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6)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6)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6)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6)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6)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想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诗作,《沁园春·长沙》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让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受到凌云壮志、激昂豪迈的情怀熏陶,给了我们无比丰富的审美体验。对《沁园春·长沙》一词进行多角度解读,能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结构,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3.感受毛泽东的情怀。教学重点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教学难点品味本诗活泼灵动的意象。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情怀。教学方法品味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附:学习任务单)能力层级学习任务A预习梳理《沁园春`长沙》生字词。了解诗人毛泽东的基本信息,积累相关诗句。B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1.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2.本诗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3.本诗描绘了几幅图?4.本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一、导入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毛主席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抵是因为是秋天具有这寥廓、苍凉、大气的气息与魅力,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对于秋天壮阔的赞歌,对自由的畅快的赞歌,对风华少年豪迈的赞歌。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就是展现青春斗志激情的一首诗,让一起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激情。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一)播放朗诵录音,全班齐读。(二)师生讨论,感知全文。1.刚才我们一起诵读了本词,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预设:上阕“看”字,领起七句。下阕“忆”字,领起八句。2.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预设:上阕写景:绘湘江多彩秋色;下阕抒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是起引导和总结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不拘泥于整齐,而只要能够把握住“景”和“人”即可。)三、任务教学,揣摩诗歌语言美。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成为动人诗篇的原因,就在于它聚集了多种语言美因素而体现出的丰富的意蕴。下面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本词的个性化语言。师: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诗词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丽诗是语言之精粹,尤其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感。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历来被人们称赞为动人的诗篇,下面大家就一起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一下诗的语言。活动任务一:聚焦语言美。师:我们先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1)后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景色?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板书:语言的画面美)“层”山之多:“遍”红之广……(语言的密度美)“看万山红遍”中的“红遍”;“层林尽染”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红色,“染”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的仿佛人丁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的“透”活现出江水碧绿清澈。(语言的色彩美)“击”准确地形容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怎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语言的动态美)(2)前面都是写景,后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感叹放着是不是不太恰当?预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3)下片中有没有体现语言精美的地方?预设:“怅寥廓”中的“怅”准确地描述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生机蓬勃的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携来百侣曾游”道出了曾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坐聚会、游览。这里也体现了语言的精美。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下文的结构?(谋篇布局的结构美)《沁园春·长沙》体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体现了全词奇妙结构的语言艺术技巧,全词结构与内容极为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雅致的艺术美。四、升华理解,把握文章主旨活动任务二:问题引导,聚焦关键字“独”(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独”怎样理解,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吗?预设:①诗人在寒秋独立,天气寒冷和一人独往照应,体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②诗人看上去孤独可是内心却汹涌澎湃,并不孤独。(2)从句式上来分析,“独立寒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预设: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处境”“季节”“地点”。“独立寒秋”中的“立”字用得传神,让人联想到“站立、直立”,意气昂扬。“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微寒的秋风之中,体现了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也显示了诗人充当中流砥柱,顶天立地的气概。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活动任务三:品读下阕,把握主题(1)面对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作者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了吗?

明确: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回忆青年时候和同学们在湖南长沙师范学院求学期间的不平凡的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作者回忆了哪些不平凡的事?

明确:和同学们在橘子洲散步、畅论天下事、写文章抨击权贵、中流击水。

=1\*GB3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展示毛泽东与长沙师范学校同学的合影以及橘子洲“谁主沉浮”群雕。

=2\*GB3②“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平民夜校、文化书社、湖南自修会。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

=3\*GB3③“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引用典故“中流击楫”,表示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

(3)从作者回忆的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同学少年”?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

(4)因此,毛泽东认为谁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

明确:在峥嵘岁月里面的同学少年。

总结:其实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有为青年不止一个,比如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终成为新中国的总理;邓小平,16岁到法国勤工俭学,只为寻求救国真理,最终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们是民族的中流砥柱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五、群文阅读,拓展延伸,反观自己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活动任务四:群文比较阅读(1)《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2)《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这才是人生真谛。总结: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反观当下,每年高校都会发生学子坠楼的事件,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这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任何对生命的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诗言志,歌咏言。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课堂总结

当年毛泽东独揽国家大事,如今我们则对自己少年要负责,勇往直前的少年,不要以后独叹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什么是青春?青春不仅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更应是以挑战者的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一个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青春,意味着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为民族振兴的使命而奋斗!请同学们大声齐背全词,读出年青一代的自豪与激情!【布置作业】1.诵读并默写本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06年的一天,13岁的毛泽东不慎违犯了校规,老师惩罚他,让他以“井赞”为题写一首诗,毛泽东沿井转了两圈,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澈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中水,永远长不长。”老师看后,会心地笑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内容是一则故事,注意故事中心,可以从毛泽东的诗中的句子“小鱼囿中央”“永远长不长”,可以看出其远大的志向,可以由此立意,也可以从故事的本身着眼立意为“善于应变”或“富有才气”等。教学手记:诗歌阅读不同于小说、散文的阅读,而现代诗阅读也应区别于古诗词阅读。面对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呢?

1.把握诗词语言运用的特征

《沁园春·长沙》具有明显描写、抒情的特征:诗人独立于寒秋的橘子洲头,视野开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万物,让诗人萌生了对宇宙沉浮的主宰者的叩问,进而引发对青年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社会的贬斥。诗词上下片之间有明显可循的情感脉络,万物与青年皆有生机。为体现这一特征,设计中引入了材料,并注重诗词炼字的细节。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二是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诗词的抒情风格。

2.把握诗词意象选择的特点

意象虽然没有风格,但诗人选择意象却能显示其风格。中国现代派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表现的是“古典美”的风格,尤其戴望舒等,具有极端的唯美主义倾向。在意象的选择上,毛泽东偏爱色彩亮丽、节奏明快、形象鲜明、气势恢宏的事物,如,高峰、沧海、长江、黄河等;但也有例外,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杨柳”等属古典意象。

诗句的构成多是意象的连缀与叠加。因此,教学中侧重让学生体会诗句中的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体会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和击、翔这类饱含情感的描摹意象的词语,进而体会自然物象在诗词中化为意象,诸多意象的组合,深化了诗的意境,同一事物在毛泽东诗词中会化腐朽为神奇,从而成为常见常新的意象。

3.把握诗歌教学的必要途径

一是帮助学生跨越诗歌的门槛,教给学生必要的读诗的基本方法,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诗歌解读的技术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的诗歌章法、句法等知识,使学生掌握诗歌主要的题材内容。

二是创设适宜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体味、生发。

总之,欣赏一首诗,不是为了从理性上把握作品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体验,而是为了在想象中体验和经历作者的情感经验。附课文赏读(一)探究编者为何将《沁园春·长沙》放在高中语文课本首篇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了,语文课本也改变了多次,但是不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沁园春·长沙》都被不同的编者不约而同地放在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一篇,通过多轮的语文教学,发现编者做这样的安排是有其深意的。

一、教育大家无论何时何地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1925年,我们的祖国真可谓是时乖命蹇,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人心惶惶。面对此情此景,许多有志青年彷徨了、苦闷了,不知道自己和国家的出路在哪里,就变得抑郁了,开始逃避了。比如说戴望舒,《雨巷》中表现出来迷惘、彷徨的情感就是他内心的最好写照。

面对相同的境况,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做什么呢?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创立新民学会,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多次领导爱国运动,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不断地为祖国的命运奔波、奋斗着,把热爱自己祖国作为头等大事,即使是游玩橘子洲,游玩到尽兴处,都一直不忘“谁主沉浮”这个重大的问题。

是的,国家命途多舛时,需要为祖国奋斗,改变祖国的命运,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那么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呢?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祖国漠不关心了吗?难怪我们常听人抱怨:现在年轻人的爱国意识越来越淡漠了。然而爱国主义教育不适合进行单独说教,学生会觉得很假、很空。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得放在一定的情景当中,让学生受到感染,效果才会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案编写也要求有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以来,利用《沁园春·长沙》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面对伟人的做法,让学生谈感想,有话可说,有的放矢。也可以启发学生让他们将之落到实处。是每天昏昏欲睡过一天算一天呢,还是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做好作为一个学生的本职呢?是萎靡不振,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呢,还是一进入高一就规划好高中三年,确立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呢?是面对困难,能逃就逃呢,还是学习伟人的精神,培养自己要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品质呢?……爱国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不成为一句空话!

二、教育大家一定要有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心态

在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之时,毛泽东主席尚且能看到如火如荼的大好的革命形势,相信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看到祖国美好的未来。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遇到一点困难又算什么呢?在寄宿制的学校之中,功课难一点,床板硬点,吃饭挤一点,饭菜质量差一点……这些又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我们何不改变怨天怨地的消极情绪,用积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他,将之当做是对我们坚韧品质的一种磨砺,可以使我们更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呢?当我们暂时不能改变环境、改变他人的时候,何不改变自己的心态呢?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乐趣,便在抗争之中。

相信学到了毛泽东主席的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心态,人生之中就不会遇到过不去的坎,做不成的事了。在中国的自杀也不会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了。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伤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调查统计显示,自杀的年龄越来越小,青年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看到这触目尽心的数字,培养高中生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生命面对生活的重要性了。

三、教育大家作为公民,要有担当精神

毛泽东在1925年,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备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看到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身上背负着三座大山,看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不由自己主宰时,他从年轻求学时就创立新民学会,立下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宏伟志愿,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十足是一个有担当精神、有责任感的有为青年。

反观今日的青年,很多人缺乏责任心,对自己的事不操心,事事需要父母包办,上学要父母接送,连考试都要老师代为保管身份证、准考证,参加完一场考试,丢失证件的人为数不少,还埋怨老师没有提醒他。大学毕业,就业遇到困难,就心安理得的在家待业,做一个“啃老族”。面对父母辛苦的工作,没有一点羞愧之心,对父母还颐指气使,觉得是父母欠他的,父母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

对待自己的事情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对待大家的事了。小到在家对亲人漠不关心,唯我独尊;在学校,自私自利;大到走上工作岗位,随心所欲,缺乏职业道德,在社会中没有公众意识,冷漠自私。

学习了《沁园春·长沙》,有了毛泽东的担当精神,我们作为普通人、平常人,面对灾难,也可以像王茂华、谭良才一样,救人于大火之中;面对小悦悦事件,冷漠的内心可以打开一角,为她拨打一下120,就可以挽救一下这条年轻的生命了;面对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我们可以自觉的让座,而不是假装睡觉;班级事务中,我们可以勇敢地站出来,支持正义,讲真话,而不是当老好人,沉默不语……

总之,再次教《沁园春·长沙》,发现首词不仅仅需要背诵,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深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来培养学生,让他们成为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有为青年,具有了这些品质,他们难道还会不去认真学习吗?(二)《沁园春·长沙》赏读毛泽东1925年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以其宏阔壮美的意境、奋发有为的意向,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此作的“独立”意象,更使作品境界高标,是此词拓开描写视野、凝聚情感分量、涵蕴思想活力的重要成因。

一、于“独立”处塑人物姿态

毛泽东是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在《沁园春·长沙》中,第一个感染人们的意象便是抒情者的意象,而这个意象的动人之处正是其“独立”英姿。

毛泽东以“独立寒秋”的身姿出现在《沁园春·长沙》的起首,秋风萧瑟衣正单,胸有激雷面若平湖,在阵阵寒意中显现出青年男性的铮铮铁骨,而这“独立”,表明作者只身一人前往湘江,以独立的眼光吸纳大自然的秋景,以独立的气度面对历史的风云。在风急天高、秋气袭人的苍凉背景中,独立的姿态,更现一番镇定、一番坚韧,更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度隐然存乎其间,引人注目。

中国豪放词屡有在开宗处描绘主人公形容的作品,护国英雄岳飞名作《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展现出激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报国豪杰辛弃疾名作《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描绘出一个壮志难酬的“醉将”形象,这样的的开端,就让人从作者的形象感受到作者的境界,《沁园春·长沙》“开宗见人”的艺术笔法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成为作品意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奠定了独创性展示秋景的观照格局。

二、于“独立”处绘活力秋图

《沁园春·长沙》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湘江秋景图,作者一反传统文人力秋光萧瑟、秋气侵寒的写秋传统,却将秋季中活力四射的意象融为一炉,令人惊喜。而这种取境,正是因为词人能于“独立”处,以独立的眼光面对秋色,让人对携裹着寒气的“秋”意象有了新的见解。

在“独立”的视界中:山则“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火透了的千山万岭的大构图,一脱“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的凄怆悲凉,有别于“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清新宜人,也异于“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悲壮惨烈。却在同属“寒秋”的季节里,选择了火红、兴奋的山色,令人胸头有热血为之喷薄欲发;水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举帆奋进、灵巧洒脱的船只成了湘江上的焦点,不似“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的清爽,不似“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婉约,不似“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迷茫旷远,却在秋江之上,聚焦于热闹的船只,择境之妙,在于一股渗透着劲道的灵动之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正因作者的“独立”视境,方能纳独特之景,写出秋山秋水独特的气象:火红而灵动,开阔而活泼,也正是这种“独立”之光,方显青年志士创新的智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义。

“独立”处,方有独立之构图,大处以山水铺开了活力秋景的大局,细部着眼,各种意象均已其“独立”的身姿出现,展示了生气在万类身上的气质——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秋季最吸引人的自然意象大多是那些近于蛰伏的生命,古诗人曾经细腻地捕捉秋季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