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2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2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2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2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种细菌菌株需要亮氨酸才能生长,但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表格中细菌菌株类型,则配制相应选择培养基类型正确的是()选项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且抗链霉素的菌株AL+S+L-S-L+S-BL-S-L+S+L-S+CL-S+L+S+L-S-DL+S-L-S-L+S+注:L代表亮氨酸,S代表链霉素;“+”代表加入,“-”代表不加入A.A B.B C.C D.D2.如图为某高等植物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c是该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图a、图b、图c的膜结构属于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C.图a、b、c结构均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D.图a、图b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3.下列对促胰液素发现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胃酸刺激小肠神经,支配胰腺分泌胰液B.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达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胃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存在体液调节D.斯他林和贝利斯证明在胃酸的作用下,胰腺分促胰液素4.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古代诗文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植物开花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次生演替,此情况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A B.B C.C D.D5.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相同是()A.a与b B.b与c C.a与d D.c与d6.进来研究发现,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与作为对照的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此项研究表明肥胖与基因有关,与环境无关B.HMGIC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小鼠的胖和瘦是一对相对性状D.体重正常的小鼠HMGIC基因一定正常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是具有两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II-7为纯合体,请据图回答:(1)甲病是致________性遗传病;乙病是________性遗传病。(2)II—5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III—8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3)III—10是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4)假设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8.(10分)某种品系的鼠的毛色为黄色(A)和灰色(a),黄色和灰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结果,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亲本后代杂交一灰色×灰色灰色杂交二黄色×黄色3/4黄色,1/4灰色杂交三黄色×灰色1/2黄色,1/2灰色(1)根据杂交组合________可判断鼠的毛色中,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2)杂交组合一中,亲本的灰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3)杂交组合二中,后代黄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4)杂交组合三中,亲本杂交组合的杂交方式叫做______________9.(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中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过程,X、Y、Z表示蜥蜴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加剧。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10.(10分)2003年,“非典”流行,这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科研人员找到一种抗体能有效治疗抵抗SARS病毒。下图为该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1)图中的抗原A是____________,图中“()和抗体检测”,括号内应填___________。科研人员利用灭活的病毒作为促融剂,灭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过抗体检测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时,需要用到____________技术,在培养过程中气体环境___________。(3)单克隆抗体主要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11.(15分)图甲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图乙表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为_____。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形曲线。若当地政府在火灾后清理烧毁树木、整地、栽树并抚育管理成林,这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进行。(2)判断图乙A~C3组生物对应于图乙的曲线:A_____,B_____,C_____。(填图乙中序号)(3)造成图乙中②现象是由于_____;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填写图乙中序号)。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_____(填“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表中所列均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特殊的培养基,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微生物则不能生存。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链霉素可以破坏肽聚糖而使细菌死亡。【详解】根据题目要求,筛选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时,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亮氨酸,应使用的培养基为不加L,能生存的就是不需要亮氨酸的细菌;筛选抗链霉素的菌株时,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链霉素S,而L可加可不加,能抵抗链霉素的细菌就能在培养基生存下来;筛选不需要亮氨酸且抗链霉素的菌株时,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链霉素,但不添加亮氨酸,应用的培养基为L一、S+,能在培养基上生存的细菌,即是所需要的菌种,B正确,ACD错误。故选B。2、C【解析】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3、细胞核的结构:①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②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③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详解】A、图c有孔道,是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A正确;B、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图a为线粒体、图b为叶绿体,均为具膜细胞器,图c细胞核的膜为核膜,图a、图b、图c的膜属于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正确;C、图a线粒体、图b叶绿体属于细胞器,图c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D、图a线粒体、图b叶绿体均为半自主的细胞器,含有核糖体和少量的DN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D正确。故选C。3、B【解析】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促胰液素发现实验最终证明胰液的分泌可以不经小肠神经的参与,A错误;B、促胰液素是动物激素,可以经血液到达胰腺,促进胰液分泌,B正确;C、胃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既有体液调节的过程,又有神经调节的过程,C错误;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D错误。故选B。4、D【解析】植物的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A正确;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飘落的“花瓣”等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B正确;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C正确;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写的是由于战争,人们流离失所,农田荒废发生的次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D错误。故选D。5、C【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题图分析,a为组织液;b为血浆或淋巴;c淋巴或血浆;d可表示组织液。【详解】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即C正确。故选C。6、C【解析】分析:结合题干信息中所设计的实验:通过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与含HMGIC基因的小鼠作为对照,在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的条件下,实验结果是实验鼠体重正常(未变肥胖),而对照鼠变肥胖;实验结论是HMGIC基因与鼠的肥胖有关,但前提条件是摄入较多的高脂肪食物。详解:此项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与HMGIC基因有关,而且与环境(吃较多的高脂肪食物)有关,A错误;该实验没有证明HMGIC基因是通过控制相关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还是直接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生物的性状,B错误;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所以小鼠的胖和瘦是一对相对性状,C正确;体重正常的小鼠HMGIC基因可能不正常,D错误。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结果与结论,对比选项进行判断。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显性(2).隐性(3).aaBB或aaBb(4).AaBb(5).2/3(6).5/12【解析】分析系谱图:Ⅰ-1号和Ⅰ-2号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个正常的女儿(Ⅱ-5号),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号和Ⅰ-2号均无乙病,但他们有个患乙病的女儿(Ⅱ-4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由Ⅰ-1号和Ⅰ-2号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个正常的女儿(Ⅱ-5号)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由Ⅰ-1号和Ⅰ-2号均无乙病,但他们有个患乙病的女儿(Ⅱ-4号)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2)因为Ⅰ-1号和Ⅰ-2号都只患甲病、Ⅱ-4号患两种病、Ⅱ-5和Ⅱ-6号正常,所以Ⅰ-1号和Ⅰ-2号的基因型都是AaBb、Ⅱ-5和Ⅱ-6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Ⅱ-4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又因为Ⅱ-4号患两种病、Ⅲ-8号只患甲病、Ⅱ-3号正常,所以Ⅲ-8号的基因型是AaBb。(3)Ⅱ-6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1/3)或aaBb(2/3),Ⅱ-7为纯合子(aaBB),则Ⅲ-10的基因型为纯合子(aaBB)的概率是1/3×1+2/3×1/2=2/3。(4)先分析甲病,Ⅲ-10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Ⅲ-9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因此Ⅲ-10与Ⅲ-9结婚生下的孩子不患甲病,再分析乙病,由(3)可知Ⅲ-10是杂合子Bb的概率为1/3;Ⅲ-9患乙病,基因型为bb,因此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bb=1/3×1/2=1/6,不患乙病的概率是5/6,Ⅲ-10与Ⅲ-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5/6=5/12。【点睛】解决本题首先根据系谱图确定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接着对相关个体推导其基因型;再分成两个方面,分别分析Ⅲ-10与Ⅲ-9结婚生下患甲病的概率和正常概率以及患乙病的概率和正常概率,最后根据自由组合原则,计算符合题意的表现型概率。8、①.二②.黄色③.aa④.AA或Aa⑤.测交【解析】由实验可知,黄色鼠与黄色鼠交配,后代发生性状分离,黄色鼠:灰色鼠=3:1,说明黄色对灰色是显性性状,亲本黄色鼠的基因型是Aa×Aa。【详解】(1)根据杂交组合二可知,黄色鼠与黄色鼠交配,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可能判断鼠的毛色中黄色是显性性状。(2)灰色鼠是隐性性状,因此不论是亲代还是子代,灰色鼠的基因型都是aa。(3)由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二的亲本基因型是Aa×Aa,子代的基因型是AA、Aa、aa,因此子代黄色鼠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4)杂交组合三:黄色鼠×灰鼠→黄鼠:灰鼠=1:1,是测交实验。【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组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表中信息准确答题。9、(1)①.突变或基因重组(变异)②.自然选择(2)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在食物缺乏时,比分趾个体更具生存优势③.基因频率【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于,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正确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是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2、种群是指位于一定的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综合;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小问1详解】由题图可知,X是为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小问2详解】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加剧;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0、(1)①.SARS病毒外壳蛋白质②.克隆化培养③.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细菌等,但是不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2)①.动物细胞培养②.95%空气和5%的CO2(3)①.诊断试剂②.运载药物【解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细胞来源: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2、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3、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小问1详解】图示是制备抵抗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图中的抗原A应是SARS病毒外壳蛋白质;经HAT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灭活指的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细菌等,但是不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小问2详解】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时,需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培养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6.5±0.5℃,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小问3详解】单克隆抗体主要的用途有作为诊断试剂、用于运载药物、治疗疾病等(答两点即可)。【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1、(1)①.竞争②.水平结构③.次生演替④.“S”⑤.速度(和方向)(2)①.③②.②③.①(3)①.农作物与杂草二者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等且生存能力相同②.②③.种群【解析】分析图甲: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