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读
[考点解读]明确考点,对症下药
文言文阅读是卬弯语
在新课标的指弓।下,
文/卷重要测诃顿决之一。
全国各地近口年小弯文言
《语文谭程标准》在阅读
文匍读泣题,有M谓闪闻
部分明确指出:“诵读古
读向课外阅读诙步拓展的
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趋向,但弯点基本一致.
能借朋注群和工具书理解
壬要包括:词语解羟,明
注重积累,感
smixjs.读停顿,日子翻逢、阅读
唔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理解等口大快。
扇品位。”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崛,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
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一人坐欹⑤岩下空,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a):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
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同“敬”,斜,倾侧。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境内。
【乙参考译文】从五泄禅寺大门往右拐,找到一条石头小路。走了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
声,(我)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
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峰,摇动着山谷,仿若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
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水浪拍到岸边后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
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
上向下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虚幻空灵得都像编织物的横线,
直到飞落的雨水倾泻在山崖上,还留恋不想离开。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
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觉得更加变幻莫测。
L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悄怆幽邃(迷)(2)而犹不忍去(遹互)
【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两个实词,一个课内的,一个课外的,课外的词能从
课内文言文中找到相似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解析】第2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2处)
游人/坐欹岩上下望
【解析】第3题考查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解答此题时,可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划分朗读
停顿。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
了水的伟/奇(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移步换景/借景抒情。
【解析】第4题第一问考查内容提炼。【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水清:【乙】文可从“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
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一句中提炼出水的特点为“伟”
或“奇”。第二问考查文章的写法。由“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
西南而望”“坐潭上”这些短语可知,【甲】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由【乙】文中
“从山门右折”“疾趋,度石罅,瀑见”“坐欹岩下望”“暮归”这些短语可知,作者也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答:【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
爱、赞美之情。
【解析】第5题考查两文情感的比较。【甲】文写于柳宗元被贬官之后,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
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域[方法指导]源于考点,总结整理
赞诵读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一般而言,给初中生阅读的课外文言文大
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
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
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正确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正确理解句子内容,就能准确标出朗读节奏(即
停顿)。下列三种文言语句的停顿容易读错,同学们应予以注意:
(1)名词用作状语时,充当状语的名词应同后面的谓语中心语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就应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2)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合成词,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诵读时中间应有停顿。如
“是非木柿”(《河中石兽》)一句中,“是非”就不能连读,必须分开。
(3)句首的一些虚词,往往起着领起全句的作用,我们在诵读时,应在其后有所停顿。如“而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就应读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疏通
1.掌握关键字词含义
理解课外文言文内容,关键在于掌握文言实词与虚词。其方法有:
(1)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文言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
熟练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可将其常用意义熟记于
心,碰到具体语句时再选择合适的意义。再比如一些常见的通假字,也要了然于心。
(2)要学会采用双音词来解释单音词。采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即一个单音词可
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词来解释,之后需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
(3)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是同学们要
对此有意识。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了解词性的变化,对于更
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4)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
以及兼词等,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它们大多“身兼数职”,一词多义、多性,
表示多种关系、多种语气,其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中变化
之大,都远胜过实词,因此掌握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对于我们理解文意具有重要的作用。常用的
虚词有“之”“而”“于”“其”“以”等。
2.了解特殊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同学们只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
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莫等)。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再者,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
同学们要联系上下文,做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三、圈画
1.关注注释圈画字句
课外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以及疑难字、词、句,一般会给予注释,阅读中遇到障碍,
应查看注释,进行圈画,为疏通文意、厘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例如下面的语段:
起①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②,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
“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注释】①起: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②赢(ying)粮:多余的粮食。
文中“起之为将”“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注释中有解释,如果同学们不关注注释,
很可能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造成错误的理解。
文中“赢粮”的注释为“多余的粮食”,如果没有注释,同学们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
至会影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所以将这些字词圈画出来,并在语段中做相应的标记,就能快速
有效地疏通文意,不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画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文,所以仍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基础上,要注意厘清
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
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画,并且针对圈画内容思考人物言行的理由、
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下面的语段: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渠论文
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
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
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同学们可先圈画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
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通过圈画、思考,可明白
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画、思考,可看出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赏
之情。
另外,也不要忽视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画,因为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
衬托作用。
如: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如果能够对这句话进行
圈画、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来赞扬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关注景物圈画议论
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
地停留在写景上。
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
所以在阅读时,除了关注景物外,还要注意圈画作者抒情议论的句子。
例如下面的语段:
莫愁湖园者,亦徐九别业①也。出三山门,不数百步而近。其园左有楼台水阁花榭之属,
而以泽水②,故多摧塌,主人不暇饬③,然其景为最胜,盖其阴即莫愁湖。衡④不能半里,而
纵十之,隔岸坡陀隐隐然,不甚高而迤遍有致。
【注释】①别业:别矍②泽(Jiang)水:洪水。③饬(chi):整顿。④衡:同“横”。
文中“三山门”“其园”交代作者的游踪,“楼台水阁花榭”为写景,“其景为最胜”则
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通过议论,抒发了作者对莫愁湖景观的赞美之情。
一向[考点分析】方法对了,答案就对了
考点1词语解释
【考点分析】
词语解释包括实词与虚词两种。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确定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
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是该考点经常考查的内容。文言虚词的
考查一般是判别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用法。
【方法点津】
(一)文言实词的主要解题方法
1.准确把握词语义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住词语的常用义项,忌以今训古。如例文“公
愕然改容”中的“容”是“脸色”的意思,不能根据现代汉语理解为“容纳”。
2.根据通假分析词义。通假字大部分是音同(音近),或者字形(部分)相同,所以,可以利
用读音或者字形分析词义。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字,同“披”,意为“穿”。
3.联系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如曾在课文中出现过,可借助有关语句中
的用法,相互对照,辨其异同,确定含义。如例文“公哀不已”中的“己”字在课文《愚公移
山》中出现过,“惧其不已也”,这里的“已”解释为“停止”。
4.巧妙借助语境推断。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把
各个解释放入具体语境中去贯通句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应是正确的。如例文”使舟中人为
通”中的“通”是“通报”的意思。
5.分析语法推断词义。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能推知它的词义。如“余则
缢袍敝衣处其间”一句中,名词“缢袍敝衣”,解释为“破旧的衣服”不符合语法规律,这里
的名词应该作动词,即“穿着破旧的衣服”之意。
(二)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1.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
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
连词,译为“与”“就”“却”“如果”“因而"。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
坐而喧哗者”;③“溪深而鱼肥”;④“而山不加增”。从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
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可以确定④句中的“而”表转折,解释为“但是、去『,其他
三句中的“而”表并列,相当于“和”“与”。
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
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作用的
虚词特别有效,如例文“公以接壤关切”与“离席乞免”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
原因的“因为”。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
是语气副词,表推测,相当于“或许”“大概”,如“其真不知马也”;又如“焉”,在句中
一般作疑问代词,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尤其要注意,“焉”在句末动词后,有
时相当于兼词“于此”,如“无垄断焉”。
4.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
的用法。比如,要判别“怅恨久之”“何陋之有”等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
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怅恨久之”中的“久”是时间副词,紧随其后的“之”起调
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不译。“何陋之有”中的“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
“之”起提宾作用。
考点2朗读停顿、文言断句
【考点分析】
古时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或者给古文中的某句话断句,旨在考查
文言文语感。
【方法点津】
(-)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主要方法
1.利用特殊词语停顿。
(1)句首语气词、关联词语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强调
或引领全句乃至全段,如“夫”“若夫”“至”“盖”“故”“则”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
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一句中的“则”是虚词,也是关联词语,
“则”后面应停顿。
(2)转折或顺接连词之前应有停顿。如:“而田中仅数枚焉”中的“而”在句中是转折连词,
“而”后面应停顿。
2.利用词性、结构及句式停顿。
(1)主语和谓语、动词和补语之间要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
语”“状语一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
卑鄙”;“佳木/秀而繁阴”中的“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是陈述的对象,其与后面谓语部
分之间应停顿;“问/今是何世”中的动词“问”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停顿。
(2)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名词前停顿。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
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分开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
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山行/六七里”中的“山”修饰中心词“行”,“山行”译为
“在山上走”,应连读。
(3)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问/今是何世",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
语,不能在“今”后停顿。
(4)固定句式搭配。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有较强的稳定性,明清时期的文言与秦汉时期的
文言,并没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有很多规律可循,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反问句等。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再”“三”
后应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3.根据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等名词来停顿。如:“太守谓谁?庐陵/
欧阳修也”中的“庐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4.利用对文意的理解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它的百姓担忧”,这样,句
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文言语句断句的主要方法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
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
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
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
者等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出句读。
3.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
次问答中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
答者,明辨句读。
考点3句子翻译
【考点分析】
句子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句子的意思,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
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
顾原文词义。在具体考查中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点津】
句子翻译的主要方法:
1.“对”,就是对译。即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
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如例文“离席乞免”一句中的“兔”可对译为“免去”。
2.“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例文“遣人问章丘”,其中“章丘”是地名,应
保留不变。
3.“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例文“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句中
的“也”是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除。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
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食品生产与销售独家代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合作合同
- 2024年度第四人民医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国有土地平房买卖合同
- 2024版第四章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合规性要求
- 2024年度赠与合同:某捐赠人将其财产赠与某受赠人的合同
- 二零二四年水利枢纽工程土方填筑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商务代理合同规定
- 二零二四年度授权代理销售合同
- 2024年度企业数据合规管理合同
- 建筑工程质检员培训讲义课件
- 《慈母情深》 一等奖 教学课件
- 脚手架主要构配件质量检查验收表
- 心理防御机制课件-2
-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课件
- 人事档案转递通知单(样板)
- 得力(No5683)A455MM档案盒侧面标签模板格式
- 2021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四课文翻译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 (完整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