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5(原卷版)_第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5(原卷版)_第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5(原卷版)_第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5(原卷版)_第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5(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05(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3-24高一上·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⑤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⑥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⑦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⑧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重要前提条件。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⑦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

3分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B.《“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3-24高一下·四川南充·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晓风杨柳唐弢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隔壁传来一阵鼾声。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什么?”大家合口问。“唉——”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吱!吱吱!吱吱!”“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柯》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来回踱步”,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B.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刘裕的认可,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D.刘裕称帝改元,陶渊明一家被迫成了遗民,他的儿子却主张“不食宋粟”,“清静”“淡泊”,这让陶渊明十分失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故事新编,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虚构了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思想内涵。B.本文以陶渊明的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老鼠“吱吱”叫,既烘托了气氛,也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D.结尾部分陶渊明表示“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8.小说结尾,陶渊明为何“写了不少诗”,为何“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得写下去”?你有何理解?(4分)9.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本文中陶渊明展示出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等诗文中的有何不同?(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3-24高一上·广东揭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文段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序》)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D首上疏E论其冤F急请捕贼G以雪H国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B.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D.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科举、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了创作缘由。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弱冠之年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D.白居易刚正敢谏,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的刺客,却因越权进谏、小人的嫉恨等原因,先后被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司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2)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3-24高一上·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①天宝四年(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借喻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D.此诗简洁、概括,遗神取貌,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7.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做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2-23高一下·湖南常德·开学考试)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2)白居易《琵琶行》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3)杜甫在《登高》中的“,”,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21-22高一下·云南玉溪·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李白的想象力①,无拘无束。他能够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产生全新的观点见解。诗歌也体现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特征,富含新奇的、独一无二的审美观念。例如,他笔下的月亮变化多端,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现出的特征②,有时是一位可靠的朋友,有时成为促膝长谈的知己,有时又成了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理想的象征。《月下独酌》中,他将明月、影子拟人化,直接邀请它们同自己一起饮酒作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将湖中月亮拟人化,③地送别自己的朋友;(

)。李白诗歌中的意向从来不是④的,而是千变万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