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_第1页
记叙文阅读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_第2页
记叙文阅读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_第3页
记叙文阅读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_第4页
记叙文阅读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4:记叙文阅读

一、【2019年中考四川遂宁卷】阅读《月亮村的月亮》,完成下列各题,

月亮村的月亮

吴小军

①月亮三年没回他那粤北深山里的家了,他已经在邻近深圳的一个小县城安了家,实现了进城的梦想。

前几天突然接到村民小组长从家乡的县城打来的电话,说他爸有些不得劲了。月亮决定,趁着中秋请假回

一趟,把母亲去世后一直不肯离开村子的老父亲接过去住。要不,还真拿不准啥时才回家。

②一跨上山坳,他就真切地想起了老人讲的月亮村的名是怎么来的了。真是好大个月亮!就这样银光

光、亮爽爽、突兀兀地从两座大山坳处撞入他的眼帘,撞入他的心房。

③''我回来了!”坐了几个钟头的火车,坐了一个多钟头的汽车,坐了近一个钟头的小四轮,又走了

一个钟头的山路的月亮,忘了所有的疲惫,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

④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

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广财的孩子在城里上民办学校,前些年他爸也

没了,他可能有四五年没回村了。

⑤月亮沿着那条走了三十多年,眼下却觉有些陌生的小路下坳。陌生?是呀,怎么就陌生了呢?是三

年没走了?哦,是杂草太盛了,反射着月光,银灿灿的一片,草间这条由乱石铺成的小路,显得瘦了。

⑥下了坳,有一片稍缓的坡地,错落着几座屋子,分别是广发、兴利、黑牛、中坤等人的家,除了兴

利是木工,其他几个原先也和月亮一起做泥水工、杂工,后来各自分开,也不知散落到哪处去了。一路上,

经过了秋英、亚菊的家,屋子的窗都黑着,想是也没人在屋。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

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

愿意回来。

⑦又转过一个山包,是一大片连着的庄稼地,现在全荒了。转过得水家,月亮看见祠堂了。守祠堂的

孤老头七叔公会点香火。都是岁月,都是故事。前些年,祠堂香火很盛,除了年节、醮会,村里红事、白

事都在那里上香鸣炮,禀告先人。祠堂,是一个村的中枢,是圣地哩。月亮想起了官厅前面两块石碑上刻

着的字:月出满地水,云来一天山。今天是十四,往年这时候,祠堂已经开始祭祀的一些仪式了,而眼下,

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

⑧还真有个孤独的人影。一身黑,佝偻着腰,像村民常用的钩刀。一勾一勾地,这个黑影,正从这一

汪亮光里走到另一汪亮光里。

©“爸!”月亮吃了一惊,“爸,你在这干啥哩?”

⑩黑影稍稍抬起了头,还是钩刀一般站着。又低下了头,将手里一个东西放在祠堂与风水塘前面那块

大坪的一汪亮光里。

⑪顺着父亲的手,月亮发现,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

塘前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足有几千个。天,这是将村里每家的吃饭的家伙都收来了呀?

⑫显然,父亲在用这些东西到塘里盛了水,又摆到了这地上。

⑬“爸,你这是干啥呀?”

⑭“月亮,那么多月亮。”父亲指着那些碗盘碟缸。是啊,每个碗盘碟缸里都有一个月亮!“月亮圆

了,我儿子该回来了,全部人都该回来了”父亲喃喃地说。

⑮月亮一把抱住父亲,一阵心酸:“爸,我回来了!”

⑯祠堂的侧门咿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黑影,像月亮父亲一样的钩刀般的身子,是村里的五保户七叔

公,他就住在祠堂的侧房。他吃力地张了张嘴:“呀,是月亮回来了。”

⑰七叔公说:“村里就剩我们俩了。”他望着天上的大月亮,“你带他走吧,就剩我和它了……”

⑱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

⑲月亮不由泪流满面。

(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

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从描写角度)

②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弧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从修辞方法角度)

3.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月亮村的月亮”有何妙处。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月亮、广发、兴利、秋英等说说你的心里话。

【答案】

1.月亮村的月亮回乡接父亲一路上的所见所感。

2.①这个句子是对乡村的环境描写,形象地表现乡村一片破败的凄凉之景,反映乡村因人们外出谋生而逐

渐败落的社会现实。②这个句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祠堂比作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一语双关,即象征了乡

村老人的孤苦,又暗示了乡村如同老者走向末路,一片萧条。

3.①一语双关,题目中的后一个“月亮”,既指山村的月亮,也指“月亮”这个人。②线索作用,“月亮”

贯穿全文,以月亮这个人的行踪为线索,也以“月亮”这一物为线索。③新颖奇特,吸引读者阅读,激发

阅读兴趣。④揭示主旨,暗示作者渴盼山村月圆人也圆的美好愿望。

4.示例:月亮、广发、兴利、秋英,你们在城里住的很开心吗?城市繁华、拥挤,比不上你们曾经居住的

乡村吧。国家关注民生,对农村人的农业生产、居住、医疗等有许多的新举措,乡村也是发家致富的好地

方。你们回去吧,想念凭你们的勤劳、坚强,一定会将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也一定会在乡村那片富饶的

土地上走向富裕,实现“中国梦”。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住小说的主要人物与情节,用“什么人在什么

情况下做了一件事,结果如何”的形式表述即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月亮村的月亮,写他回乡接父亲

路上的所见所感,表现出现实乡村老人孤苦的现状。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根据每个句子后面给出的赏析角度去分析即可。第一个句子,从描写的角度来看,

是环境描写,描写的是月亮所看到的同村人人家破败的房舍,以此表现出时代发展下乡村败落的现实。第

二个句子,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将祠堂比作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以此来形象地再现出农村人口减少,一

片萧条的现状。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切忌断章取义。

3.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作用分析。阅读全文,首先可以判定标题是一语双关,一是指那天月亮回月亮村

所见到的自然界的月亮,二是指回到月亮村的叫月亮的这个人。全文主要记述了月亮回村时所见到的乡村

景象,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月亮”而展开,所以“月亮”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乡村

的败落现实,以及乡村老人对亲人、乡亲们的思念,而“月亮”又是自古以来表示思念的情感寄托物,所

以以此为题,又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并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主旨,本文是借月亮回村接父亲-

路的所见,来表现乡村的现状,从而引发读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从文中的内容可知,月亮、广发、兴利、

秋英他们的共同点是:“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

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愿意回来”,这也是造成乡村人口减少,土地

大面积抛荒的主要原因。结合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国家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补助,对中国

的总体大国的规划,表达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归乡村,建设乡村,同样可以发家致富为主要内容。

二、【2019年中考广西柳州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密码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

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

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另

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

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

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梁,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

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成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

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

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

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

雨浸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根间、土炕上……一

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

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

做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根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

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⑪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

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己。

(文/蔺丽燕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至④段的内容。(16个字以内)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卷目。发目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两个加点词

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5.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己。”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

因。

【答案】

1.隐藏在方圆几卜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

的喜爱之情。②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

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3.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以家

乡的思念之情。

4.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有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

乡的喜爱之情。

5.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细读指定段落,根据第二段的首句“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

下”可知这几段介绍的是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①本题考查赏析修辞。细读句子可知,这句话把夕阳人格化,把它写得有情有义,富于人的情态与思维,

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内容可知,这处拟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夕阳下苹果、梨子、杏子上镀

满了金光的情态,表现「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②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赏

析。第一个发白形容的是雨靴,侧重于颜色本身的变化。第二个发白形容的是黑发和额角的皱纹的变化,

侧重于表现人的苍老,所以两者含义不同。

3.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题目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乡的风物比喻为密码,表

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

文,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细读第七段可知,本段文字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富艺术感染力,所

以这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结合语段内容可知,这处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家乡这些鸟雀充满活力的情态,

突出了家乡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根据这句话前面的“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

隔了万水千山”一句可知,虽然在远游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心心念念的家乡,但却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不

得回返,所以就只能是黯然神伤了。

三、【2019年中考湖南邵阳卷】记叙文阅读

黄蜂筑巢

周涛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

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

逾越的无彩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

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上,它像一个打

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

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

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

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

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拔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

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

⑨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⑩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

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

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⑪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

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知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

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

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茶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⑫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

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

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13)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

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象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

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⑭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⑮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

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⑯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啊,小家伙!

1.文中两次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黄蜂的举动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整理触须

2.细细品味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

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3.”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答案】

1.

黄蜂的举动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紧抓住打帚尖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整理触须欣赏赞美

2.这里使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把马蜂比作芭蕾舞演员,并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它的身形和状态,生动、

形象、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马蜂的怜爱、同情及不舍之情。

3.它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文章表达的主旨所在。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是文章叙事线索的需要,又是作者

在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情一一作者借物言情,歌颂生活的美好,呼唤人们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不要去叹

息那些没必要的伤悲。

4.感悟有: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美的人;作者是一个包容于人,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不

要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寒冬等等不如意,我们应该用享受生活美好的态度,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事,

爱好每个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情的梳理能力。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

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根据“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

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

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一句,可得出第一空的答案:抓住扫帚尖;再根据“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一句,

可以看出作者看到整理触须的黄蜂时,心生怜爱。

2.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

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

要分析的句子.这个句子将'‘黄蜂”比作“谢幕的芭蕾舞演员”,运用比喻的修辞,为读者形象地勾画出

它临死前的表现,并以阳光来作陪衬,让我们看到它死的从容、优雅,表现出作者对它们深深的喜爱与赞

美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两次,第一次在文章第三段,交

代这个季节是黄蜂死亡的时间,表现了黄蜂在死前对生的眷恋。第二次在文章的第十五段,再次强调黄蜂

对生的眷恋,同时结合作者对自己一家与黄蜂和平相处的描述,可以看出黄蜂的善良与勤劳,它们虽然对

生无比的眷恋,却又能平静的面对死亡。这样首尾呼应,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表达。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启示或感悟。

比如从黄蜂短暂的生命与对生的眷恋,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把握有限的生命;从我们一家与窗下的黄蜂

和平相处,可以得出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启示感悟与文本内容相关即可。

四、【2019年中考内蒙古通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

面显示“老王”,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喳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

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

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

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也不要过于

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

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

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滴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

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

你没事吧?!

⑧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

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又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

⑨我听后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滴滴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

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

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色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

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纪

大了,又一个人独住,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

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

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没事挂了忙着呢,这样敷衍应付,

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

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了努力,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

如此,孝心亦是啊。

(《毫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

1.请期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难以割舍,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

式。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

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

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

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案】

1.本文主要写我回复父亲未接来电的经过,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以及对“孝”的思考。

2.因为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与父母分离时间越来越长,对父母关心少,不了解父母真实情况,所以“越来

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的无助、害怕,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

4.插叙,插入父亲生病住院的情况,写出我为父亲担忧的原因,为下文写我的紧张不安、害怕及思考作铺

垫。

5.选文中:答出作者为父亲担忧、害怕。

材料一:答出作者思念父亲。

材料二:答出作者照顾好妹妹,活好自己。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

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文章

①〜⑮段主要叙写“我”看到父亲的未接来电后回复父亲电话的经过,期间插入了“我”担心的原因,表达

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文章的⑥⑰则重点写“我”对“孝”的反思。据此可概括作答。

2.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

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结合文章中的“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

纪大了,又一个人独住,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我总结了

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现

在通讯这么发达,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

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没事挂了忙着呢,这样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

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的内容概括作答。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

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

等(特点、特征)。语句“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

仍心有余悸”,把自己冻僵的身体比作是婴儿般缩成一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

在寒冬清晨回复父亲电话的情形,表现了“我”当时的担心害怕的心理,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据此

理解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

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往往有补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事件解释说明。结构

上,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等。文章叙写的事件是回复父亲的电话,中

间②〜⑤段插入了前段时间父亲生病住院的情况,交代了"我”担心父亲的原因,为下文叙写“我”的紧

张不安、担忧害怕做铺垫,也为事后叙写自己对“孝”的反思和感悟做铺垫。

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依据题目要求学生分析表达对父母的情感的形式。从本文来看,主要叙

写因为“我”看到父亲的打来电话后的对父亲的“担心和害怕”来表达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材料一中的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一句表明,朱自清用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来表达父子情深;材料二,《秋天的怀

念》中的“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表明,史铁生将采用“照

顾好妹妹,活好自己”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五、【2019年中考山东东营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

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

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春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

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

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

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

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鲤,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

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

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迂移。迁移途

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

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

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

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坚强地忍受

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

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

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

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

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

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

水道上。

这时,白鲤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鳍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鲤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

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复苏了。

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缝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缝在无数个白

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白鞋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

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

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鳍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

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

而幽邃的港汉间。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解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

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鞋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

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鞋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

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

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

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

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

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答出两条理由)

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答案】

1.①鱼行走在岸上违反自然常理,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原委的渴望。②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

结局,它反映的是鱼类生活空间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竟然到了改变物种和习性才能存活的境地,

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③预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红鲤桀鹫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

格特征更加鲜明。

2.不能。理由:①进一步突出红鲤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使情节丰富曲折。②红鲤遭遇暗算的起因是人类

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此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非旁逸斜出。③写“老黑”的折磨摧残意在

与人类捕杀行径作比,通过铺垫说明人类比自然界中的敌人更残暴凶狠。④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

“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鲤以至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①以生物习性特征为基础,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虚妄的幻想,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鱼类生活世界,将一条

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其目的是借以曲折反映人类对自然残酷掠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

现实,给人以深刻警示。②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

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

震撼。③拟人手法赋予“红鲤”“老黑”“白鲤”等形象以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思想和性格,人格化

地表现其生物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④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如“身上便满布刽子

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抖尾振鳍昂首收腹”“冲”“逆流而上”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出红鲤历

经磨难、执着追求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

4.示例一:视角独特。作者借助生活在水中的一条鱼坎坷曲折的生命遭遇,反映动物生活处境艰难、生存

环境恶劣的现实,展示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于其中自然寄寓红鲤对自由平安生活的理想追求,作者保

护自然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这种独特视角也将读者带进危机四伏、血腥恐怖的动物世界中,

从而获得真切体验、强烈感受和深刻感悟。

示例二:情节设置独特。小说没有一味追求情节的紧张激烈,而是巧妙安排张弛起伏。红鲤幸福的家乡生

活、摆脱“老黑”魔爪、与白鲤邂逅相依是“弛”、是“伏”;红鲤被黑鱼猎获、白微被杀害、红鲤跨越

白洋淀是“张”、是“起”。这样写使小说产生了撼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获得艺术的享

受。

示例三:选材思维方法独特:荒诞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以虚妄幻想为主体,又加入了现实性内容(用旋

网和电铁圈捕鱼),这样既使小说产生了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张力,又令其对现实的批判锋芒毕

露。

【解析】

1.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小说的题目新颖而独特,鱼本该是水里游的,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行

走在岸上的鱼”这个有悖常理的事情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的想

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红鲤的遭遇是对倚强凌弱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是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警示。

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还有鱼本该生活在水里,但却行走的岸上,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

暗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2.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设置。文章通过老黑对红鲤的百般蹂躅有意宕开一笔,为后面人类捕杀鱼类作铺

垫,用老黑的凶狠衬托强化人类的残暴行径。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

见白鲤以至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从而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不能删去。

3.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赏析。本文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想象奇特,夸张浪漫,以童话的形式,赋予红鲤人

的思想和行为,红鲤与爱人白鲤两情相悦,温馨和谐,使文章生动形象。还有特色就是环境描写。文章描

绘白洋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红鲤平安幸福的生活,不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温馨和平的氛围,而

且反衬出红鲤遭遇背井离乡、被摧残捕杀以至不得不行走在岸上命运的悲惨,从而深刻揭露人类破坏环境、

滥捕滥杀的现实。小说对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了红鲤被迫蜕变的复杂心情。

4.考查对文章构思上的特色。作者在创作构思上的特点:①构思奇特,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造成悬念,激发

阅读兴趣。开篇呈现故事结局,描述红鲤倔强执着地行走在岸上,顺势展开对红鲤遭遇的追溯。这令人匪

夷所思的画面,同时成为巨大悬念,引发读者阅读期待。又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②使用拟

人手法,把红鲤当人写,赋予红鲤以人的性格特点,使文章生动形象。③使用象征的手法,把深刻的道理

寓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鱼的经历就象征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故事的背景就相当于一个社会。每个人,

每种生物都有生存的环境,如果不在环境中适应抗争,就会在环境中灭亡。生活的风雨会让人觉醒,成熟,

蜕变。

六、【2019年中考内蒙古巴彦绰尔市】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

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

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

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

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

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

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

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

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

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

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

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

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

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

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

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

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

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

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

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

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吐迪家的

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

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

割草、芟树枝、削锹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有改动)

1.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2.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3.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4.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

1.指打铁时诸如火候大小、锤打力度等经验性的东西。

2.看到了铁匠那种诚信守约,对自己的活计精益求精的精神。

3.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吐迪•艾则孜的神态(外貌),突出了他做活时的专注;把记痕比作月牙

儿,记痕传递的是一种手艺和精神;作者巧妙地由实到虚,将眼前情景和铁艺传承历史联系起来,使主题

得以升华,为我们带来更好体验和深刻感悟。

4.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打铁这类手艺日渐衰微甚至消失,题目“最后的铁匠”意

即如此。在一种技艺中,融入的是自己和几代人的生命,铸就的是一种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视、继承并发扬光大。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从文章上下文寻找答案。从第4段“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

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

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

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

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等几句分析,“微妙的东西”具体指指打铁时诸如火候大

小、锤打力度等经验性的东西。

2.分析从铁匠身上所看到的精神。注意从字里行间分析,从描写的语句分析。如“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

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

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是写铁匠诚信守约。“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

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

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等句说的是铁匠对自己的活计精益求精的精神。

3.欣赏文句。“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写出了吐迪•艾则孜的神态。“那些记痕

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他做活时的专注。

“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是说记痕传递的是一种手艺和精神。这样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一定

要答出修辞对表现人物状态与表达主题的意义。

4.考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题干问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

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标题、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

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标题、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

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标题“最后的铁匠”是说如今打铁这类手艺日渐衰微甚至消失。但在这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中,融入的是自己和几代人的生命,铸就的是一种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重构民族精神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

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

兴,为保护全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2019年中考云南昆明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

有点腻炀。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

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

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

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

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

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

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

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

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

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

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

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

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

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⑥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赶紧把它从石块上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使

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困难和无端的迎刃而

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当这是每天的旅行中必须攀登的险峰吧,没什

么;爬过去就是了。

⑦蚂蚁在一株菊花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一天致的愈视、无处不在的陷

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待它。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我的巨

人——他也许隐藏在前边那片薄云的后面吧?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

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走过去就行。生

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

气息感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

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

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

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一喂,你去年丢掉的衣

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选自《文苑》,有删改)

1.选文第⑤段中“无聊的巨人”和第⑦段中“我的巨人”分别指什么?

无聊的巨人:A我的巨人:B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选文第⑤段中写道:“它惊呆了…”此刻,这只蚂蚁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蚂蚊

当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4.请说说你对选文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5.选文第⑧段中作者说“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请谈谈虫子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A.无聊的巨人:我(放石头的我)B.我的巨人:主宰我命运的家伙(人生中的困难)

2.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躲”“竭尽全力"‘‘歌唱”等词将蝉人格化,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蝉

藏在枝头,竭力鸣叫的场景,表达/作者对蝉珍惜和讴歌生命的赞美。

3.示例:啊!怎么回事?刚才还是平坦大路,怎么突然出现一座小山挡在面前呢?我还要赶快去通知大家

来抬刚才发现的面包呢!我必须爬过去!(想象合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4.到了冬天,虫子们都消失了,可作者选择相信它们还活着。表达了他对消失的虫子们的喜爱、惋惜与怀

念,也对虫子们明年再次到来充满期待。

5.我从蝉身上学到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珍惜、赞美生命:我从蟋衅身上学到要绽放生命的欢乐,要自在

豁达地面对生活;我从蚂蚁身上学到要坦然面对生活,不惧困难,努力前行。

【解析】

1.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此题也不例

外。如“无聊的巨人”的答案就是问题的上文“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