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闻栗子香刘丽华板栗熟了。回到老家的镇子街上,沿街卖着花样栗子——栗子桂花茶、栗子藕粉羹、栗子枣酥饼、栗子罐头……一进村口,山山岭岭的栗树,红瓦白墙的村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晒着栗蓬、栗果,一片黄绿,一片褐红。不远处是收购板栗的货车,栗农们扛着大袋大袋的栗子往车上码,额头冒汗,脸上带笑。吃过午饭,我们一大家子挑着箩筐,戴上手套、草帽上山摘板栗。山坡上的板栗树,主干碗口粗壮,树叶浓密,一束束黄绿带刺的栗蓬挂满枝头,挤挤挨挨三个一群两个结伴的,大多笑裂了嘴,露出褐红油亮的栗子来。一个栗蓬,住着两到四颗不等的栗子,有圆有扁。“啪”的一声脆响,甚至是“啪、啪、啪”的串响,树下的草丛里,便可见坠落的栗蓬,甚至正在弹跳的栗子。姨父操起长竹竿打板栗,或一阵猛敲,或一竿扫多个枝丫,栗蓬“哗啦哗啦”地下坠跳弹,跳到杂草丛里还打着滚儿,滚落远处的多是没开裂的栗蓬。表哥、妹夫爬上树去摇板栗,在树下捡板栗的是表妹、大姨和我,小侄女与邻家伙伴剥果肉吃,咬得“嘭嘭”脆响,嘴一刻也闲不着,还把谜语当歌唱:“开花像柳絮,果子像刺猬。剥开三层皮,方能吃到嘴。”“红木盒儿圆,四周封得严。打开木盒看,装个黄蜡丸。”没花多少工夫,就收获几箩筐板栗。挑回家的板栗,先不急着分拣、脱壳,一股脑儿倒在院子里摊开晒上一两天。若遇阴天,就静置在堂屋待上一阵,等未张口的栗蓬自动裂开,才是分拣之时,对付没咧嘴的栗蓬,用脚踩着来回滚动即可脱壳。栗蓬、栗荴,栗农都不废弃。像栗蓬,是一味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药,家人谁受了风寒,可以将干栗蓬粉碎煎水喝。小侄女要吃糖炒栗子,姨父要求栗子烧鸡,大姨是爷孙意见都笑纳,一边将栗子浸泡,等待用茶油、饴糖伴粗砂爆炒,一边下滚水煮几滚,去壳去荴来烧鸡。要炒的浸泡好了,要烧的剥出了果肉。很快,鸡香栗香交融一起,香气扑鼻。小时候,我家外面的弄堂口,就有一个现炒现卖糖炒栗子的摊位。那一口支起的大锅,总在热气腾腾地翻炒着,弄得整条弄堂香喷喷的。孩子围上去,即使兜里掏不出一个硬币,光看看油滑铮亮的栗子,咽咽口水也觉得好。有一次家里来了堂姐妹,母亲没什么接待客人,让我去弄堂口买糖炒栗子,结果我一连买回三包,用草纸包裹,用麻线捆扎。我与堂姐妹人手一包热乎乎的糖炒栗子,那次可饱尝人间美味:灌香糖。这个“灌香糖”,后来才知是清朝人给糖炒栗子的美名。一日,我路过一个煮栗子摊位,看到一粒粒没张口的原装栗子,刚看品相,以为不好剥皮,可热情的摊主招呼我品尝,她随手拿一粒,两指一捏,应声壳裂,荴肉不粘,一尝,又香又甜又粉。我买一袋回家,正赶上芋头排骨煲上桌了,我不管不顾,一口煮板栗,一口芋头汤,心想,“栗子甘甜美芋头”,再美味也不过如此。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主要写板栗之香,围绕这个话题,开篇点题,紧抓文章主旨。B.作者在描写“摘栗子”的时候,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摘栗子的快乐。C.文章划线句子展现的栗子的重要作用,“栗蓬、栗荴,栗农”都是中药的药材,有一定的功效。D.文章处处在写“栗子香”“栗子甜”,用栗子的嗅觉、味觉感受进而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甜美。2.文章围绕着栗子,写了哪些往事?又有着作者怎样的思考呢?3.请赏析“一进村口,山山岭岭的栗树,红瓦白墙的村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晒着栗蓬、栗果,一片黄绿,一片褐红”的妙处。3.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殷商、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央王朝拥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掌握知识的祝、卜、史、宗等“王官”环绕在最高统治者身边为他服务。在浓重的神巫色彩的笼罩之下,春秋以前文化观照的核心其实是“治政”之术。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象征性仪式的重视,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春秋时期,文化下移,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春秋时代的主题是诸侯争霸,国力强盛与否成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此严酷的形势之下,各国的执政卿大夫都拼命汲取前代的政治经验和统治智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那时的执政卿大夫阶层无论是讨论国事还是进行外交,都要对这些经典随时加以征引。从《左传》和《国语》对《尚书》援引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着“礼”展开,落脚点在“德”。在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看来,要想维持国家稳定,就要维护等级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使民”;维护秩序的方式是“礼”,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而要维护“礼”,就要落实于“德”,没有“德”的维护,“礼”就难以生根,难以延续。春秋时代,《诗》被纳入到“礼”的范畴之内,由“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可以看出。无论是《尚书》还是《诗》,都是当时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既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藉此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春秋时期中央王权更为衰落,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某些统治者表现出对“天”的怨恨和质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天命”“帝”或“上帝”的支撑有点靠不住,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而春秋执政卿大夫更自觉地将关注的焦点从“天”上移到“地”上,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因此政治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儒家的那些基本文化观念都已经形成,只是在春秋末年孔子出现以后,通过《论语》以及《春秋》把这些观念加以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特别是引入了“仁”学观念,为“礼”文化找到人性基础,为“礼”文化的合法性提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春秋时代诸侯分裂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却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管仲作为国相看到了“礼”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过道德和舆论来支撑过于乏力,因此他把“法”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此时还崛起了另一个思想家老子。老子的思想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参照,主张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中国文化的基因,在春秋时代由于文化下移而被社会否定。B.《尚书》《诗经》等典籍,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更是贵族阶层重视的思想武器。C.儒家思想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通过《论语》《春秋》将“礼“的概念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并且引入“仁”的概念,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D.春秋时期呈现了思想多元化的状态:管子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老子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分别列举春秋以前与春秋时期的文化状况,论证了各国执政卿大夫凭借着普泛化的“王官之学”,成为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的观点。B.文章第三段与第四段是因果关系,论述了春秋时期是以“礼”为核心的关键时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重要转折点。C.文章在提出春秋时代为何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两个疑问后,从文化和政治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D.文章论证有理有据,如引用《论语》中“不学《诗》,无以言”,来论证春秋时期《诗》被纳入“礼”的范畴这一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是维护国家秩序的方式。在《论语·侍坐》一文中孔子道出哂子路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就证明了这一观点。B.孔子出现后,“仁”学观念的引入,不仅为“礼”文化找到了人性基础,也为“礼”文化的合法性提出了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语》中说“克己复礼为仁”。C.春秋时期执政卿大夫关注的焦点从“天”上移到“地”上,更关注现实世界,导致了某些统治者对“天”的怨恨和质疑。D.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认为:只有维护等级差别,才能很好地“使民”;只有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只有落实于“德”,才能使“礼”生根、延续。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也。(杨)行密起合淝,隶帐下。行密所与起事刘威、陶雅之徒,号三十六英雄,独温未尝有战功。及行密欲杀朱延寿等,温用其客严可求谋,教行密阳为目疾,事成,始预谋议。与张颢有隙,使钟章杀之。温疑章不果,夜半使人探其意,阳谓曰:“温有老母,惧事不成,不如且止。章曰“言已出口,宁可已乎?”温乃安。隆演立,迁升州刺史,治舟师于金陵。天祐十年,遣招讨使李涛攻越,战于临安,裨将曹筠奔于越,涛败被执。温间遣人语筠曰:“吾用汝为将,汝军有求吾不能给,是吾过也。”赦筠妻子不诛,厚遇之。秋,越人攻毗陵,温战于无锡,筠感温前言,临战奔归,遂败越兵。十二年,封温齐国公。温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刘信围虔州,久不克,使人说谭全播出降,遣使报温,温怒曰:“信以十倍之众,攻一城不下,而反用说客降之,何以威敌国”答其使者而遣之,曰:“吾以信也。”因命济师,遂破全播。人有诬信将反者,信闻之,因自献捷至金陵见温,温与信博,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温客尤见信者,惟骆知祥、严可求,可求善筹画,知祥长于财利,温尝以军旅问可求,国用问知祥,吴人谓之“严、骆”。初随行密破赵锽,诸将皆争取金帛,温独据余囷,作粥以食饿者。十六年,温请隆演即吴王位,遂建国改元。隆演卒,温越次立其弟溥。顺义七年,温病卒,年六十六,追封齐王,谥曰武。李昪僭号,号温为义祖。(节选自《新五代史·吴世家第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B.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邃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C.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D.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即今南京,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曾相继在此建都,后改称为临安。B.都督起于三国,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C.改元是指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D.僭号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文中指李昪称帝一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温体谅他人,主动承担责任。他派军攻越,曹筠投降越军,他认为自己也有过错,赦免、厚待曹筠的妻儿,后曹筠很感动,率兵归程共败越军。B.徐温为人多疑,行事谨慎有加。他与张颢有矛盾,想派钟章刺杀张颢,又担心钟章能力不足,不能成事,因此焦虑,半夜试探钟章后,才放下心来。C.徐温知人善用,虚心向人请教。在他的门客中,严可求擅长出谋划策,骆知祥擅长理财谋利,他经常分别向二人请教行军打仗和国家财用方面的事。D.徐温关爱百姓,不以财物为重。起初徐温跟随杨行密击败赵时,其他的将领都争抢金帛财物,唯独徐温占据剩下的粮仓,并煮粥给饥饿的人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温用其客严可求谋,教行密阳为目疾,事成,始预谋议。(2)信以十倍之众,攻一城不下,而反用说客降之,何以威敌国?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遇到忧虑困苦,要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要敢于表达出来,得到别人理解与同情。(2)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夸张的手法,写曹操攻陷荆州和江陵后沿长江顺流东下的盛况。(3)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开拓和牺牲奉献的精神。6.(1)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8.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往往有着某种特殊的审美爱好,而这又常常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与人生。如“李白与酒紧密相连;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林逋与梅紧密相连;杜甫与……紧密相连;巴金与……紧密相连。请自选一个人物,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沈从文与水紧密相连。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的文字如水一般通透澄明,浸染了湘西水土独有的气息。他的心灵如水般柔情缱绻,充满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与眷恋。他的人生如水般波澜起伏,书写了一个乡下人成长的传奇。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几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田课”就已纳入必修课程。材料二: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这个教育标准还要做些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同呼吸,共命运,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B2.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3.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渐愧”和“不满”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典型的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点睛】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2、1.C2.①摘栗子的快乐;②分拣栗子,栗子浑身是宝是喜爱;③多种烹饪栗子的手法吃栗子,心中的甜美;④到小摊买栗子、吃栗子,心中甜美。3.①用多种不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收获的图画;②环境描写,渲染喜悦的气氛;③烘托人们收获的满足、快乐;④为后文“我们”摘栗子、吃栗子等等做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本题中,C项,“‘栗蓬、栗荴,栗农’都是中药的药材”错误,栗荴,栗农不是药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首先审题,本题要求概括“围绕着栗子,写了哪些往事”,阅读文章可知,筛选的语境排除开头和结尾段,主要抓住段首语,关键句有:“吃过午饭,我们一大家子挑着箩筐,戴上手套、草帽上山摘板栗”“挑回家的板栗,先不急着分拣、脱壳,……等未张口的栗蓬自动裂开,才是分拣之时”“小侄女要吃糖炒栗子,姨父要求栗子烧鸡”“有一次家里来了堂姐妹,母亲没什么接待客人,让我去弄堂口买糖炒栗子,结果我一连买回三包”。据此概括即可。“作者怎样的思考”一问,因为本文主要围绕栗子,写了一些与栗子有关的往事,抒写的是对栗子的喜爱之情,以及栗子带给自己的生活的快乐,解答时把握这一主题,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即可。3.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本题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开头,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内容上“山山岭岭的栗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晒着栗蓬、栗果”“一片黄绿,一片褐红”,描写的是村庄家家户户栗子丰收的场景,渲染喜悦、和美的氛围,烘托人们生活的富足、欢乐。【点睛】赏析是散文考查的重点。赏析的综合性题目是需要从多角度进着手,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常见的赏析点分别是:①对文学形象的概括。②对文学形象的意义的理解。③对语言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④对叙述角度、人称变化及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⑤对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⑦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意义或影响。⑧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⑨结合文章的写法,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观点、态度。解答此题时需要与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结合起来。3、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内容和原文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在春秋时代由于文化下移而被社会否定”原文没说否定,原文说的是: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象征性仪式的重视,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选项B,“是贵族阶层重视的思想武器”错,原文说的是:“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选项C,“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理解有误。孔子是礼文化的集大成者。故选D。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文章第三段与第四段是因果关系”说法有误。根据对原文三四段的理解,是并列关系。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文本内容,仔细斟酌文本内容和选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导致了某些统治者对‘天’的怨恨和质疑。”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导致某些统治者对“天”的怨恨和质疑的是中央王权的衰落。故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4、1.C2.A3.B4.(1)徐温采用他的门客严可求的计谋,教杨行密假装眼睛患病,事成后,才开始参与谋划商量大事。(2)刘信率领(凭借)十倍于敌人的军队,不能攻下一个城,反而用说客让他们投降,拿什么威震敌国?【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的大意为:刘信拿起骰子高声祈祝说:“刘信若要背叛吴国,愿为恶彩,如果没有二心,一定是浑花。”徐温赶忙阻止。刘信一掷,六个骰子都是红面,徐温很羞愧,亲自斟酒给刘信喝,但始终对刘信有疑心。句中,“愿为恶彩”意思“愿(骰子)出现恶彩”,“愿”和“为”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自以卮酒饮信”中,“饮信”意思是给刘信喝。“饮”与“信”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后改称为临安”解说错误,金陵从来没有改名叫临安。故选A。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担心钟章能力不足”分析错误,他担心的是钟章不果断,怕他中途变卦。故选B。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阳”,假装;“预”,参与。(2)“降”,使……投降;“威”,威震。【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参考译文: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杨行密起兵合肥时,徐温隶属其帐下。与杨行密共同起事的刘威、陶雅等人,号称三十六英雄,唯独徐温未曾有战功。一直到杨行密要杀朱延寿等人,徐温采纳其门客严可求的计策,让杨行密假装眼睛有病,事情成功后,徐温因功升迁右衙指挥使,开始参予谋议。与张颢有矛盾,派钟章袭杀张颢。徐温还是怀疑钟章不果断,半夜派人去试探钟章的意图,佯装对钟章说:“徐温上有老母,害怕事情不成功,不如暂且中止。”钟章说:“话已经说出口,难道还可以停止吗?”徐温于是放下心来。杨隆演继立,徐温升迁为升州刺史,在金陵训练水师。天祐十年(913),派遣招讨使李涛进攻吴越,会战临安,副将曹筠投降吴越军,李涛战败被俘。徐温暗中派人对曹筠说:“我用你为将,你军有所求,我没有给你,这是我的过错。”并赦免曹筠的妻子儿女,不仅不杀,还厚待他们。这年秋天,吴越进攻毗陵,徐温与之战于无锡,曹筠被徐温以前的话所感动,临战奔归徐温,于是打败了吴越军。天祐十二年(915),吴封徐温为齐国公。徐温居住升州,设立大都督府。江西刘信围攻虔州,久攻不下,派人劝说守将潭全播出降,又派使将此事上报徐温,徐温发怒说:“刘信以十倍于敌之众,攻不下一城,反而派人劝降,凭什么威震敌国呢?”并笞打使者,说:“我这是笞打刘信。”又令增派军队,于是攻破谭全播。有人诬陷刘信要谋反。刘信听到这些话后,亲自到金陵见徐温,报告战绩,徐温与刘信赌博,刘信拿起骰子高声祈祝说:“刘信若要背叛吴国,愿为恶彩,如果没有二心,一定是浑花。”徐温赶忙阻止。刘信一掷,六个骰子都是红面,徐温很羞愧,亲自斟酒给刘信喝,但始终对刘信有疑心。徐温的门客最被信任的,只有骆知祥、严可求二人。严可求擅长出谋划策,骆知祥长于聚财兴利。军旅之事,徐温经常询问严可求,国家财用,则经常请教骆知祥,吴国人称之为“严骆”。起初徐温跟随杨行密击败赵时,其他将领都争抢金帛财物,唯独徐温占据余留的粮仓,煮粥给饥饿者吃。天祐十六年(919),徐温呈请杨隆演即吴王位,于是建国改元。杨隆演死后,徐温越位立隆演弟杨溥即位。顺义七年(927),徐温即病死,时年六十六岁,被追封齐王,谥武。李昪称帝,尊徐温为义祖。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地石栈相钩连【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衡”“作”“舳舻”“旌”“蔽”“摧”“栈”“钩”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遥襟俯畅逸兴遄飞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要注意“皓”“舒”“襟”“逸”“遄”等字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能够有差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8、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菊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的文字如菊一般自然恬淡,浸染了东篱田园独有的气息。他的心灵如菊般素雅坚贞,充满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的人生如菊般傲岸不屈,书写了一个田园人的真切与自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本题要注意句式和修辞,并且关注到所选人物与物象之间的联系。【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9、例文:让智慧劳动写就人类青春新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征程在我们脚下展开,更需要弘扬劳动的精神价值、唱响劳动的时代赞歌,以拼搏延续传统、以奋斗开创明天。“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劳动是推动人类前行的根本动力,而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如何对“劳动”这个神圣的词汇进行再赋能、再定位,这又是很多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证明,每一次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必然是发轫于劳动升级的一步一履。全世界从信息工业革命开始了方兴未艾的产业升级,推动了很多传统行业的深层次革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正在努力抢占产业制高点,这也使得智慧劳动的概念更加重要。智慧劳动的出发点是助推经济发展,而落脚点是以新业态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智慧劳动,是对当前新科技、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一种集大成式的对接方式。现在,任何一种新兴产业的智慧劳动力,都面临着从“弯道超车”转成“换道超车”的语境。此时,见势早、动作快,才能拔得发展“头筹”。当前,高质量发展正处于蓄势跨越的关键时刻,青年们就更当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功成有我的责任感,争做智慧劳动的生力军,就此打开未来人生的新图景。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总书记曾强调,要“建设知识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