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测评手册第6单元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测评手册第6单元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测评手册第6单元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测评手册第6单元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测评手册第6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小卷(六)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朝时期苏州有一个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在低洼地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其获得的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B.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说明农业生产技术趋于成熟2.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明朝政府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D.限制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4.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5.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上角、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6.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外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7.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描述:“苏、杭聚货段疋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件,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C.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出现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8.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州县苏州杭州桂州(今桂林)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数额(单位:贯)5100082000660022000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D.北宋政府不再重农抑商9.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20万平方千米,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荒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D.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10.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11.汉武帝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合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A.消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实现了中国赋役制度的变革D.抬高了部分地区商品的价格1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了清政府()A.断绝与外国的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进行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田制不立,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具有人身自由,在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土地产量的多少而变动,所以地主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下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土地……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高1.5倍。——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故一旦棉纱和棉布滞销,农业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12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16分)14.(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阶段时间特征钱币萌芽商朝晚期到春秋初年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钱币上没有出现文字纪地钱币春秋初年到战国晚期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钱币的形态出现圆形化趋势铢两钱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唐朝初期由纪地性质变为纪重性质;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之间的比价兑换进一步明确年号钱币唐朝初期到清朝覆灭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钱为主;少数民族政权的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钱币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4分)单元小卷(六)1.C[解析]庄园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自给自足,而材料表明果树、蔬菜“产品卖出”,不符合庄园经济的特征,故A项错误;根据“雇佣百名乡民劳动”可知,材料显示的是雇佣关系,并非租佃关系,故B项错误;果树、蔬菜“产品卖出”,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土地收入的增加是农业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的结果,故D项错误。2.C[解析]明朝的工匠制度说明明朝政府意在把工匠置于政府控制之下,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的信息没有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有利于雇佣关系的出现,故B项错误;明朝的工匠制度说明明朝政府意在把工匠置于政府控制之下,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工匠是为官营手工业工作的,限制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3.C[解析]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4.B[解析]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1500年到1800年,西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因为西方国家要购买中国的手工业品,故B项正确;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在1500年到1800年没有松动,故C项错误;西方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但中国在当时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是投入到了农业等方面,故D项错误。5.B[解析]从《东汉集市画像砖》中无法看出市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故A项错误;在画像砖中,由“北市门”“南市门”可见商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专门的地方作为市,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草市”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6.C[解析]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和居住区的“市”和“坊”,故A项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对外贸易频繁且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故D项错误。7.B[解析]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苏州、杭州作为大都市,商品种类比较齐全,这充分显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地域性商人群体”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同样,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8.B[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商税数额远超北方地区,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经济虽然不如苏杭地区发展好,但是远比桂林地区发展好,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9.A[解析]根据材料第一句话可知,明清时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人口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耕地面积增加的幅度,结合史实可知,明清时期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从而满足了人口大量增长的需求;而清朝中期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西南地区垦荒最多,但江南三省因为是高产农作物大量推广地区所以人口增长最多,从而印证了第一层信息。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依然沿用唐宋时期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但不会造成西南地区垦荒最多而江南三省人口增长最多的现象出现,故C项错误;政府鼓励垦荒也不会造成材料中的现象出现,故D项错误。10.A[解析]根据“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仍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雇工的信息,未反映地主与佃户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且D项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11.B[解析]贡赋征收方式的改变不可能消除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故A项错误;政府将征收的贡赋折合成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体现了政府与商人争利,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贡赋征收方式的改变不能说明赋役制度实现了变革,故C项错误;政府将征收的贡赋折合成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方销售,只会降低这些地方商品的价格,故D项错误。12.D[解析]清政府没有断绝与外国的经济交流,故A项错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禁止民间进行贸易往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防夷措施是限制外国人在华经商,也就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13.(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生产规模化使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均田制崩溃,宋朝不抑兼并;等。主要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2)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14.示例1:钱币形制逐渐走向统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满足战争需要,铸造了形态各异的钱币,如刀形币、铲形币等;随着秦朝的统一,钱币随之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历朝所铸金属钱币沿用了这一形制。钱币形制的统一,反映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加强,也反映了古人宇宙观的变化;同时便于携带和进行贸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币形制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示例2: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说明:春秋初年,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唐朝初期,钱币逐渐以重量命名,如半两钱、五铢钱等;唐朝初期出现“开元通宝”,但这里的“开元”不是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此后钱币逐渐以年号命名直至清朝覆灭。钱币命名范式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等。示例3:古代中国金属钱币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钱币质地逐渐多样化。说明:宋朝之前,我国钱币主要为金属钱币;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纸币“交子”,但金属钱币仍然占主导地位。纸币的出现,反映了金属钱币存在缺陷,如易磨损、不便携带等,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比金属钱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钱币和纸币同时流通,且金属钱币占据主导地位,而纸币流通范围有限,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纸币未能取代金属钱币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很高。示例4:钱币顺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说明: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增多,钱币开始出现,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