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_第1页
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_第2页
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_第3页
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_第4页
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23/TXXXX—XXXX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基本要求、组织管理、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

基础设施建设、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宣传与培训和持续改进的技术内容和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893.1-2013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第1部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记的设计原则

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1000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所有部分)

GB/T15566.1-2020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

GB/T23648-2009社区志愿者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指南

GB/T26376-2010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GB/T29639-202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AQ/T9007-2019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6376-2010、GB/T23648-2009、GB/T29639-2020、AQ/T9007-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

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减灾

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灾害对社会和

环境的影响。

[来源:GB/T26376-2010,2.3]

3.2

防灾

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预防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

境的影响。

[来源:GB/T26376-2010,2.4]

3.3

救灾

1

DB23/TXXXX—XXXX

灾害发生后,开展的灾情调查与评估、物资调配、转移安置、生活和医疗救助、心理抚慰、救灾捐

赠等一系列灾害救助工作。

[来源:GB/T26376-2010,2.7]

3.4

综合减灾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造成

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灾害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5

社区

一定区域内由居民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注:包括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来源:GB/T23648-2009,2.1]

3.6

灾害信息员

从事灾害风险和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的人员。

3.7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最大程度减少事故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应急准备工作方案。

[来源:GB/T29639-2020,3.1]

3.8

应急演练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模拟开展的应急活动。

[来源:GB/T29639-2020,3.3]

3.9

桌面演练

针对事故情景,利用图纸、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进行交互式讨论和

推演的应急演练活动。

[来源:AQ/T9007-2019,3.5]

3.10

实战演练

针对事故情景,选择(或模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设备、设施、装置或场所,利用各类应急器材、装

备、物资,通过决策行动、实际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

[来源:AQ/T9007-2019,3.6]

4基本要求

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基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应具有组织领导机构、规章制度,明确机构组成与职责;

——组织机构应在前3个自然年内,未发生责任灾害事故;

——应具有综合应急队伍,队伍中至少有1名经过培训的灾害信息员,有1名取得国家职业资

格的应急救援员;

——应具有灾害风险定期排查制度,有社区灾害风险疏散示意图、隐患清单和脆弱人群清单;

——应具有满足社区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

2

DB23/TXXXX—XXXX

——应具有提供医疗救护服务的社区医疗救护站;

——应具有符合国家规范的微型消防站,社区消防、应急通道畅通;

——应具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如短信、应急广播、大喇叭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多元精准高效,

预警信息覆盖率100%;

——应具有应急物资储备点,有防护类用品、通讯类设备、救援类装备、生活类物资、抢险类装

备等;

——应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各类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应具有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培训场所,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辖区内主要建(构)筑物符合西安市抗震设防要求。

5组织管理

5.1组织领导

5.1.1建立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负责人、物业、灾害信息员等为成员的社区综合减灾领导机

构,负责应对本社区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卫生防疫和生活意外事故事件引起的各类灾难,统筹各

项灾难防治和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

5.1.2社区综合减灾领导机构宜下设隐患排查、卫生防疫、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社会力量、宣传教

育等小组并明确职责。

5.1.3社区综合减灾领导机构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

5.2工作制度

5.2.1制定社区隐患排查制度、综合风险评估制度、隐患综合治理制度、预警和灾情信息发布和报告

制度、预案编制和演练制度、宣传教育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绩效评估等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

5.2.2与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民政、公安、自然资源、水利、医疗卫生等部门单位以及有关社会组

织、邻近社区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综合减灾信息、设施、能力等资源的共建共享,规范开展综合减

灾工作。将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与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应对灾害的区

域性应急联动机制与自救互助体系。

5.2.3推进网格化管理,宜由社区相关负责人、社区灾害信息员、物业管理人员、楼栋长、社区志愿

者组成5级网格管理,网格化覆盖率应达到100%。

5.3经费保障

5.3.1在社区综合减灾方面应投入经费,并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经费宜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部门预

算予以保障。

5.3.2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应根据规模大小和安置救助工作实际需要,合理平衡救灾物资采购、设施设

备维护、工作人员补贴等各项开支。

5.4工作档案

5.4.1建立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各类工作档案,包括综合工作(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组织管理、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物资保障、应急力量建设、预案编制与演练、宣

传培训、资金管理、创建特色总结等。

5.4.2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自评自查,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落实改进措施,至少每年通过示范

社区创建管理系统上报1次有关情况。

3

DB23/TXXXX—XXXX

6综合风险评估

6.1要及时组织开展社区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全面覆盖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卫生防疫、生活意

外事故等四方面隐患威胁,识别社区面临的主要危险源,摸清主要承灾体分布及其脆弱性,掌握各项减

灾资源能力底数,开展综合性风险评估,为社区综合减灾和风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6.2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社区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宜在高危或重点时段之前完成,并根据调查评估

及防治工作成效及时更新数据和结果。

6.3评估时可采用头脑风暴、情景分析、风险矩阵等方法,宜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参与自我评估或委托

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6.4评估宜充分应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当地国土空间规划等已有工程的数据和成果。

6.5应收集整理当地各类历史灾害、各类事故等信息,包括毗邻区域以及其它地区重大典型案例,从

人的不安全行动,物的不安定状态、自然环境的极端变化等方面,深入分析成灾机理和事故成因,全面

识别面临威胁及其致灾因素。

6.6全面调查各致灾因素的时空分布情况,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生产活动、管理缺位等,

并总结归纳其致灾强度和发生概率;全面调查社区内主要承灾体分布及脆弱性,主要包括:人口、房屋、

农作物、道路桥梁、水库堤防、财物等。尤其是主要房屋建筑、重点基础设施的选址合理性及其设防达

标情况。

6.7根据各项致灾因素致灾因子与各类承灾体的时空交汇情况,评估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其

造成的损失大小,特别是因自然灾害次生的生产事故,或由安全生产事故导致的自然环境灾难。

6.8梳理常见易发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事故,明确筛选出社区面临的主要威胁,形成重大危

险源和易灾隐患排查清单。根据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综合考虑设防水平和减灾能力措施等因素,制定相

应的防治工作规划,宜根据不同风险划分不同区域开展工作。

6.9社区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隐患清单及减灾资源设施等,绘制社区风险示意图和紧急疏

散示意图。图中应标明灾害风险类型、强度等级、位置分布、影响范围、威胁时间、疏散目的地及路径、

消防和医疗等设施位置等内容。宜采取地图形式,比例尺不低于1:50000,指北针、图例等标示清晰、

符号规范,便于紧急转移和应急救援。

6.10风险图应及时公开,并放置于社区内人员必经路口、人员聚集地、主要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放

置于公共区域。

7隐患排查治理

7.1基本要求

各项隐患治理及风险化解措施应明确实施主体、职责、组织框架和时间节点,并根据执行效果,及

时反馈更新。

7.2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治理

7.2.1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标志,警示标志的图形符号、文字和颜色等应符合GB/T2893.1、GB2894、

GB/T10001以及GB/T15566的相关规定。

7.2.2汛期前应组织全面排查社区周边附近沟道岸坡、河(沟)道淤积、阻水建筑、蓄滞洪区内生产

生活人员等隐患,及时上报,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清除工作,消除隐患、降低风险;应对山塘水库、低

洼水浸点和车库等地下空间等易涝隐患做好防洪准备,保证设防措施达标。

7.2.3凌汛期间,宜安排专人配合巡查堤防、河道弯道顶冲处等可能堵塞壅水的危险区域,密切关注

4

DB23/TXXXX—XXXX

行凌安全,一旦发现异常或有成灾迹象,应迅速申请有关部门破冰或坚决果断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

7.2.4定期检查辖区内防雷安全,督促产权单位、物业服务人员落实雷电防护装置定期检测制度。

7.2.5在可预报的风雹、台风、冻雨之前,应停止社区内高空户外作业和露天集体活动,疏散人群,

及时加固门窗、围挡、棚架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

7.2.6有林(牧)区社区周边定期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开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全面排

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工地、削坡建房(含泥砖危房)、采矿空区、尾矿库等隐患,督促其主管部门

加强管理,及时设置警示标志。

7.3生产安全和生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7.3.1应定期检查违规储存、使用或销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情况;住宅的竖向管井管道应防火封堵

严密,电缆井、管道井等公共区域以及配电柜、电表箱等处无堆放易燃可燃物品现象。

7.3.2应组织社区内各类建筑的电气线路安装敷设检查,纠正随意拉接电线问题,更换老化损坏线路,

及时整改电气火灾隐患。

7.3.3应督促社区内专业经营单位定期维护保养管道燃气、供电、通信等公共电气设备设施,及时整

改电气火灾隐患;宜安装过载保护器、燃气泄漏报警器、电器安全装置等电气火灾防范装置。

7.3.4电动自行车(电池)宜集中停放,因客观条件无法设置集中停放、充电场所的,应加强日常管

理,做好巡查、检查。定期开展电动自行车(电池)违规停放、违规充电治理行动。严禁电动自行车(锂

电池)进入民居、电梯或楼道。

7.3.5应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开展辖区内高层建筑电梯检查,确保安全运行。

7.3.6开展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住人治理,杜绝违规私搭乱建、堵塞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及时清理违规大量住人及设施,保证生产经营和生活严格分家。

7.3.7使用燃气的餐饮场所应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使用瓶装燃气的餐饮场所,瓶装燃气储存

总量和存储场所应符合GB50016—2014的要求。

7.3.8应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完善交通安全标识、交通标志及标线、防撞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应对社

区内部及周边道路情况进行定期巡查,并对隐患点采取相应措施及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7.4卫生防疫隐患排查治理

7.4.1应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社区内公共卫生安全高危点位、高危行业和高危人

群进行及时监测、预警,并采取相应治理行动。

7.4.2应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物资储备机制,实行多样化的公共卫生物资储备方案,将政府储备、社会

储备与居民储备结合起来,鼓励辖区内医疗服务机构在责任与利润相平衡的原则下适当增加公共卫生物

资储备能力,引导社区居民在自愿、适当的原则下储备相应应急医疗物资。

7.5公共事件隐患排查治理

7.5.1民贸、宗教等人员密集场所管理单位应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和应急管控制度。

7.5.2应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及治安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制定工

作措施。抓好矛盾化解和治安治理,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限期堵塞漏洞、清除隐患。把涉及居民

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7.5.3应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方位、全覆盖、大防控的治安防范网络。

8基础设施建设

8.1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5

DB23/TXXXX—XXXX

8.1.1预警预报基础设施

结合社区特点,建立社区预警预报及应急通讯系统等设施。密切监控辖区内致灾因子和风险隐患等

情况,能够迅速发布当地气象等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事故、卫生防疫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预警预报

及实时信息。

鼓励应用社区广播、智能楼宇对讲系统、线上业主微信群等新技术,结合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

段,确保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社区全体居民,有效引导居民疏散避险。

8.1.2社区消防设施建设

8.1.2.1各类建筑应按照GB50016-2014执行,设置消防设施,配备灭火器材。积极运用消防远程监

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技防物防措施。定期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保养,确保

完好有效。

8.1.2.2在防火重点位置设有符合建设要求的社区消防应急箱,内应有灭火防护服、灭火器、水枪水

带、绝缘钳、强光手电筒、对讲机、头盔、安全绳、灭火战斗靴等器材装备。有条件的社区宜设置微型

消防站,队员由受过基本灭火技能训练的保安员、治安联防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担任。

8.1.2.3消防通道应符合GB50016-2014基本要求,建筑之间不违章搭建建(构)筑物,不占用防火间

距、消防车作业场地,不设置遮挡排烟窗(口)或影响消防扑救的架空管线、广告牌等障碍物。居住区绿

化应避免遮挡排烟窗(口)或对消防扑救造成影响。

8.1.3社区医疗救护站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战结合,建设医疗救护站(点),成员宜由社区医生、退休医疗工作者

和受过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的红十字会员等组成,备有一定数量的医疗物资、器械和装备,满足临时急救

及卫生防疫等应急需求。

8.1.4应急避难场所

8.1.4.1结合社区常见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根据DB23/T3105-2022中5.2的规定,在充分利用已有

设施基础上,通过改扩建及“平灾结合”等方式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复合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居民紧

急避险和转移安置需求。

8.1.4.2在居民区、关键路口、应急避难场所等地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张贴应

急疏散路径示意图。并根据隐患排查治理、综合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等情况及时更新,定期维护,

清理遮挡,确保指引高效,内容准确。

8.1.4.3社区内学校、医院、生命线系统等重点设防类设施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

强其抗震措施,其他重大工程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主要建(构)筑物均达到当地抗震

设防要求。

8.1.4.4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避难场所应符合DB23/T3105-2022中7.2的要求。

8.2应急物资保障

8.2.1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

8.2.1.1应建立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备有基本生活物资、基本医疗防疫物资和疏散安置用具等应急

物资,满足临时及短期避难需求,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

8.2.1.2建立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机制,有效管理、定期更新。宜实物储备工具、装备等保

质期较长的应急物资,协议储备食品、药品等保质期较短的应急物资,并明确物资储存、供应方的职责

及流程。

6

DB23/TXXXX—XXXX

8.2.1.3宜预先在社区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物资分发点,避免居民集中领取分发时因拥挤失去秩序,发

生事故。

8.2.2家庭储备

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可参照GB/T36750-2018家用防灾应急包标准或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逃生绳、灭火器、手电筒、常用药品等,并根据当地特点适当增减储备项目。

8.3应急力量建设

8.3.1建有社区综合应急队伍,根据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培训考核,配备适合当地灾害救援特

点的救援装备,承担隐患排查、风险评估、预案制定、应急演练、科普宣传、预警信息收发、疏散引导、

应急救援、先期处置、物资分发、灾情信息管理等各项日常工作和应急任务。

8.3.2社区至少有一名灾害信息员,从事灾害事故等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并参加防灾减灾救灾、安全

生产、消防等培训,兼顾风险隐患排查、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

置和紧急生活救助等工作,实现专兼结合、一专多能。

8.3.3注重发挥社区楼(栋)长、网格员、居民代表、学校代表、医院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专家学

者等参加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具有医疗、教育、应急等专业技能的居民以及挂职干部、大

学生村官、支教教师等在社区综合减灾中的作用。

8.3.4与邻近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

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积极与毗邻社区协调,探索专业专项救援队伍的共建共享共用机制。

8.3.5社区内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

单位等建有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小的,有兼职应急救援人员,或与邻近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

急救援协议。

9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9.1预案编制

9.1.1应根据社区综合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结合社区现有能力和资源,编制社区综合应急

预案、相关专项预案和操作手册,形成系列体系。

9.1.2明确应急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各队伍成员及志愿者的职责分工、应对流程和保障措施,包括明

确协调指挥、预警通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

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应急疏散路径以及临时设立的生活救助、医疗救护、应

急指挥等功能分区的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明

确在社区封闭化管理后的特殊保障措施等内容。

9.1.3社区应急预案模板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基本情况:社区简介、社区面积、人口数量、房屋数量、社区内河流和桥梁等;

——灾害隐患:风险隐患点情况及其分布位置,明确防范措施,注明社区应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社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架构图和应急指挥机构设置地址;

——预警预报:灾害种类、程度级别、疏散信号和涉及区域;

——人员转移:转移人数、脆弱人群转移人数、结对帮扶责任分工;

——转移路线:以较大建筑为单位,设置疏散转移路径;

——避难安置场所:避难场所类型、位置、应对灾害类型及其避难容量;

7

DB23/TXXXX—XXXX

——灾后救助:按时填报信息表,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开展失踪人员搜救、防疫消杀及废墟清理

等工作;

——信息传递:行政决策传递、转移安置和灾情信息收集上报;

——需要落实的其它工作:如较长转移路线上的饮水、休息和医疗点布设等。

9.1.4督促提醒社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及时更新。

9.2预案演练

9.2.1社区应根据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案编制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

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社区应急演练,根据重点检验目标和社区实际制定方案,明确地域范围、日期、地

点、持续时间、参与人员等,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

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9.2.2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应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

9.2.3应急演练形式主要包括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等形式。

9.2.3.1桌面推演: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

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促进相关人员掌握社区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

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

9.2.3.2实战演练:按照事先设置的灾害情景及其后续的链发继发情景,通过现场实际决策、行动和

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

勤保障等应急能力。

9.2.4在演练实施过程中,安排专人记录参与组织和个人的表现。在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总结,并

对整个过程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

9.2.5根据社区综合灾害风险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变化、社区实际以及演练中发现的不足,及时修订

应急预案,不断提升预案的针对性、适用性、操作性。

10宣传与培训

10.1宣传

10.1.1宣传时机

10.1.1.1建立社区综合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综合减灾常识,树立安

全风险意识,掌握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育安全文化素养,增强居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激发社

区全体减灾合力。

10.1.1.2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

宣传日,中小学生寒暑假期间,以及农闲、节庆、集市、庙会、民俗活动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等时机,

广泛开展符合当地特点的宣传教育。

10.1.1.3至少每半年集中开展一次大型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参与率应达到10%以上。

10.1.2宣传设施和场所

应设置用于综合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的设施和场所,有条件的社区宜建设综合减灾科普宣

传教育基地或应急体验馆,定期向社会开放。

10.1.3宣传方式

8

DB23/TXXXX—XXXX

10.1.3.1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等),通过设置防灾减灾专栏

专区、张贴减灾宣传材料、设立安全提示牌等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广播、

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载体的防灾减灾宣传作用。宜利用文艺团体、业余文艺演出队等群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综合减灾文化创演活动。

10.1.3.2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主动向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脆弱人群科普防灾减灾知识,

宣传自救互救常识。

10.1.3.3及时了解外来人口情况并发放本社区灾害避险等应知应会明白卡,引导其迅速加入社区综合

减灾体系。

10.1.3.4定期发放社区风险隐患清单、各项应急预案及流程图、疏散路径图、避难场所功能布局图等,

确保重要减灾内容覆盖全体居民。

10.2培训

10.2.1培训意义及要求

根据社区综合减灾各项工作需要和社区应急救援队伍业务知识需求,组织社区干部、社区应急救援

队伍等相关机构人员开展全面系统地综合减灾业务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提升社区综合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10.2.2培训方式

10.2.2.1应定期及临机根据培训目的、内容、对象的特点,选择集中、网络和体验式、沉浸式等不同

方式开展培训。宜邀请专业部门、单位,或委托专业机构提供社区相关培训服务。

10.2.2.2宜建立培训考试制度,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合格人员发放合格证或建档备查。将培训考试成

绩作为进入专业队伍的条件,力求建立正规化、专业化的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队伍。

11创建特色

11.1.1地方特色宣传

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利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方式进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11.1.2高新技术成果应用

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社区应急管理

能力;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或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等数据和成果的有效应用。

11.1.3预警机制

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各类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11.1.4保险

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各类灾害事故保险,有效提高社区韧性和恢复力。

11.1.5分享成功经验和做法

有其他独到的经验做法,包括:雪灾、低温冷冻灾害的防御和救治等工作,对推动全省社区综合减

灾工作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9

DB23/TXXXX—XXXX

12持续改进

社区应根据综合防灾减灾形势,针对风险源头管控、信息来源多头、工作基础薄弱、应急救援力量

不足等问题,持续改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0

DB23/TXXXX—XXXX

A

A

附录A

(资料性)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参照表

A.1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参照表A.1。

表A.1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参照表

物品大类物品小类物品名称适用灾害类型

饮用水矿泉水

食品饼干或压缩饼干、干脆面、巧克力等、罐头等、维生素补充剂

水和食品婴儿奶粉、儿童特殊食品所有灾种

特殊人群用品老年人特殊食品

其他:高血压、高血糖患者食品等

洗漱用品毛巾、牙膏、牙刷、洗发水、香皂、沐浴露、手动剃须刀等

所有灾种

衣物备用内衣裤、轻便贴身衣物、防水鞋、帽子、手套

保暖工具护手霜、暖手袋、保温杯、电热毯、暖风机、电暖气、热水袋低温冷冻和雪灾

女性用品孕妇用品、卫生巾等

个人用品所有灾种

隐形眼镜眼药水

驱蚊剂、毛巾、纸巾地震、洪水

其它个人用品

消毒液、漂白液等台风、洪水

儿童图书、玩具等所有灾种

应急逃生绳所有灾种

逃生工具

救生衣洪水

求救哨子

所有灾种

逃生自救求救联络工具便携式收音机(带备用电池)手摇收音机,

求救求助反光衣洪水

工具手摇手电、便携式手电(带备用电池)所有灾种

多功能雨衣、防风防水火柴、长明蜡烛、应急毛毯洪水、台风

生存救助工具

多功能组合剪刀所有灾种

呼吸面罩、灭火器、防火毯地震、火灾

消炎用品碘伏棉棒、酒精棉棒、创可贴、抗菌软膏

医疗急救

包扎用品医用纱布块、纱布卷、医用弹性绷带、三角绷带、止血带、压脉带所有灾种

用品

辅助工具剪刀、镊子、医用橡胶手套、宽胶带、棉花球、体温计

家庭成员

身份证、户口本、机动车驾驶证、出生证、结婚证

信息资料

重要财务资料适量现金、银行卡、存折、房屋使用权证书、股票、债券等

重要文件

家庭紧急联络单(电话联系表)、保险单所有灾种

资料

家庭应急卡片(建议正面附家庭成员照片、血型、常见疾病及情况,

其他重要资料

反面附家庭住址、家属联系方式、应急部门联系电话和紧急联络人

联系方式)

11

DB23/TXXXX—XXXX

B

B

附录B

(资料性)

黑龙江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评分参照表

B.1黑龙江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评分参照表B.1。

表B.1黑龙江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评分参照表

满分考核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

分值分数

创建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各方力量分工协作,

1.1组织领导共同开展灾难防治和减灾能力建设。每半年至少召开一2

次会议。

制定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多部门共建共享减灾资

1.2建章立制源,构建应对灾害的区域性应急联动机制与自救互助体2

系。

健全灾害事故风险网格化分级管理体系,覆盖率应达到

2

100%。

1.组织1.3网格化管理

管理(10分)网格员发现的事故隐患处置率100%,并对隐患采取有效

1

治理措施

保证社区综合减灾经费投入,合理平衡各项开支,并严

1.4经费保障2

格管理和规范使用。

建立规范齐全的综合减灾工作台账档案,保存社区综合

减灾工作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档案资料。落实

1.5建立档案1

自查与改进机制,每年通过示范社区创建管理系统上报

一次有关情况。

2.1组织措施及时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1

2.2评估频率至少每年开展一次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1

评估时可采用头脑风暴、情景分析、风险矩阵等方法,

2.3评估方法宜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参与自我评估或委托专业机构进1

行评估。

2.风险评估宜利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当地国土空

2.4数据利用1

评估(10分)间规划等已有工程的数据和成果。

应收集整理当地各类历史灾害、各类事故等信息,包括

2.5整理案例1

毗邻区域以及其它地区重大典型案例。

全面调查各致灾因素的时空分布情况和社区内主要承

2.6调查内容1

灾体分布及脆弱性。

12

DB23/TXXXX—XXXX

表B.1黑龙江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评分参照表(续)

满分考核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

分值分数

根据各项致灾因素致灾因子与各类承灾体的时空交汇

2.7风险评估情况,评估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1

大小。

梳理常见易发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事故,明确

2.8形成清单筛选出社区面临的主要威胁,形成重大危险源和易灾隐1

2.风险患排查清单。

评估(10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隐患清单及减灾资源设施

2.9风险及疏散示意图1

等,绘制社区风险示意图和紧急疏散示意图。

风险图应及时公开,并放置于社区内人员必经路口、人

2.10示意图安放1

员聚集地、主要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放置于公共区域。

各项隐患治理及风险化解措施应明确实施主体、职责、

3.1基本要求1

组织框架和时间节点,并根据执行效果,及时反馈更新。

汛期前应组织全面排查社区周边附近沟道岸坡、河(沟)

1

道淤积等隐患,并开展治理工作。

凌汛期间,安排专人配合巡查堤防、河道弯道顶冲处等

可能堵塞壅水的危险区域,发现异常,迅速申请有关部1

3.2自然灾害隐患排查门破冰,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

治理

定期检查辖区内防雷安全。1

3.隐患治理有林(牧)区社区周边定期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隐患

1

(12分)排查,开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

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

3.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定期维护保养管道燃气、供电、通信等公共电气设备设

2

治理施,定期检查电梯、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交通安全。

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社区内公共卫

3.4卫生防疫隐患排查

生安全高危点位、高危行业和高危人群进行及时监测、2

治理

预警,并采取相应治理行动。

3.5公共事件隐患排查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安全隐

2

治理患及治安问题开展全面排查。

4.基础设施引进预报、通讯设施设备,有效监测致灾因子与风险隐

4.1社区预警预报体系2

建设(20分)患,及时准确发布风险信息。

13

DB23/TXXXX—XXXX

表B.1黑龙江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评分参照表(续)

满分考核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

分值分数

兼顾新技术与传统手段,预警信息达到覆盖率100%,有

4.1社区预警预报体系2

效引导疏散避险。

各类建筑依据国家标准配备消防设施与器材,并定期检

2

测和维护保养。

重点位置建设消防应急箱,配齐器材装备,设置引导指

4.2消防安全2

示牌

社区各场所区域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范要求,无占用、

2

遮挡。

社区微型消防站队员由受过基本灭火技能训练的人员

4.3社区微型消防站2

等担任,至少6人以上。

4.基础设施

建设(2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