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5届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48分)1.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B.源远流长持续稳定C.一脉相承豆古不变D.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答案〗B〖解析〗【详析】根据材料“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持续稳定,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稳定性,中国文化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中国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更新,不断注入新的因素,以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文化吸收外国文化因素,D选项排除。2.西周的最高执政是太师和太保,他们大都由王族的长老担任。在王年幼的时候,师保甚至代行王的权力。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西周师保的设立()A.有利于权力传承和社会稳定 B.限制了天子的专制权力C.维护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D.继承了原始民主的传统〖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太师和太保是最高执政,一般由王族内威望较高的长者担任,在统治者年幼时代行王权,这样可以稳定局势,待王成年时再辅佐王,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师保对周天子的约束,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师保制度有助于权力传承和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周天子天下共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主,材料主要涉及西周的权力继承和政治稳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3.《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徙二年”,“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官户娶良人女者,亦如之”。这些规定A.维护了宗法伦理与等级秩序 B.表明唐律主要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C.受宋明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D.体现了唐律中蕴含了男女平等思想〖答案〗A〖解析〗【详析】材料“诸同姓为婚者,各徙二年”有利于维护传统的宗法伦理观念,材料“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选A;如果B项成立,那么就不会有“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的规定了,故排除;宋明理学在唐朝还未形成,排除C;《唐律》是封建社会的法律,它不可能蕴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排除D。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详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D项“选贤举能”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中后期的融合·荀子的思想主张5.考古学家根据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三角楔形陶板,复原了“陶楔祖宗塔”(下图),并推测每块陶板代表王族的一个家族或家庭,塔顶象征着王族的共同祖先。下列主题与其研究内容相符的是()A.宗法分封制走向成熟 B.奴隶制国家的官僚体系C.祖先认同与族群凝聚 D.大一统社会的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推测每块陶板代表王族的一个家族或家庭,塔顶象征着王族的共同祖先”可知,陶寺遗址强调共同祖先,因此研究主题相符的是祖先认同与族群凝聚,C项正确;宗法分封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制度,排除A项;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是奴隶制国家,排除B项;陶寺遗址和大一统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高度发达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析】根据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等信息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男耕女织的家庭农业生产模式,说明当时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与地理范围相关的信息,故无从得知,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体现出精耕细作高度发达,排除B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7.中山国是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一个国家,其疆域范围大部分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石家庄。在战国时,中山国统治者推崇儒学,举士朝贤,战士懦而民务名。战国时期,中山国采取的这些举措()A.适应了征伐割据的时代需要 B.进一步扩大了其统治疆域C.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D.有利于增强华夏认同观念〖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白狄族”“统治者推崇儒学,举士朝贤,战士懦而民务名”可知,中山国推崇儒学,体现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D项正确;中山国“战士懦而民务名”,不适应当时战乱纷争的时代,不利于扩大疆域,排除A、B项;儒学的推广是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无直接、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8.秦朝建立后,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并整顿社会风俗。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社会治理 B.促进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迁徙六国贵族豪强的措施,属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因此其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维护国家统一服务,非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9.下图为秦简牍出土地示意图。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龙山里耶秦简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A.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C.历史解释依赖一手史料 D.秦有效推动了文书治国〖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地图显示出土秦简牍的区域多为楚地,其内容又基本为法律和管理文书,说明秦在新征服的地区,有效推行秦律,大量文书档案和详细的秦律,一同体现出文书治国的特点,D项正确;出土更多只说明了当地文物历史上遭受破坏较少,而不代表实践更为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能提供地域文化的信息,无从判断文化取代问题,排除B项;一手史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但“依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D项正确。10.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企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祥解〗【详析】根据材料可中罗定山区冶铁工场的人数、产量可知,其规模较大;“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说明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从行业分工可以看出,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故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④“雇工经营”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11.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四川营山县乡约的职能完备,且与保甲制既有明确分工又互为补充,这有利于将民间乡约的教化作用与具有基层政府管理性质的保甲制相结合,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管控,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乡约管理与基层政府管理的结合,没有体现乡约具有强制性,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州县长官在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而非拥有广泛政治权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展现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无法得出“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武帝晚年,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开始。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国号也改为“新”。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年号“更始”,也是“从新开头”的含意。这些现象()A.反映统治者思想迷信 B.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C.符合董仲舒宇宙观 D.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晚年至新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从新开头”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体现了董仲舒的宇宙观,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宇宙观,没有体现统治者的迷信,排除A项;根据材料“王莽代汉”“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等信息可知,王莽代汉和刘玄起兵反对王莽都体现了汉朝的衰落,而不是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排除B项;“君权神授”思想只是皇帝更改年号或国号一方面原因,不能充分体现材料中的所有现象和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13.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 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尚书有弹劾责问大臣的权力、有权选举用人并课考中央高官,天下奏章要通过尚书才能上达,这些现象直接讲述了两汉尚书职权的加强,两汉尚书的官员多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职权的加强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D项正确;尚书省制的确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中央集权重在强调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加强尚书职权为表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14.考古发现,后燕昌黎太守崔遹于395年葬于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其墓圹与棺木形制是慕容鲜卑式样,但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这体现了()A.中华文明分布比较广泛 B.鲜卑经济与汉晋实力相当C.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 D.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考古表明,崔遹墓的墓圹与棺木形制已是慕容鲜卑式样,然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仍多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由此可知,鲜卑墓葬文化受到汉族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中,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分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墓葬文化,没有涉及经济的比较,排除B项;墓葬只是出土了与中原形制相似的铜魁、铜刀、铜钱、铜弩等物,并不能证明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为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如表反映出的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A.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C.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D.中央逐渐放松对选官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察举制由‘地方长官’考察人才,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选官方式越来越客观、开放,使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选官的考察内容是否是儒学,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重文轻武主要是在宋代,时间段与材料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排除C项;中国古代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6.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变化()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C.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材料“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反映由宋朝地方权力过度分散到元朝行省只有一个官署,利于集中处理地方事务,多员又能防范行省一官专擅局面,圆署会议制体现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兼顾行政效率和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说法绝对,排除;宋元措施主观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C项;宋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势积弱且积重难返,元朝吸取宋朝教训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20分)17.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材料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求“于帝王之学、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求“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清经筵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答案〗(1)明朝经筵制度设立了日讲,使经筵制度更完备;明初废宰相制度,经筵日讲则成为皇帝与大臣沟通的一种渠道,对明朝政治的作用更为重要;增加了时政内容;经筵制度注重仪式感;从皇帝教育发展成为清朝前期皇帝借经筵教训臣民的手段;晚清注入了西学内容,传统的经筵制度逐渐衰落。(2)历史作用:推动了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充实了帝王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统治者了解前代治乱的经验教训,能更好的治国安邦,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如清代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荣盛世;一定程度上调控和限制了皇权;为基层民意向上传达提供了某种途径;晚清依附于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经筵制度,随着帝制灭亡也随之灭亡。〖解析〗【详析】(1)根据材料“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可概括出明朝经筵制度设立了日讲,使经筵制度更完备;根据材料“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可概括出明初废宰相制度,经筵日讲则成为皇帝与大臣沟通的一种渠道,对明朝政治的作用更为重要;增加了时政内容;经筵制度注重仪式感;根据材料“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可概括出从皇帝教育发展成为清朝前期皇帝借经筵教训臣民的手段;根据材料“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可概括出晚清注入了西学内容,传统的经筵制度逐渐衰落。

(2)本问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回答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从材料中宋代到清代的时代发展可知,对皇帝进行经史的教育,进一步体现了文官政治的特色,传承了儒家文化,通过这一制度,皇帝明白治乱之道,有助于古代政治的稳定,这也是宋元明清长期保持大一统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清朝皇帝文治武功,创造了百年盛世,同时从宋代程颐的话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对皇权的调控,尤其是在明清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这一制度对皇权约束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从材料一中明代经筵制度讲的内容中,也包含了大量民意的上达,构成了皇帝了解民间疾苦的一种渠道。材料二显示出传统经筵制度的衰落,综合上述要点,即可形成〖答案〗。18.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模仿与被模仿(1)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答案〗(1)考古发掘、文献记载。(2)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详析】(1)根据材料中的三幅图可知,三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文献记载等绘制而成的。(2)根据材料中“北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东晋建康城及宫殿位置图”可知,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根据材料中“北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北魏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材料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不断深化的刺激;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样性。(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汉唐时期是开放时代,为一些国家培养了许多方面的人才,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汉唐时期的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所学可知,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根据材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和所学可知,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根据材料“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可知,新旧贵族矛盾不断深化的刺激;根据材料“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可知,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根据材料“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可知,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样性。【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可知,开放性;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可知,包容性;根据材料“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知,创新性。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关于对世界的影响可从培养人才、推动国家进步、助推农业发展及对世界产生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2025届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48分)1.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B.源远流长持续稳定C.一脉相承豆古不变D.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答案〗B〖解析〗【详析】根据材料“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持续稳定,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稳定性,中国文化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中国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更新,不断注入新的因素,以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文化吸收外国文化因素,D选项排除。2.西周的最高执政是太师和太保,他们大都由王族的长老担任。在王年幼的时候,师保甚至代行王的权力。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西周师保的设立()A.有利于权力传承和社会稳定 B.限制了天子的专制权力C.维护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D.继承了原始民主的传统〖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太师和太保是最高执政,一般由王族内威望较高的长者担任,在统治者年幼时代行王权,这样可以稳定局势,待王成年时再辅佐王,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师保对周天子的约束,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师保制度有助于权力传承和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周天子天下共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主,材料主要涉及西周的权力继承和政治稳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3.《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徙二年”,“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官户娶良人女者,亦如之”。这些规定A.维护了宗法伦理与等级秩序 B.表明唐律主要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C.受宋明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D.体现了唐律中蕴含了男女平等思想〖答案〗A〖解析〗【详析】材料“诸同姓为婚者,各徙二年”有利于维护传统的宗法伦理观念,材料“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选A;如果B项成立,那么就不会有“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的规定了,故排除;宋明理学在唐朝还未形成,排除C;《唐律》是封建社会的法律,它不可能蕴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排除D。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详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D项“选贤举能”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中后期的融合·荀子的思想主张5.考古学家根据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三角楔形陶板,复原了“陶楔祖宗塔”(下图),并推测每块陶板代表王族的一个家族或家庭,塔顶象征着王族的共同祖先。下列主题与其研究内容相符的是()A.宗法分封制走向成熟 B.奴隶制国家的官僚体系C.祖先认同与族群凝聚 D.大一统社会的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推测每块陶板代表王族的一个家族或家庭,塔顶象征着王族的共同祖先”可知,陶寺遗址强调共同祖先,因此研究主题相符的是祖先认同与族群凝聚,C项正确;宗法分封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制度,排除A项;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是奴隶制国家,排除B项;陶寺遗址和大一统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高度发达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析】根据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等信息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男耕女织的家庭农业生产模式,说明当时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与地理范围相关的信息,故无从得知,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体现出精耕细作高度发达,排除B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7.中山国是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一个国家,其疆域范围大部分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石家庄。在战国时,中山国统治者推崇儒学,举士朝贤,战士懦而民务名。战国时期,中山国采取的这些举措()A.适应了征伐割据的时代需要 B.进一步扩大了其统治疆域C.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D.有利于增强华夏认同观念〖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白狄族”“统治者推崇儒学,举士朝贤,战士懦而民务名”可知,中山国推崇儒学,体现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D项正确;中山国“战士懦而民务名”,不适应当时战乱纷争的时代,不利于扩大疆域,排除A、B项;儒学的推广是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无直接、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8.秦朝建立后,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并整顿社会风俗。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社会治理 B.促进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迁徙六国贵族豪强的措施,属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因此其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维护国家统一服务,非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9.下图为秦简牍出土地示意图。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龙山里耶秦简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A.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C.历史解释依赖一手史料 D.秦有效推动了文书治国〖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地图显示出土秦简牍的区域多为楚地,其内容又基本为法律和管理文书,说明秦在新征服的地区,有效推行秦律,大量文书档案和详细的秦律,一同体现出文书治国的特点,D项正确;出土更多只说明了当地文物历史上遭受破坏较少,而不代表实践更为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能提供地域文化的信息,无从判断文化取代问题,排除B项;一手史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但“依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D项正确。10.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企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祥解〗【详析】根据材料可中罗定山区冶铁工场的人数、产量可知,其规模较大;“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说明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从行业分工可以看出,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故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④“雇工经营”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11.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四川营山县乡约的职能完备,且与保甲制既有明确分工又互为补充,这有利于将民间乡约的教化作用与具有基层政府管理性质的保甲制相结合,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管控,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乡约管理与基层政府管理的结合,没有体现乡约具有强制性,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州县长官在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而非拥有广泛政治权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展现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无法得出“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武帝晚年,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开始。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国号也改为“新”。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年号“更始”,也是“从新开头”的含意。这些现象()A.反映统治者思想迷信 B.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C.符合董仲舒宇宙观 D.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晚年至新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从新开头”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体现了董仲舒的宇宙观,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宇宙观,没有体现统治者的迷信,排除A项;根据材料“王莽代汉”“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等信息可知,王莽代汉和刘玄起兵反对王莽都体现了汉朝的衰落,而不是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排除B项;“君权神授”思想只是皇帝更改年号或国号一方面原因,不能充分体现材料中的所有现象和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13.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 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尚书有弹劾责问大臣的权力、有权选举用人并课考中央高官,天下奏章要通过尚书才能上达,这些现象直接讲述了两汉尚书职权的加强,两汉尚书的官员多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职权的加强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D项正确;尚书省制的确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中央集权重在强调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加强尚书职权为表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14.考古发现,后燕昌黎太守崔遹于395年葬于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其墓圹与棺木形制是慕容鲜卑式样,但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这体现了()A.中华文明分布比较广泛 B.鲜卑经济与汉晋实力相当C.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 D.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考古表明,崔遹墓的墓圹与棺木形制已是慕容鲜卑式样,然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仍多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由此可知,鲜卑墓葬文化受到汉族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中,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分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墓葬文化,没有涉及经济的比较,排除B项;墓葬只是出土了与中原形制相似的铜魁、铜刀、铜钱、铜弩等物,并不能证明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为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如表反映出的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A.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C.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D.中央逐渐放松对选官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察举制由‘地方长官’考察人才,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选官方式越来越客观、开放,使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选官的考察内容是否是儒学,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重文轻武主要是在宋代,时间段与材料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排除C项;中国古代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6.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变化()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C.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材料“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反映由宋朝地方权力过度分散到元朝行省只有一个官署,利于集中处理地方事务,多员又能防范行省一官专擅局面,圆署会议制体现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兼顾行政效率和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说法绝对,排除;宋元措施主观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C项;宋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势积弱且积重难返,元朝吸取宋朝教训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20分)17.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材料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求“于帝王之学、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求“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清经筵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答案〗(1)明朝经筵制度设立了日讲,使经筵制度更完备;明初废宰相制度,经筵日讲则成为皇帝与大臣沟通的一种渠道,对明朝政治的作用更为重要;增加了时政内容;经筵制度注重仪式感;从皇帝教育发展成为清朝前期皇帝借经筵教训臣民的手段;晚清注入了西学内容,传统的经筵制度逐渐衰落。(2)历史作用:推动了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充实了帝王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统治者了解前代治乱的经验教训,能更好的治国安邦,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如清代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荣盛世;一定程度上调控和限制了皇权;为基层民意向上传达提供了某种途径;晚清依附于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经筵制度,随着帝制灭亡也随之灭亡。〖解析〗【详析】(1)根据材料“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可概括出明朝经筵制度设立了日讲,使经筵制度更完备;根据材料“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可概括出明初废宰相制度,经筵日讲则成为皇帝与大臣沟通的一种渠道,对明朝政治的作用更为重要;增加了时政内容;经筵制度注重仪式感;根据材料“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可概括出从皇帝教育发展成为清朝前期皇帝借经筵教训臣民的手段;根据材料“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可概括出晚清注入了西学内容,传统的经筵制度逐渐衰落。

(2)本问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回答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从材料中宋代到清代的时代发展可知,对皇帝进行经史的教育,进一步体现了文官政治的特色,传承了儒家文化,通过这一制度,皇帝明白治乱之道,有助于古代政治的稳定,这也是宋元明清长期保持大一统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清朝皇帝文治武功,创造了百年盛世,同时从宋代程颐的话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对皇权的调控,尤其是在明清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这一制度对皇权约束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从材料一中明代经筵制度讲的内容中,也包含了大量民意的上达,构成了皇帝了解民间疾苦的一种渠道。材料二显示出传统经筵制度的衰落,综合上述要点,即可形成〖答案〗。18.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模仿与被模仿(1)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