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文学类阅读(小说)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任务1
鉴赏小说的情节和内容知识萃取
鉴赏小说的情节和内容,一般从分析小说情节和内容、分析小说情节和内容的手法、分析小说情节和内容的作用三个角度设题。(一)分析小说的情节和内容1.常见设问
(1)[2023新课标Ⅰ卷第8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2)[2019全国Ⅲ卷第9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2.解题方法专题学习任务(二)分析小说情节和内容的手法1.常见设问
(1)[2021新高考Ⅰ卷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画线的句子。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说明。2.解题方法
分析小说的手法可以从下角度分析:角度表达效果或具体包含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角度表达效果或具体包含叙述顺序顺叙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①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b#②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三)分析小说情节和内容的作用1.常见设问
(1)[2022新高考Ⅰ卷第9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2017全国Ⅰ卷第6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小说叙写……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5)简要分析小说开头或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2.解题方法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夜
风萧
红
老祖母几夜没有安睡,现在又是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外面风声又起了:唰唰……
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村的狗吠。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这样睡的。
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妈妈,远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
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她把袖子当作领子来穿。她的腿早已不中用了。
马蹄响近了,风声更恶,站在炮台上的男人们持着枪杆。不管哪一个房中都不敢点灯。在浩荡的天空下,南山坡口,游动着的马队蛇般地爬来了。二叔叔在炮台里想,灾难算是临头了!一定是来攻村子的。他跑向下房去,每个雇农给一支枪,雇农们欢喜着,他们想:“地主张二叔叔多么仁慈啊!把我们当作家人看待了!”
往日地主苛待他们,就连他们最反对的减工资,现在也不恨了,都欢喜着提起枪跑进炮台去。尤其欢喜的是牧羊的那个童子——长青。他想,我有一支枪了!我也和地主的儿子们一样地拿着枪了!长青的衣裳太破,裤子上的一个小孔,在抢着上炮台时裂了个大洞。
人马近了!长青在炮台的一角,把住他的枪。
人马绕路去了,数不尽的马的尾巴渐渐消失在月夜中。老祖母欢喜地喊着孙儿们:“不要尽在冷风里,你们要进屋里来暖暖,喝杯热茶。”
地主和他们的儿子都转回屋去。长青仍蹲在炮台里,棉裤后身作了个大洞,他冷得几乎是不能耐,要想回房去睡。但是他想起了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为人要忠!你没看见古来有忠臣孝子吗?”长青觉得这正是尽忠尽孝的时候,他在捧着枪,也在做一个可佩服的模样。裤子在屁股间的一个大洞裂着。
长青家的柴门开了,又关了!篱笆上的积雪被振动落下来。
这人是谁呢?头发蓬着,下垂的头遮盖住。穷困的妈妈听得外面有踏雪声,她想这是她的儿子吧!可是儿子十五天才可以回一次家,现在才十天。
妈妈出去把儿子接进来。长青腿软得支不住自己的身子,躺在炕上,脸儿青青的流着鼻涕。妈妈不晓得是发生了什么事,心痛地急问:“儿呀!你又牧丢了羊吗?主人打了你吗?”
长青闭着眼睛摇头,妈妈又问:“那是发生了什么事?对妈妈说吧!”
“妈妈!前夜你没听着马队走过吗?张二叔叔说那些人是万恶之极的,专来杀小户人家。我举着枪在炮台里站了半夜,冻生病了。”
长青抽着鼻子哭。妈妈的心碎了,她想丈夫死去三年,家里从没买过一尺布,和一斤棉。她把儿子抱过来。豆油灯像在打寒战似的火苗哆嗦着。
张老太太又在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张二叔叔走过来,看着妈妈抖得怪可怜的,他安慰着:“妈妈!这算不了什么,我们的炮手都很能干呢!没有什么事!”
张二叔叔同他所有的弟兄们坐在老太太的炕沿,老六开始说:“长青那孩子怕不行,可以给他结账,有病不能干活计的孩子有什么用?”
张老太太说:“长青是我叫他来的,就算我们行善,给他碗饭吃,他那样贫寒。”老太太觉得困了似的,合起眼睛抽她的长烟袋。
长青的妈妈——洗衣裳的婆子来打门,温声地说:“老太太,上次给我吃的咳嗽药再给我点吃吧!”
张老太太也是温和着说:“给你这片吃了!今夜不会咳嗽的,再给你一片吧!”
洗衣裳的婆子暗自感谢张老太太,退回那间靠近草棚的黑屋子去睡了!
第二天天将黑的时候,在大院绳子上挂满了黑色的、白色的,地主的小孩的衣裳。洗衣裳的婆子咳嗽着,她实在不能再洗了!于是走到张老太太的房里。
“张老太太,我真是废物呢!穷人又生病。”一面说一面咳嗽,“过几天我一定来把所有余下的衣服洗完。”
张老太太扭着她不是心思的嘴角问:“我说老李,你一定要回去吗?明天不能再洗一天吗?”
“老太太,我实在做不下去了!”长青妈说。
“穷人的骨头想不到这样值钱!昨夜给你那药片,为着今夜你咳嗽来吃它。现在你可以回家去养着去了!把药片给我,那是很贵呢!不要白费了!”
老李每月要来给张地主洗五次衣服,每次都是给她一些萝卜或土豆,这次都没给。
两天过后风声又紧了!×军真的要杀小户人家吗?怎么都潜进破落村户去?李婆子家也曾住过那样的人。
长青真的结了账!背着自己的小行李走在风雪的路上,好像一个流浪的、丧失了家的小狗,一进家屋他就哭着。吃饭,妈妈是没有米的,他越想越没路可走,用哀惨的声音呼着他的妈妈:“妈妈,我们吊死在爹爹坟前的树上吧!”
可是这次出乎意料的,妈妈没有哭,只是说:“孩子,不要胡说,我们有办法的。”
奇怪,怎么妈妈会变了呢?怎么变得和男人一样有主意呢?
前村的消息传来,整个前村的人和×军混成一团了!张二叔叔放探出去。回来报告是这样:“村民安静着,鸡犬不惊,不知在做些什么。”
张二叔叔问:“你们看见些什么呢?”
“我们是站在山坡往下看的,没有马槽,那些恶棍们和家人一样在院心搭着炉,自己做饭。”
全家的人挤在老祖母的门里门外,好像窒息了似的。关闭的大门外面有重车轮轴的声音。可不是吗,敌人来了!方才吓得像木雕一般的张老太太也扭走起来。
张二叔叔和一群小地主们捧着枪不放,希望马队可以绕道过去。马队比上次的马匹更多。使张二叔叔纳闷的是,后半部的马队也夹杂着爬犁小车!并且车上也像有妇女们坐着。更近了!张二叔叔是千真万真看见了,李三,刘福,小秃……一些熟识的佃农。张二叔叔气得要动起他地主的怒来大骂。
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张二叔叔的房舍包围了!开了枪。
这不是夜,没有风,这是光明的朝阳下,张二叔叔第一个倒地。在他一秒钟清明的时候,他看见了长青和他的妈——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一九三三年八月二七日(有删改)文章主旨
本文以地主张老太太一家和长青一家的利益冲突为主线,讲述了两个对立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穿插人物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及外部环境描写,着意表现被压迫者从盲目尽忠到奋起反抗的过程,小说结尾极具讽刺意味。透露出作者的革命立场。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李婆子三年“没买过一尺布,和一斤棉”,低三下四求来的治咳药片又被收回一片,平淡的叙写中暗藏着阶级矛盾。B.张家老六提议要把生病的长青撵走,张老太太却可怜他的贫穷,要行善赏他碗饭吃,可见张老太太的心地善良。C.长青的忠心换来的却是贫病交加和解雇,他哀惨地要到爹爹坟前吊死,表明他的生活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D.佃户们从起先帮着张地主家守炮台,到后来参加革命军,这一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广大底层民众的逐渐觉醒。【解析】“可见张老太太的心地善良”分析不当,张老太太没有采纳六儿子赶走长青的建议,是因为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她想以此收买人心,同时笼络长青妈妈为她家提供几乎是无偿的劳动,这反映了她的狡猾与伪善。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小说标题为“夜风”,文中多处写到风声,风声既渲染了环境氛围,也有象征意味,暗示着革命风暴的到来。B.小说在描写炮台的防御情景时,多次写到长青棉裤后身的大洞,表现了他的贫穷状况,也为后文写他生病做铺垫。C.张二叔叔说革命军是“万恶之极”的,但革命军驻扎的村庄鸡犬不惊,这反映了张地主家不了解真实情况。D.“我们有办法的”“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长青妈妈的形象。【解析】“反映了张地主家不了解真实情况”曲解文意,应是“反映了张地主家谎言诬蔑的丑恶”。3.[鉴赏小说的情节和内容·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小说多次描写张老太太的那件小棉袄,作者着意安排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特定细节的作用。第一步,寻找相关内容。通读文本,梳理与小棉袄有关的内容。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理解作者着意安排这一细节的用意,可从人物形象、环境气氛等角度分析。第三步,组织答案内容。从人物形象上看,“小棉袄”是张老太太的,根据原文“抖着她的小棉袄”“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这些动作表现了张老太太作为封建土财主,在革命到来时的心虚与紧张。从环境气氛上看,每当有革命军到来的消息时,张老太太就开始抖她的小棉袄,小棉袄成为紧张气氛的标志。
①表现人物特点。暗示张老太太封建土财主的身份,活画出其在革命到来时的心虚与慌乱。②烘托环境气氛。每当有革命军队临近的消息,张老太太就慌乱地抖她的小棉袄,小棉袄成为紧张气氛的标志。(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作为革命题材的小说,本文对革命和革命军的着墨却不多。有评论认为,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第一步,把握关键概念。“侧面烘托”就是间接地以旁人的表现或者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衬托出想要表现的内容,也叫侧面描写。第二步,明确题干要求。从题干“本文对革命和革命军的着墨却不多”看出,本文侧面描写的是革命和革命军,直接描写的是农民暴动以及地主家的场景。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首先,在革命风暴到来时,张地主家如惊弓之鸟,一片慌乱与恐惧,这是对革命风暴的侧面表现。其次,文中仅有的几处写革命军情况的内容主要都是通过地主、炮手、农民的眼睛看到的,这样处理,侧面写出革命军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亲密关系。最后,佃户们毅然加入革命军,走上革命的道路,侧面表现革命军的影响力。
①描写地主家的慌乱景象,衬托革命风暴到来时的巨大威力和声势。②描写地主、炮手和觉醒农民的所见,多视角显示出革命军和群众鱼水般的亲密关系。③描写佃户投奔革命军的行动,侧面写出了革命军代表群众利益,得到人民拥护。(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任务2
鉴赏小说的形象知识萃取
鉴赏小说的形象有三大考点:概括形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形象(包括次要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一)概括形象特点1.常见设问
(1)[2022全国甲卷第8题]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小说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概括……的性格特点。2.解题方法(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1.常见设问
(1)[2019全国Ⅰ卷第8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2)[2019全国Ⅱ卷第8题]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解题方法
解答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题,可从以下角度入手分析:描写手法表达效果链接教材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必修下册第5课“学习提示”;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1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个性丰满、鲜明;深化主题,有力地表达作品主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2;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课“学习提示”描写手法表达效果链接教材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状态,衬托人物心理。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2;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3对比对比塑造,凸显人物形象。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0课“学习提示”感谢观看续表(三)分析形象(包括次要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1.常见设问
(1)[2020新高考Ⅱ卷第8题]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2)[2016全国Ⅲ卷第11(2)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解题方法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人
生路
遥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了。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户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子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首先心疼自己的独生子:他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嫩皮嫩肉的,往后漫长的艰苦劳动怎能熬下去呀!再说,加林这几年教书,挣的全劳力工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并不紧巴。要是儿子不教书了,又不习惯劳动,他们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们老两口都老了,再不像往年,只靠四只手在地里刨挖,也能供养儿子上学“求功名”。想到所有这些可怕的后果,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虽然没哭,但看起来比哭还难受。老汉手把赤脚片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叫起苦来:
“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你怎好意思整造我的娃娃哩?你不要理了,连脸也不要了?明楼!你做这事伤天理哩!”
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混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高加林听见他父母亲哭,猛地从铺盖上爬起来,两只眼睛里闪着怕人的凶光。他对父母吼叫说:“你们哭什么!我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说罢他便一纵身跳下炕来。
这一下子慌坏了高玉德。他也赤脚片跳下炕来,赶忙捉住了儿子的光胳膊。同时,他妈也颠着小脚绕过来,脊背抵在了门板上。老两口把光着上身的儿子堵在了脚地当中。
高加林急躁地对慌了手脚的两个老人说:“我并不是要去杀人嘛!我是要写状子告他!”
高玉德听见儿子说这话,比看见儿子操起家具行凶还恐慌。他死死按着儿子的光胳膊,央告他说:“好我的小老子哩!你可千万不要闯这乱子呀!人家通天着哩!公社、县上都踩得地皮响。你告他,除什么事也不顶,往后可把咱扣掐死呀!我老了,争不得这口气了;你还嫩,招架不住人家的打击报复……”
他妈也过来扯着他的另一条光胳膊,也央告他说:“你爸说得对对的!高明楼心眼子不对,你告他,咱这家人往后就没活路了……”
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二老的规劝,大声说:“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他说着,竭力想把两条光胳膊从四只衰老的手里挣脱出来。但那四只手把他抓得更紧了。两个老人哭成一气。他母亲摇摇晃晃的,几乎要摔倒了,嘴里一股劲央告说:“好我的娃娃哩,你再犟,妈就给你下跪呀……”
高加林一看父母亲的可怜相,鼻子一酸,一把扶住快要栽倒的母亲,头痛苦地摇了几下,说:“妈妈,你别这样,我听你们的话,不告了……”
两个老人这才放开儿子,用手背手掌擦拭着脸上的泪水。高加林身子僵硬地靠在炕栏石上,沉重地低下头。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妈见他平息下来,转到后面锅台上给他做饭去了。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子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还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安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节选自路遥《人生》第一章,有删改)【注】
民办教师: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村当上了临时代课教师,就是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选材意义
本文选自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揭示了作者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的思考。本文选取了高加林被辞去民办教师这一节,写了高加林和父亲对待这一问题的不同反应,展现了普通人面对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发人的深思。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既体现出父母对儿子的心疼,又表现出对以后家庭生活的担忧。B.文中画横线处“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写出了高加林被人顶替之后内心的愤怒与无奈。C.“老谋深算”“饱经世故”等词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与后文高玉德的“高见”形成反差。D.高加林被辞退后,父母与他态度不同,体现了当时农村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思想差异。【解析】“无奈”理解错误。根据“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二老的规劝,大声说:‘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他说着,竭力想把两条光胳膊从四只衰老的手里挣脱出来”可知,从高加林的表现来看,此时的他只是充满了愤怒,没有无奈的情绪。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小说综合运用内心独白与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叙事紧凑集中,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故事悬念迭出,一波三折。B.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交替运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C.小说多次使用细节描写,如高玉德“用瘦手摸着赤脚片”“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起到了“小细节大印象”的作用。D.作者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着力描写高加林被辞去民办教师后的痛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解析】“使故事悬念迭出,一波三折”错误。节选的小说内容是关于高加林及其父母在得知他被人顶替失去教师身份的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其间的情节简单,并无很多悬念和波澜。3.[鉴赏小说的环境·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学习提示”]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状态协调一致,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烘托。第二步,明确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可找出每处环境描写,并分析此时人物的心理。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第一处环境描写在第八段,此时雨点急促,风雨声越来越猛烈,雷声吼叫着,表现了高加林被人顶替后的愤怒不平。小说第二处环境描写在十九段,外面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山洪声,此时高加林在父母的央求下变得冷静了。小说第三处环境描写在最后一段,外面的雨停了,流水声和山洪的怒吼声混杂在一起,此时高加林伤心地痛哭起来,内心有委屈与不甘、无奈与痛苦。
①雨点急促,风雨声猛烈,反映了高加林被人顶替后内心的愤怒不平。②不再打闪吼雷,雨倾倒而下,写出了高加林在父母的央求下,虽心有不甘,但压抑了怒火,变得冷静。③雨停了,流水声和山洪的怒吼声混杂,是高加林内心的委屈与不甘、无奈与痛苦的交织。(每点2分,环境气氛1分,人物1分;意思对即可)4.[鉴赏小说的形象·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12课“学习提示”]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说:“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请结合文本分析高玉德与高加林人物性格的矛盾性。(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考查高玉德和高加林两人性格的矛盾性。第二步,明确答题角度。解答本题,可从高加林性格的矛盾之处、高玉德性格的矛盾之处、高加林和高玉德两人性格的矛盾之处的角度思考。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高加林对自己被辞去民办教师这件事一开始很愤怒,要写状子去告高明楼,在父母的央求下打消告状的念头,这说明他懂事,不想违背父母,同时也说明他软弱,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高玉德听到儿子被辞退,对高明楼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但又迫于高明楼的威势,不敢报复,反而想着讨好人家。高加林和高玉德两人因为性格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
①高加林一方面冲动,情绪化,血气方刚;另一方面懂事,软弱,父母的恳求使他痛苦伤心,又不能不听从。②高玉德一方面对高明楼的所作所为愤怒至极,忍无可忍;一方面又压抑怒火与不满,违心地讨好巴结。③高玉德委曲求全,高加林年轻冲动,两代人性格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任务3
鉴赏小说的环境和语言知识萃取
鉴赏小说的环境,主要考查鉴赏小说中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以下几个考查角度:①鉴赏小说中语言的丰富内涵;②鉴赏小说语言的个性化特点;③鉴赏小说中语言遣词造句的特点;④鉴赏小说的语言风格。(一)鉴赏小说的环境1.常见设问
(1)[2019全国Ⅱ卷第9题]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9全国Ⅲ卷第8题]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文中某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解题方法(二)鉴赏小说的语言1.常见设问
(1)[2020新高考Ⅱ卷第9题]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某词语、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内涵?有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题方法实战演练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社戏(节选)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解析】选项中“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理解不正确,原文第9段中说“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会长“被迫”点戏,是出于谦让客气,并非吝于封赏。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解析】“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不正确。本题采用了不同文本相近内容对比分析和鉴赏的形式,考查点为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难度比单篇大。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的景物是唯美诗意、静谧幽远、温暖祥和的,“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人们观赏社戏之后“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失落与惆怅”偏离文章主旨。鲁迅《社戏》中写离开赵庄后,“我”和双喜一伙撑船返航,这里描写的景物优美静谧,与“失落与惆怅”不相干。命题趋势
风向:扩大与教材的关联度,强化教学导向
本题选项中考查的内容不仅和高中教材相关联,甚至和初中教材都有关联。其中B项提到了传统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而在初中教材中就有一个单元专门讲传统白话小说,高中还有《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C项提到的鲁迅的《社戏》也是初中教材篇目;D项关联了高中教材中沈从文的同样有世外桃源意味的《边城》。3.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开锣时的祭拜、开锣后“打加官”、戏目的安排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等,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本描写角度。解答本题,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思考。从正面描写方面看,文章依次描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比如第一段写“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描写了如何选址;第四段写“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最后确定“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邀请贵宾,描写了如何择日、具帖等仪式;第七段详细描写了开锣时的祭拜和开锣后“打加官”的仪式;第八、九、十段描写了戏目的安排。这些都突出了社戏的仪式感。从侧面描写方面看,文章第五、六段集中描写了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看社戏的人的行为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等,比如人们换上浆洗过的新衣服,装上零用钱,赶到伏波宫看戏,妇女们戴上满头的首饰扛长板凳成群结队跑来看戏,还有“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衬托出社戏的仪式感。
知识拓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是最基本的描写方法,即不依靠其他陪衬和烘托,直接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镜头直对事物进行刻画,使对象的状貌、性质和特点直接映入读者的视野,从而产生鲜明的印象。一般人物描写、场景描写多采用这一方法。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不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对象,而通过与之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折射被描写的对象。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引发读者的兴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侧面描写经常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多侧面地、立体地表现对象。4.[鉴赏小说的语言·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课“学习提示”]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已久,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出现。(每点2分)【解题思路】文章在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中,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说明社戏是当地每年都举办的,社戏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仪式,代代相传,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根据文中的“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可知,本文通过强调“往年成例”和“习惯”,传达了社戏的演出过程和筹备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和规定,这代表着当地人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另外,文中多次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强调“照例”,还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任务4
鉴赏小说的文本特征知识萃取
鉴赏小说的文本特征,是近年高考的考查热点,体现了高考随文设题的命题思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考查角度:①综合考查文体特色;②叙述特色;③情节结构特色;④创作特点;等等。1.常见设问
(1)[2022全国甲卷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2)[2019全国Ⅰ卷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2018全国Ⅰ卷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解题方法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光荣(节选)孙
犁
大家知道,滹沱河在山里受着约束,昼夜不停地号叫,到了平原,就今年向南一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河两岸的居民,年年受害,就南北打起堤来,两条堤中间全是河滩荒地,到了五六月间,河里没水,河滩上长起一层水柳、红荆和深深的芦草。常常发水,柴禾很缺,这一带的男女青年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在炎炎的热天,背上一个草筐,拿上一把镰刀,散在河滩上,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长长的芦草,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
“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五月底,那芦草已经能遮住那些孩子们的各色各样的头巾。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渐渐东南面和西南面也响起炮来,证明敌人已经打过去了,这里已经失守了。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骚扰抢劫老百姓。
是从这时候激起了人们保家自卫的思想,北边,高阳、肃宁已经有人民自卫军的组织。那时候,是一声雷响,风雨齐来,自卫的组织,比什么都传流得快,今天这村成立了大队部,明天那村也就安上了大锅。青年们把所有的枪支,把村中埋藏的、地主看家的、巡警局里抓赌的枪支,都弄了出来,背在肩上。
枪,成了最重要的、最必需的、人们最喜爱的物件。渐渐人们想起来:卡住这些逃跑的军队,留下他们的枪支。这意思很明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敌压境,你们不说打仗,反倒逃跑,好,留下枪支,交给我们,看我们的吧!
先是在村里设好圈套,卡一个班或是小队逃兵的枪;那常常是先摆下酒宴,送上洋钱,然后动手。后来,有些勇敢的人,赤手空拳,站在大道边上就卡住了枪支。那办法就简单了。
这渡口上原有一只大船,现在河里没水,翻过船底,晒在河滩上。船主名叫尹廷玉,是个五十多的老头子,他有一个儿子刚刚十五岁,名叫原生,河里有水的时候,帮父亲弄弄船,现在船闲着,他就整天跟孩子们割芦苇草。
这一天,割满了草筐,天也晚了,刚刚要杀紧绳子往回里走,他听得背后有人叫了他一声。“原生!”
他回头一看,是村西头的一个姑娘,叫秀梅的,穿着一件短袖破白褂,拖着一双破花鞋,提着小镰跑过来,跑到原生跟前,一扯原生的袖子,就用镰刀往东一指:东面是深深一片芦苇,正叫晚风吹得摇摆。
“什么?”原生问。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
原生问:“就是一个人?”
“就是一个。”秀梅喘喘气咬咬嘴唇,“崭新的一支大枪。”
“人们全回去了没有?”原生周围一看,想集合一些同伴,可是太阳已经下山,天边只有一抹红云,看来河滩里是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了。
“你一个人还不行吗?”秀梅仰着头问。
原生看见了这女孩子的两只大眼睛里放射着光芒,就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看了看自己那一把弯弯的明亮的小镰,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你不用来。”原生说。
原生从那个逃兵身后过去,那逃兵已经疲累得很,正低着头包裹脚上的燎泡,枪支放在一边。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支,回头就跑,秀梅也就跟着跑起来,遮在头上的小小的白布手巾也飘落下来,丢在后面。
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我们也有一支枪了,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也有你的一份呢,咱两个伙着吧!”
秀梅一撇嘴说:“你当是一个雀虫蛋哩,两个人伙着!你拿着去当兵吧,我要那个有什么用?”
原生说:“对,我就去当兵。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救会。咱们一块去吧!”
“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媳妇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走了几步回头说:“我把草筐和手巾丢了,吃了饭,你得和我拿去,要不爹要骂我哩!”原生答应了。原生从此就成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士,背着这支枪打仗,后来也许换成“三八”,现在也许换成“美国自动步”了。
他登上自家的渡船,同伙伴们开走的时候,原生也不过望着那抱着小弟弟站在堤岸柳树下面的秀梅和一群男女孩子们,嘻嘻笑了一阵。这不像是离别,又不像是欢送。
从这开始,这个十五岁的青年人,就在平原上夜晚行军,黎明作战;在阜平大黑山下沙石滩上艰苦练兵,在盂平听那滹沱河清冷的急促的号叫;在五台雪夜的山林放哨;在黄昏的塞外,迎着晚风歌唱了。他那个卡枪的伙伴秀梅,也真的在村里当了干部。村里参军的青年很多,她差不多忘记了那个小小的原生。战争,时间过得多快,每个人要想的、要做的,又是多么丰富啊!(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文章主旨
小说叙述了农村少年原生,在勇敢伶俐的小女伴秀梅的鼓动下,卡下国民党伤兵的一支枪,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展现了人民群众朴素的革命自觉,赞美了他们投身抗战、保卫家乡的革命精神。作者以素朴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抒写这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着意刻画人物的美好心灵,使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诗意,宛如一曲朴实优美的民歌,读来扣人心弦。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国民党军队弃战溃逃、骚扰百姓等种种行径,与百姓投身抗战、保卫家乡的积极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B.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交代社会生活背景,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抗战现实,为后文原生挺身夺枪做了铺垫。C.小说在描述二人商量夺枪的情节时多用语言描写,借助简明的人物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心理。D.“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颇具意味,既有成功夺枪的喜悦自豪,也有调侃原生的得意洋洋。【解析】“形象地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心理”错。通过对话交代夺枪时的情况,没有表现出他们的恐惧心理。2.下列有关“夺枪”这一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秀梅发现河滩上带枪的逃兵之后,并没有贸然动手夺枪,说明当时她是心存顾虑的。B.原生的一句“你不用来”,说明了在秀梅的鼓励之下,他对成功夺枪已是胸有成竹。C.夺枪后转身飞跑,急速离开,这是人的本能之举,真实体现出人物的特定心理状态。D.秀梅遇事有主见等品性在夺枪一事中得以体现,后来她能成为干部自然在情理之中。【解析】“他对成功夺枪已是胸有成竹”错。“你不用来”表现了原生的勇敢和对秀梅的爱护。3.小说中画线句子交代了原生等人参军的送别场面,试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6分)【答案】①送别场面既无悲伤不舍,也不庄重热烈,这样写切合人物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他们没有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也不觉得参军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故能态度自然,感情平和。②这样写符合生活实际,保卫家乡,毅然参军,在当时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故能坦然处之。③送别场面数语带过,不作重点渲染,更能彰显民众真实、朴素、自然的爱国之情,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情节内容。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可知,解答本题,需要赏析画线句子所写内容的合理性。第二步,分析相关语句。从画线句的内容看,本段写的是原生等人参军的场面。从“嘻嘻笑了一阵”“这不像是离别,又不像是欢送”看出,送别的场面很平淡。从画线句的语言看,语言简洁,使用白描,没有场面渲染。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从人物形象看,原生十五岁,参军的伙伴们也是相仿的年纪,渡船是自家的,他“嘻嘻笑了一阵”,符合人物的认知水平,这样小的年纪还没体会过战争的残酷,所以神情自然。从时代背景看,小说前文写了抗战现实,人们普遍产生保家自卫的思想,此处原生和伙伴们去参军的事情是自然发生的。从写作方法看,作者在描写送别场面时,语言简洁,没有过多的渲染,显示了民众真实、自然的爱国之情,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鉴赏小说的文本特征·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课“学习提示”]本文同《荷花淀》一样,体现了孙犁小说“诗意化”的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文本特征。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分析本文“诗意化”的特点,也就是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诗意化的特点。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答题时,可从环境的诗意、语言的诗意和人物的诗意等角度思考。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从环境上看,小说开头前两段描写了滹沱河的状态和河滩上的水柳、红荆和芦草,还有男女青年孩子们割芦草的场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画面的诗意。从人物上看,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编织,着重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保家卫国的朴素情感,体现了人性的诗意。从语言上看,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化,体现了语言的诗意。
①小说描绘了滹沱河两岸的自然风貌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劳动场景,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时代特点,体现画面的诗意之美。②小说淡化故事情节,不渲染战争的残酷,重在表现秀梅和原生朴素的革命自觉,凸显人性的诗意之美。③小说语言不事绚烂,真挚自然,朴实清新,极富生活化,彰显语言的诗意之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任务5
鉴赏小说的标题和主题意蕴知识萃取
鉴赏小说的标题就是考查小说标题的内涵和作用。鉴赏小说的主题意蕴即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情节结构、作品主题、语言表达、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一)鉴赏小说的标题1.常见设问
(1)[2023北京卷第19题]“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
(2)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3)文章以“……”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
(4)如果小说的标题换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解题方法(二)鉴赏小说的主题意蕴1.常见设问
(1)[2020全国Ⅱ卷第9题]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3)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题。读了全文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解题方法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铜墙铁壁(节选)【注】柳
青
“飞机!”吴忠猛叫了一声。
霎时间,人们全不嚷了。仔细一听,耳边确实有一种嗡嗡的声音。原来当老葛和民工们拉谈的时候,吴忠只注意着防空。老葛看见前后沟的人不安地仰起头,用手遮住日光朝天望;只是天空给几面的山头隔住,除非到头顶上空,人是不容易看见飞机的。
嗡嗡的声音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带着威胁的劲气。民工的队伍里呈现出不稳,前前后后挑担的和赶驴的都停下来了。吴忠紧紧地扽住骡子的笼头,一眼盯着路旁一个山水冲成的狭窄沟渠,低声告诉老葛,紧急时往那里钻。可是老葛却像没听见,他神色不动,镇静地叫民工们不要慌乱,一边察看附近有没有适合大家隐蔽的场地。他们这时正走在一道石砭上,上头是山崖,下边是石岩,光秃秃的没一点遮拦。再走几十步,下一节坡,就是宽敞平坦的河滩。河滩上有树,河坪地里还有庄稼。地畔上站一个背枪的民兵,正在给停在河滩里的民工讲话:“只要戴伪装,飞机过来千万不要动。人一乱跑开就坏了,正好成了扫射的目标。”
老葛问他身边的民工:“那民兵是跟你们一块上前线的吗?”
“不是哇,”好几个人眼看天空,心不在焉地说,“好像不多时才过去的一个走路的……”
老葛一听说是走路的,就非常赏识那民兵,他对众人说:“你们看,他一定有经验,人多了更不能乱!……”众人噫噫啊啊承认着,却无心听老葛的话,只管歪起头看飞机朝哪个方向过。突然间,有人嚷开了:“小飞机!小飞机!”
三架美国造飞机在西面的山头上空,由南向北箭一般穿过去了。老葛估计敌机大约又是在无定河川的公路上袭扰,这里不过是飞机绕圈飞行经过的地区。民工们见飞机过去了,都松了口气。后边的“担担手”开始整理扁担绳子,预备重新挑起走。前头赶驴的也喊着河滩里停的民工:“走哇!还等甚么哩?”
“等一等再走啊!”那民兵热心地在地畔上吼叫道,“老乡们听我说啊……”
只见那民兵又像在群众大会上演说一般,扯着嗓子给大家讲解:飞机撂弹也好,扫射也好,都要先旋一个圈圈。头一回过去,总是没事。你以为他们走了,不当心,万一回过来,就来不及防了。
“就算咱们这块没露了目标,谁晓得咱们前头的人怎着哩?飞机端端从他们头顶上过的呀!咱们还是防着点好啊!”那民兵说着就伸出一只胳膊,命令老葛,“那个穿灰制服的同志,你指拨石砭上的老乡都下河滩里来吧!这里有树好隐身!快动静啊,不要卖呆了!”
“好好好!”老葛痛快地服从着,就执行起那民兵的“命令”,叫所有在石砭上的民工,包括他的通信员和牲口,统统赶紧下河滩里去隐蔽。
吴忠早已显出鄙弃那民兵的“自高自大”:哼!竟然“命令”起他的首长。他简直忍耐不住那股神气,走着还用白眼珠子瞟着那民兵,嘀咕说:“不看看是谁,只管自己当司令!”
“不可啰嗦!”老葛服从命令,说,“老乡们,听民兵的指挥,走紧点啊!”
不一阵,石砭上的人都到河滩里的树荫底下了。没出了那民兵的预料,三架小飞机转回来了。现在正旋着圈子。猛然间,好像塌崖一般,传来一阵轰隆隆扫射的响声。众人都往树底下挤。“担担手”撇下扁担,抢着往地畔上吊的南瓜丛里钻。有人还把南瓜蔓拉来披在自己身上。而那民兵却早跳下了地畔,用枪托帮民工们赶驴。紧张!满沟隐蔽的人静悄悄的,几乎可以听见心嘣嘣跳。
盘旋了一个圈子以后,那三架飞机分散开,十字交叉飞:这一架过去,那一架过来,有一架绕弯时正从这里隐蔽的人们头顶上过。它们几乎在西边同一地点的上空——这里所有愤恨的眼睛都透过庄稼和树枝盯着它们——斜起膀子,屁股上冒出黑烟来,轰隆隆地扫射!隐蔽的民工开始出现了不稳。恐怕那架掠过头顶的飞机朝这里扫射起来,有人想换个地势。吴忠死劲扽着骡子的笼头,紧张地朝他的首长招手,指着他身后的一个小山坑,要求首长挪一挪地点。老葛不听他,只一眼盯着那民兵,欣赏他在另一边呐喊:“拿稳!不准乱跑!老乡们沉住点气,过一阵就没事了。”
想换地势的人给他喝住了。说话中,另一架飞机穿梭般飞了过来,人们又缩着脖子不动了。
过了一阵,三架小飞机扫射罢都朝北飞去了。可是人们还不动,全望着那民兵,等待他的吩咐。那民兵停了很一阵,才宣布现在可以走了。人们从隐身处出来,拍打着身上的土,互相庆幸地看看,都说这回沾了这个民兵的大光。“担担手”去寻找自己的扁担,赶驴的扶正一时混乱弄歪了的粮驮子,又按原来的次序走开了。
老葛让通信员牵着骡子跟着走,他自己径直到那民兵跟前去拉话。他想问问这个生龙活虎的人物姓甚名谁,哪区哪乡,现在到哪里去,怎么会有这防空的实地经验。没想到那民兵看见他,三跨两步就赶过来,喜欢地大声嚷着:“葛专员!你也上前线去啦?”
葛专员看那民兵时,只见他年约二十四五,不高不低,不胖不瘦,是一条壮实汉子。太阳晒得他脸有点紫红。他满身庄户人衣裳,腰里扎一根皮带,背一支步枪,却不知子弹在甚么地方。“你怎么认得我?”老葛奇怪地问。
那民兵说:“阴历四月间,我随军搬运担架,在绥德集中出发下南路,遭遇敌机袭击,你给我们讲过话嘛!”
“噢噢!”葛专员恍然明白了,“怪不得你对防空这么老练。好,我们一块走。”
“你叫甚么名字?”葛专员走在路上问。
那民兵说:“石得富。”
“石得富。”葛专员重复了一遍,要用心记住这个名字。
他们继续拉谈着,奔沙家店去了。(有删改)【注】
《铜墙铁壁》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陕北人民保粮支前英勇斗争的故事。小说以沙家店粮站的工作为中心,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历史功绩。文章主旨
小说节选部分讲述了石得富帮助大家躲避敌人空袭的故事,以点带面,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战士的睿智、勇敢,展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A.遇上空袭,老葛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寻找隐蔽的场所,不仅表现了他的镇静,还体现了他丰富的实地防空经验。B.小说描写民兵石得富指挥大家躲避空袭,正面描写其形象,又通过老葛与民工的对话侧面烘托其形象。C.小说描写敌机在天空来回穿梭袭扰,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表现敌机的狡诈和凶残,同时也显示出石得富精准的判断能力。D.老葛用心记住石得富名字,是因为石得富认得他,而且还在绥德时,认真听过自己讲话,两人惺惺相惜。【解析】“是因为石得富认得他,而且还在绥德时,认真听过自己讲话,两人惺惺相惜”理解错误。老葛用心记住石得富名字,是因为石得富对防空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此次躲避敌机轰炸的指挥中表现非常突出。2.关于河滩躲飞机的场面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小说写了敌机两次袭扰,第一次略写敌机直接飞过未轰炸;第二次详写敌机扫射,表现敌机的凶猛和民工们的慌乱。B.在河滩上,石得富伸出一只胳膊,命令老葛不要卖呆,要去指挥石砭上的老乡隐蔽到河滩里,生动地表现了石得富的神气和自高自大。C.“吴忠死劲扽着骡子的笼头,紧张地朝他的首长招手”一句,既表现他对首长安危的重视,又侧面表现当时的紧张气氛。D.点面结合,既有个体的描写,也有群体的描写,多角度表现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斗争中的不断成长。【解析】“表现了石得富的神气和自高自大”理解错误,由文中“吴忠早已显出鄙弃那民兵的‘自高自大’:哼!竟然……他简直忍耐不住那股神气,走着还用白眼珠子瞟着那民兵”可知,这是吴忠的看法,而非作者的表达意图。3.[鉴赏小说的标题·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12课“学习提示”]本文标题“铜墙铁壁”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标题。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题干说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要求结合文本分析。第二步,确定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从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意义上思考,且需要结合文本来阐释。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描写了遇上空袭时,大家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故事,所以题目在文中比喻团结一致、坚强不屈的精神。在空袭的紧急时刻,民兵石得富挺身而出,冷静且坚定地指挥大家躲避飞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所以“铜墙铁壁”表现了民兵石得富顽强不屈的精神。结合注释内容和小说内容,民工们给部队送粮食,老葛、石得富等人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百姓躲避轰炸,这都展现了军民团结的巨大力量,而这股力量就是中国革命坚如磐石的铜墙铁壁。
①“铜墙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文中比喻团结一致、坚强不屈的精神。②“铜墙铁壁”表现了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民兵石得富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冷静且坚定地指挥大家躲避飞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③“铜墙铁壁”意味军民在解放战争中的团结坚如磐石。民工们不顾生命危险给部队送粮,老葛、石得富等人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百姓躲避轰炸,军民团结构成中国革命的铜墙铁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开放性题目]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石得富,也有人认为是老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才借调三方协议模板
- 股权合伙合同模板示例
- 股东借款合同范本模板示例定制
- 2024旅游包车网简单旅游包车合同范本
- 日用化学产品口水鸡类考核试卷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考核试卷
- 朋友宠物寄养合同模板
- 猪场转让协议合同范例
- 居民住房合同范例
- 委托收购合同范例
- 企业资产管理培训
- 公文写作课件教学课件
-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全国选拔赛技术工作文件
- 《老年人生活照护》试卷B卷及答案
- 课程设计几种排序算法
- 学前教育法学习重点1
- 2024版合伙经营运输车辆合同范本
- 夏县县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方案
- 幼儿园中班健康《运动过后》课件
- 门卫室承包合同
- +Unit+2+We're+family+Section+A+2a+-+2e+说课稿 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