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一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一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一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一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模拟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4.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一二句写女子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兰草,以引起下文贻赠“所思在远道”的想法。B.

“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亲朋的习俗。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C.

五六句采用对写法,写正当女子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也正在此刻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D.这首五言律诗开篇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结尾两句表现出夫妻俩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对爱的决心。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全诗从游子这一角度叙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感人至深。B.“长路漫浩浩”,借漫漫无尽的“长路”,曲折地表达了游子回家希望渺茫的惆怅之情。C.《鹊桥仙》中用纯洁美好的意象“金风”“玉露”喻指牛郎和织女,赞美两人相逢的美好。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运用比喻表现了七夕相会的美好和短暂,为不忍分别铺垫。16.两首诗都以夫妇远离和相思为题材,请简要分析两者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差别。(6分)内蒙古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四月四日午,初出浙东界,入信州永丰界①杨万里外面千峰合,中间一径通。日光自摇水,天静本无风。村酒渟②春绿,林花倦午红。莫欺山堠③子,知我入江东。[注]①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而乞辞官。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西归家乡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途经信州(今江西上饶),作此诗。②渟:水静止不动,这里指酒满。③堠:古代道路旁记里程的小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西归家乡途经信州时写的,蕴含着诗人的激愤不平之情。B.前六句描绘山村风光,诗人恍若置身世外桃源,欣赏着美景而忘却了烦恼C.颔联写水波微荡,自能轻轻摇晃日光;而天空晴碧,感到原本是没有风的。D.“林花倦午红”写午间的林花倦了,依然是一抹艳红,“倦”字用得很形象。16.本诗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B.“春燕”往往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C.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16.“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鹃”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个意象的特征及蕴含情感的不同。(6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模拟试题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读李白集齐己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界搜寻素材。B.四、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骊龙的心理活动,侧面表现李白作品气象神奇脱俗。C.六、七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现李白想象力丰富惊人,仿佛从昆仑仙境寻来灵感。D.八、九两句写到李白作品数量众多,如金玉般弥足珍贵,这些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广为传诵。16.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你对作品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6分)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亲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解】①觐亲:看望父母,探亲。此诗是安史之乱时,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在长江西陵峡中段,距宜昌市区45公里处,又名黄牛岩。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运用了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诗人感叹这样的美谈,今天很难找到。“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B.颔联所写内容,正是“万事非”的具体写照之一,正是因为生逢乱世,所以诗人用“何处”二字,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探亲也许还有一番周折的关切,情感十分真挚。C.颈联写景,虚实相生,暮霭渐浓,寒风吹来,砭人肌骨,诗人仿佛听到黄牛峡滩声阵阵,而眼前的白马江头树影摇晃,意境雄浑壮阔,从而烘托出与友人分手时的遐想与怅惘。D.尾联“此别”二字,总括了前面的离别情景。“犹恐”二字,流露了诗人对未来的隐忧,与“万事非”首尾呼应,意味深长。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分)答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模拟试题114.D解析:本诗八句,并且偶数句末尾都押ao韵,但是律诗最大的特点是中间两联一定要讲求对偶,而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就较随意了。不是格律诗。15.C.《鹊桥仙》中“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是七夕鹊桥会所在的季节。16..《涉江采芙蓉》运用虚写和白描的手法,写游子采撷芳草要送给所思之人却不能,回望旧乡却又长路漫漫,表现分隔两地的无奈,抒发了羁旅怀乡之情。《鹊桥仙》运用比拟、对比和比喻等艺术手法,表现爱情的美好和相聚的甜蜜,更表达出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的爱情观。内蒙古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5.A16.①表面上写山堠不容欺瞒,它知道“我”曾经到遥远的江东做官。②实际上说连山堠也责怪“我”到遥远的江东做官,辜负了家乡的美景。③表达了诗人卸官归乡而置身美景的愉悦心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出仕在外为官而辜负家乡美景的内疚之情。【解析】【导语】杨万里的诗描绘了四月初夏浙东至江西信州的自然美景。前六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山村的宁静与和谐,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眷恋。尾联巧用“山堠子”这一意象,透露出他去职归家的心情,以及对故土的期盼与归属感。整首诗在美景的描绘中夹杂着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白云山水的向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蕴含着诗人的激愤不平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山村的宁静与和谐,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及对白云山水的向往,没有表达激愤不平之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①尾联“莫欺山堠子,知我入江东”,以劝诫的口吻结束全诗,不要欺负山中的守卫,因为他们知道诗人进入了江东。表面上写山堠不容欺瞒,它知道“我”曾经到遥远的江东做官。②“莫欺”暗示“已欺”的自责,实际上想说的是连山堠也责怪“我”到遥远的江东做官,辜负了家乡的美景,暗示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③诗歌前面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村景色,结尾以和家乡小堡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卸官归乡而置身美景的愉悦心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出仕在外为官而辜负家乡美景的内疚之情。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5.C(“一代代不辞辛劳”说法错误,“代谢”的意思是时节变换。)16.①特征:“离鹍”指离散(或离乡)之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1分);“羁鸟”即笼中之鸟,特征是被束缚。(1分)②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历经夏暑与秋霜,在清池边鸣叫的离群(或离乡)鹍鸟(1分),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1分);《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1分),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模拟试题215.答案:D解析:D项“如金玉般弥足珍贵”错误。“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诗中“锵金铿玉”是形容李白诗歌音节响亮,诗句优美。16.答案:①“丈夫气”是作者评价李白作品,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宏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②《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取了云霓、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瑰丽神奇的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③《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新奇飘逸,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4.C15.①“兵戈”、“叹息”等词,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兵戈不息的国家前途的隐忧。②“无家寻弟妹”,抒发了诗人因亲人离散的伤痛及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③“何处访庭闱”,“犹恐未同归”,体现了诗人对朋友于战乱中回乡探亲不易的关切。④“应须各努力”,劝勉友人分手时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而眼前的白马江头树影摇晃,意境雄浑壮阔,从而烘托出与友人分手时的遐想与怅惘”错误,颈联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从诗中写到的意象看,颈联写的是一幅深秋景象,上句虚写黄牛峡的滩声,一个“静”字,以静衬动,下句实写白马江头所见之景,意境萧瑟孤寂,而非雄浑壮阔,衬托了送别的怅惘之情。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兵戈”、“叹息”等词,“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对时局动荡、兵戈不息的国家前途的隐忧。②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