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报人:文小库2024-04-14胸腔引流的维护及护理目录胸腔引流基本概念与原理胸腔引流管路选择与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系统日常维护胸腔引流期间护理措施胸腔引流效果评估及拔管指征胸腔引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01胸腔引流基本概念与原理定义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目的胸腔引流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胸膜腔内的积气、积液,重建胸膜腔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进肺膨胀,以及预防和治疗胸膜腔感染等。胸腔引流定义及目的引流原理利用重力引流原理,使液体和气体通过引流管从胸腔内排出。同时,水封瓶内的水柱能随呼吸上下波动,表明胸膜腔为负压状态。操作方法在无菌操作下,将胸腔闭式引流管经肋间插入胸膜腔内,连接水封瓶,形成一个封闭的引流系统。通过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水封瓶的高度,可以控制引流速度和量。引流原理及操作方法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气胸、血胸、脓胸以及开胸术后等需要引流的情况。对于张力性气胸和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适应症对于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剧烈咳嗽以及不合作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或禁用胸腔闭式引流。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预防感染防止肺不张避免引流管脱落及时处理并发症并发症预防措施0102030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敷料和引流瓶,保持引流管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以促进肺膨胀和气体排出。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落或拔出。如发生引流不畅、皮下气肿、出血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02胸腔引流管路选择与安置适用于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患者,能够快速引流,但存在感染风险。开放式引流管封闭式引流管细管与粗管具有防止逆流和细菌入侵的优点,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引流的患者。细管对患者创伤小,但易堵塞;粗管引流效果好,但创伤大,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030201引流管类型及特点比较整个引流过程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无菌操作引流瓶应置于患者胸部水平以下60-100cm处,以利用重力引流。引流瓶位置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漏气或堵塞等情况。定期检查引流管路设置原则与技巧根据患者病情和体位选择合适的引流口位置,一般选择腋中线第6-7肋间或锁骨中线第2-3肋间。引流口位置引流管需用缝线固定在皮肤上,防止滑脱;同时用胶布将引流管固定在床单上,避免拉扯。固定方法引流口位置选择和固定方法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长时间同一体位导致压疮。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的敷料;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必要时给予止痛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患者体位调整与舒适度保障舒适度保障体位调整03胸腔闭式引流系统日常维护
水封瓶检查与更换流程每日检查水封瓶确保水封瓶位置低于胸腔,且长管埋入水中3-4cm。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情况,以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定期更换水封瓶为避免感染,需每1-2天更换一次水封瓶。更换时,需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腔。严格无菌操作在更换水封瓶或进行其他操作时,需遵循无菌原则,以减少感染风险。03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以促进胸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01避免引流管受压、折曲确保引流管固定妥善,避免受到压迫或折曲,以保持引流通畅。02定期挤压引流管每隔一段时间,轻轻挤压引流管,以防止血凝块或纤维蛋白沉积物堵塞管腔。引流管通畅性保持策略观察水封瓶内气泡逸出情况若水封瓶内持续有大量气泡逸出,且患者呼吸困难未缓解,可能提示引流系统漏气或肺组织未完全复张。使用负压吸引时监测压力如需使用负压吸引装置辅助引流,应密切监测吸引压力,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肺组织损伤。检查引流管连接处定期检查引流管与水封瓶、水封瓶与地面的连接处是否紧密,有无漏气现象。引流系统密闭性监测方法若水封瓶内水柱无波动或波动微弱,可能提示引流不畅。此时应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折曲或堵塞,并及时调整或疏通。引流不畅若引流系统出现漏气或脱管现象,应立即夹闭引流管,并通知医生处理。必要时需重新置管。漏气或脱管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常规等指标变化,若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征象,应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措施。同时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换药。感染征象异常情况识别及处理措施04胸腔引流期间护理措施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前评估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宣教工作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并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药品等。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及宣教工作引流情况观察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等,以判断胸腔内出血、漏气等情况。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并发症预防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弯曲、打折等导致引流不畅,同时预防感染、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术中观察记录要点术后疼痛缓解方法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非药物治疗采用深呼吸、咳嗽时按压伤口等方法缓解疼痛,同时可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换,以减轻长时间卧床引起的不适。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呼吸功能锻炼,以促进肺复张和肺功能恢复。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抬臂、屈腿等运动,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引流管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作息习惯,促进身体康复。日常生活指导康复锻炼指导内容05胸腔引流效果评估及拔管指征引流量观察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若引流量逐渐减少,表明引流效果良好。引流液性质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若引流液由血性逐渐转为淡红色或黄色,且量逐渐减少,表明引流有效。肺部复张情况通过X线或CT检查观察肺部复张情况,若肺部复张良好,表明引流有效。引流效果评价标准拔管指征判断依据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且持续2-3天以上。经X线或CT检查证实肺部已完全复张。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一般引流时间不超过7天,特殊情况如脓胸等可适当延长。引流量肺部复张生命体征稳定引流时间拔管后应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伤口处理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呼吸功能锻炼,以促进肺复张和肺功能恢复。呼吸功能锻炼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观察病情变化拔管后注意事项随访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随访计划,一般拔管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胸腔引流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呼吸功能锻炼方法,预防疾病复发。定期复查拔管后应定期复查X线或CT,观察肺部复张情况和胸腔内有无积液、积气等。随访观察安排06胸腔引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引流管堵塞皮下气肿感染复张性肺水肿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可能由于血凝块、纤维素沉积或引流管扭曲导致。因引流液倒流、未遵守无菌操作或水封瓶更换不及时等引起。多由于切口大于引流管直径、引流管不通畅或滑出胸腔造成。长时间肺不张后,肺组织迅速复张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定期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凝块等堵塞。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滑出胸腔或扭曲打折。妥善固定引流管更换引流瓶、处理接口时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肺组织过快复张,减少复张性肺水肿风险。控制引流速度并发症预防措施挤压或更换引流管,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堵塞处理皮下气肿处理感染处理复张性肺水肿处理轻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重者需切开排气。全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天然饮用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双翼式跌落试验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酒店洗碗承包合同》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河南省开封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黑龙江鸡西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能力评测(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压疮的康复护理技术
- 初级电子商务培训
- 上海绿色植物租赁合同范例
- 提油卡购销合同范例范例
- 东华大学游泳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 近效期药品登记表
- 一个冬天的童话 遇罗锦
- YY 0569-2005生物安全柜
- juniper防火墙培训(SRX系列)
- GB/T 13610-202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 《彩虹》教案 省赛一等奖
- FLUENT6.3使用说明及例题
- 街道火灾事故检讨
- 最新班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