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①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在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艰辛的探索。时至今日,共同富裕仍是一个全球性的人类难题。②何谓共同富裕?从过程上讲,是全民共同致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只是少数人的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的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从结果上讲,共同富裕指的是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全国各民族人民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实,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因此,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集中在结果上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在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最大的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④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一方是贫困的积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取材于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材料二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现代化增添了新的内涵,为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仅仅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现代化进程创造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少数精英阶层。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有详实的历史数据证明,资本收益率一直高于增长经济增长率,这是导致财富分配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③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政府职能不断退出,劳资关系严重失调。普通民众收入长期停滞不前,西方国家的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私人财富急剧扩张,财富鸿沟不断加深。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无法根除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的加剧的顽疾,根源在于它是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异化和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特性。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⑤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由传统文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以及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命题,并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⑥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现代化新路。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直接目的就是要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擘画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取材于鲁宝林﹑李建平《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材料三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前提①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为人民谋幸福,在观念上,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在行动上,要踏实进取、再接再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向了新高度,同时也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心怀“国之大者”的
③按照“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优化经济发展地理格局,挖掘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空间潜力。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推进先富带后富。浙江等发达地区在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和资源,将脱贫攻坚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在此基础上,优化脱贫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宜居村庄。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在分配过程中注意公平问题,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的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发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加快取得进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取材于张占斌《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推动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体人民都有致富的权利和机会。
B.自始至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C.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共同富裕。
D.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的区别。B.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主张。C.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必然会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两极分化。D.中国现代化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剧贫富差距。3、根据材料三,在文中画横线出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B.授人以鱼,而非以渔C.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D.形而不辍,未来可期5、结合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下面的链接材料,体现了哪些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理念。(5分)链接材料:自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后,福建先后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促进两地交流发展。25年来,闽宁两省区,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风景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针名清
章学诚①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君子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好名者流,徇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君子出处➊,当由名义。先王所以觉世牖➋民,不外名教。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借糠秕以充饱,隐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故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好名者之名,饱暖也。必欲骛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②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③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EQ\*jc2\*hps10\o\ad(\s\up9(ɡǔ),贾)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EQ\*jc2\*hps10\o\ad(\s\up9(lí),漓)➌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德之贼也。④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注释】①出处指进退等行为。②牖通“诱”,引导。③浇漓使……淡薄。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徇名而忘实
徇私舞弊B.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
劝善规过C.必欲骛饱暖之名
好高骛远D.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捉贼见赃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先王所以觉世牖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
蒙故业,因遗策C.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B.第二段以介之推为例,证明凭自身之“实”可获得美名,但名声未必能立刻得到。C.第二段写了“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众多,“好名者”借此“得一时之名”的现象。D.第三段指出“好名者”之所以揣摩他人之情,迎合一时风尚,是为了求一己之名利。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糠秕以充饱,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
10.作者认为“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请根据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教益。(5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10分)(一)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③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1)请根据上面三则语录,解说其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5分)(二)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5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12分)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
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EQ\*jc2\*hps10\o\ad(\s\up9(dí),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EQ\*jc2\*hps10\o\ad(\s\up9(sǎnɡ),颡)②,单于已系缨。
EQ\*jc2\*hps10\o\ad(\s\up9(xiè),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绁马:拴马。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12.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13.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燕歌行唐
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4.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5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教导弟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①
;”学《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②
”。屈原《离骚》兼得“《国风》好色而不淫,③
”之妙,而与日月争光。曹操在《短歌行》中借“④
,⑤
以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表达对贤才的渴慕。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有善始者实繁,⑥
”,劝谏君王要敬终如始。(2)中国古代文人有登高望远的情结,他们登高揽胜,寄托情志杜甫登临岳阳楼,面对“⑦
,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顿生忧国之思黄庭坚登上快阁,看落木千山、澄江月明,而生归隐江湖之念,吟唱道“万里归船弄长笛,⑧
”。16.红学家王昆仑有句经典评论∶“《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分析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什么令读者的情感如此复杂。(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叩神农叶梅青云梯①对横亘于长江、汉水之间,那一片云朵之上的高地,我心怀神往和敬畏。每一次走近它,无论是现实中,还是梦幻里,都忍不住屏住呼吸,久久地仰望,心里不断默念它的名字。②位于湖北省的神农架,方圆三千两百五十平方公里,奇峰险山均在海拔三千零十米以上,是华中大地上高耸的脊梁。群山万壑、峰峦叠翠,更有一处处峡谷幽洞,瀑飞溪流。亿万年生长至今无法穿透的原始森林,总在忽隐忽现的烟霞中,亦真亦幻,造就古来之人间仙境。③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是,炎帝神农曾在此架起云梯,攀山登崖尝遍百草,为民解痛除忧,留下了无数足迹和传说。“神农架”的大名便由此而来。神农不仅是三皇中的炎帝,还是雄健的太阳神。他的光芒闪动在珍贵经典的书页里,长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他的足迹,早已深深地留在了神农架的山水间。④炎帝神农与黄帝结盟,逐渐孕育了华夏民族,繁衍了炎黄子孙。神农仁慈而智慧,他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又制EQ\*jc2\*hps10\o\ad(\s\up9(lěi),耒)EQ\*jc2\*hps10\o\ad(\s\up9(sì),耜),种五谷,立市EQ\*jc2\*hps10\o\ad(\s\up9(chán),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最让百姓铭记的是种五谷、尝百草。他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让我们每天都咀嚼着远古的味道。⑤那些救命的草,是他一样一样亲口尝定的。为解救饱受病痛之人,神农跋山涉水,到高接云霄、深接地府的巍巍群山里挖草尝药。遇到难以攀登的悬崖,他就砍树木,绑藤萝,架木梯。山外有山,岭外有岭,神农攀越了这一带所有的高山,架起三十六座木梯。木梯从山地最险峻的悬岩一层层伸到云朵里,伸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彩云间,人们称之为青云梯。青云梯与那片山脉的万物生灵,山、水、草木、动物、云朵、风和雨……共同感应着上天与华夏祖先的恩泽,骄傲地拥有了将它们包容为一体的名字神—农—架。生命之源⑤神农架境内河流纵横,瀑布、湖泊、深潭、湿地密布,山水相依,如诗如画。她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乃天赐甘泉,中国南水北调的十滴水中就有一滴来自神农架。平日里,人们享用水时,有谁会去想她是从哪儿来的呢。⑦闻名遐迩的大九湖,是神农架最为璀璨的蓝色宝石,是月光下相伴群山的明珠仙子。九个波光粼粼的湖泊由一条小溪携带相连,犹如一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在山的另一侧,竟还有一粒粒珍珠似的小九湖。大小九湖珠连玉串,明媚可人。⑧环抱着大九湖的山脉曾“浓林如墨,鸟飞难通”,但在近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围湖造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伤害,草甸和沼泽锐减,湖泊水面也被污染,甚至消失,野生动物被迫迁徙,部分珍稀植物逐渐消亡。⑨为保护好大九湖这颗“高山明珠”和众多野生动植物,2006年9月,这里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一度被围湖造田侵蚀殆尽的湖泊,苦尽甘来,形成了雨季五千亩、枯水季节一千五百亩的水面,终于恢复了罕见的亚高山湿地原有风貌。于是在这高山顶上的大九湖,一个个水色幽暗,就像蓝色的宝石闪动着光芒。就在大九湖的落水孔附近,一棵被人称作“枯木逢春”的古栎树,树龄已有四百多年。如今,那棵峭拔的古树在大九湖的滋润下得以重生。⑩还有那发源于“华中第一峰”南麓的神农溪,从高高的神农架流淌下来,湍急险恶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既温顺又刚烈,于雄奇的巫峡口东汇入长江。人们在巫峡口就会闻到神农架的气息,清凉、洁净,带着万千树木和药草的芳香。⑪神农架还养育了美丽的香溪河。香溪又叫“昭君溪”,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里。王昭君出塞和亲,成就了汉和匈奴两族多年的安宁和睦,以及岁月难以抹去的亲情。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在香溪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碧玉般的香溪水与曾经浑黄的长江水汇合成一道彩带,四季风平浪静完全不似那些同样从高山之间奔入三峡长江的河流,汇合处浪潮汹涌,波涛翻卷。人们说这是因为昭君的一句安抚,长江的浪涛便恭顺地退去了,即便是夏季洪峰来临,波浪滔天,这由神农架奔流而至的香溪河口也仍然是一派平静。园林之母⑫神农架早在十九世纪就在世界上为中国赢得了“园林之母”的称号。⑬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在三峡、神农架一带采集了大量的植物,之后将五百多种样本带回英国,其中许多珍稀物种经过培育,成为世界著名的因林植物。他宣称在遥远的中国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地方”,那是人类梦想中的“伊甸园”。之后,英国的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先后四次深入到中国西部及神农架的茫茫森林里,采集了四千七百多种植物,制作了六万五千多份植物标本,其中有人们最为喜爱的“鸽子花”—EQ\*jc2\*hps10\o\ad(\s\up9(ɡǒnɡ),珙)桐,以及中华猕猴桃的种子。他雇用了二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当地汉子,将数不清的绿色植物背出神农架,又车载船运辗转送到英国。后来,那些原本诞生于中国神农架的芳香的小猕猴桃,经改良培育成苏格兰最重要的出口水果,但它已经没有了那只有神农架才能给予的清新和香甜。⑭威尔逊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在一些国家中,我们的花园深深受益于她所具有的优质品位的植物,从早春开花的连翘、玉兰,到夏季绽放的牡丹、蔷薇,再到秋天傲霜的菊花……这些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因林的丰富资源。”⑮但在几十年前,“因林之母”曾经遭受过几次重创,神农架的大森林曾逐渐萎缩。1983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进神农架深山,沿着弯弯山路,见到的是河沟里躺满一棵又一棵松柏冷杉,附近一片又一片的秃岭。那些没了树木花草的山坡,像被扒去了衣裳,裸露着突起的岩石。其间有气无力的玉米,一阵风便吹倒了。所幸的是,那一片片古老的原始森林在近几十年里,由被不断砍伐变为受到严格保护。进入新世纪之后,神农架人“见缝插绿”,栽种下大量的神农架原生树种。2016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植被丰厚,大森林葱郁伟岸,在大巴山上构成了一道浓绿的屏障。当年那些光秃秃的山头,满山遍野是清雅挺拔的冷杉林,还有倔强蓬勃的乔木映山红、粉白杜鹃、灯笼花,以及叫不出名字的藤萝野草。⑰而人们能走进的这些山林还只是神农架的一隅。让我们记住神农架六十二万余位、树龄均在一百年以上的元老们吧;还有那近年在神农架发现的十株新增古树,以及八百五十五岁的青檀,七百八十岁的EQ\*jc2\*hps10\o\ad(\s\up9(jǔ),榉)树、苦EQ\*jc2\*hps10\o\ad(\s\up9(chǔ),楮)……愿这些相伴大地和人类的灵物,与山川同在,千年无恙。(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华中大地上高耸的脊梁”设喻,形象地表现了神农架顶天立地、雄奇险峻的特点,以及有担当的精神品格。B.以“璀璨的蓝色宝石”“明珠仙子”为喻,表现大九湖明亮、澄澈、深邃的特点,又赋予了大九湖柔美脱俗的气质。C.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比作“一道浓绿的屏障”,生动地体现了它浓密苍翠的特点,并由此营造出神秘的气氛。D.把有近千年生命的古树比作“相伴大地和人类的灵物”,表明作者将它们视若神明,传达出作者对古树的敬畏之情。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青云梯”不仅助人跨越天险,而且使万物生灵和谐相容、共享上天与华夏祖先的恩泽。B.“生命之源”指神农架的水,滋养了万物生灵,又养育了炎黄子孙,是华夏文明之源。C.“园林之母”指神农架凭借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物种珍稀,成为世界园林的范本。D.作者写神农架,山博大包容,水多情无私,树倔强蓬勃,寄寓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19.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或引用传说,或引用史料。请根据文意,结合文中相关实例,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5分)
20.文章以“叩神农”为题,意味深长,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请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感悟。(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5分)(1)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或有语病,或有标点错误,请加以改正。(3分)①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科柱侧弯人数已超过500万人,并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道增。②不少孩子脊柱侧弯,已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而孩子和家长还浑然不觉。那么,怎样预防脊柱侧弯呢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卧似一张号,站似一棵树,不动不摇坐如钟。”其次,通过科学锻炼,增强脊柱肌群的力量。(2)在下面语段【甲】【乙】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使对联完整。(2分)陶行知常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甲】
做朋友对稻梁EQ\*jc2\*hps10\o\ad(\s\up9(shū),菽)麦EQ\*jc2\*hps10\o\ad(\s\up9(jì),稷)棉下功夫”,融汇了他“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四休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乙】
才算学生”,告诚学生要参与劳动、勤于思考、关心时事。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1)学校举办主题为“在阅读经典中发现自己”的读书论坛,请拟写一份发言稿分享你的发现。要求认识明确,依据准确,分析合理。(2)某位居民正准备装修房屋,担心影响邻居生活。请你以装修居民的身份,给邻居写一封致歉信。要求态度真诚,内容具体,语言得体。(3)请以“我想用诗记住你”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语言有感染力。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1)大千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相遇。除了人与人的相遇,还有一路向北的野生亚洲象与人类相遇,2022年冬奥与北京相遇……总有一次相遇美得刻骨铭心。请展开联想,以“你是我最美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顺畅。(2)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请你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①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在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艰辛的探索。时至今日,共同富裕仍是一个全球性的人类难题。②何谓共同富裕?从过程上讲,是全民共同致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只是少数人的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的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从结果上讲,共同富裕指的是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全国各民族人民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实,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因此,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集中在结果上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在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最大的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④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一方是贫困的积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取材于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材料二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现代化增添了新的内涵,为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仅仅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现代化进程创造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少数精英阶层。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有详实的历史数据证明,资本收益率一直高于增长经济增长率,这是导致财富分配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③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政府职能不断退出,劳资关系严重失调。普通民众收入长期停滞不前,西方国家的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私人财富急剧扩张,财富鸿沟不断加深。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无法根除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的加剧的顽疾,根源在于它是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异化和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特性。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⑤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由传统文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以及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命题,并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⑥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现代化新路。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直接目的就是要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擘画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取材于鲁宝林﹑李建平《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材料三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前提①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为人民谋幸福,在观念上,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在行动上,要踏实进取、再接再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向了新高度,同时也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心怀“国之大者”的
③按照“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优化经济发展地理格局,挖掘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空间潜力。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推进先富带后富。浙江等发达地区在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和资源,将脱贫攻坚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在此基础上,优化脱贫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宜居村庄。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在分配过程中注意公平问题,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的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发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加快取得进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取材于张占斌《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推动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体人民都有致富的权利和机会。
B.自始至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C.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共同富裕。
D.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的区别。B.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主张。C.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必然会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两极分化。D.中国现代化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剧贫富差距。3、根据材料三,在文中画横线出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B.授人以鱼,而非以渔C.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D.形而不辍,未来可期5、结合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下面的链接材料,体现了哪些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理念。(5分)链接材料:自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后,福建先后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促进两地交流发展。25年来,闽宁两省区,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风景区。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补充。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补写。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联系链接材料,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C.“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同等富裕”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为“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可见不是均富,不是同等富裕。
故选:C。
2.B.“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主张”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为“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一方是贫困的积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可知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张,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张,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结果。
故选:B。
3.结合前一段的标题“心怀‘国之大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前提”可知标题在阐述“心怀‘国之大者’”与“推动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前提,结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可知后者应该是前者的要求、策略,所以可以填:必然要求、实施策略等。
4.A.“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可以体现材料一“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即不仅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还可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可以实现物质全面发展,还可以实现精神全面发展。
B.“授人以鱼,而非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用于脱贫攻坚的方法,不适用于指共同富裕。
C.“各尽所能,各尽其责”,意思是指各人把自身的能力毫无保留地施展或贡献出来。用来指每个人都尽了自己全力。原文材料一“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有能力的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大家“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实现共同富裕。符合材料观点。
D.“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修身》。原句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险阻而又漫长,但是走的话就会到达目的地;如果可以坚持不懈,那么美好的未来就值得期待。原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掌画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说明共同富裕,未来可期。
故选:B。
5.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体现材料三最后一段“在分配过程中注意公平问题,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的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发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加快取得进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差距的共同富裕理念。
“福建先后选派援守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体现了材料三第四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和资源,将脱贫攻坚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在此基础上,通过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优化脱贫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宜居村庄”提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导向。
“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体现了材料一第三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答案:
1.C
2.B
3.示例:实施策略。
4.B
5.①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体现材料三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差距的共同富裕理念。②福建先后选派援守干部、专业人才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等,使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体现了材料三提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导向。③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体现了材料一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针名清
章学诚①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君子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好名者流,徇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君子出处➊,当由名义。先王所以觉世牖➋民,不外名教。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借糠秕以充饱,隐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故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好名者之名,饱暖也。必欲骛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②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③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EQ\*jc2\*hps10\o\ad(\s\up9(ɡǔ),贾)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EQ\*jc2\*hps10\o\ad(\s\up9(lí),漓)➌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德之贼也。④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注释】①出处指进退等行为。②牖通“诱”,引导。③浇漓使……淡薄。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徇名而忘实
徇私舞弊B.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
劝善规过C.必欲骛饱暖之名
好高骛远D.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捉贼见赃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先王所以觉世牖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
蒙故业,因遗策C.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B.第二段以介之推为例,证明凭自身之“实”可获得美名,但名声未必能立刻得到。C.第二段写了“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众多,“好名者”借此“得一时之名”的现象。D.第三段指出“好名者”之所以揣摩他人之情,迎合一时风尚,是为了求一己之名利。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糠秕以充饱,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
10.作者认为“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请根据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教益。(5分)【分析】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7.本题重点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6.A.第一个“徇”意思是:谋求。句意:谋求名而忘记实。第二个“徇”意思是:谋求。句意:为了谋求私利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意思相同。
B.第一个“劝”意思是:勉励。句意: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第二个“劝”意思是:勉励。句意:比喻勉励学好,规劝改正错误。意思相同。
C.第一个“骛”意思是:追求。句意: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名。第二个“骛”意思是:追求。句意: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意思相同。
D.第一个“贼”意思是:毁坏,败坏。句意: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第二个“贼”意思是:盗贼。句意:捉盗贼必须看到赃物。意思不同。
故选D。
7.A.第一个“所以”:表手段,用来……的。句意:先王用来做的用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事。第二个“所以”:表手段,用来……的。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B.第一个“因”:连词,因为。句意: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遵照仁义(行事)。第二个“因”:动词,沿袭。句意:承接了秦孝公的治国事业,遵循着先人留下来的策略。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C.第一个“为”:动词,做。句意: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第二个“为”:语气词,呢。句意: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鱼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D.第一个“于”:介词,对。句意:他们对那些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深入了解世事的人。第二个“于”:介词,被。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故选:A。
8.A.“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可知,应该是借“农蚕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借“饱暖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
故选:A。
9.“是以”,因此;“必”,一定;“假”,借;“斯乃好名之弊矣”,以“乃”为标志的判断句。译文: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10.①文章结尾“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最终这样的事是不会超越事理的。
②这段话告诉我们,那些超越名利,专心于自己工作的人,令人敬佩。他们有不为一切外界因素所干扰的心态,使他们易于做出成绩。虽是忘名,却易于达到名至实归。大多数人是想以实务名,期望名利双收的,正常的社会会满足他们的期望,使他们得到美满幸福。人们应当惜名,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自己的声名,这样就不会做出有损名节的事了。比如,在我国的科研领域,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倾心研究,专注创造,不为名但却“实至名归”。
③但反之,好名之流,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所以他们的心术大多深不可测,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比如,当今中国社会的两大蛀虫是贪官和骗子。他们的病症是不惜名,丧失了羞耻心。名只能以实去求,无其实却要窃名,往往落到世人嫌弃的下场。
④综上所述,我们要形成名实相应的观念,踏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惜名矜名,做一个谨言慎行的正道之人。
答案:
6.D
7.A
8.A
9.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
10.①依据文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最终这样的事是不会超越事理的。
②也就是说,那些超越名利的人,不为一切外界因素所干扰的心态,使他们易于做出成绩。虽是忘名,却易于达到名至实归。比如,大国工匠,他们默默奉献,不追名逐利,却被人们铭记。
③但好名之流,是逐利才去做事的,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比如,当今的文艺界,有不少窃名之徒,为了赢得虚名,花样百出,令人惊叹。他们热切地求名,却落个丧名的结果。
④所以我们要形成名实相应的观念,踏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参考译文:
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君子依从自然之理,不强求一定要“实至名归”。学做君子,知道应当做什么事就行了。不清楚(自己做事)的名分,怎么会把“该做的事”落实呢?好名之流,谋求名而忘记实,因此将那些不忘记的事情称之为“实”。君子行事,应当以“仁义”的名分。先王做的用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事,不外乎名之以“教化”。自古以来,没有舍弃(教化)之名而实现安定太平的。“行义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遵照仁义(行事),所以就有了仁义之名;“教化之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教化的人遵从教化(行事),所以就有了教化的名。给所行之事以名分,是(借名)求实。譬如人们不了解食物(从何而来),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人们不了解衣物(从何而来),就给缫丝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养蚕。穿得暖吃得饱的人,是不求耕种养蚕之名的,(他们)只是拿饱暖彼此炫耀。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所以给教化、仁义的名分,是像给耕种养蚕以名一样;好名之流眼中的名,是像获得饱暖之人(用以炫耀)的“名”一样。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名,(就)不可能不(出现)强忍饥寒的情况。
这样说来好名之流会丧失名,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从前介之推不看重荣禄,荣禄也没有落到他身上。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但有时)名也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天下的“名”,在真正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坚定不移的,但在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飘忽不定的。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必定先了解自己。天下很少有了解自己的人,所以能真正了解他人的人是不多的,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却很多。(对世事)貌似有所了解,因此就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声名;(又由于)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好名之流得以施行他们的骗术。所以好名之流往往得一时之名,就如同好利者不一定没有一时之利一样。
况且好名之流,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就像商人要从生意中获利一样,一定要拿出自己囤积的商品(做交易),而后才能获取利益;好名之流也一定要干一点实事,而后能求得一时之名。大概人心不同像人脸不同一样,所以务实的人,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好名之流则致力揣摩人情世故,(其所为)不一定是出自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况且好名之流也一定要追逐一时的风尚。风尚的循环变化,如同春兰秋菊彼此变化不相沿袭。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长处,不一定恰好与一时的风尚相合。好名之流,却一定会委曲自己迎合风尚,所以他们的心术大多深不可测。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
像那些真正了解世事的人,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不求世人了解自己。他们对那些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深入了解世事的人,不屑(与之)同道。因此若问世人对自己的了解,(则)知之甚少,而君子并不以为忧。(如果)虚浮之气停止了,社会风气公正了,天下如此之大,怎么会没有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呢?到那时好名之流的种种手段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说: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最终这样的事是不会超越事理的。【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10分)(一)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③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1)请根据上面三则语录,解说其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5分)(二)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5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原句的意思,然后再分析相关其蕴含的内涵。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哲理的分析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道理。【解答】(1)在①中,作者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作者此处借用山水来比喻君子。山崇高伟岸、安稳厚重,水清澈灵动、奔腾不息。君子像山一样稳重沉静、厚重不移、仁爱宽厚,如水一般澄澈高洁、智慧通透、洒脱乐观、自强不息。在②中,孔子将时间比作流水,提醒人们应该惜时,不要浪费时间。而③中则体现了孔子对自然的热爱,他对曾点享受自然之美的人生理想非常赞同,体现了孔子热爱自然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2)在④中,孔子提到,即使是处在贫困之中,只要心中有道,也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对于通过不义之举取得的富贵,他则是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财富对自己来说就如天上的浮云,毫无价值。这体现出孔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的人生准则。
而⑤中,孔子用堆土成山比喻做事业,强调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⑥中,则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一个君子要像松柏面对严寒一样来处理自己人生中所要面对的困难,要在困难面前保持自己的人格,通过困难来检验自己的品格和节操。通过以上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答案:
(1)三则语录中,山崇高伟岸、安稳厚重;水清澈灵动、奔腾不息。君子像山一样稳重沉静、厚重不移、仁爱宽厚;如水一般澄澈高洁、智慧通透、洒脱乐观、自强不息。
(2)视财富地位如浮云,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追求理想信念,要如堆山平地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在人生的重大考验面前,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屈,保持节操。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②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③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
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
④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⑤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⑥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复核的过程。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12分)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
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EQ\*jc2\*hps10\o\ad(\s\up9(dí),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EQ\*jc2\*hps10\o\ad(\s\up9(sǎnɡ),颡)②,单于已系缨。
EQ\*jc2\*hps10\o\ad(\s\up9(xiè),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绁马:拴马。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12.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13.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燕歌行唐
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4.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5分)【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2.“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错,“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这两句是说,时节已经进入深秋,平沙万里,都笼罩在一派沉重浓郁的阴气之中。故选B。
13.《出塞》中“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霍骠骑:西汉名将霍去病讨匈奴有功,封骠骑将军。汉武帝要为他修建第宅,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薛道衡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意为匈奴已灭。而《燕歌行》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
14.“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这两句是说,寒气刺骨的夜里,响起了悲哀的笳声;凛冽的秋风里,又传来失群孤雁的嘶鸣。笳是军中的乐器,其声凄厉哀怨。笳声之悲切。孤雁的酸嘶,更叫人肝肠断绝。以乐声、雁声烘托绝域的悲哀气氛,富有表现力。这两句诗借乐声、雁声展现北国荒寒凄凉之状,使全篇在雄健壮阔之中透出悲凉,是符合边塞戎旅生活的实际情况的。这样写使全诗情调显得复杂、深沉,又在气势上形成顿挫,比一味豪放更耐人回味。
答案:
12.B
13.《出塞》借霍去病的典故表达匈奴已灭,将士得到封赏的豪迈之情;《燕歌行》借李广的典故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
14.“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句写到寒夜里“笳曲”之哀,寒风中“孤雁”的嘶鸣,叫人肝肠断绝。以乐声、雁声烘托绝域的悲哀气氛,富有表现力。使全篇在雄健壮阔之中透出悲凉,比一味豪放更耐人回味。
译文:
《出塞》军情紧迫,征兵之举乃是连日连夜的进行。当此肃杀之秋日,兵气大起;将要出师。大军浩浩荡荡,开出塞外,直驱敌境。此时已经进入深秋,平沙万里。万里愁云、阴沉惨淡。寒气刺骨的夜里,响起了悲哀的笳声;凛冽的秋风里,又传来失群孤雁的嘶鸣。大军长驱直入,直达鹿塞、龙庭。不祥的云气坠入敌军,敌营像月晕一样被我们包围困守。左贤王向我们叩首,单于被长绳所捆缚。将士们系马登上极北处的高山,想要钩起北海大鱼,多么逍遥。要知道当年的霍骠骑,在讨伐匈奴前,得到了汉武帝为他修建第宅的封赏。
《燕歌行》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外贸英语chapter 1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 《机电一体化》课件 项目一 走进机电一体化
-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绩效考核培训课件检验科
- 《保险客户服务》课件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大附中2025届高考数学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 广东省东莞市六校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培训课件】财务报表审计简介
- 现代学徒制课题:多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制度建设(附:研究思路模板、可修改技术路线图)
-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考仿真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大力加强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水平定向钻施工组织方案通用
- 卢家宏《我心永恒MyHeartWillGoOn》指弹吉他谱
- 体检中心建设标准
- 上海高院最新口径《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 小说《活着》英文ppt简介
- 202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装饰装修工程完整投标文件.doc
- 汽车维修创业计划书
- 【6个人的正能量小品剧本】正能量小品剧本中学生
- 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