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角色理论1、结构角色论:社会是由一组组互动的角色构成的网络,角色(地位和期望)构成了潜在的社会结构。角色是由具有一定角色理解能力和扮演能力的个体来承担和实现,因而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决定个体。剧本决定演员。(林顿)2、过程角色论(特纳):强调角色互动、角色过程,换句话来讲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可解释:非角色行为(不依附于一定组织结构),新角色的产生、个体角色更换等现象。结论:社会与个体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介乃是角色。个体是社会的人,而个体则有可能创造性地扮演角色,甚至创立新的角色。补充: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动,就因为人们能够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米德把这些基本能力称为“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被称为“心灵”,它包括:(1)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按照米德的观点,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通过??°类化他人??±这面镜子而产生的自我,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类化他人角色阶段。经过了这三个阶段,(1)个体在对待必须与之互动的他人时,更有能力确定自己应采取何种适当的反应;(2)个体能够将可以评价的自我形象从具体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加广泛的社区标准和观念上去了。补充:戈夫曼的社会戏剧论戈夫曼理论的特色是从角色概念出发,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广泛的比附。在这一整套戏剧学论述中,“观众”是对角色发生影响作用的其他人;“表演”是通过角色的广泛行动流露出的各种明显的或隐含的意义;“舞台设置”包括家具、装饰品、摆设,以及其他一些为在舞台设置前面、里面或上面表演大量人类活动提供布景和舞台道具的背景项目;“前台”和“后台”是根据角角在与“观众”互动中所处的位置来区分的;最后,“剧班”则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角色过程1、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和行为的前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学习。是相互渗透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角色扮演3、角色冲突:角色扮演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角色间冲突:由扮演角色过多所致。角色内冲突:由矛盾的角色期望所致。角色冲突的消除:提高个体角色扮演能力和协调互动对象的角色期望。角色与人格1、区别:角色说明了处于相同地位的不同个体行为的统一性;人格(个性)则说明了同一个体在行为上的统一性。2、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人格对角色的影响:角色选择和角色扮演。角色对人格的影响:角色规范、期望会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结构之中。社会角色角色与人格(自我)一、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role)原意指戏剧舞台上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Mead)等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称为社会角色。所谓角色就是与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期望相联系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此定义包括三种含义:1、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2、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3、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的。这里的社会地位是指个体由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决定的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它是由一个社会宏观的结构、文化传统、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等客观因素决定的。非人格、在先性。社会期望指其它角色互动对象对该个体行为的期待、要求系统。主观性。地位和期待决定了个体行为方式,角色就是权利义务组合。角色丛:每个人同时扮演的许多角色的组合。二、角色的分类1、根据存在形态分为:理想角色:是社会或团体公认的行为模式,可明文规定,也可约定俗成。有文化和时代烙印。领悟角色:个体对自己角色的理解。实践角色:与角色技能和角色观念有关。2、根据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据制约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正式角色)和开放性(非正式)角色。4、根据权力地位关系可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5、根据参与程度分为零度参与、漫不经心参与、传统仪式性参与、生物性参与、神经质型高度参与、情迷意乱性参与、神物合一的参与。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指向功能:指向一定行为目标维持与调节功能:达到目标前起维持作用;行为受阻,起调节作用。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动机的种类(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由生理性需要引起的动机,又叫内驱力。包括: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社会性动机:由社会性需要引起。包括: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兴趣爱好等。兴趣: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的品质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和效能。爱好: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积极的权力动机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个体可能通过酗酒、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力等行为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二)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定势: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由内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外部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如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1.两种动机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在推动个体的行为活动中都发挥作用。2.但是,如果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将会损害内在动机。解释:当外在动机大于内在动机,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要靠外部奖励的推动。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分析]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作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是当他们在有了为此而得到外部强化的经验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没有外部奖赏就不再进行那一活动了。其它动机的分类: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原始动机与衍生动机沟通与人际关系(吸引、互动)一、沟通的结构与功能1、定义: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2、结构:由信息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七个要素构成。信息: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通道:人际沟通以视听交流为主。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及整个沟通过程。3、沟通的功能:①是获取信息的手段②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③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④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⑤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4、分类:①正式和非正式(按组织系统):正式的优势是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非正式沟通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着随意和可靠性差的问题。②上行下行平行(按流动方向)③单向和双向(按位置关系)④口头和书面⑤现实和虚拟:虚拟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右。5、网络:正式沟通网络有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全通道式的沟通信息传递速度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高;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三种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信息通过非正式沟通网络信息传播时速度快且影响力大。二、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1)目光与面部表情:目光是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除目光外,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以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形式(2)身体运动与触摸: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3)姿势与妆饰: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为姿势。妆饰包括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品(4)人际距离: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霍尔分①公众距离(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12-25英尺)②社交距离(彼此认识的人,商业交往,咨询)③个人距离(朋友,温柔,大量信息,1.5一4英尺)、亲密距离(亲人、夫妻,0~18英寸).三、人际关系1、定义: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包括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2、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3、自我暴露与深度: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发现自我暴露的程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按程度由浅到深是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等四个方面。4、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交换性原则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或等于失,至少得别太少于失。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给予肯定与支持。5、舒茨的三维理论(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①包容: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②支配: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③情感: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3)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4)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主动情感式(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和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①包容需要: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②支配需要: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③情感需要: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舒茨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是用三维理论来解释群体的形成与解体。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解体感情不和-失控-难以包容。四、人际吸引1、定义: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2、(1)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2)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3)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经验的相似。互补为特殊形式,增加喜欢的互补包括需要、社会角色和职业、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4)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安德森认为,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五、人际互动(合作、竞争)1、定义: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索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人际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2、形式(1)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基本条件是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2)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基本条件是.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双赢或多赢即共赢是理想的人际互动形式。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1973年,多伊奇,个体与他人行为的目标手段之间如果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这种关系是积极的、肯定的,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与手段才能实现,这是合作关系。如同一球队的球员之间。而当这种关系是消极的或否定的,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手段才能实现,他们是竞争关系。如拳击运动员。态度形成(ABC)与态度转变(4因素、3理论)一、概述1、态度: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1)特点:内在、稳定、对象(针对)(2)成分:ABC,情感、行为倾向性、认知。情感A(Affection)、行为倾向性B(Behavioraltendency)、认知C(Cognition)三种成分,也称态度的ABC模型。一般地说,这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3)态度与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过去经验和行为的影响(4)态度与价值观:与态度相比,价值观更抽象一般,更稳定持久,不容易转变,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2、功能(1)工具性:倾向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2)自我防御:有利于确立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减少焦虑和消极情绪(3)价值表现:个体主动表现自己,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社会价值(4)认知: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已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3、维度:方向(态度的指向,表现形式)、强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深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卷入水平)、向中性(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外显度(外露程度)。4、形成:凯尔曼提出包括依从(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认同、内化(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二、态度转变:是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就是说服的过程。1、态度转变模型包括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四个方面。2、影响因素(1)传递者:威信、立场、说服意图、吸引力(2)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提供方式。对于威信高,信息差异大,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威信低,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能唤起中等强度的畏惧的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3)接受者:原有态度信念、人格、心理倾向(4)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预先警告和分心的影响是复杂的,可能促进转变,也可能抑制转变。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那么预先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3、态度转变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年):遵从“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提出P-O-X模型,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三肯定,或两否定,一肯定,即存在平衡状态。”。P—0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1957年):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之后,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逻辑的冲突、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二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三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3)社会交换论: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4、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1)超限逆反:是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每天山珍海味倒胃口;父母喋喋让子女烦(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留面子(3)禁果述反: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某些电影、书籍越禁越畅销。5、态度测量:①间接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②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反应的程度的测量③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的等距量表,李科特的累加量表等;多维量表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④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自己具有的特征。著名的投射测验有摩根等的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的墨迹测验。TAT主要用于测量成就动机或一些我们关心的态度评价,罗夏墨迹测验主要用于精神疾病诊断⑤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它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他的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5种动机、4种情绪)一、概述1、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3、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4、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大致呈“倒U型曲线”。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二、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1)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2)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3、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可能通过酗酒、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力等行为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影响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4、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1)侵犯行为的构成:①伤害行为:身体和言语伤害②侵犯动机:即侵犯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③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比如警察危急时刻击毙劫匪)具有亲社会性质。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2)侵犯行为的原因①本能论:弗洛伊德和洛伦兹。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洛伦茨认为应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②.挫折——侵犯学说:a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b“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c要点如下: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③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的因素。(3)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4)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差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会。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5、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时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1)性质①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②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孕期白带异常的健康宣教
- 咽喉疱疹的健康宣教
- 腕骨骨折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52-2021 发电厂发电机置换气分析仪校准规范
- JJF(陕) 006-2019 脆碎度测试仪校准规范
- 【大学课件】语义网格资源描述模型、形式化理论和支撑技术
- 系统性思维与工作计划设计
- 美术教学的社会价值分析计划
- 分析生产瓶颈并制定改进计划
- 跨班级合作与经验交流活动计划
- 暖通工程施工组织专项设计方案
- 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2012)
- 【红】四川大学信纸抬头logo
- 八大作业票操作流程
- 《如何成为一个顶尖的销售人员》(PPT54页)
- 苯乙烯_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的研究
- SL702015灌溉与排水工程规范施工质量评定表修正
- 船板认证基础知识
-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常见方法ppt课件
- 美卓山特维克破碎机配件2
- DesignBuilder操作手册(完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