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项教育1张红兰总定稿_第1页
5.三项教育1张红兰总定稿_第2页
5.三项教育1张红兰总定稿_第3页
5.三项教育1张红兰总定稿_第4页
5.三项教育1张红兰总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恩、公德、小康建设中国彝乡·幸福楚雄

张红兰(中共楚雄市委党校)结构

二、公德是保障——户户明德守德一、感恩是基础——人人知恩感恩三、小康是目标——处处安康乐康

开展“感恩、公德、小康”

三项群众教育是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个关键时期,为加强广大城乡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感恩、公德、小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努力营造“人人知恩感恩、户户明德守德、处处安康乐康”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

方向目标

意义1、开展“三项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

2、旨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全市群众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强化全市群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固化全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为楚雄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早日实现全市率先发展、赶超发展和跨越发展,建设“中国彝乡·幸福楚雄”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与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一、感恩是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这一人性中的良知就有深刻的理解,并把它当做人立于天地间最基本的素质。很早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

教育专家曹华这样说道“感恩也是一种品德。”(一)感恩党

1、1840—1949:挨打——站起来2、1949—1977:挨饿——富起来3、1977—至今:挨骂——强起来历史雄辩证明: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用不动摇。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用不动摇。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用不动摇。(二)感恩祖国

中国,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人民,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新中国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三)感恩人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践行这个思想就必须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本”“父爱大如山、母爱深似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感恩师长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一个人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塑造灵魂,传授知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六)感恩朋友、同事、邻里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卢作孚先生认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社会生活”。朋友:朋友是桥,但首先要把自己当做桥。同事:工作上要相互支持,政治上要相互鼓励、生活上要相互关心。(貌合神离、勾心斗角、相互推诿、阳奉阴违)邻里: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六尺巷》)(七)感恩家庭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人生的港湾,家是灵魂的栖息地)

2、“家和万事兴”

(一个能把家庭经营得好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才能当领导,才能带团队,否则就只能叫团伙。)

3、幸福与贫寒无关、幸福与富裕无关。

(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就等于为社会做贡献)Family爸

F

father

A

and

M

mother

I

L

love

Y

you爸妈我爱你=家庭。“FatherAndMotherILoveYou”一、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与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二、公德是保障(一)公德的内涵

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2001年中共中央正式颁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纲要》在继承优良道德传统基础上,对社会公德理论进行了扩充和完善,增加了富于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

社会公德哪里去了?

(二)现代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1、功利主义的兴起与传统道德的失落造成了人们不再把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等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本,人们内心支撑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当前道德缺失问题的出现。(二)现代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2、现代人过分追求现实经济利益,导致传统道德精神的沦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却并没有因之而得相应的提高。生活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时代,我们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不以为然,处处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往往把金钱和利益看得太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冷漠,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导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品质日渐丧失,人们的公德意识、感恩思想也变得十分淡薄,这一严重的精神缺失,直接导致社会人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道德思想修养、自身素质等方面,日渐走向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二)现代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3、市场经济制度建构尚不完善,给违约之徒以可乘之机。

市场经济的契约体系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还是一种制度建构,而目前后者在我国尚不完善,给了违约之徒以可乘之机。比如说在今日中国,已经有了市场化的功利主义来诱惑人们放弃诚信,却还没有制度化的惩罚机制来引导人们回归诚信,自然造成了有些公民义利不分的错误。产生的后果:

正面效应——多元化使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空间、主体意识觉醒、催生新的价值观念和意识……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忽视——难免会有人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导致人们怀疑历史、戏弄经典、社会冷漠、颠覆传统、信仰缺失

、道德失范、思想混乱等等,价值观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信仰缺失:算命之风兴盛

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党而信教、

不信科学信迷信

官员与公众对求签等四种迷信活动的信任程度(%)

来源:南方周末2007.05.17

道德信念滑坡

思想观念进步与道德行为失范并存,突出问题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持怀疑态度,荣辱观错位问题比较突出。辛勤劳动——没本事团结互助——别有用意诚实——愚腐感情忠贞——封建敬业爱岗——因循守旧廉洁——胆小怕事是非颠倒社会信任度下降

对党的大政方针拥护与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怀疑并存,突出问题是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不信任、不理解,并表现出对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信任度上的反差。

对中央政府的评价

(“为人民服务效果好”的比例)100%70%60%大城市63.1%小城镇66.5%农村76.5%100%30%大城市29.6%小城镇25.7%农村22.3%

对基层政府的评价

(“为人民服务效果好”的比例)传统文化的流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90%的青年表示会庆祝圣诞节和情人节57.1%的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都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60.7%的女性则认为西方的节日轻松自在,而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得累警醒:我们将自己传统的根文化主动的放弃了近百年之久!道德失范:挟尸要价戏弄经典反思?曾几何时,我们在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同时,不经意间丢失了我们自己身上一些宝贵的东西,相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德丧失的“价值观念”却堂而皇之的成为主流意识并刻意加以宣染。(三)市场经济领域的诚信

从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已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发展市场经济,使利益主体多元化,在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空前活跃,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诚信交往问题又会空前突出。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更是诚信经济,所以,人们的经济交往就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最重要得还要有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诚信。诚信—公民道德的基石、企业生存的基础今天中国企业诚信品质现状:喜忧参半(诚实守信——背信弃义)

诚信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落脚点:公德建设刻不容缓

为了应对的文化扩张和价值观的渗透,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提升国家软实力,应提出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即以全民的公德建设为主,从精神生活的层面解决人们的内心不和谐问题,特别是要解决道德缺失甚至精神危机的问题,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一个安身立命的寓所,进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铸造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直击+行动一、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与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三、小康是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目标——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梦的大格局,事关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

跨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2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小康”的由来1、《诗经》:“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2、《辞海》: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3、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小康”的引入

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究竟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提出“小康”的概念。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1979—1989)1、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目标确立了,邓小平仍在思考这个目标究竟能不能按时实现的问题)。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1979—1989)

2、1983年江、浙、沪之行使邓小平对实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他开始进一步思考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社会发展的问题: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邓小平文选》第3卷)(一)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1979—1989)

3、邓小平提出的这六条,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而是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法治等各个方面。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他提出的这六条标准做了全面、深入的阐释。这后来被人们认为是最早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小康社会理论由此初步形成。(二)小康社会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及任务的提出(1989—2002)1、从1991年到2000年,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发展阶段。在90年代,我国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小康社会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2、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新发展,是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成果。(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发展(2002—2009)

1、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前,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持续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指导方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发展(2002—2009)

2008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做了新拓展:即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个方面的新目标、新要求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明确扩展为五个方面,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12——20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关节点。

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

“建成”与“建设”的区别:1.建成是建设过程中的收官阶段;2.建成是在建设道路上即将到达预期目标的冲刺阶段;3.建成是在全面衡量建设过程和当前状况后对按计划实现目标的科学判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项指标: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5——2020年)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

1、经济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