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祁县二中职业高中班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祁县二中职业高中班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祁县二中职业高中班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祁县二中职业高中班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祁县二中职业高中班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祁县二中职业高中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检测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下图示意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地壳 B.地核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底部2.当海底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台北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四次地震的震源都位于海洋中,且震源较深(30~4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17km,A错误;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上地幔顶部,C正确;地核在距地表2900km以下,下地幔在距地表1000km以下,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①地水深不足200m,③地水深不足1000m,④地震级较小。只有②地既符合震源深度和震级条件,又符合水深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3.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解析〗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可知,横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石油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故横波不能穿过。甲图中横波消失,说明消失处应接近液态,可能储有石油,A选项正确。横波在乙、丙、丁中均能够传播,故其物质并非液态,B、C、D选项错误。故选A。4.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纵波只能穿过气态物质 D.纵波的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变〖答案〗B〖解析〗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A错误;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B正确,C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地面以下2900km处横波消失,D错误。故选B。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是纵波,B是横波 B.B波速度最大部分位于地核 C.C是莫霍面,D是古登堡面 D.D是岩石圈和地壳的界面6.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能够在海洋中传播 B.纵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答案〗5.C6.D〖解析〗【5题详析】图示B波的传播速度较A波快,故判断B波为纵波、A波为横波,A错。图示B波传播速度最大在地幔,B错误;图示C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D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D选项错。C选项正确。故选C。【6题详析】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A错;横波和纵波都属于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C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D正确。故选D。7.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分布在地下几百米内,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最薄的海洋地壳也有几千米,故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中,选项A符合题意。软流层一般在地下60~120千米以下,地幔在地壳以下,地核一般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因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下面小题。8.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9.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答案〗8.A9.B〖解析〗试题分析:【8题详析】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对。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错。①圈层是大气圈,②圈层是岩石圈,不是人类最接近的圈层。C、D错。【9题详析】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①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增加,C错。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圈层的分布特征。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11.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10.C11.B〖解析〗【10题详析】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特征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岩石圈,前三者为地球外部圈层,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A错误;图中显示,E为软流层,只是F圈层(地幔)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由D(地壳)、F(地幔)、G(地核)三部分组成,B错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主要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而图中A、B、C、D+E分别表示这四大圈层,C正确;图中F和G交界面为古登堡面,地震波到达这一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速,传播速度不是都减为0,D错误。故选C。【11题详析】岩石圈仅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不包括整个地幔,①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②正确;岩石圈是位于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③正确;岩石圈厚度不一,一般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但不会缺失,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图中序号依次是() A.①大气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生物圈 B.①岩石圈、②大气圈、③生物圈、④水圈 C.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D.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③与④〖答案〗12.C13.B〖解析〗【12题详析】读图可知,①可为其它圈层供水、能蒸发到其它圈层(大气圈),可以渗透到其它圈层(岩层圈),因此应是水圈;②能为其它圈层(生物圈)供给养分、能接受水圈的渗透和降水,应为岩石圈;③能为其它圈层供给氧气,接受水圈的供水和岩石圈供给的养分,应为生物圈;④能够产生降水,接受水圈的蒸发水汽和生物的供氧,应为大气圈。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析】根据图中个圈层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落花”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圈层关系。B正确。故选B。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1~8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4.岩石圈() 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15.干热岩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答案〗14.D15.A〖解析〗【14题详析】1读图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A、B、C错误,D正确。故选D。【15题详析】读图可知,地壳厚度范围为5~70千米,且青藏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干热岩埋藏于地下1~8千米,因位于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6.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17.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18.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答案〗16.B17.A18.C〖解析〗【16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原始鱼类出现在志留纪前后,属于古生代中期,B选项正确。元古代出现的是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A选项错误。古生代后期是两栖类繁盛的时代,而古生代后开始出现爬行类,C选项错误。中生代中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D选项错误。故选B。【17题详析】三叶虫主要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时期繁盛,A选项正确。元古代地层出现的是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还没有三叶虫,B选项错误。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三叶虫灭绝,因此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不会有三叶虫化石,C、D选项错误。故选A。【18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发生在中生代末期,C选项正确。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的,蕨类植物是在古生代末期出现衰退,但没有出现灭绝事件,A、B、D选项错误。故选C。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分析图中所示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20.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答案〗19.D20.C〖解析〗【19题详析】读图可知,爬行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开始出现在新生代,两栖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鱼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0题详析】材料信息表明,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读图可知,爬行动物种类最多的地质年代应是中生代,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2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O2的含量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答案〗21.A22.A〖解析〗【21题详析】读图可以看出,横坐标表示距今时间,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蓝藻,A正确;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都晚于蓝藻,BCD错误。所以选A。【22题详析】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上升,A正确;由图知,二氧化碳的含量波动较大,B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C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D错误。所以选A。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题。23.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石炭纪和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答案〗23.A24.C〖解析〗【23题详析】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和含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据图判断,①②正确。因此A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24题详析】煤的形成要有大量的植物。石炭纪、二叠纪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故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25.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A.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和新生代早期 D.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答案〗B〖解析〗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灭绝了。因此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元古代末期、中生代早期、新生代早期没有出现全球性生物春规模灭绝现象,因此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3)图中圈层C是,D是,H是________。(4)简述E波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突然消失的原因________。〖答案〗(1)横波纵波(2)莫霍面古登堡面(3)地幔外核内核(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解析〗(1)横波速度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图中E波速度慢,在2900km处突然消失,可判断E波为横波。纵波速度快,可以固、液、气三态中传播,F波为纵波。(2)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都明显加快,对应图中分界面A是莫霍面;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是古登堡面。(3)图中圈层C是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D是外地核,H是内地核,在古登堡面以下。(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27.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答案〗(1)33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30~35千米(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解析〗本大题以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壳厚度,等值线判断、地壳厚度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第(2)题,图中显示,A位于北美落基山附近,海拔高,地壳厚度较厚,因此A应为高值中心,根据等值线变化规律推断,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外围等值线为35米,该等值线外围数值大于35米,因此B的数值应小于35米,可以判断出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第(3)题,图中等值线显示,该地西部地壳厚度厚,东部较厚,中部地区较薄,大陆边缘薄,再结合北美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西部为高山高原地区、东部为低缓山地、中部为广阔平原,可以得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平原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28.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A代表____圈、B代表____圈,图中C、D、E代表地球的内部结构,其中C为____、E为____。(2)当前人类主要利用____探索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各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分别说明A圈层和B圈层对地球生命形成的作用____。〖答案〗(1)大气圈水圈地壳地核(2)地震波波速的传输变化大气圈为地球生命提供了所需的大气(氧气),水圈为地球提供适宜生命生存的液态水,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解析〗本题目以地球圈层结构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圈层表示大气圈、B圈层表示水圈、C圈层表示地壳、D圈层表示地幔、E圈层表示地核。【小问2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人类主要利用地震波波速传输变化探索地球内部构造。由所学知识可知,A层为大气圈,该圈层的氧为地球生命提供了适合呼吸的大气成分;此层削弱太阳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地面形成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层削弱宇宙射线,减轻了流星体对地表的撞击,对生命起到保护作用。B圈层为水圈,该圈层有大量液态水,为地球生命提供了生存条件;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空间。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景观为地质历史上的____代,动物界正是____动物的时代,植物界是____的时代。(2)图中大型动物曾经是称霸地球的____,但后来从地球中销声匿迹,与此动物同时灭绝的还有海洋中一半以上的____动物种类。(3)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图中大型动物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并且找到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证据。这些证据是什么?〖答案〗(1)中生爬行裸子(2)恐龙无脊椎(3)在世界许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科学家发现铱元素含量异常,高出相邻岩层平均值30倍左右。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而陨石中却经常存在铱含量比较高的现象。〖解析〗本题以景观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球的历史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析】图中的动物为恐龙,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为中生代的代表动物。在植物界,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小问2详析】图中大型动物曾经是称霸地球的恐龙,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在中生代后期,地球经历了生物大灭绝时期,恐龙从地球中销声匿迹,与此动物同时灭绝的还有海洋中一半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小问3详析】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中生代地层内,科学家发现铱元素的含量异常,高出相邻岩层平均值的30倍左右。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而陨石中却经常存在铱含量较高的现象。而且还发现了陨石坑,如地质学家在南极的威尔克斯地的冰原下,发现一个巨大的陨石坑,重力分布显示该陨石坑直径高达500公里,于此推断撞击小行星直径50~60公里,小行星撞击引起了全球性的超级火山爆发,使得地球生物遭到毁灭性打击。这都成为支持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的证据。山西省祁县二中职业高中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检测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下图示意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地壳 B.地核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底部2.当海底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台北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四次地震的震源都位于海洋中,且震源较深(30~4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17km,A错误;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上地幔顶部,C正确;地核在距地表2900km以下,下地幔在距地表1000km以下,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①地水深不足200m,③地水深不足1000m,④地震级较小。只有②地既符合震源深度和震级条件,又符合水深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3.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解析〗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可知,横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石油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故横波不能穿过。甲图中横波消失,说明消失处应接近液态,可能储有石油,A选项正确。横波在乙、丙、丁中均能够传播,故其物质并非液态,B、C、D选项错误。故选A。4.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纵波只能穿过气态物质 D.纵波的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变〖答案〗B〖解析〗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A错误;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B正确,C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地面以下2900km处横波消失,D错误。故选B。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是纵波,B是横波 B.B波速度最大部分位于地核 C.C是莫霍面,D是古登堡面 D.D是岩石圈和地壳的界面6.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能够在海洋中传播 B.纵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答案〗5.C6.D〖解析〗【5题详析】图示B波的传播速度较A波快,故判断B波为纵波、A波为横波,A错。图示B波传播速度最大在地幔,B错误;图示C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D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D选项错。C选项正确。故选C。【6题详析】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A错;横波和纵波都属于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C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D正确。故选D。7.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分布在地下几百米内,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最薄的海洋地壳也有几千米,故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中,选项A符合题意。软流层一般在地下60~120千米以下,地幔在地壳以下,地核一般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因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下面小题。8.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9.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答案〗8.A9.B〖解析〗试题分析:【8题详析】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对。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错。①圈层是大气圈,②圈层是岩石圈,不是人类最接近的圈层。C、D错。【9题详析】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①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增加,C错。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圈层的分布特征。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11.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10.C11.B〖解析〗【10题详析】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特征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岩石圈,前三者为地球外部圈层,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A错误;图中显示,E为软流层,只是F圈层(地幔)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由D(地壳)、F(地幔)、G(地核)三部分组成,B错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主要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而图中A、B、C、D+E分别表示这四大圈层,C正确;图中F和G交界面为古登堡面,地震波到达这一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速,传播速度不是都减为0,D错误。故选C。【11题详析】岩石圈仅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不包括整个地幔,①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②正确;岩石圈是位于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③正确;岩石圈厚度不一,一般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但不会缺失,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图中序号依次是() A.①大气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生物圈 B.①岩石圈、②大气圈、③生物圈、④水圈 C.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D.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③与④〖答案〗12.C13.B〖解析〗【12题详析】读图可知,①可为其它圈层供水、能蒸发到其它圈层(大气圈),可以渗透到其它圈层(岩层圈),因此应是水圈;②能为其它圈层(生物圈)供给养分、能接受水圈的渗透和降水,应为岩石圈;③能为其它圈层供给氧气,接受水圈的供水和岩石圈供给的养分,应为生物圈;④能够产生降水,接受水圈的蒸发水汽和生物的供氧,应为大气圈。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析】根据图中个圈层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落花”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圈层关系。B正确。故选B。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1~8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4.岩石圈() 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15.干热岩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答案〗14.D15.A〖解析〗【14题详析】1读图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A、B、C错误,D正确。故选D。【15题详析】读图可知,地壳厚度范围为5~70千米,且青藏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干热岩埋藏于地下1~8千米,因位于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6.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17.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18.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答案〗16.B17.A18.C〖解析〗【16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原始鱼类出现在志留纪前后,属于古生代中期,B选项正确。元古代出现的是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A选项错误。古生代后期是两栖类繁盛的时代,而古生代后开始出现爬行类,C选项错误。中生代中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D选项错误。故选B。【17题详析】三叶虫主要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时期繁盛,A选项正确。元古代地层出现的是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还没有三叶虫,B选项错误。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三叶虫灭绝,因此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不会有三叶虫化石,C、D选项错误。故选A。【18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发生在中生代末期,C选项正确。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的,蕨类植物是在古生代末期出现衰退,但没有出现灭绝事件,A、B、D选项错误。故选C。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分析图中所示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20.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答案〗19.D20.C〖解析〗【19题详析】读图可知,爬行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开始出现在新生代,两栖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鱼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0题详析】材料信息表明,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读图可知,爬行动物种类最多的地质年代应是中生代,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2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O2的含量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答案〗21.A22.A〖解析〗【21题详析】读图可以看出,横坐标表示距今时间,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蓝藻,A正确;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都晚于蓝藻,BCD错误。所以选A。【22题详析】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上升,A正确;由图知,二氧化碳的含量波动较大,B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C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D错误。所以选A。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题。23.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石炭纪和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答案〗23.A24.C〖解析〗【23题详析】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和含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据图判断,①②正确。因此A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24题详析】煤的形成要有大量的植物。石炭纪、二叠纪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故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25.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A.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和新生代早期 D.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答案〗B〖解析〗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灭绝了。因此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元古代末期、中生代早期、新生代早期没有出现全球性生物春规模灭绝现象,因此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3)图中圈层C是,D是,H是________。(4)简述E波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突然消失的原因________。〖答案〗(1)横波纵波(2)莫霍面古登堡面(3)地幔外核内核(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解析〗(1)横波速度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图中E波速度慢,在2900km处突然消失,可判断E波为横波。纵波速度快,可以固、液、气三态中传播,F波为纵波。(2)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都明显加快,对应图中分界面A是莫霍面;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是古登堡面。(3)图中圈层C是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D是外地核,H是内地核,在古登堡面以下。(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27.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答案〗(1)33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30~35千米(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解析〗本大题以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壳厚度,等值线判断、地壳厚度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