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安阳第三十六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南省安阳第三十六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南省安阳第三十六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南省安阳第三十六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南省安阳第三十六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省安阳第三十六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C、沃森、克里克经过大量的数据推理和科学研究在多位科学家的帮助下运用模型构建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C错误;D、艾弗里运用化学分析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所有细胞都进行不均等的胞质分裂C.人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D.形成1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个精原细胞和10个卵原细胞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2项 B.3项 C.4项 D.5项3.如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实现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中含有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等B.就所含成分而言,乙和淋巴的更相似C.三者都具有一定的渗透压、pH和温度D.组织细胞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中5.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参与。下列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的是()A.浆细胞 B.B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记忆细胞6.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若A为下丘脑,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7.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正相互作用B.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C.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D.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8.(10分)我国科学家精选的农作物种子通过天宫一号搭载上天,利用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诱发的变异育种,对这些变异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不定向的 B.对人类不一定有益C.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 D.不能遗传给后代二、非选择题9.(10分)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光照时间。随着气温回升和光照时间延长,母鸡月产蛋数增多。下图是母鸡产蛋过程的调节示意图(甲、乙表示内分泌腺,a、b、c表示激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光照、温度属于__________________信息,母神经系统鸡产卵的调节过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2)在母鸡体内,雌性激素的含量总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据图回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若要让母鸡在冬季多产蛋,则在保证饲料供应充足的前提下,还应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2020年起源于东非的蝗灾数月就席卷了东非、西非的10多个国家,此后蝗虫群又进入亚洲的部分国家。根据媒体报道,当时蝗虫的数量已经达到4000亿只。这次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有效治理蝗灾,则可以通过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来为蝗灾的治理提供依据。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使用该方法时,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取_____作为跳蝻密度的估算值。(2)面对蝗灾,人们想出了很多灭蝗办法,我国科研人员在研究“牧鸭治蝗”时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该模型中,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的过程中,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_,治理蝗虫的最佳时机为图中的_____点,请再提出一种治蝗的措施:_____。(3)蝗虫群经过某地区时遇到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该地区次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这体现了_____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1.(14分)高等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突触形式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可以分为轴突一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和轴突一轴突突触。图1表示神经元M外的两个轴突的分布,图2和图3表示对特定的轴突进行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通过连接在M细胞膜内外的电极检测到的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包括的突触类型有___________,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_(单向/双向),原因是___________。(2)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1,神经元M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理由是___________。根据图3分析,轴突2对轴突1的作用是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神经元M的兴奋,可能的原因是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使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的量___________(增加/减少),导致___________内流量减少,膜电位峰值降低。(3)请利用本实验中的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刺激轴突1产生的兴奋能否传递到轴突2,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12.某生态系统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不包括分解者)形成一定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相关的能量值。下图中的B表示种群乙同化的能量,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的能量(kJ)1.1×1082×l071.9×l099×l073.4×l06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kJ)5.6×l079.5×l063.1×1084.2×l072.2×l06(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物种甲和物种丁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2)种群乙和种群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3)图中的C表示的是用于乙种群____________的能量,其中④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4)图中⑥所对应的能量值中______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乙种群生物排出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详解】A、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A错误;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只有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进行不均等的细胞质分裂,而第一极体细胞质均等分裂,B错误;C、人的精原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或含有X染色体、或含有Y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或1个X染色体,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则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人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C正确;D、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1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3个精原细胞和10个卵原细胞,D错误。故选C。2、B【解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①③⑥共3项正确。故选B。3、C【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乙表示下丘脑,①表示下丘脑的某些神经,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详解】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发挥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实现,A错误;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下丘脑→①下丘脑的某些神经→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C、若甲刺激是寒冷,则“乙下丘脑→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③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D、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故若甲刺激是食物过咸,在大脑皮层处产生渴觉,D错误。故选C。4、D【解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可以确定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详解】A、图中甲表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A正确;B、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所以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B正确;C、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三者都具有一定的渗透压、pH和温度,C正确;D、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5、A【解析】1、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详解】A、浆细胞具有特异性,但无法识别抗原,A正确;B、B细胞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B错误;C、辅助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C错误;D、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6、D【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血糖平衡的调节:当血糖降低时,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升高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两种激素间是拮抗关系。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据分析可知,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A错误;B、据分析可知,若A代表脊髓(神经中枢),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均代表传出神经,B错误;C、据分析可知,若A为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不能代表产生渴觉,C错误;D、在抗原刺激下,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D正确。故选D。7、A【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测定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不能体现生物之间存在正相互作用,A错误;B、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B正确;C、群落的外貌由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决定,随时间的推移呈周期性的变化,C正确;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故选A。8、D【解析】太空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人工诱变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缩短育种年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需进行人工筛选,空间诱变育种能培育出带有新性状的新品种。【详解】A、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B、太空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太空诱变育种产生的变异对人类不一定都是有益,B正确,C、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太空诱变育种能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C正确;D、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故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9、(1)①.物理②.生物种群的繁衍(2)激素a、b会促进激素c(雌性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激素c(雌性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激素c(雌性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3)补充人工光照以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升高鸡舍温度【解析】1、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2、题图分析:图中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雌激素)。【小问1详解】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光照、温度属于物理信息,母鸡产卵的调节过程为种群繁行过程,该事实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小问2详解】在母鸡体内,雌性激素的含量总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原因是性激素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的同时还存在反馈调节,具体表现在激素a、b会促进激素c(雌性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激素c(雌性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激素c(雌性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小问3详解】若要让母鸡在冬季多产蛋,设法让母鸡多产生雌激素。则在保证饲料供应充足的前提下,还应补充人工光照以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升高鸡舍温度。【点睛】熟知性激素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激素调节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0、(1)①.样方法②.平均值(2)①.先减少后增多②.N1③.利用化学物质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3)①.产卵数量少,出生率下降②.非生物#非密度制约【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2、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小问1详解】跳蝻活动范围小,在调查跳蝻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使用该方法时,为减小误差,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取平均值作为跳蝻密度的估算值。【小问2详解】根据模型分析,当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的过程中,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防止蝗灾不爆发治理蝗虫的最佳时机为图中的N1点,此方法为生物防治。除此治理方法外,还可以采取利用化学物质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的措施。【小问3详解】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温度、阳光、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产卵数量少,出生率下降,致使该地区次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这体现了非生物(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知识,要求考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答题。11、(1)①.轴突一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②.单向③.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2)①.不能②.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或神经元M的膜电位没有变为外负内正)③.降低④.减少⑤.Na+(3)实验思路:将电极两端连接在轴突2的膜外,刺激轴突1预期结果:若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发生偏转,则刺激轴突1能引起轴突2发生反应;若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则刺激轴突1不能引起轴突2的反应【解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由图1可知,轴突2与轴突1接触,轴突1与神经元M的细胞体接触,故图中有轴突一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两种类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小问2详解】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1,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或神经元M的膜电位没有变为外负内正),故神经元M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