单位有具体认识。

说明:

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困难。

②.学生对1千克、1克没有具体认识.对常见物体的质量也没有具体认识。

天平及碳码、挂图、杆秤等。

准备

(-).引入课题

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木桌与木椅相比,哪个含的木材多?铝勺与铝锅,

谁含的铝多?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引出“物体”与“物质”,知道物体是由

物质组成的。

一般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区分“物体”与“物质”,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

认识到木桌与木椅是物体,木材是物质;铝勺与铝锅是物体,铝是物质。通过

这些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从而认识到物体是由物质组

成的。

(二).讲述质量

(1)分析上述引入:木桌比木椅含有的木材多;铝锅比铝勺含有的铝多。

由此得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教(2)讨论几个问题: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它的质量变不变?宇宙

飞船上的宇航员把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带回地球,这块石头的质量变不变?一块

学子冰化成水,它的质量变不变?

过学生在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教师归纳:质量是物体-的--一--个--恚--本的

属性,与物体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程(3)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数学课中学过的千克、克等单位,指出千克、克

就是质量单位。介绍巴黎国际计量局内的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课本PH4图

7-4o介绍国际单位:千克和其它单位:吨、克、毫克。介绍各单位间的换算

关系: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再举例进行单位

换算。

质量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千克(kg)②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lt=1000kg;lkg=1000g;lg=1000mg。

出示1升水的质量为1千克。

举出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对1千克、1克形成具体观念。

让学生阅读课本P115图7-6物体质量尺度的数量级表。

出示几道质量的单位换算题,让学生练习有关质量换算的.规则。

(三)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

(1).介绍天平的作用。说明当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与硅码的质量相等。

(2).出示演示用的托盘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再对照挂图认识天平各部

分的名称。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教师可通过边演示、边讲解。每一步操作都由教

师先讲解,然后操作示范。

(3).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天平。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刀口;指针;分度标尺;称量标尺;游

码;底座。

天平的使用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的零

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的中央的刻度线处,这时横

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镶子向右盘里加减祛码并调节游码在称量标尺

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右盘中祛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

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①、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②、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③、取跌码时一定要用镇子。

④、往盘里加跌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碳码,当

加到最小一个祛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⑤、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称量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秤量(天平的秤量=所配秩码总质量+游跌最大读数)。

B.取跌码要用镶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1、基本题

(1).月球的质量为7.3X10%,合_____kgo一头大象的质量为6t,合

kg。

(2).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地球的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

的多少倍?

作业(3).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体积变大了,冰的质量是—kgo

2、提高题

布置(1).试判断质量为Z.SXIO7mg的物体可能是下列的哪一个?()

A、一只兔子B、一头小象C、一个小学生D、一只

蚂蚁

(2).一位同学到商店去买2500个铁钉子,售货员给他称了1.5kg的铁钉。

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利用天平很快地判断这L5kg铁钉是否有2500个。写出你

的主要做法。

课堂

正确认识质量。

总结

课型新授课

课题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课时1

1、能从物质的形态、形状、空间位置等的变化中提取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不变性这一

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即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

概念。

2、能从怎样比较质量多少的方法中领悟质量单位的意义,以及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

单位“千克”的由来。

3.熟悉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对这些常用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对常见物体质量多

教学

少有一种基本的估测能力。

目标

4.认识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5.通过宇宙中物质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的展示,以及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

树立唯物辩证的思想,拓展视野,打开思路。

6.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与使用托盘天平,并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

的习惯。

7.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教学

重点内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质量各单位间的相互换算和体积的测量。

重点

难点内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难点

教学

托盘天平和碳码、烧杯,量筒,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铁块,水。

准备

(一)学会使用天平:

1、复习提问:托.盘天平的主要构造有哪些?

教2、托盘天平的调节:

先让同学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摘录,请同学对照托盘天平,仔细阅读说明

书,实习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方法。

教师再结合实物讲解:(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托盘天

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的零刻线处,再

调节横梁平衡。当指针静止时观察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并观察指针左右摆动的幅

度。

提出问题:天平指针如果左偏,哪一边质量偏大?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

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标尺中央左右摆动

的最大格数相等,横梁也就平衡了。

引导观察:将调平后的天平的两盘对调,将调平后的天平移动一下位置,天平是

否平衡?操作观察,了解天平调节平衡后不能随便的更换托盘和移动位置,否则天平

需要重新调平。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磋码放右盘;

②向天平右盘加磋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硅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④测量结束,后,磋码放回碳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了解天平使用时应注意:不能超过称量范围,必须用镜子加减祛码和移动游码,

不能直接测量潮湿的物体、化学药品。

(二)、学会使用量筒或量杯:

提出问题:我们利用天平可以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测出

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引导学生先回顾小学学过的知识:体积的单位与换算关系,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

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然后利用体积计算公式,那么液体和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怎样测

量体积呢.?

出示量筒:让学生观察量简,认清测量单位、量程(即最大测量范围是多少)、分

度值(即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倒入适量水,小组协作练习操作和读数,

然后让学生表述观察的现象,并归纳出量筒的使用方法,并提示不管液面下凹还是上

凸,读数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相平。然后出示量杯,认清构造,指

出使用方法与量简相同。

再提出问题:液体可以直接利用量简直接测量,那么如何利用量简测量出不规则

形状的物体体积?

学生讨论分析解决办法,交流补充,教师进行归纳排水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指出:①排水法仅适用于不吸水的物体,如果物体易吸水,如粉笔、海绵、棉花

等物体就不能用排水法测量体积。

②量筒中初次装入的水体积要适量,既要能没过物体,又要使物体浸入后总体积

不超过量筒的量程。

1.选择题:

①.天平用久了,秩码会磨损,用这种已被磨损的硅码来称物体的质寸乱其测量结果将

()

A.偏大B.偏小C.不受影响D.无法判断

②.一.位同学在测某物体质量时,在天平右盘里无论怎样加减跌码,都不・能使横梁平

衡,可采用的方法是()

A.交换左右两个托盘B.旋动平衡螺母

作业C.移动游码,1D.同时移.动游码和旋动平衡一婚母

2.实验探究题:请读出右图中量筒内水的体积________。、

ml

布置3.问题解决题:p40

1.30

①.作业本中的一张.纸的质量非常小,无法用天平直接测量出来,该

怎么测量.?割

=-io

②.现有一盒大头针,你能否不要用数数的方法很快估算出它们的数

>

量?

③.你在使用天平时觉有哪些不便?如何改进?

④.如何利用天平尽快的称出质量为100•克的水?

课堂

本节知识要点:天平和量简的使用方法。

总结

课型新授课

课题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时1

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⑵了解识别不同物质的一些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及单位

的由来。

⑶学会查密度表,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教学

过程与方法

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定指引学生找到比较铜块和铁块不同以及盐水和水在

某一方面的特性的不同之处一一密度。从中体会研究归纳物质的特性的方法。

情感、杰度、价值观

[谣养)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去

认识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进而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探究的兴趣。

教学

1.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重点

2.密度概念、意义的理解

难点

教学棉花、牛奶、菜油、水、酒精、煤油、盐水;铜、铁、铝、泡沫、木块、

准备钢球、玻璃球、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等。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有关长度、体积、质量的知识,知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

量杯、天平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去完成一次科

学探索,学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特性一一密度

(二)、进行新课

教1.联系生活,情景铺垫:

请看:老师带来的这几件实物,

出示第一组物质:两个体积相等,被染成白色的正方形实心铁块和木块。

提出问题:它们外形上有什么特点?猜想它们的质量相等吗?

演示:把实物分别放在天平两盘上,天平不平衡。

学生观察物质,找出共同点一一体积相同;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质

量不同。

提出问题:体积相同的物质为什么质量不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再看一

组实验。

出示第二组物质:质量相同的,体积不同的铁块和木块

演示:将铁块和木块放在天平左右盘上。

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发现了这两样物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回答:质量相同,体积不相同。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两类现象吗?举例说明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质量相同时,体积不一定相同?

②为什么体积相同时,质量不一定相同?

③出现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学生不合理的猜想,不应全盘否定,应肯定其中

合理的部分。

引导:看来同学们的疑问集中在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上?就请大家先猜

想,出现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由同学们的分析可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仅取决于物质的

质量或物质的体积,那么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

有.,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一起来寻找答案。

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假设:

①可能与材料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硬度有关;③可

能与质量有关;

④可能与体积有关;.⑤可能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引导:怎么做实验?选哪些物质作探究对象?测哪些量?怎么设计记录

表格?

启发:可以着重讨论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每个小组实验结果如果既要

同种物质间进行比较又要不同种物质间进行比较至少做几次实验?②需要哪

些测量工具?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③实验数据出现,误差怎么办?怎样合

理的处理实验数据?

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和优点。

学生四人为1个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推荐组员参与全班交

流。

,4.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应回避,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

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①水、酒精、煤油、盐水;铜、铁、铝、泡沫、

塑料、木块、钢球,玻璃球等物质作为探究对象;②选取天平、量筒、刻度尺、

烧杯等作为探究工具;③提供探究的记录的参考表格如课本P121所示;④对

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⑤对学生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给予指导。

学生自主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

①各小组任选两种物质进行实验;

②相互协作,合理分工;

③实验测量,填写数据。

计算数据,分析、讨论数据间的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5.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强调尊重事实,在误差范围内寻找物理规律。

在对多个小组实验分析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物质不同,质量

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通过对不同小组提供的实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共同的特点,

归纳得出结论。

6.揭示规律,给出概念:

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教师指出:今

天的结论是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得到的,其实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物理规律,

今天的实验还远远不够。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并对

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的。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是物理学的科

学研究方法。

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①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②密度的计算公式:P=mlV

③密度的单位及换算:kg/n?、g/cn?。

7.观察图表,归纳理解:

请观察密度表,看看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通过观察比较,找出

带规律性的知识进行交流。

强调几点:①科学工作者精确测出的这些密度值以后是可以直接查表应用

的;②水的密度应该记住;③应知道密度值表示的物理意义。如水的密度是

1.0X103kg/m3,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观察密度表后进行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①固体、液体、气体中密度最大的、最小的各是什么物质?②固体、液体、

气体中密度值一般相差的数量级是多少?③密度相同的物质有哪些?④密度

表中采用的单位是哪个?⑤密度表中对温度和压强作了限定是什么意思?

8.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问题:①旅游带回的纪念金币、银项链等如何鉴别.真伪?②一捆已知

质量及横截面积的铝线,如何利用密度表计算这捆铝线的长度?③矗立在

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碑身高

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在长14.7m、宽2.9m、厚1m的碑心石

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例题:一块金属质量是L97t,体积是0.25m\这块金属的密度是多大?是什

么金属?

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1、2、3o

2.完成《分层达标训练》中本节内容。

布置

1.介绍对密度这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

课堂几个主要环节。

总结2.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其意义。

课型新授课

课题7.4阿基米德原理

课时1

1、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观察日常生活中由于浮力而产生的现象;经历实验中探究浮力大小与

教学

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目标

3、关注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有关浮力的现象。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

解决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做好三个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浮力,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

重点法一一称重法,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难点对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理解。

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一个,细线,水,盐水,溢水.杯一

教学

个,鸡蛋一个,圆玻璃简(直径比鸡蛋大,深度约30cm),支架带杠杆,祛妈

准备

一盒,气球、排球各一个,石块或金属块。

引入新课

师:让生看课本图7—L7,7—18,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举例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例: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

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

问题。引出:

从本节起学习一种新的力,"浮力"。

浮力

学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

底。

过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2、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7—19的实验。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

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

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

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

重多少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

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

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

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

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

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

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

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

出石块受力分析图。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

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

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1、2、3、4。B

2.完成《分层达标训练》中本节内容。

布置

1.什么是浮力

课堂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相关因素

总结

3.求浮力的方法一一弹簧测力计法(称量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课型新授课

课题7.5物体的浮与沉

课时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能应用

沉浮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L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

教学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目标3.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

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浮力在科技方面的实例,体会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

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重点难点: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

难点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烧杯水小空瓶密度计2支盐水农作物种子潜水艇模型酒精灯塑料袋火

准备柴等

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沉,

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在水中任一

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

学进行新课

一、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过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

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程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

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

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

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

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二、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一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

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

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

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4)由公式F浮=P^g(V2-V,)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

验数据记录表相应的位置。

(5)改变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用测力计测出其重

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

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

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

体上浮或下沉。

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⑴密度计

密度计(图7-30)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

特殊的玻璃管。管下部的跛璃泡内封装如小铅丸或汞。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

度时,它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你能说说它的道理吗?

⑵盐水选种

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农民创

造了一种盐水浸泡来选种(图7-31)。如把种子放如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

虫蛀的种子就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则下沉到容器底部,这是为什么

呢?请你说说看。

⑶潜水艇

图7-32为潜水艇漂浮、下潜和上浮的原理示意图。

潜水艇的原理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浮沉的。

注意:(鱼是通过改变鱼螺的体积实现浮沉的)

⑷热气球

我国在汉武帝(前140~前88)时,就利用质地极轻的材料做成薄壳灯笼。

当在其下面点燃烛火后,灯笼便会腾空而起。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热气球。三国

时代,诸葛亮曾放出一种“会飞”的灯笼,后人称其为“孔明灯",如图7-23

所示。

由于热气球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在气象探测,通信传播、运输、旅游、

探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型的热气球主要是由.气袋、钢索、吊篮、喷嘴、

液化气储罐及各种仪表组成。热气球的巨大气袋中充满了空气。用喷嘴加入气

袋中的空气,空气受热膨胀,热气球的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热气球

便上升。如果熄灭火眼,气袋中的空气变冷,体积缩小,热气.球浮力减小;当

浮力小于重力时,热气球便下降。

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从受力分

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分析密度计、潜水艇等的工作原理。

布置

课堂1>完成课后练习1>2、3o

总结2、完成《同步训练》中本节内容。

课型新授课

课题8.1压强

课时1

(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教学(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一一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

目标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

教学

重点:压强的概念

重点

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

教学

实验器材:教师用:砖二块、泡沫塑料.,学生用:图钉(每人一个)

准备

•感受压力的效果

组织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图钉(或一只一头削尖的短铅笔),两个手

指的感觉怎样呢?

问:为什么感觉不相同呢?

引导学生观看图11-2滑雪图,问: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雪中,而且

能够在雪上滑行呢?讲述:事实上,图钉对手指、滑雪板对雪地都有力的作用。

教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强调压力的方向,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安排两名学生完成图11-3所示的实验。

问:实验结论是什么?

一、压强的计算

讲述: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公式:P=F/S,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米2,P的

单位是N/n?称为帕斯卡,符号为Pa。

讲述:I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

积上所产生的压强。

讲述:请同学们利用公式计算课本24页例题讲评、指正。

讲述:请同学们估算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并思考怎心样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二、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增大压强?

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减小压强?

问:课本图11-8、11-9、UTO、UTO、11T1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小结:组织学生小结

作业

课本P26页1、2、3

布置

课堂

知道压力的定义、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和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

总结

课型新授课

课题8.2液体的压强

课时1

教学目标

1.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

教学

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目标

2.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

3.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重点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难点

演示用:压强计、水、盐水、酒精、大烧杯、透明盛液筒、.水槽、刻度尺

教学

准备

学生分组用:压强计、大烧杯、水槽、刻度尺、水、盐水等

㈠引入新课

演示P139图8—18迷你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呢?因为液体也存在着压强,而且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那么都有哪些因素

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探究的内容。

㈡新课教学

1.先介绍压强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边介绍边演示)。

教2.让每一组提出一个猜想,然后选择3—4个进行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

实验,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点评。

4.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附)。

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程5

6.教师在学生参与下演示酒精和盐水在同一深度的压强,分析数据得出结

论。

7.液体压强的规律总结: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

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种族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

液体的压强越大。

8“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潜水服。

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能不能从理论上证明液体压强的规律呢?

布置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课堂•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总结•知道液体压强的应用,常见的连通器

•了解帕斯卡原理和液压机的工作过程

课型新授课

课题8.3空气的“力量”

课时1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

强解释简单的

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