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_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_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_第3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_第4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著有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二、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之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四层,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之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三、字音字形郭()兵革()亩

米粟()

域()畔()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天时:。2.地利:。3.人和:。4.三里之城:。5.郭:。6.环(huán):。7.城非不高也:。8.池:。9.兵革:。10.坚利:。11.米粟(sù):。12.委:。13.去:。14.故:。15.域:。16.以:。17.封疆之界:。18.固:。19.国:。20.山溪:。21.险:。22.威:。23.以:。24.兵革:。25.得道者:。26.失道者:。27.寡:。28.之至:。29.畔:。30.顺:。31.亲戚:。32.有:。33.胜:。(二)通假字“畔”通,。(三)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四)古今异义1、城古义:;今义:。2、池古义:;今义:。3、委古义:;今义:。4、国古义:;今义:。5、亲戚古义:;今义:。6、去古义:;今义:。7、域古义:;今义:。8、是古义:;今义:。9、兵古义:;今义:。10、然而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1)利

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2)之

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3)时

天时不如地利:。长风破浪会有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四时之景不同:。(4)和地利不如人和:。春和景明:。(5)去

委而去之:。公然抱茅入竹去:。(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日出江花胜红火:。(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以怪之矣:。

(8)亡

亡羊补牢:。国恒亡:。(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环而攻之而不胜:。五、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六、译文及重点语句。【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之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七、理解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八、内容理解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之有什么特色?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九、文章主旨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孟子认为“”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的结论。十、写作手法(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教师版)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二、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之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四层,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之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三、字音字形郭(guō)兵革(gé)亩

米粟(sù)

域(yù)畔(pàn)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3.人和:指得人心,之下团结。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5.郭:外城。6.环(huán):包围。7.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8.池:护城河。9.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10.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11.米粟(sù):粮食。12.委:抛弃。13.去:离开。14.故:所以。15.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16.以:凭借。17.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18.固:使......巩固。19.国:国防。20.山溪:山河。21.险:险要的地理环境。22.威:威服,威慑。23.以:凭借,依靠之意。24.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2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2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27.寡:少。28.之至:到达极点。29.畔:通"叛",背叛。30.顺:归顺,服从。31.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32.有:要么,或者。33.胜:取得胜利。(二)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三)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名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威慑)(四)古今异义1、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他成员6、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7、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8、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五)一词多义。(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四时之景不同:季度,季节(4)和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之下团结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美妙日出江花胜红火: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8)亡

亡羊补牢:丢失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五、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六、译文及重点语句。【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之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重点语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七、理解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八、内容理解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