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0课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10课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10课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10课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用自己的著作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性恶》一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由此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拓展资料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参考答案:①学不可以已②注重积累⁠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参考答案:①学不可以已②注重积累⁠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学习任务一文段理解和分析活动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趁着、顺便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D.⁠以为轮,其曲中规.

规:圆规解析:A就:接近、靠近。2.下面对这两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解析:B不能认为“青出于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2.下面对这两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解析:B不能认为“青出于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3.文章在这两个自然段中论述的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学习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活动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

疾:快速B.而闻者彰.

彰:清楚C.圣心备.焉

备:具备,完备D.功在不舍.

舍:停止、止息解析:A疾:劲疾。5.下列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开头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喊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两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了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解析:A

“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6.下列对第4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开头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B.本段用“骐骥”“驽马”两个比喻,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C.本段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从反面、后从正面设喻论述的。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解析:C

“是先从反面、后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从正面、后从反面设喻论述的”。学习任务二综合理解和分析活动三: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7.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课文第二段末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看,这是前文几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和养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不矛盾。其实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是说学了而不去思考,不去分析,也是枉然。“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说自己曾经尝试整天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结果,还不如就此好好学习。学是要学,但是要懂得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有效果。荀子本身就已经是圣人,可是他停止学习,专心思考,结果一无所获。所以荀子的这句话所针对的人不一样,意思也就不一样。孔子是对学生讲的,荀子是对自己讲的。⁠对比论证,增强力量《劝学》第4段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揭示事物的本质,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的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纵向比较。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能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对比论证手法需注意以下四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请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200字左右。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道:“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待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参考答案: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粒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粒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待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会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君子生非异也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C

A项,“⁠”同“煣”;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B.劝.学

劝:鼓励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D.而绝.江河

绝:断绝解析:D

“绝”是“横渡”的意思。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D.圣心备焉.

风雨兴焉.解析:B

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C项,介词,比/介词,表引进对象。D项,语气词,相当于“了”/兼词,“于此”,从这里。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蚓无爪.牙.之利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B古今意义都是“一会儿”。A项,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为“学问广博精深”。C项,爪牙:古义为“人或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为“比喻坏人的党羽”。D项,寄托:古义为“托身,安身”;今义为“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解析:D

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项,“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B

B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

⁠”的境界。

答案:(1)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2)荀子《劝学》中“

⁠,

⁠”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答案:(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

答案:(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文本一: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②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欲超千里于终朝,必假.追影③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济,必因艘楫之器;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扬大明,则万物无所隐其状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事乎?泥涅可令齐坚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应绳墨,百兽可教之以战陈,畜牲可习之以进退,沈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又况乎含五常而禀最灵者哉!文本二:低仰之驷,教之功也;鸷击之禽,习之驯也。与彼凡马野鹰,本实一类,此以饰贵,彼以质贱。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④高乎峻极矣。大川滔瀁,则虬螭群游;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乃可以正梦乎丘旦,何徒解桎乎困蒙哉!(节选自《抱朴子·勖学》)【注】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栝:箭末扣弦处。③追影:形容马行迅疾。④钧:同“均”,等同。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B.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C.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D.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解析:D

“木受绳则直”与“人受谏则圣”是对称结构,中间和前后都要断开,排除A、C项;“必近于刑”与“孰不顺成”对应,“必近于刑”之间不能断开,“君子”作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B.文中的“士”是士人的意思。其本意是指专志道业而真正有学问的人。C.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和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含义完全不一样。D.“必假追影之足”与“假舆马者”(《劝学》)两句中的“假”字含义相同。解析:C

“含义完全不一样”错,两文中的“君子”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B.学习可以使人扬长补短,日臻完善。文中写孔子说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对举,其用意都在体现这一点。C.学习可以使人博识多闻,洞明事理。文中强调:只有学习典籍,才能见闻广博;只有请教明师,才能有所领悟。D.学习可以使人今非昔比,地位提高。文中通过驷马鸷禽与凡马野鹰之间的贵贱变化,突出了学习的这一种作用。解析:C

“只有”说法不妥,原文“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不下堂”和“不役神”。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解析:(1)羽,名词作动词,装上羽毛;砺,打磨锋利;不亦……乎,不也……吗。参考答案:(1)给箭栝装上羽毛,将箭头打磨锋利,它(箭)射入得不也就更深吗?(2)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解析:(2)运,使动,使……流动;崇,使动,使……高;峻极,最高的山。参考答案:(2)使路上的积水不停地流,(它)必然会汇流到大海;使一筐又一筐土不停地堆高,(它)一定能和最高的山等同。12.“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荀子《劝学》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用法,请举出一例。解析:“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意思是,以广泛的学习来穷究事理,就像顺着风乘坐舟船,身体不用劳累就到达远方了。把“广博以穷理”比作“顺风而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二者的共同点是善于借助外物,阐明了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荀子《劝学》一文中,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主要论述的是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其中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参考答案:比喻,阐述了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出任意一句即可)参考译文:(一)子路第一次来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爱好?”子路答道:“我喜欢长剑。”孔子说道:“我并不是问你这个,只是想说凭你的能力,如果能够努力学习,勤于问道,那么又有谁能比得上你呢?”子路问道:“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道:“仁德的国君如果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失去正道;士人如果没有敢于教训自己的朋友,那么他就得不到善意的提醒。驾驭狂奔乱跳的马,不能放下马鞭;手中所用的强弓,不能有悖于檠具。木头有了墨绳的矫正,就能处理得非常直;人若接受他人的劝谏,就能成为圣人。领会知识,重视请教,又有谁不能顺利地成功呢?诋毁仁德之人,憎恶贤明之士,就很容易触犯法律。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学习。”子路说道:“南山之上有一种竹子,不用矫正就已非常直,砍下这种竹子作为弓箭,可以射入犀皮、兽皮制成的盔甲。由此说来,又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呢?”孔子说道:“给箭栝装上羽毛,将箭头打磨锋利,它(箭)射入得不也就更深吗?”子路拜了两拜,说道:“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二)不学习而想求得知识,就像希望得到鱼但是没有网,内心虽然很迫切但没有收获;以广泛的学习来穷究事理,就像顺着风乘坐舟船,身体不用劳累就到达远方了。有了白粉青黛这些化妆品,那么西施就更加漂亮,而丑女宿瘤得以藏丑;对经典的研究深入,那么才能高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笨拙迟钝的人也可以醒悟。有纹理的梓木长到云彩那么高,也不能称之为台榭,原因在于没有经过公输班连接构架;天生性格直爽开朗,不能称他为君子,原因在于不懂基本的伦理道德定义的善恶得失。想在一个早上就走出千里之外,必须借助于能追上自身影子的快马;想凌驾大浪渡水远去,必须依靠船和桨这种器具;要想知道得无所不包又不走出屋子,必须从书籍中来;要想探知深沉精微的道理又不耗损精神,必须从明师那里得到。因此,红色和绿色能改变素丝的颜色,训诫和教诲能改变愚昧无知者的心灵。太阳冲破黑云施放无尽的光明,那么万物都不能隐藏它的形状了;打开书籍史册考查古代现代的事情,那么天上地下都不能隐藏它的情形了。何况只是鬼神呢?更何况只是人间之事呢?黑色的泥巴可以让它与金玉一样坚硬,弯曲的木头可以加工得合于绳墨,各种野兽可以教给它们排成战阵,牲畜可以训练它们前进后退,水中的鱼可以用音乐来感动它,机器和石头可以用真诚的感情感动它,又何况有着仁义礼智信并天生智慧最高的人类呢!驷马拉车低昂合节,是训练它们的结果;凶猛攻击的猎鹰,是反复练习才驯服的。它们和那些一般的马、野生的鹰,本来实际上是一类,这些马和鹰凭后来的修整而高贵,而那些凡马和野鹰因只有先天的本性而低贱。使路上的积水不停地流,(它)必然会汇流到大海;使一筐又一筐土不停地堆高,(它)一定能和最高的山等同。大河滔滔无边,那么虬龙就会成群地游动;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那么道德就可以树立,修养就可以完备。于是可以安然地梦见孔子和周公了,怎么会只是解除窘迫的束缚呢!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其一)①苏轼林行婆②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连娟③缺月黄昏后,缥缈新居紫翠间。系闷岂无罗带水④,割愁还有剑铓山⑤。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注】①本诗写于绍圣四年(1097)二月,时作者贬居惠州,将由嘉祐寺迁入白鹤新居。②林行婆:作者新居西郊,是一个开酒馆的老太婆。③连娟:眉眼细长貌,形如月牙。④罗带水:形容水流盘曲。⑤剑铓山:形容奇峰刺空如利剑。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出诗人出行的时间、目的地和缘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欣然自得的心境。B.颔联写诗人远眺新居,可惜目力所限,只能“缥缈”,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