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一中实验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一中实验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一中实验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一中实验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一中实验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一中实验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再给这些小鼠注射不同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B.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C.GRP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2.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关于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突触后膜中的突触小泡内没有神经递质存在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3.现有水稻品种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4.如图为某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判断该病为()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5.人体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B.内环境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毛细血管周围组织液与血浆相互转化的量总是相等D.内环境中pH的稳定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6.如图为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 B.曲线A表示散热量,曲线B表示产热量C.a~b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 D.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毛细血管扩张7.下列属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特点的是()A.调节速度快 B.作用时间长C.作用部位准确 D.需要传递信息的分子参与8.(10分)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A.上图可表示突触小泡等各种膜结构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C.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二、非选择题9.(10分)已知果蝇圆形眼和棒形眼分别由等位基因D和d控制,杂合子表现为腰子形眼。黑身和灰身由等位基因(B/b)控制。让灰身圆形眼雌蝇与黑身棒形眼雄蝇杂交,所得F1代雌蝇全为灰身腰子形眼、雄蝇全为灰身圆形眼。让F1雌、雄果蝇互交,F2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果蝇表现型及比例雌蝇灰身圆形眼:灰身腰子形眼:黑身圆形眼:黑身腰子形眼=3:3:1:1雄蝇灰身圆形眼:灰身棒形眼:黑身圆形眼:黑身棒形眼=3:3:1:1(1)棒形眼基因d由圆形眼基因D突变而来,棒形眼果蝇的视野范围比圆形眼果蝇小,不利于察觉敌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由实验结果可知,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腰子形眼果蝇个体的体细胞内基因D的数目最多为_________个。(3)F1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F2代雌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4)F2代灰身雌雄蝇随机交配,所得F3代灰身雌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10.(14分)“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回答问题。初始种群规模/只1020252830405070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0.4120.1320.0760.0650.0410.0100.0020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是____________只。(2)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如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规模会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____只。11.(14分)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丙三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并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问题:(1)甲、乙、丙三只脊蛙均出现屈肌反射,这一实验验证了_________。(2)若在甲的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中,发现左、右后肢均未出现屈肌反射。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3)剥去乙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离乙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乙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用丙脊蛙为实验材料,验证屈肌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苹果素来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誉,种植苹果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品相不好的苹果很难销售。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让品相不好的苹果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过程①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反应式)(2)在果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上的野生酵母菌,①②中实验操作中控制的温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程②中使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该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果醋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整个发酵过程中培养液这pH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详解】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C、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C正确;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故选A。2、C【解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B、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因此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也能把兴奋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因此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也有递质存在,C错误;D、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D正确。故选C。3、D【解析】解答本题需考虑所给材料和培育的新品种,品种a(高产、抗病)可以通过①和②杂交育种获得;品种b(高产、早熟)可利用③诱变育种获得;品种c中抗旱性状是所给品种没有的,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详解】利用①、③品种没有抗病性状,两者之间杂交筛选无法获得a高产、抗病性状,可利用①②品种杂交筛选获得a,A错误;多倍体表现晚熟,不能通过③获得早熟品种,B错误;原有水稻品种中没有抗旱个体,不能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C错误;抗旱品种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D正确;故选D。4、B【解析】由此题中遗传系谱图可得,父母双方均有病,男女均有,不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其次,后代中有未患病的个体,这种病是一个显性遗传,再者,如果假设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那么父亲是患者,其女儿必为患者,与题意不和,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答案选择B。5、B【解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详解】A、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是相对稳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A错误;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B正确;C、内环境相对稳定时,血浆与组织液相互转化,而血浆可进入组织液,而大部分组织液能回流进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C错误;D、内环境pH的调节是通过体液中的缓冲物质调节的,D错误;故选B。6、D【解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增加,可知T2<T1,A正确;B、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即寒冷环境,散热量增加,随后由于体温调节,产热量增加,从而达到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因此,曲线A表示散热量,曲线B表示产热量,B正确;C、a~b表示散热量增加,是因为进入T2寒冷环境的缘故,C正确;D、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D错误。故选D。7、D【解析】1、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较局限。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长。【详解】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较局限;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长,但两者的进行都需要传递信息的分子参与,体液调节需要化学物质参与,如:激素;神经调节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难度不大。8、A【解析】A、由于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部,其表面无糖蛋白分布,故A错误;B、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K+外流,外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与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B正确;C、e为糖蛋白,糖蛋白的糖链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若图中所示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C正确;D、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若将磷脂分子层平展与水面上,则磷脂分子头部(c)与水面相接触,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二、非选择题9、(1)有害性(多害少利性)(2)①.X②.2(3)①.BbXDY和BbXDXd②.1/4(4)3/4【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亲代灰身和黑身杂交,F1全为灰身,F1相互交配,雌雄中灰身:黑身都是3:1,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眼睛的性状在雌雄中表现不一致,说明D、d基因在X染色体上。亲代基因型是bbXdY和BBXDXD,F1的基因型是BbXDXd和BbXDY,F1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基因型及例如如下表:XDXDXDXdXDYXdY1BB3灰身圆眼雌性3灰身腰子形眼雌性3灰身圆眼雄性3灰身棒眼雄性2Bb1bb1黑身圆眼雌性1黑身腰子形眼雌性1黑身圆眼雄性1黑身棒眼雄性【小问1详解】棒形眼果蝇不利于察觉敌害,对于果蝇来说属于不利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有害性的特点。【小问2详解】F2中,雌雄眼形表现不一致,说明其位于X染色体上,腰子形眼的基因型是XDXd,体细胞中D基因只有1个,复制后,会有2个D基因。【小问3详解】根据分析F1中基因型是BbXDXd和BbXDY,根据分析表格数据,F2中雌果蝇的纯合子是BBXDXD和bbXDXD,比例为1/4。【小问4详解】如果F2灰身在雌蝇和雄蝇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随机交配的F3中BB∶Bb∶bb=4∶4∶1,所以灰身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1/2。F2中灰身雌蝇的眼形基因型为XDXD和XDXd,产生的配子XD∶Xd=3∶1,灰身雄蝇的眼形基因型为XDY和XdY,产生的配子XD∶Xd∶Y=1∶1∶2,随机交配,后代中雌蝇的基因型为XDXD∶XDXd∶XdXd=2∶3∶1,纯合子的比例为1/2;所以后代灰身雌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1/2=1/4,所以杂合子的比例为1-1/4=3/4。【点睛】本题主要是围绕着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考查学生显隐性的判断以及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判断,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在雌雄中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说明在性染色体上,如一致则说明在常染色体上,在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10、(1)28~30(2)①.增大②.增大③.140【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初始种群规模,且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加,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越低,其中初始种群规模为70只时,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0,则存活率最高。【小问1详解】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初始种群规模在28时,200年内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在30时,200年内种群灭绝概率为4.1%,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因此该初始种群规模的最小范围是28-30只之间。【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的灭绝可能性会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若仍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根据曲线图分析,当限制压增大到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即虚线与限制压为0.02曲线的交点)为140只。【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曲线图和表格数据的能力,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难度不大。11、①.反射弧的完整②.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神经递质结合③.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④.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⑤.将丙脊蛙的脊髓破坏,重复题干中的实验(或将丙脊蛙的脊髓破坏,再将它的左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观察脊蛙缩腿情况)。不能完成屈肌反射活动,说明屈肌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解析】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1)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2)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4)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5)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解】(1)该实验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即完成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题中甲、乙、丙三只脊蛙均出现屈肌反射,这一实验验证了反射弧的完整,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不完整,都不能出现反射活动。(2)若在甲的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中,发现左、右后肢均未出现屈肌反射。说明该药物处理之后,阻碍了兴奋的传导或传递,使反射不能完成,因此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神经递质结合等。(3)剥去乙的左后趾皮肤(皮肤中含有感受器),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由于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因此不会出现屈肌反射。(4)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后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5)题干材料中的丙脊蛙已经去除了脑,要验证屈肌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是否是脊髓),因此自变量为脊髓是否完整,因变量为屈肌是否出现反射,因此实验思路为:将丙脊蛙的脊髓破坏,重复题干中的实验(或将丙脊蛙的脊髓破坏,再将它的左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观察脊蛙缩腿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