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血液分析SOP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5/23/wKhkGWckFAuAcaO_AAJJ4DNU47E954.jpg)
![检验科血液分析SOP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5/23/wKhkGWckFAuAcaO_AAJJ4DNU47E9542.jpg)
![检验科血液分析SOP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5/23/wKhkGWckFAuAcaO_AAJJ4DNU47E9543.jpg)
![检验科血液分析SOP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5/23/wKhkGWckFAuAcaO_AAJJ4DNU47E9544.jpg)
![检验科血液分析SOP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5/23/wKhkGWckFAuAcaO_AAJJ4DNU47E95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验科血液分析SOP手册目录
编号名称页面
S0P_09-l血液涂片检查标准操作程序3-10
S0P_09-2骨髓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1-14
S0P_09-3溶血性贫血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5-19
S0P_09-4白细胞手工计数检查标准操作程序20-20
S0P_09-5红细胞手工计数检查标准操作程序21-21
S0P_09-6嗜酸粒细胞手工计数(伊红酚法)标准操作程序22-22
S0P_09-7网织红细胞手工计数标准操作程序23-23
S0P_09-8血小板手工计数检查标准操作程序24-24
S0P_09-9血沉分析标准操作程序25-25
S0P_09-10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26-28
S0P_09-ll血常规检验室间质评(EQA)的标准操作规程29-30
S0P_09-12临床凝血检验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31-33
S0P_09-13临床凝血检验室间质评(EQA)的标准操作规程34-35
S0P_09-14迈瑞BC—3000PLUS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标准操作规程36-42
S0P_09-15SymexpocH_80i型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标准操作规程43-49
S0P_09-16SYSMEX—CA50型血凝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50-51
S0P_09-17SYSMEX-CA50型血凝分析仪项目标准操作程序52-56
SOP09-18雅培RUBY五分类血球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57-61
附件1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推荐的41条血常规复检规则62-66
文件审批者:发布日期:
操作者从事本项工作前,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本手册的内容,严
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学习者:
休订书册与增补程序内容与日期:
学习者:
休订书册与增补程序内容与日期:
学习者:
S0P_09-l血液涂片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血液寄生虫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1原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膜涂片或厚涂片经溶血后,运用复合染料染色,观察细胞
形态、结构、内容物等,以鉴别、判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2试剂:由台湾贝索公司提供。
2.1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2.2碱性亚甲兰染液:
2.3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
3方法:
3.1红细胞检查:正常红细胞呈圆形,中央略凹陷,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6〜9um。
3.1.1大小异常红细胞: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凡直径>10Um者称大红细;>15
Nm者称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等;直径<6um者称为小红细胞,
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3.1.2形态异常红细胞:
3.1.2.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通常<6um,厚度增加,通常>2.6口m,因而红细胞呈小圆
球形,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红细胞多,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及HbC病等)。
3.1.2.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有时可呈畸形。正常人血
液中也可见到,但最多不超过15%。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
50%才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他各类贫血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3.1.2.3靶形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有少许血红蛋白,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白
连接,边缘部染色深,故呈靶状。主要见于: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一些血红
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等。
3.1.2.4镰形红细胞:细胞狭长似镰刀,也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样,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
细胞增多症。
3.1.2.5口形红细胞:红细胞淡染区呈裂口状狭孔。正常〈4%增高见于:口形细胞增多症;
急性乙醇中毒。
3.1.2.6棘形红细胞:是一种带刺状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见于:棘细胞增多症(遗
传性血浆8-脂蛋臼缺乏症),可高达70%〜80%;严重肝病或制片不当。
3.1.2.7皱缩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圆形棘刺样突起,可见于干燥太慢的血片,也可见于急
性铅中毒、尿毒症等病人的血片上。
3.1.2.8锯齿细胞:也称刺毛细胞,形态和皱缩细胞相似。主要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
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3.1.2.9裂片细胞: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和心原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征。其他也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
3.1.3染色异常:
3.1.3.1着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缺铁性、地中海贫血及其他血红蛋白病。
3.1.3.2着色过深:中心淡染区不见,着色较深,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
3.1.3.36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染成灰蓝色、灰红色、淡灰色,较正常红细胞稍大。这是
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多染性物质是核糖体,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消失,主要
见于增生性贫血。
3.1.4结构异常:
3.1.4.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1).按常法制成薄血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3min。
(2).用碱性亚甲基蓝染液染色1〜2min,水洗待干。
(3).用油镜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数,以百分率报告。
附注:
①用碱性亚甲基蓝液染色后,红细胞呈浅蓝绿色,嗜碱性点彩呈深蓝色。也可用瑞氏染
色,嗜碱性点彩呈蓝黑色。由于点彩红细胞分布不匀,必要时扩大计数红细胞数。
②参考值<0.0现(〈lOO/lO'RBC)。增高:铅、汞、银、钿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
中毒时显著增高;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可增高。
3.1.4.2卡波环:成熟红细胞胞浆内有染成紫红色的细线状环,呈圆形或8字形,可能是残留
核膜所致,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等。
3.1.4.3豪-周小体和核碎块:成熟红细胞中含有紫红色圆形小体,大小不等,数量不一,可
能是残留的核染色质微粒。见于增生性贫血、脾切除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3.1.4.4有核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常见。
3.1.5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1).于小试管中滴加1滴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或煌焦油蓝ACD溶液。
(2).加入末梢血2滴于上述试管中,混匀。
(3).静置15〜20min后,取用1滴制成薄片。
(4).油镜下检查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以百分率或绝对值报告。
附注:
①活体染色时间不能过短,室温低时,放37℃温箱。
②最好制片2张,每张计数500个红细胞,避免分布不均引起的误差。涂片要薄而均匀,
不使红细胞重叠。
③为计数方便,可于目镜中放一个中间有孔之硬纸片,缩小视野,便于计数。
④因操作误差大,不宜用玻片直接染色法。
⑤参考值成人:0.005-0.015(0.5%~1.5%);新生儿:0.03〜0.06(3%〜6%)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均可增多,溶血性贫血增加尤为显著,
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算: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x红细胞/ul)/100
⑦仅用网织红细胞相对值或绝对值表达还不够确切。若贫血时骨髓生成红细胞增多,
大量尚未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而这些网织红细胞在外周成熟时间需2天,而正常
生理情况下骨髓释放到外周的网织红细胞仅一天后其胞质中RNA即消失。为此Finch
提出在贫血时用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eticulocyteproductionindex,RPI)报告,
它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3.2白细胞检查:
3.2.1白细胞分类计数: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置于37℃温箱中保温
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染色:瑞氏-姬姆萨染色法或快速染色法。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
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所占比值(百分率)。
附注:
①要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移动。
②白细胞总数超过20X109/1“应计数200个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可检查多张血片。
③快速染色法无法确定的细胞,应该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复查,以免漏诊血液病。
④白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应经常由高年资检验人员进行核实,以减少误差。
3.2.2异常白细胞形态:外周血象中,除各类幼稚细胞外,常能见到细胞形态上的异常变化。
3.2.2.1中性粒细胞:
(1).核象变化: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
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占1:13。
①核左移:是指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感染。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
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叶性肺炎等)。
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
②核右移:是指不仅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叶、5叶(正常时多分3叶),
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
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2).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症时,中性
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异。
①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②毒性颗粒:胞浆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
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
③空泡:可在胞浆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④Dohle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梨形或云雾状物质,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
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
⑤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
重放射损伤等有关。
(3).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胞核可呈固缩、肿胀、破碎、溶
解等变化,退行变可以是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
3.2.22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形态变异在多种疾病如各种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最为常见。此外,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等亦可见,统称为异型淋巴细胞。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常可出现3种异型淋巴细胞,即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
3.3红斑狼疮细胞检查: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红斑狼疮因子为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它
作用于细胞核抗原决定簇,并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形成一种均
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这种均匀体蛋白在补体作用下,被成熟的中性
多核白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狼疮细胞。这种现象在体外形成,故须在抽取静脉血后给予
一定的条件和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一定时间,促使其形成。
(1).抽取患者血液2〜3ml,注于干燥洁净试管内,于室温待凝。
(2).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
(3).以2000r/min离心沉淀lOmin,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以利于狼疮细胞形成。
(4).置37℃温箱内温育2h。
(5).取出白细胞层及其上下各少许,置红细胞比积管内,以2000r/min离心,沉淀lOmin。
(6).吸去上层液,轻轻吸取白细胞层,制成薄片3〜4张。
(7).以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附注
①操作时间不能超过3h。过短,狼疮细胞形成不佳;反之,细胞溶解过多,影响检出。
②注意与果馅细胞鉴别,果馅细胞多为单核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的核所形成,核仍然保持
染色质结构和染色特性(着紫红色)。
③多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活动期较缓解期阳性率高;胶原性疾病如风湿病、类风
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硬皮病及皮肌炎等有时也可查到此种细胞;
④未找到狼疮细胞并不能否定红斑狼疮的诊断,应进一步作免疫学(抗核抗体等)检查。
3.4寄生虫检查:
3.4.1疟原虫检查:
(1).薄血片法
①以常法推制成薄片。②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用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检查。
(2).厚血片法
①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②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③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懦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倾去溶血液。
④不必待干,进行染色,染色法同薄片。干后镜检疟原虫形态特点:
形态特点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环虫体大小较大,约为红细胞的1/3较大,约为红细胞的1/3较小,约为红细胞的1/6
状细胞浆浅蓝色,呈较薄之环状浅蓝色,呈较厚之环状浅蓝色,环状较细薄
体染色质红色小点,一般为1个红色小点,一般为1个红色小点,一般为1-2个
虫体大小很大,甚至充满整个RBC较小
滋细胞浆呈阿米巴状,变化很多呈坚实带状,变化不多
养疟色素棕黄色,呈微小短杆状,四散黄绿色,呈较粗颗粒状,四散
体斑点薛氏小点,鲜红细小,均匀齐氏小点,红色在末梢血液中查不到
虫体大小很大较小
裂细胞浆松散,比较不规则坚实较圆
殖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6〜12个
体排列不规则排列不规则或呈花朵状
虫体大小园形,约为RBC1/2以上园形,与RBC等大或较小半月形,两端钝圆或尖
配细胞浆深蓝色深蓝色蓝色
子染色质结实,深红色,位于一边结实,深红色,位于一边结实,深红色,位于中央
体疟色素沿边分布沿边分布黑褐色,密集于中央
红细胞胀大,色较淡正常或缩小正常,偶然缩小,色深
附注:
①采血时间: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此时,早期滋养
体已发育至易于鉴别形态的晚期;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②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72h,否则溶
血不完全,会影响检验质量。
③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漂浮冲走。
④薄片油镜检查,须找100或100以上个视野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厚血片须找20
个视野或以上。
⑤疟原虫必须分类报告,找到环状体后,须再仔细寻找更为成熟的阶段,以便分类。如
确实未找到更为成熟阶段的疟原虫,可报告为“检出环状体疟原虫”。
⑥有可能出现2种或3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以间日疟与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为常见,须
注意鉴别。
⑦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特别是厚血片检查时,缺乏经验者必须在薄血
片上仔细寻找证实,才得报告。
⑧除上述3种疟原虫外,曾发现过少数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病例。卵形疟原虫的形态基本
上与三日疟原虫相似,但虫体稍大,受感染的红细胞略胀大,滋养体后期及裂殖体前
期的原虫呈圆形或卵圆形。
3.4.2微丝拗检查:
(1).鲜血片法:鲜血1滴置于玻片中央,用一张盖玻片覆盖于鲜血上,立即用低倍镜寻找
活动于红细胞间似蚯蚓样的微丝拗。
(2).厚血片法:
①取耳垂血2〜3滴,置于载玻片中央。
②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回转涂成2cmX3cm长椭圆形厚薄均匀的血膜,自然干燥。
③在血膜上滴加蒸储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
④待血膜呈乳白色后倾去水。
⑤在血膜未干时,镜检寻找微丝恸。
⑥如需鉴定虫种,可再干燥、固定,染色。
(3).试管浓集法:
①自静脉采血1〜2ml,立即放入含109mmol/L枸檬酸钠0。4ml的试管中,混和抗凝。
②加入8〜10ml蒸储水,颠倒混和,使红细胞全部溶解,以1500r/min离心3〜5min。
③倒去上清液,取沉渣镜检,寻找微丝蜘。如需鉴定虫种,可干燥固定后染色。
马来与班氏微丝恸的鉴别
鉴别点马来微丝蝴班氏微丝拗
长短长短177-260um,平均220m230〜296Mll1,平均260nl
外形卷曲迂回,曲线多生硬,不规则,较粗短曲线自然,平滑而少,较马来微丝蝴细长
细胞核拥集,彼此重叠排列较均匀,清楚可数
头部较长为身体宽度较短,与身体宽度相等
尾核1〜2个尾核,后者位于尾部末端,似惊叹号无尾核
检出部位周围血液内周围血液内,鞘膜腔积液内
附注:
①未染色标本要与棉花纤维(长短、大小不一致,无体柱细胞,也不活动)相鉴别。
②采血时间以晚上9〜12时前后为宜。采血前让患者躺卧片刻。
③夜间采血有困难患者可采用诱出法(白天口服海群生2〜6mg/kg体重,15min后取血)。
④报告方式:检出或未检出微丝蜘。
3.4.3回归热螺旋体检查:回归热螺旋体为回归热的病原体。归类于疏螺旋体属,能活动,
有3〜12个疏松的螺旋形,形态颇不规则,长短不一,约8〜30um,可在血液中找到。
(1).薄血片法:常规制血膜,瑞氏染色。油镜检查,螺旋体常在红细胞空隙间,容易识别。
(2).厚血片法:染色后镜检,阳性率较高。
(3).暗视野映光法:用抗凝血,滴置载物玻片,加盖玻片,检查可见活动的螺旋体。
附注:
必须在发热期采血检查。
也可以从骨髓穿刺液中检出,阳性率较末梢血液为高。
报告方式:“检出回归热螺旋体或未检出回归热螺旋体。”
3.4.4黑热病利-朵氏体检查:利-朵氏体是黑热病的病原体,为血内鞭毛虫的一种。由于在
血液内被单核细胞吞噬,即变为无鞭毛的利什曼型。在单核细胞内进行增殖,直至单核
细胞破裂。原虫钻到内脏,又被单核一巨噬系细胞所吞噬,再继续进行分裂增殖。所以,
利一朵氏体是原虫在人体内发育的无鞭毛阶段。
利-朵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偶呈狭长形。圆形原虫的直径为2.4〜5.2口m,平
均为3.5um;卵圆形原虫大小为2.9〜5.7umX1.8〜4Hm,平均为2.8〜4.4um。瑞氏染
色细胞浆染成浅蓝色,内部有紫红色的圆核与小棍形的动基体,多半在人体巨噬细胞及
单核细胞内,偶见于中性分叶核细胞内,单独游离在细胞外的也不少。
(1).穿刺淋巴结、肝、脾或骨髓等制成涂片及血薄涂片。
(2).瑞氏染色、油镜镜检。
附注:
①肝、脾穿刺液涂片检查阳性率高,骨髓及淋巴结次之。
②血薄涂片,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可能查见,但所见原虫少且被吞噬、消化,形
态和着色都不正常',不易辨认,也易与血小板相混淆,实用价值小。
3.4.5弓浆虫检查:弓浆虫也称为毒浆原虫,为弓浆虫病的病原体,在北非哥地发现的称为
哥地弓浆虫。
弓浆虫系一种寄生在组织内的原虫,可感染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如犬、猫及家兔
等;传染方式尚未完全了解,可能由于昆虫作媒介或飞沫及接触传染所致。
弓浆虫呈半月形态,一端圆钝,另一端较尖,长4〜7um,宽2〜4um,胞浆呈浊蓝
色,细胞核偏于一侧,有时可见2个核,染成红色,与恶性疟原虫的配子母体相似,但较
小;有的与利一朵氏体相似,但又较大,常居细胞内,单独在细胞外的也不少。
(1).涂片法:各种体液、血液、骨髓液、尿液直接或沉淀浓缩涂片,用姬氏或瑞氏法染色。
(2).动物接种法:采取血液、脑脊液或组织液0.03ml,注射于10g重小白鼠脑内或0.5~1.0ml
注入腹腔内,注意观察。1〜3周后发现小白鼠有严重病态或濒死状态时即行杀死解剖,
观察其病理变化。常见鼠蹊部淋巴腺肿大,腹腔积有粘性渗出液,肝脾肿大,充血等。
取渗出液及脑、肝、脾、肾等组织作涂片染色,若为阳性,常有大量弓浆虫见到。
(3).组织培养法:建立猴肾或猪肾细胞的单层培养,然后将检查材料接种上去,弓浆虫可
迅速繁殖,再涂片、染色、镜检,证实。
参考文献:
1.盛尔荃主编.临床血液细胞学图谱[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
2巽典之,主编.血液学概论[M].日本:SYSMEX株式会社,2002:
3王棠海,主编.临床诊断细胞学[M].南昌:江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4李崇浩,主编.穿剌细胞学图谱[M].南昌:江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6朱忠勇主编.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7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2000:
S0P_09-2骨髓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血液骨髓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与血液中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其造血
功能。对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预后等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血细胞化学染色是在观察
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化学成分,对血细胞各种生化成分及代谢产物作定性、定位和
定量的观察,临床上亦常用以协助诊断、鉴别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1骨髓象检查:
i.i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1)骨髓取材:
①骨髓穿刺部位:一般取胸骨、棘突、骼骨前崎或后崎等部位。两岁以内小儿主张用胫骨
穿刺。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以胸骨穿刺最好,棘突次之,骸骨最差。
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能全面地了解骨髓情况。
②吸骨髓液:一般不超过0.2ml,否则易于稀释。
③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酸痛感,骨髓液中应含有骨髓小粒。
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
(2)涂片检查:
①涂片制备: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cmX3cm,厚度以透过
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选择骨雕小粒部分制作涂片,骨髓液量不宜过多。因骨髓的凝固
较快,涂片过程要快。骨髓不可用草酸盐抗凝,否则会使血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致密,
胞浆空泡形成,出现草酸盐结晶。
②涂片检查:一般体积大的细胞分布于涂片的上下边缘及尾部,计数时应该从体尾交界处
开始迂回向尾部移动。
(3)染色:选用瑞氏(Wright)和姬姆萨(Giemsa)混合染色。具体方法:髓片两端用蜡笔划
线,必要时在血膜边缘较厚处用铅笔写明患者姓名及日期或编号。加染液3〜5滴于涂片
上,静置Imin(天热时间缩短),然后加5〜10滴磷酸盐缓冲液,使两液混匀,约10〜15min,
用水冲洗髓片,冲洗时平放玻片,缓缓用流水冲洗(勿先倒去染料),待干镜检。
附注;
①涂片要新鲜,涂片后立即进行染色,如特殊情况,一般不超过1周。否则,细胞蛋白质
变性,使染色偏碱。
②染色时间长短与气温、细胞增生情况、染液的性能有关,要求将染色中的涂片在显微镜
下观察,待颗粒清楚、核浆分明、着色满意后才终止染色,冲洗晾干待检。
③染色过深的涂片可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液滴加于涂片上,马上冲洗。如过浅可重染,
先加缓冲液,再加染色液,混合后复染到需要的深度。
(4)估计骨髓增生程度(骨髓涂片观察):先在低倍镜下全面观察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
的大致比例,以确定增生程度。国内一般分为5级,判断标准如下:
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1:1,见于白血病、红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10:1,见于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20:1,见于正常骨髓和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50:1,见于造血功能低下时。
增生严重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300:1,见于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5)粒、红比值计算:将粒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总和与红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晚幼
红细胞总和相比,称为粒、红比值。
参考值:成人为2〜4:1。粒红比值增高见于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粒细胞性
白血病、红细胞生成受抑制等。降低见于粒细胞生成受抑制,如粒细胞缺乏症或红细胞
系统增生,如急性溶血或失血、缺铁性贫血等。
1.2骨髓有核细胞计数(试管法):用血红蛋臼吸管吸取骨髓液20ml,放入装有1ml白细胞稀
释液的试管中,充分振荡2min,摇匀。按白细胞计数方法,数5个大方格细胞,其结果乘以
102,即得1以有核细胞数。
参考值:10〜180X1()9/L。增高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
能亢进)。降低见于骨髓增生不良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附注:骨髓穿刺时,勿混入血液,取骨髓液时,先计数后涂片,防止凝固。
L3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取骨髓液作涂片,低倍镜检查找巨核细胞,寻找1.5cmX3cm为一单
位面积,计数其巨核细胞。取材必须良好,涂片不宜过厚,以透过涂膜看到字迹为度。
参考值:巨核细胞参考值:7〜35个。分类:原巨核细胞0;幼巨核细胞0〜0.05(0〜5%);
颗粒型巨核细胞0.10〜0.27(10%〜27%);产板型巨型巨核细胞0.44〜0.60(44%〜60%);裸
核型巨核细胞0.08~0.30(8%~30%)o
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急性型。颗粒型巨核细胞比
例增加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慢性型。
1.4骨髓象分析: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
大致比例,以确定增生程度。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注意有无体积较大的细胞,如转移瘤
细胞、尼曼匹克细胞、高雪细胞等。后用油镜作分类计数,一般以体尾交界处为宜。在分
类计数时,一张骨髓片计数200〜500个有核细胞。
特殊颗粒---------A嗜中性、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
嗜亚尼林兰颗粒―x核仁f「有-----►幼稚细胞
U_无f淋巴、单核、巨核、浆细胞
粒一无一>►核—>「无红细胞
—有-------►核仁-----►「有-----►幼稚细胞
一无-----幼稚红细胞
L5骨髓象报告:应与临床及其它实验结果,特别是外周血的检验结果相结合,全面分析。
应提出以下方面所见: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
(2)粒、红比值。
(3)粒细胞系统:观察粒细胞系统在全部骨髓细胞中所占比例。正常约占1/2左右(50%〜
60%);各阶段细胞之间的比例,原粒〈2.9/6;早幼粒<5.9/6;中、晚幼粒的百分率
依次增多,一般各〈15.9/6;成熟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一
般〈5.9/6,嗜碱粒细胞<1%。写明各个细胞形态上有无异常。
(4)红细胞系统:观察幼红细胞系统在全部骨髓细胞中所占有的比例。正常约占有核细胞
的1/5(20.9/5)左右。各阶段幼红细胞之间的比例,原始红细胞一般<1%;早幼红细
胞〈5%;中、晚幼红细胞平均各约为10.9/5。观察有无巨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的形
态及大小有无异常,中心染色是否过浅,有无豪一周小体、卡波环、嗜多色性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等。
(5)淋巴及单核细胞系统:注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各阶段的比例关系。淋巴系统百分率
约为20%,小儿偏高,有时可达40%,单核细胞一般〈4%。
(6)其他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内皮细胞、吞噬细胞等的形态及比例。
(7)巨核细胞总数、分类及形态,血小板形态及数目。
(8)有无寄生虫,如有无疟原虫、利朵小体。
(9)有无异常细胞。
最后提出诊断,如不能提出诊断意见,可描述形态学所见,以供临床参考。
2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苏丹黑B(SB)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染色、酸性磷酸酶(ACP)染色、糖原染色(高碘酸-雪夫反应PAS法)、酯酶染色、铁染色
的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执行。
正常血细胞和急性白血病原始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反应
过氧化物酶酯酶糖原酸性磷酸酶
细胞类型苏丹黑Ba-NAEa-NBENCEPASACP
幼稚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土+++++/+++-/土土++
淋巴细胞--/±®_/±0--/+-/++
幼稚红细胞--/+®---土/-
巨核细胞-+++土-++++
急淋--/+®--+/++®-/+®
急非淋(Ml)+--++-
(M2)++_/+-/+++++
(M3)+++-/+++-+++士/++++
(M4)++++/+++++++-/++++
(M5)-/±++++++-/±+++
(M6)-+++-++-
(M7)-+-/±-+++
注:
1.-为阴性;土为弱阳性或极少数阳性;+为阳性;++为中等强度阳性;+++为强阳性。
2.①局灶性不弥散;②在红白血病和幼红成熟障碍时为强阳性:③部分急淋时,有局灶性阳性;④典型
粗块状;⑤从Ml到M5酯酶的组化反应适用于非红细胞、非淋巴细胞的单个核细胞;⑥M6组化反应用于原
始红细胞,但原粒细胞也会出现POX、苏丹黑B阳性反应。
参考文献:
1王永才,鲍忠厚主编.血液病.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M].大连医学院,1984:
2.庄威远主编.临床血液学检验.高等医药院校协作教材[M].长春.吉林医学院,1988:
3.盛尔荃主编.临床血液细胞学图谱[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
4沈阳医学院主编.临床血液学及细胞学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7:
4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5朱忠勇主编.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6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2000:
S0P_09-3溶血性贫血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溶血性贫血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1原理:本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溶液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与红细胞表
面积和体积的比值有密切关系。表面积大而体积小者对低渗盐水抵抗力较大(脆性减低);
反之,则抵抗力较小(脆性增加)。球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值减少,脆性显著增加。
1.2试剂171mmol/LNaCl溶液(10g/L):取经100℃烘干的分析纯氯化钠1000g置100ml容
量瓶中,加适量双蒸镭水溶解后,再加双蒸储水至刻度。
1.3操作:
(1).分别取10g/LNaCl液和蒸储水,按下表加入小试管中。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操作表
试管号123456789101112
NaCL(ml)1.71.61.51.41.31.21.11.00.90.80.70.6
H20(ml)0.80.91.01.11.21.31.41.51.61.71.81.9
g/16.86.46.05.65.24.84.44.03.63.22.82.4
浓mmo1116.3109.4102.695.888.982.175.268.461.654.747.941.0
度
(2).将试管架带至患者面前,用配备6号针头的干燥灭菌注射器取静脉血1〜1.5ml,立即
滴于各管中,每管1滴(贫血患者可加2滴),轻轻摇匀,室温静置。
(3).每次试验均应同时作正常对照。
1.4结果判断:静置室温2h,观察结果,从高浓度管开始观察,上层溶液开始出现透明红色
且管底有红细胞者为开始溶血管;溶液透明红色,管底完全无红细胞者为完全溶血管。
1.5参考值:开始溶血:4.2~4.6g/L(71.8~78.6mmol/L);
完全溶血:3.2~3.4g/L(54.7—58.Immol/L)
患者与正常对照溶血管的NaCl浓度相差0.4g/L具有诊断价值。
1.6附注:
(1).NaCl经100℃干燥后可保存于干燥器中,称量要精确,用前要新鲜配制。
(2).注射器和小试管必须清洁干燥。
(3).本试验忌用抗凝血,如遇特殊情况,可用肝素抗凝。
(4).在乳白色背景下观察、判断完全溶血管,必要时可离心后观察。
(5).黄疸开始溶血管不易观察,严重贫血RBC太少,可用等渗盐水配成50颍BC悬液作试验。
1.7临床意义:
(1).渗透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球形
红细胞增多者。此类患者开始溶血在5.2g/L,甚至可达到6.8g/L以上。
(2).渗透脆性减低:见于各型地中海贫血、Hb-C、D、E病、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后、阻
塞性黄疸等。
2热溶血试验:
2.1原理:本试验是利用患者的红细胞在其自身的血清(含补体)中,于37℃孵育后,由于葡
萄糖分解产酸使血清酸化,从而导致溶血的发生。
2.2操作:以无菌干燥注射器取静脉血2ml,取下针头,缓缓地沿管壁注入消毒小试管中,避
免产生气泡,加少许消毒石蜡油覆盖,置37℃孵育箱保温24h,取出离心沉淀。
2.3结果判断:观察上清液颜色,如出现溶血为阳性。正常人为阴性。
2.4附注:注射器要干燥,试管要清洁,操作过程要避免发生溶血,否则会导致假阳性。置
孵育箱24小时后,如血块未回缩,用一小玻璃棒沿管壁轻轻分离之,然后离心观察结果。
2.5临床意义:PNH患者本试验为阳性。正常人无溶血发生,其他溶血性贫血患者有程度不同
的轻度溶血。
3冷溶血试验:
3.1原理: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综合征,患者体内产生一种
冷反应性抗体(D-L抗体)。这种抗体是一种IgG,在37℃下与红细胞不能牢固结合。当温
度低至20℃以下时,如有补体存在,D—L抗体便能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当温度再增高至
37℃时,由于一系列补体参与反应,使红细胞膜上形成空洞,发生溶血。
3.2试剂(补体制备):抽取豚鼠心脏血液2〜4ml,分离其血清,保存于冰箱,临用时以生理
盐水作1:10稀释。
3.3操作:
(1).取患者及同型或。型正常人静脉血各8ml,以玻璃珠去纤维蛋白的方法分别制备血清与
红细胞悬液。或取其中6nli血不予抗凝,分离血清,余下的2nli抗凝,以分离红细胞。
(2).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三次,最后制成50%红细胞悬液。
(3).按表滴加各液,经培育后离心1000r/min,5min观察溶血现象。
冷溶血试验操作表
管号血清0.5mlRBC悬液0.05ml补体(ml)孵育温度、时间阳性结果
1患者患者0.052℃30min溶血
2患者正常人0.052℃30min溶血
3正常人正常人0.052℃30min不溶血
4患者灭能血清㈤患者0.0537℃2h不溶血
5正常人患者0.0537℃2h不溶血
6患者患者0.05*37℃2h不溶血
7患者患者0.05*2℃30min不溶血
8患者正常人0.05*2℃30min不溶血
3.4结果判断:若第1、第2管溶血,其余管不溶血为阳性。
3.5附注:操作中第1、第2管最好在20℃以下进行操作。
注:患者血清先置56℃灭能30min。*:生理盐水
4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检查:
4.1原理:变性珠蛋白小体实际上是一种变性血红蛋白颗粒,一般附着在细胞膜上,故又称
血红蛋白包涵体,多发生于敏感个体服用药物或接触化学物质后,这些药物可导致Hb变
性。此种包涵体也可以见于不稳定Hb病患者,故本试验对G—6—PD缺乏症及不稳定Hb病
的诊断有价值。变性珠蛋白小体与某些碱性染料如耐尔蓝接触时,即被染成紫色或蓝黑
色小点。
4.2试剂:(1).5g/L耐尔蓝乙醇溶液;(2).10g/L结晶紫生理盐水液
4.3操作:
(1).耐尔蓝法:
①置5g/L耐尔蓝乙醇液1滴于玻片一端,待干。
②取受检血液1滴置于干燥的染料玻片上,用另一玻片角轻轻搅匀。
③覆以盖玻片,静置5〜10min。
④油镜镜检,RBC呈黄绿色,变性珠蛋白染成蓝黑色小点.据颗粒及红细胞染色情况,
可分为微粒型、粗粒型及空粒型(RBC中Hb完全缺如,胞膜尚完整,边缘有多个粗大
或纤细不规则的颗粒),系折光,圆形,大小不等,数目不一及分布不匀的小体。
⑤计数500〜1000个红细胞,报告Heinz小体阳性红细胞的百分率。
(2).结晶紫法:
①取结晶紫盐水溶液0.5ml,加末梢血2〜3滴,混匀,放37℃水浴5min。
②取出1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用油镜观察。
③红细胞内有散在的或附着在膜上的圆形紫黑色颗粒(大小为0.3〜2um)者为阳性。
④计数500〜1000个红细胞,报告Heinz小体阳性红细胞的百分率。
4.4临床意义:
(1).正常人无变性珠蛋白小体或仅偶见几个(<0.01)细小变性珠蛋臼小体。
(2).增高:G-6-PD缺乏所致的蚕豆病、伯氨瞳咻类药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不稳定Hb病等。
5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查:
5.1原理:血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染料煌焦油蓝,在37℃孵育后,HbH因氧化变性而发生沉淀,
呈颗粒状,弥漫而均匀地分散在红细胞内,被染成墨绿蓝色。
5.2试剂:10g/L煌焦油蓝溶液:煌焦油蓝1g、枸檬酸钠0.4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贮棕色
瓶中,临用前过滤。
5.3操作:取10g/L煌焦油蓝溶液0.5ml,置小试管中,加新鲜血3〜4滴,混匀,加塞置37℃
水浴中。在lOmin及lh用毛细滴管各取1滴血推成薄片,待干后于油镜下观察。
5.4结果判断:HbH包涵体染色阳性时,在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墨绿蓝色圆形
小体,分布不规则,散在于整个红细胞内。一般孵育lOmin后HbH包涵体才逐渐显出,
油镜观察500〜1000个红细胞,算出llbll包涵体阳性红细胞的百分率。
5.5临床意义:参考值0〜5%;HbH病患者可达50%以上,轻型地中海贫血偶见HbH包涵体。
5.6附注:
(1).观察结果时,须注意与网织红细胞鉴别。后者的包涵体一般呈蜘网状,与煌焦油蓝混
和后,在10〜15min内即显现出来。
(2).HbH一般要在lOmin后至lh内产生包涵体。其它不稳定Hb用本法染色也可产生珠蛋白变
性沉淀,形成Heinz小体,但需孵育更长时间(3小时或更长)。
6Hb一F酸洗脱试验:
6.1原理:Hb-F除抗碱能力强外,抗酸能力也较lib-A为强。因此,经固定后的血片,置酸性
缓冲液中保温一定时间,只有含HbF的红细胞不被洗脱,再用伊红染色而呈鲜红色。
6.2试剂:
(1).80%乙醇。(2).0.Imol/L枸檬酸;(3).0.2mol/L磷酸氢二钠;
(4).酸性缓冲液(pH3.3±0.2):0.2mol/L磷酸氢二钠12.3ml与0.Imol/L枸檬酸37.7ml
(5).苏木素染色液:取1g苏木素溶于10ml无水乙醇中,取2g明帆溶于200ml蒸馈水中混合,
煮沸后即加氧化汞0.5g,再加热至染液变成深紫色,即放入冷水中变凉,次日过滤。
(6).伊红染液:10g/L伊红丫溶液200ml中加1滴冰乙酸。
6.3操作:
(1).按常法制备血涂片,自然干燥lh,再用80%乙醵固定5min(枸檬酸盐抗凝血在4c冰箱
内保存3日内可以使用),水洗待干。
(2).将固定后血膜放37℃、pH3.3的酸性缓冲液中,保温准确5min。
(3).冲洗干燥后,在苏木素染液中染白细胞Imin,以免误认为阳性红细胞。
(4).水洗后,用伊红染液染红细胞Imin,再水洗,干后镜检。
(5).在油镜下,含有HbF的红细胞被伊红染液染成鲜红色为阳性红细胞;仅留下淡影的细
胞膜为阴性红细胞。仿照网红计数法,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阳性红细胞所占百分率。
6.4附注:
(1).血片制成后,在2h内染色,否则可出现假阳性反应。要求涂片薄,细胞平铺分散。
(2).缓冲液的pH值、温度、洗脱时间应严格,否则影响测定结果。
(3).也可用稀释瑞氏染色液作对比染色。
6.5临床意义:
(1)脐带血几乎所有的红细胞均呈鲜红色,为阳性;新生儿阳性率为55%〜85%;1月后的
婴儿为67%;4〜6月后偶见;成人小于1%。
(2)地中海贫血患者;轻型者(杂合子)仅少数红细胞呈阳性,重型者阳性红细胞明显增多。
(3)遗传性Hb-F持续综合征者,红细胞呈均匀淡红色的阳性红细胞,比胎儿脐血呈色为弱。
(4)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也可出现数量较少的阳性红细胞。
7Hb—C试验:
7.1原理:患血红蛋白C(Hb-C)病时,红细胞染色片上偶见六角形或棒状结晶体,于脾切除后
增多,力1130g/L氯化钠溶液时更加明显,有助于鉴别电泳慢于HbA的异常血红蛋白病。
7.2试剂:30g/LNaCl溶液;瑞氏染液。
7.3操作:
(1).按常规制成血片,用瑞氏染液染色。
(2).另推制较厚血片,使其自然慢干,瑞氏染色。
(3).取30g/LNaCl溶液0.1ml于试管中,加血1滴,37℃温育4〜12h,取出制成血片。或
力02滴30g/LNaCl于玻片上,再加血1滴,混匀,加盖片,用凡土林石蜡封闭,放温箱
lh左右取出,显微镜观察。
7.4结果判断:Hb-C病时,除靶形红细胞占40%〜90%外,可见六角形及棒状结晶体,尤其是
血片干燥慢时和脾切除后更多。与30g/L氯化钠溶液孵育后,结晶体包涵物几乎出现于
每一个红细胞中。
参考文献:
1巽典之,主编.血液学概论[M].日本:SYSMEX株式会社,2002:
2美国库尔特公司:对贫血,分类的改进[M].Copyright1998byCoulterElectronics.lnc
3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4朱忠勇主编.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5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2000:
S0P_09-4白细胞手工计数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查的操作及临床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1原理:
血液经稀释液适当稀释,溶解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报表分析G》课件2
- 企业培训师复习试题附答案
- 《非均相物系分离》课件
- 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路径探究
- 《高空作业操作规范》课件
- 《专题数列》课件
- 绿色农业产业合作协议
-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课件教案
- 服装设计行业服装样品制作合同
- 11 白桦 第一课时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意见反馈表
-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苏教版答案
- 鬼谷神掌 (静月山人整理)
- 体检中心奖惩细则
- 2023年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络培训研修总结心得体会
- CDE网站申请人之窗栏目介绍及用户操作手册
- 乐理课程-音程课件
- 车班班长工作总结5篇
-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庆祝旧历元旦》教案
- 《中外园林史》课程标准
-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讲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