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答案)【2024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考点概述】

理解信息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设问形式】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解题技巧】

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

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

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作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

三、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

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错因分析]

①句中重要词语理解不当导致句意理解错误。②句子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辨析不清导致句意理解错误。③题干、各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时,关键的字词、句式等方面出现差错导致句意理解错误。④抛开文本脱离语境孤立理解句意导致句意理解错误。

【答题步骤】

第一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二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三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典型例题

【题目】

(2023黑龙江大庆市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还是先给情节下个定义吧。我们已经给故事下过了定义:对一系列按时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同样是对桩桩事件的一种叙述,不过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就是个情节了。时间的顺序仍然保留,可是已经被因果关系盖了过去。我们还可以说:“王后死了,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之死死于心碎。”这非但是个情节,里面还加了个谜团,这种形式就具有了高度发展的潜能。它暂时将时序悬置一旁,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跟故事拉开了最大的距离。对于王后的死,我们听的若是个故事,就会问:“然后呢?"如果这是个情节,我们会问:“为什么?”这就是小说这两个侧面最根本的不同之所在。要想吸引听故事的人不至于睡着,只能依靠“然后如何,后来怎样”,他们有的只是好奇。可情节却要有脑子有记性才欣赏得了。

好奇是人类最低级的本能之一。初次见面只知道问你有几个兄弟姐妹的家伙,绝不可能跟你意气相投,倘若你过了一年再次碰到他,他可能还会问你有多少个兄弟姐妹,他的嘴巴又会松松垮垮地张开,他的眼睛仍然从脑袋上头暴突出来。跟这样的人物实在很难成为朋友,而两个都喜欢喋喋不休说长道短的人也势必绝无可能成为朋友。依靠好奇本身实在难有作为,它也不会带我们深入到小说中去——至多能到达故事的层面。我们如果想抓住情节,就必须再加上有脑子和有记性。

先说有脑子。有脑子的读者不像那些一味好奇的读者,只会用眼睛扫过那些新鲜事儿,而是用脑子一件件把它们捡起来。他会从两个方面来看它:孤立地看,再将它与前面读到的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看。他或许并没有弄懂它,可他并不期望所有的事件都能一目了然。一部结构高度严密的小说,其中描写的事件往往必然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理想的观察者绝不会妄想瞬间将它们一览无余,他知道要等到最后,等他登高望远时才能总揽全局,理清所有的脉络。这种意外或者说神秘的因素——经常被粗略地称为侦探因素——在情节中意义重大。它的出现会造成时间顺序的暂时悬置或者说延宕;一个谜团就是一个时间上的空洞,它有时突然出现,比如“王后因何而死?”的情况,有时则通过犹抱琵琶的姿态和含混其辞的话语展现,相应地也就更为微妙,其真正的含义只有留待下文方能大白。谜团对情节而言必不可少,而没有脑子则无法欣赏其中的奥妙。对于一味好奇的读者来说,它不过是另一个“后事如何";若想欣赏其奥妙,读者必须分出一半心思琢磨推敲,不能一味被小说裹挟着随波逐流。这也就自然带出了我们要求的第二种素质:有记性。

有记性和有脑子本就密切相关,因为除非我们有记性,否则我们根本就不具备理解的能力。如果等到王后死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还有一个国王的存在,我们也就永远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害死了王后。情节的编制者期望我们要长记性,我们则期望他有始有终,有伏线就必有照应。论说情节中的每个动作每个字眼都应该起到一定作用;情节应该是简约、紧凑的;就算是一个复杂的情节,它也应该像个活的有机体,不能有一点死相。情节可繁可简可难可易,可以而且应该包含谜团,但不该产生误导。而且当情节展开之际,情节之上应该始终盘旋着读者的记忆(记忆是心智中昏黄的光晕,而智慧则是耀眼的高歌猛进的锋刃),而且这记忆还将不断重新组合、再三思量,发现新的线索,发现新的因果链条,最终的感觉(如果这是个精巧的情节的话)将不会只是线索或因果链的杂陈,而应是一种在美学意义上紧凑简洁的整体,这种结果本来可以由小说家直截了当地交代清楚,只不过如果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就一点都不美了。我们在其间邂逅了美——这还是自打我们开始考察小说以来的头一次:对于这种美,小说家绝不该孜孜以求,但只有成就了此种美他才算真正成功了。

(摘编自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材料二:

理论家们还论述了故事的功能。在叙述这个类别中既包括文学叙述,也包括人们相互讲述的故事,故事之所以得以流传皆因它们的故事具有可讲性,“值得一讲”。不过,是什么使得一个故事“值得一讲"呢?故事又是干什么的呢?

首先,故事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快乐和满足是通过模仿真实生活和它本身的韵律而产生的。

正如理论家们所强调的,故事还具备一种功能,就是教我们认识世界,向我们展现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不同的聚焦方法,让我们从别的角度观察事情,并且了解其他人的动机,而我们通常是很难看清这些的。小说家E.M.福斯特注意到,小说提供充分了解他人的可能性,弥补了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对他人的无知。小说中的角色,“是那些生活的隐秘清晰可见,或者可能被窥见的人:我们则是完全隐匿私生活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会给我们带来慰藉,尽管有时它们讲述的可能是邪恶的人;小说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容易理解,因此也就更容易掌握的人类,小说使我们产生一种睿智和力量的幻觉。

最后,故事的叙述究竟是知识的来源,还是幻觉的来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既需要掌握独立于叙述之外的这个世界的知识,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以确信这些知识比叙述所提供的更加可信。即使它的确有一个答案,看来我们也不大可能回答这个问题了。相反,我们只能在两者之间徘徊:一是把叙述看作是一种修辞结构,这种结构产生睿智的幻觉;一是把叙述作为一种主要的、可以由我们支配的制造感觉的手段去研究。

(摘编自《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层面:“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侧重对时序排列事件的叙述,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侧重对因果关系的叙述,是情节。本句运用举例论证,指出“故事”与“情节"的叙述重点不同。②结构层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故事和情节的界定,引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为下文论证“如何抓住情节”做铺垫。③表达效果层面:举例论证鲜活生动、化难为易,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便于读者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也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一种。解答此类试题,我们需要结合句子语境、抓关键词、了解其所在位置。

综合分析后,本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三个层面分析此句话的作用。

内容层面: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时间的顺序仍然保留,可是已经被因果关系盖了过去。我们还可以说:‘王后死了,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之死死于心碎。’这非但是个情节,里面还加了个谜团,这种形式就具有了高度发展的潜能"可知“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侧重对因果关系的叙述,是情节。而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们已经给故事下过了定义:对一系列按时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同样是对桩桩事件的一种叙述,不过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可知,“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侧重对时序排列事件的叙述,是故事;本句运用举例论证,指出“故事"与“情节”的叙述重点不同。

结构层面: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们还是先给情节下个定义吧。我们已经给故事下过了定义:对一系列按时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同样是对桩桩事件的一种叙述,不过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可知承接上文对故事和情节的界定,根据“时间的顺序仍然保留,可是已经被因果关系盖了过去”可知此句话引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为下文论证“如何抓住情节"做铺垫。

表达效果层面:本句话是举例,通过举简单易懂的例子,使论证鲜活生动、化难为易,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便于读者理解。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1918年底,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与世界几乎都在动荡巨变中度过。

百余年后的今天,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乌克兰危机更将亚欧大陆拖入动荡边缘。“这个世界会好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

“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年近九秩的国际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的世界显然会更好的。

现将访谈实录的一个问题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怎么看百余年前的“梁漱溟之问"?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您认为这个世界会好吗?为什么?

成中英:梁漱溟在五四时期接触到西方文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生活态度有三种,构成三种人类文化,即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第一种生活态度是把人生的意欲投向未来,尽量求其满足,因此建立了科学与民主。两者可以通向未来的开放社会,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意欲。中国文化则致力于调整自我的意欲,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以达到平和的生活目标,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印度文化是人类“最后的出路”,目的是根本消除人的意欲。因此不必设计未来,也无需刻意适应环境,而是取消自己的意欲,回归到一个根本的寂静生活,以至永远。基于这一理论,梁漱溟对父亲梁济的回答显然是: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却需要向西方学习,面对未来生活。他说“世界会逐渐变好”,是有理论基础的。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我认为,本质上可以变好。因为世界本身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是一体的,人和人之间的彼此关联也是自然和真实的,问题来自于人自身的缺陷。由于不能知己也不能知彼,更由于不理性的“恐他”心理,以及历史上一些错误认知所形成的习惯,人们制造了自身的问题。这个世界因此不可能自动变好,而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努力。

我们也不能把变坏的责任完全归之于一个方向。的确,西方人喜欢战争,自私逞强,这是历史事实。就中国人而言,我们该有一种能力,来消解西方人的逞强态度和自私心理。一旦这种理解建立起来,世界就会变好。一旦这种理解消除,西方也可能变色不认人,不但破坏环境,也将以对方为敌,戕贼生命。因此,即使是较好的发展,也要注意其可持续性,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防止突变。

当然就当前情况来看,21世纪从开始到现在20多年并不太平。首先这是中国复兴的时代,也是西方对中国不满的时代。中国的成功激化了西方人的怀疑和敌意,造成对中国统一的威胁。其实中国统一对他们并不一定带来害处,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处。可是由于西方人本身的不自信,产生了对中国的负面态度。这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世界的不幸,当然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因为这种态度也影响到中国人的生存、和平与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国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机会。只有中国不断强盛,民众文化心理不断变强,才能安顿西方人的焦虑和疑心,进而共同实现对世界的积极建设,对宇宙空间的积极探求,为人类长久的幸福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古老国家,我们应该相信,中国能够自给自足,更有余力维护弱小的民族。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这个世界显然会变得更好的。但由于20世纪的痛苦教训,中国也必须警觉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随时面对它的突变,发挥强大的平衡作用,这是人们可以期待和依靠的。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请以下面参考资料所述事实为例,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参考资料】中国在疫情初期就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了密切合作,及时发布了疫情信息并与其他国家分享了防控经验:中国向多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防护物资支持,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中国呼吁全球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支持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全球抗疫行动:中国还主办了一系列国际疫情应对研讨会和视频会议,促进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和协调行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东方既白、海天霞、暮山紫、朱颜酡、天水碧……如果你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

传统色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而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形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

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

传统色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一直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衬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

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

(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

材料二:

服饰审美是我们的精神反映和心理表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关于服饰与着装者心理的关系问题,许多领域的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衣着打扮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周围世界的不同态度"。由此可见,服饰审美与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且自幼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红楼梦》全书涉及服饰描写的内容共51回。书中大量的服饰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气质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从服装到饰品,从质地到工艺,从款式到色彩,从着装到情景,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服饰文明成果。单就款式来说,就有“窄裉袄"比肩褂”“花绫裤"绫棉裙”等50余种。其中“比肩褂"是清代女子常备的款式之一,俗称“背裕”。美学家樊美钧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裕’,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

另外,服饰色彩也是曹雪芹描摹的重点。《红楼梦》描述各种服装色彩的分类中,红色是被提到数量最多的颜色,大约有30处,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杨妃色等;明确提到绿色的地方有10余处,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松花绿等。此外,还有多种黄色,如葱黄、鹅黄、蜜合色等。藕色、秋香色、玫瑰紫、月桂白、松花色等其它色彩,也在服饰或印染工艺品中常用。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的大量出现,无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飞速发展。

(摘编自杨雪梅《论人物服饰与性格之间的关系》)

有人评价:“中国的元青花,是我们依据自己民族审美特色,并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旷世杰作。”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

【答案】

一、①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可以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以“共同抗疫"为例,依托现代技术,我们在信息发布、沟通方面非常便捷,在物资生产等方面,产力充足;②中华文明的道德影响力,可以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好:在抗疫过程中,我们与世卫组织的合作,我们对防控经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