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手册_第1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手册_第2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手册_第3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手册_第4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手册TOC\o"1-2"\h\u10495第1章医疗器械概述 4122461.1医疗器械的定义与分类 434841.2医疗器械的选用原则 419802第2章医疗器械使用方法 5130932.1常用医疗器械操作流程 5169312.1.1一次性医疗器械 514622.1.2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 551882.2特殊医疗器械使用注意事项 571602.2.1高风险医疗器械 5279562.2.2侵入性医疗器械 6310202.3医疗器械使用中的患者安全防护 6276932.3.1患者评估 6196122.3.2风险告知 6175112.3.3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63672.3.4患者监测 6199852.3.5患者教育 618989第3章医疗器械维护与保养 6103043.1医疗器械日常清洁与消毒 6280373.1.1清洁原则 6151463.1.2清洁与消毒方法 715473.1.3清洁与消毒注意事项 795763.2医疗器械的检查与维护 7135693.2.1检查原则 7133323.2.2检查与维护方法 721653.2.3检查与维护注意事项 7176543.3医疗器械的储存与运输 759393.3.1储存原则 7110543.3.2储存与运输方法 8105863.3.3储存与运输注意事项 812782第4章医疗器械故障处理 8150044.1故障诊断与分析 8302754.1.1故障信息的收集 8193074.1.2故障诊断 8225354.1.3故障分析 8247404.2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98744.2.1硬件故障处理 9198294.2.2软件故障处理 9244984.2.3系统故障处理 94004.3故障排除实例 921802第5章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1097105.1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10110955.1.1概述 10257745.1.2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1025305.2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检测 10237585.2.1检测方法 10148185.2.2检测项目 1022585.2.3检测周期与标准 11292885.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11224325.3.1不良事件监测 1147345.3.2不良事件报告 11289345.3.3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的持续改进 1131729第6章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 11112246.1我国医疗器械法律法规体系 1175846.1.1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对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11106226.1.2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如《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明确了医疗器械的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12289776.1.3标准层面: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医疗器械研制、生产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12274956.1.4技术规范层面:主要包括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检验、技术评审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为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1239126.2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 1263466.2.1医疗器械注册:适用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和部分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注册申请资料,经过技术评审、临床试验、质量检验等程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12222116.2.2医疗器械备案:适用于部分第二类医疗器械和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人需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经审查符合要求后,获得医疗器械备案凭证。 1280776.3医疗器械监管与法律责任 12180526.3.1监督检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12290076.3.2质量抽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抽检,对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处理。 12263146.3.3不良事件监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收集、评价和预警。 12260946.3.4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 12179736.3.5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3222646.3.6民事责任:因医疗器械质量问题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328633第7章呼吸类医疗器械 13255777.1呼吸机使用与维护 13110297.1.1呼吸机使用前准备 1333697.1.2呼吸机操作流程 1369287.1.3呼吸机维护与保养 1310617.2人工气道管理 13171457.2.1人工气道的选择与置入 13166297.2.2人工气道护理 13239447.2.3拔管指征与护理 13129087.3氧疗设备使用与维护 14105807.3.1氧疗设备使用前准备 14172967.3.2氧疗操作流程 1463867.3.3氧疗设备维护与保养 142493第8章循环类医疗器械 1433258.1心脏起搏器使用与维护 14186958.1.1使用说明 14121548.1.2维护与保养 14103968.2心电图机使用与维护 158188.2.1使用说明 15325588.2.2维护与保养 1538268.3血压计使用与校准 1581098.3.1使用说明 1530368.3.2校准与维护 154314第9章检验类医疗器械 15305089.1生化分析仪使用与维护 15119059.1.1使用方法 16110289.1.2维护与保养 16269619.2血液分析仪使用与维护 16326799.2.1使用方法 16170729.2.2维护与保养 16153359.3尿液分析仪使用与维护 17194559.3.1使用方法 1783029.3.2维护与保养 1727944第10章治疗类医疗器械 172466210.1高频电刀使用与维护 17522710.1.1使用说明 171695810.1.2维护与保养 181683610.2超声波治疗仪使用与维护 181296110.2.1使用说明 181290510.2.2维护与保养 18663110.3紫外线治疗仪使用与维护 182179310.3.1使用说明 18711010.3.2维护与保养 181396810.4激光治疗仪使用与维护 192123610.4.1使用说明 191962910.4.2维护与保养 19第1章医疗器械概述1.1医疗器械的定义与分类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组合使用,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的研究、诊断、治疗、监护和预防疾病、损伤的诊断和康复等方面的器具、设备或仪器。按照其功能特性、技术结构和风险程度,医疗器械可分为以下几类:(1)诊断类:用于对人体进行检查、检测、监测,以获取生理、生化、解剖等信息的医疗器械。如X光机、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等。(2)治疗类:用于对人体进行治疗、缓解症状、改善生理功能的医疗器械。如激光治疗仪、电生理治疗仪、呼吸机等。(3)监护类:用于对人体生理参数进行连续或间歇监测,以保证患者安全的医疗器械。如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护仪、体温监护仪等。(4)手术类:用于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吻合器、内窥镜等。(5)康复类:用于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生理功能的医疗器械。如康复训练器、助听器、假肢等。(6)辅助类:用于辅助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活动的医疗器械。如医疗床、轮椅、担架等。1.2医疗器械的选用原则选用医疗器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有效:保证医疗器械的功能稳定,对人体无毒、无害,无不良反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适应性强: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医疗器械。(3)先进性: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功能优良的医疗器械。(4)经济性: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经济性,合理配置资源。(5)易于操作与维护:选用易于医护人员操作、维护方便的医疗器械,降低使用过程中的风险。(6)合规性: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选用合法、合规的医疗器械。(7)持续改进:关注医疗器械的技术发展,及时更新设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第2章医疗器械使用方法2.1常用医疗器械操作流程2.1.1一次性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主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口罩、手套等。使用前,请仔细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保证无破损、泄漏等情况。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洗手并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2)拆开包装,取出医疗器械。(3)根据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必要的组装或连接。(4)遵循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相应操作。(5)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放入医疗废物容器内。2.1.2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包括手术器械、内镜、呼吸机等。使用前,请保证器械已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操作流程如下:(1)洗手并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2)检查医疗器械的外观和功能,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3)根据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相应操作。(4)操作结束后,及时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以便下次使用。2.2特殊医疗器械使用注意事项2.2.1高风险医疗器械高风险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使用时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和丰富经验。(2)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和操作规范。(3)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发觉异常立即处理。(4)使用结束后,对医疗器械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灭菌。2.2.2侵入性医疗器械侵入性医疗器械如导管、内镜等,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2)操作过程中,保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者组织。(3)遵循医嘱,合理选择器械规格和型号。(4)使用结束后,及时对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2.3医疗器械使用中的患者安全防护2.3.1患者评估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和过敏史等,保证患者适合使用相应医疗器械。2.3.2风险告知向患者或家属充分告知使用医疗器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2.3.3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患者安全。2.3.4患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和临床表现,发觉异常立即处理。2.3.5患者教育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后,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医疗器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第3章医疗器械维护与保养3.1医疗器械日常清洁与消毒3.1.1清洁原则医疗器械的清洁是保证其安全使用的基础。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清洁:(1)及时清洁,避免污物干燥、固化;(2)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构造选择合适的清洁方法;(3)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清洁剂和消毒剂。3.1.2清洁与消毒方法(1)手工清洁:使用清水、清洁剂或消毒剂对医疗器械进行擦洗、浸泡、冲洗等;(2)机械清洁:使用清洗机、超声波清洗器等设备进行清洁;(3)高温高压消毒:使用高温高压消毒锅对耐高温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4)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对医疗器械进行浸泡、擦拭等消毒。3.1.3清洁与消毒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清洁剂和消毒剂的说明书进行操作;(2)保证清洁和消毒过程中,医疗器械表面和内部均得到充分处理;(3)定期对清洁和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保证消毒合格。3.2医疗器械的检查与维护3.2.1检查原则医疗器械的检查是保证其安全、有效使用的关键。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检查:(1)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制定合理的检查计划;(3)检查过程中,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3.2.2检查与维护方法(1)目视检查:观察医疗器械的外观、连接部位、功能键等是否正常;(2)功能测试:对医疗器械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其功能稳定;(3)预防性维护: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保养,如润滑、更换易损件等;(4)故障排除:根据医疗器械的故障现象,查找原因并进行维修。3.2.3检查与维护注意事项(1)检查和维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在检查和维护过程中,保证医疗器械处于安全状态;(3)对检查和维护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便于追踪和管理。3.3医疗器械的储存与运输3.3.1储存原则医疗器械的储存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类储存,避免混淆;(2)储存环境应符合医疗器械的要求,如温度、湿度等;(3)定期检查储存条件,保证医疗器械安全。3.3.2储存与运输方法(1)按医疗器械的种类和用途分类存放,便于查找和使用;(2)使用符合医疗器械要求的储存容器和包装材料;(3)运输过程中,保证医疗器械稳定、安全,避免碰撞、跌落等。3.3.3储存与运输注意事项(1)严禁将医疗器械与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混放;(2)定期对储存环境和运输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3)对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保证医疗器械安全。第4章医疗器械故障处理4.1故障诊断与分析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在所难免。对于故障的诊断与分析,是保证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的关键步骤。以下是故障诊断与分析的基本流程:4.1.1故障信息的收集当设备出现故障时,首先要收集以下信息:(1)设备的型号、序列号、使用年限等基本信息;(2)故障现象的描述,包括故障发生时设备的表现、故障发生的时间、频率等;(3)故障发生前后的操作过程,以及其他可能导致故障的因素。4.1.2故障诊断根据收集的故障信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诊断:(1)观察法:通过观察设备的外观、指示灯、显示屏等,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明显的物理损伤或异常现象;(2)试错法:通过逐个排除可能导致故障的因素,找到故障原因;(3)仪器检测法: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详细的功能检测,以确定故障部位。4.1.3故障分析在确定故障部位后,进行以下分析:(1)分析故障原因,找出是设备本身的问题,还是外部因素导致的;(2)分析故障可能导致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3)根据故障原因,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4.2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在故障诊断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采取以下常见处理方法:4.2.1硬件故障处理(1)更换故障部件:对于损坏的硬件,如电源模块、传感器等,及时进行更换;(2)修复故障部件:对于可以修复的硬件,如电路板、连接线等,采用焊接、粘接等方法进行修复;(3)优化硬件配置:对于因配置不当导致的故障,调整硬件配置,使之满足设备运行要求。4.2.2软件故障处理(1)重装或升级软件:对于因软件问题导致的故障,重新安装或升级软件;(2)修改参数设置:对于因参数设置不当导致的故障,调整参数设置,恢复正常运行;(3)修复或更换存储设备:对于存储设备损坏导致的故障,修复或更换存储设备。4.2.3系统故障处理(1)系统重置:对于因系统异常导致的故障,进行系统重置;(2)更新系统版本:对于因系统版本过低导致的故障,更新系统版本;(3)恢复出厂设置: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恢复设备出厂设置。4.3故障排除实例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故障排除实例,供参考:实例1:某型号心电监护仪显示异常故障诊断:通过观察法发觉,设备显示屏出现花屏现象;故障处理:检查连接线、接口等,确认无损坏后,重新连接;若故障依旧,更换显示屏。实例2:某型号呼吸机无法启动故障诊断:通过试错法发觉,设备电源模块损坏;故障处理:更换电源模块,设备恢复正常启动。实例3:某型号超声设备运行缓慢故障诊断:通过仪器检测法发觉,设备内存不足;故障处理:清理不必要的文件,优化软件配置,设备运行速度提升。第5章医疗器械质量控制5.1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5.1.1概述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质量政策和目标,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及维护等环节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建立健全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和合规。5.1.2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1)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建立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和权限;(3)制定质量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4)资源配置与管理;(5)过程控制与风险管理;(6)内部审核与改进;(7)持续改进与提升。5.2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检测5.2.1检测方法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检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测。根据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2.2检测项目(1)物理功能检测;(2)化学功能检测;(3)生物相容性检测;(4)微生物限度检测;(5)电气安全功能检测;(6)其他特殊功能检测。5.2.3检测周期与标准根据医疗器械的类型、使用频率和风险程度,制定合理的检测周期。检测标准应参照国家、行业及企业相关法规和标准执行。5.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5.3.1不良事件监测(1)建立不良事件监测制度;(2)收集和分析不良事件信息;(3)评估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风险等级;(4)制定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5)跟踪不良事件的处理结果。5.3.2不良事件报告(1)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不良事件;(2)报告内容包括:医疗器械基本信息、不良事件描述、可能的原因分析、已采取的措施等;(3)对报告中的敏感信息进行保密处理;(4)定期汇总和分析不良事件报告,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5.3.3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的持续改进(1)根据不良事件监测和分析结果,优化监测制度;(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不良事件识别和报告能力;(3)加强信息沟通,提高不良事件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4)不断完善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体系,提升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水平。第6章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6.1我国医疗器械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医疗器械法律法规体系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构建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6.1.1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对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6.1.2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如《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明确了医疗器械的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6.1.3标准层面: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医疗器械研制、生产和评价的重要依据。6.1.4技术规范层面:主要包括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检验、技术评审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为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持。6.2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是医疗器械上市前必须完成的手续。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分为以下两种:6.2.1医疗器械注册:适用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和部分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注册申请资料,经过技术评审、临床试验、质量检验等程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6.2.2医疗器械备案:适用于部分第二类医疗器械和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人需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经审查符合要求后,获得医疗器械备案凭证。6.3医疗器械监管与法律责任为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我国对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实施严格监管。监管措施主要包括:6.3.1监督检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6.3.2质量抽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抽检,对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处理。6.3.3不良事件监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收集、评价和预警。违反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将承担以下法律责任:6.3.4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6.3.5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3.6民事责任:因医疗器械质量问题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7章呼吸类医疗器械7.1呼吸机使用与维护7.1.1呼吸机使用前准备在使用呼吸机前,医护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设备功能、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检查呼吸机各部件是否完好,保证电源、气源稳定。7.1.2呼吸机操作流程(1)连接患者与呼吸机;(2)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4)定期检查呼吸机工作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7.1.3呼吸机维护与保养(1)保持呼吸机表面清洁,避免碰撞、摔落;(2)定期更换呼吸机内部过滤网,保证气路通畅;(3)检查呼吸机管路,如有损坏或老化,及时更换;(4)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7.2人工气道管理7.2.1人工气道的选择与置入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置入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7.2.2人工气道护理(1)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定期吸痰;(2)观察人工气道固定情况,防止脱落;(3)定期检查人工气道,如有异常,及时处理;(4)按需更换人工气道,避免感染。7.2.3拔管指征与护理(1)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满足拔管条件;(2)拔管前评估患者耐受性,做好拔管准备;(3)拔管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4)拔管后继续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时处理异常。7.3氧疗设备使用与维护7.3.1氧疗设备使用前准备检查氧疗设备(如氧气瓶、氧气表、吸氧管等)是否完好,保证氧气供应稳定。7.3.2氧疗操作流程(1)根据医嘱,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吸氧浓度;(2)连接氧疗设备,保证患者舒适,避免氧疗设备脱落;(3)观察患者吸氧效果,及时调整吸氧浓度;(4)定期检查氧疗设备,保证氧气供应正常。7.3.3氧疗设备维护与保养(1)保持氧疗设备表面清洁,避免碰撞、摔落;(2)定期检查氧气瓶、氧气表等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定期更换吸氧管,避免交叉感染;(4)氧疗设备应存放在通风、干燥、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第8章循环类医疗器械8.1心脏起搏器使用与维护8.1.1使用说明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式医疗器械,用于治疗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等病症。使用前,请严格遵循以下步骤:(1)保证患者符合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2)按照医生指导进行起搏器的植入手术;(3)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和起搏器工作状态。8.1.2维护与保养(1)定期检查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保证其正常工作;(2)按照厂家推荐的时间间隔更换电池;(3)避免将磁性物品靠近起搏器,以防干扰起搏器工作;(4)患者在洗澡、进行剧烈运动等特殊情况下,需遵循医生建议,防止起搏器受损。8.2心电图机使用与维护8.2.1使用说明心电图机是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医疗器械。使用时应遵循以下步骤:(1)保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以便电极片粘贴牢固;(2)按照医生要求,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指定位置;(3)连接心电图机,调整机器至适当记录速度;(4)开始记录心电图,观察波形,注意记录异常情况。8.2.2维护与保养(1)定期检查心电图机的电极片,保证其清洁、完好;(2)定期对心电图机进行功能检测,保证其正常工作;(3)避免将心电图机暴露在高温、潮湿环境中,以防设备损坏;(4)按照厂家推荐的时间间隔更换电池和打印纸。8.3血压计使用与校准8.3.1使用说明血压计是用于测量血压的医疗器械。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血压计类型,如手动或电子血压计;(2)按照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姿势;(3)正确佩戴血压计,保证其贴合皮肤;(4)慢慢放气,观察血压计显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8.3.2校准与维护(1)定期对血压计进行校准,保证测量结果准确;(2)电子血压计应定期检查电池电量,及时更换电池;(3)保持血压计清洁,避免灰尘、污垢等影响测量结果;(4)使用完毕后,请将血压计存放于干燥、清洁处,避免潮湿、高温环境。第9章检验类医疗器械9.1生化分析仪使用与维护9.1.1使用方法(1)开机前准备:保证实验室环境符合要求,检查仪器及配件是否完好。(2)操作步骤:a.打开生化分析仪,进行自检。b.输入样本信息,并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测试项目。c.将样本加入试剂杯,并将试剂杯放入仪器。d.启动测试,仪器将自动完成测试过程。e.测试结束后,查看结果,并进行打印或保存。(3)关闭仪器:测试完成后,关闭生化分析仪,拔掉电源。9.1.2维护与保养(1)每日维护:清洁仪器表面,检查仪器运行状态,保证仪器正常工作。(2)定期维护:a.检查并更换消耗品,如试剂、清洗液等。b.检查仪器内部部件,如有损坏,及时更换。c.检查并清洁光路系统,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d.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9.2血液分析仪使用与维护9.2.1使用方法(1)开机前准备:检查仪器及配件是否完好,保证实验室环境符合要求。(2)操作步骤:a.打开血液分析仪,进行自检。b.输入患者信息,并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测试项目。c.采集血液样本,将样本加入试剂杯,并将试剂杯放入仪器。d.启动测试,仪器将自动完成测试过程。e.测试结束后,查看结果,并进行打印或保存。(3)关闭仪器:测试完成后,关闭血液分析仪,拔掉电源。9.2.2维护与保养(1)每日维护:清洁仪器表面,检查仪器运行状态,保证仪器正常工作。(2)定期维护:a.检查并更换消耗品,如试剂、清洗液等。b.检查仪器内部部件,如有损坏,及时更换。c.检查并清洁样本针、搅拌棒等部件,防止堵塞。d.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9.3尿液分析仪使用与维护9.3.1使用方法(1)开机前准备:保证实验室环境符合要求,检查仪器及配件是否完好。(2)操作步骤:a.打开尿液分析仪,进行自检。b.输入样本信息,并将尿液样本放置在仪器指定位置。c.启动测试,仪器将自动完成测试过程。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