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当中,旨在以课程知识为基础,同时塑造学生的能力和价值。中学生的思想处于发育阶段,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物理虽属于“理性学科”,但根据我国最新修订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正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若将二者完美融合,可达到“1+1>2”的效果。本文就物理规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问题研究讨论,改变规律教学的设计,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塑造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键词:课程思政规律教学物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91.1国内外研究历史与趋势 11.2研究需要 21.3思政元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2第二章如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42.1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教学的概念界定以及相关教学理论 42.2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及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思政元素 62.3物理规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现状调查分析 749652.3.1报告、文献所反映的现状 202.3.2调查结论——即存在的问题 20225122.4物理规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222.4.1教学准备策略 222.4.2教学实施策略 222.4.3教学评价阶段策略 242764第三章中学物理规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26191913.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263.1.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分析 293.3.2《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303.2《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 263.3课堂教学评价 2867763.3.1课堂检测 293.3.2教师评价 30208343.4教学效果反思与改进 33第四章结论 26参考文献 37绪论1.1国内外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历史与趋势在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而思政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也早在1950年就出现在《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中。2014年,上海市率先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并先后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社会反响热烈[1]。2016年,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教育贯穿高校教育科研教学全过程[2]。同时也在这一年,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中,“课程思政”一词第一次出现。2017年,课程思政开始从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全国性行动。2018年,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推广,学界也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热潮。截至2021年5月25日,对“课程思政”的词条有关结果达两万余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逐渐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关于何为课程思政,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如王学俭和石岩从学校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理念、结构、方法和教学思维五个维度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本质,认为学校的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与思政理论同向而行、最终以实现向学生知识传授、塑造学生的价值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三维统一的目标[3]。另外一些学者从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对其定义,如张鲲以教学体系的完善为切入点,认为课程思政是对原有的课堂教学的补充,是促进课程质量提升和课程体系完善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基础知识、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为重点,才能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指向[4]。王海威和王伯承则认为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程,而是将德育的价值与理念进行传输,这种传输要有选择性地挑选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在进行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导[5]。近年来,在我国课程思政工作逐渐展开的同时,西方的科学家、教育学者也在为此研究有所作为。学者们构建了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使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三位一体。具体意义指在学科课堂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自然产生和不断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为基础,渗透有关方面的内容(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模拟或重现科学家的不断探究真理的过程,让广大学生了解其中的形成、建立过程,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意识和科学创造思维能力[6]。可见国内外对于物理学科中融入课程思政,建立核心素养与物理教学之间的联系都越来越重视、明确。1.2研究需要传统的教育观点、甚至是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只有语文课程和德法课程教学这些所谓的“文科”课程中才应该对学生具体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意识的教育,而与之对立的所谓“理科课程”如物理、数学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并没有明显的相互联系和直接相关性,因此没有必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有人认为,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发育阶段,还不够成熟,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是多此一举。但恰恰相反,中学时期正是学生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面对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学物理实现课程思政应是题中之义。从目前的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来看,多数学校尚且偏向于机械式、单向式传授课程知识点,鲜少涉及学生道德情操培育等思政要素,因而容易因偏重分数而在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路上迷失了德育方向。假设阿基米德拥有一个支点,那么整个地球都会被他撬动。物理课程重心在于物理固然不变,但在培育方向和目标这跟杠杆上,理应有一份德育的重量,至于如何寻找最合适的支点,撬动学生全方面发展这颗“地球“,便是未来不断探索的方向。1.3思政元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通过正确树立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等,逐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尽可能在所涉及的内容中,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扬勤奋精神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辉煌文明及发展,丰富学生头脑、放大学生格局。促使学生运用新时代的理念和唯物主义方式来处理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增强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如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2.1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教学的概念界定以及相关教学理论在物理学中,物理规律是以经过科学家多年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作为基础,并在科学领域内被普遍接受的典型结论,在一定物理条件下反映了物理现象、过程的不断产生和持续发展规律,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定理、定律、关系式等都可以称为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围绕着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而展开的是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阐述物理过程中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物理规律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物理规律教学也是是开发学生综合智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条:创立适当的物理情境,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借助于最普遍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实验演示,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产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对思维进行加工。即在已有的理论概念和科学实验数据的重要基础之上,教师需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进行科学性的思维,摒弃谬论和偶然、错误因素,抓住某一事物的具体内在联系和其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并进行探讨,便于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这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及范围,明确与之相关的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结合典型例题习题,以示范的方式使学生进行讨论,再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各项思维能力水平。2.2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及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思政元素顾名思义,课程思政就是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同向发展并行,以“协同育人”为指导理念,用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据我国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课程目标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要使学生们都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强烈求知欲,对自然始终保持着持续性好奇,热爱、保护大自然并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受、享受其中的美妙。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乐于去探究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积极参与各项科学实践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实验、调查等),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团队精神和担当。在研究解决物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具有能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导致失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愈挫愈勇直到战胜困难。在深入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且一定需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积极科学探究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态度,敢于大胆提出与其他人不同的见解,不盲从且不盲目迷信权威,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时关注科学技术对我们所在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出一份力,具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3物理规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现状调查分析2.3.1报告、文献所反映的现状物理课程本就属于理论性课程,学习难度相对于其他学科较大,需要学生学习时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但由于有些规律过于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会降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从目前的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来看,多数学校尚且偏向于机械式、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授课程知识点这种方式。教师只将教材中的内容一味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是被动地自行接受知识,这样过于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鲜少涉及学生道德情操培育等思政要素,因而容易因偏重分数而在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路上迷失了德育方向。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的独立自主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磨灭甚至是完全消失。且根据文献所反映的数据显示,部分教师缺乏对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的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欠佳,有的教师则是不断灌输德育而冲淡了课堂内容重点,因此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2.3.2调查结论——即存在的问题(1)部分学生存在自身缺乏较强的学习活动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且当出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缺乏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在这方面的思政元素上有待被挖掘,相关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2)思政元素与物理规律教学的融合较为生硬,准确地说是教师没有找准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学生因此不能产生共鸣,影响学习效果。(3)物理知识点繁杂众多,其中蕴藏的思政理论也各不相同,教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对课程中蕴含的每一个思政元素进行深度的全面展开,否则容易造成主次不分、冲淡课堂教学的反效果。2.4物理规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针对上述总结产生的问题,教师不仅需要选择好正确的方法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和传播物理哲学思想,首先以身示范,丰富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结构。要做到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后,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无形中延伸物理课程的内涵建设,以此来推动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实现。2.4.1教学准备策略在教学准备阶段,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基于两点:一是要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科的特点,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先备教材,要钻研教材,不仅需要分析所讲内容在教材或者是物理学中的地位,把握好所讲内容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对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分析。再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思想状况等,研究学生在学习当前所讲的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就是根据已经明确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目标来确定课的结构,对想要融入的思政元素进行筛选取舍,最后写出教案。2.4.2教学实施策略首先是创设物理情境。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不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关于课堂导入部分占很大一部分原因。教师需要在教学开始时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情境,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慢慢引导其进入物理的世界。教师可以采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典例,也可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等发现问题。一系列的引导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思考问题的依据与线索,同时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堂投入的精力更多。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学进行推理、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或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而得出结论,也可以称为直接总结;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讨论并提出猜想、假设,再进一步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先通过实验结果得到定性结论、或是分析实际的例子得出结论,再进行实验验证或是能够得到更加严谨的关系;在需要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率先只研究其中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控制其他的物理量保持不变,以此类推然后加以整合,从而得出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控制变量法。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都能使学生在探索物理规律的建立、发展的过程中,重温科学发展的“心路历程”,认识到科学是由人类不断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它具有不定性、可变性,是发展的,所以更要求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探索的这一过程明白,物理规律的探索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实事求是,坚忍不拔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要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老师可以通过典型问题进行示范或与学生一起探讨,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运动物理规律,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和说明有关的现象。通过这一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实验,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设计制作一些“法宝”,来解决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在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总结出问题中蕴含着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由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创造性能力。2.4.3教学评价阶段策略这里教学可以采用两班对比的方式,即学生情况相仿的两个班级进行同一内容不同方式的教学,对一个班进行普通教学(没有融入思政元素的),对另一个班进行融入了思政元素的教学。在教学课堂结束后,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可以针对某一与思政元素融合过的内容,采用随堂练习、检测或者口头提问的方式,通过检测成绩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然后就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或随机抽取班上几名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也可通过讲授时的课堂氛围、课堂效果来反馈。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3.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3.1.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分析内容地位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学生在前面章节对运动与力进行了简单的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进行联系的纽带,起“承上”作用,同时为后面分析处理直线运动和力的问题打下基础,起“启下”作用,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仅是三大定律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所以是否掌握这一规律对学生后期的物理学习也非常有影响。内容分析以日常生活实例当物体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时就会逐渐停下来”为基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接着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位伟人的观点来强化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阻力对物体运动有影响”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猜测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运动和力的关系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完成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重要的一部就是揭示其建立过程,帮助学生突破科学推理这一思维障碍。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候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候应注意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应用所学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认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可以把运动学和力学两个知识板块进行有机结合。力究竟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经历了漫长且艰难的历史过程才正确地认识了这个问题的正解。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想要正确认识它,同样也需要克服干扰因素,比如日常生产生活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教学时可以抓住“物体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时就会静止”这一生活经验提出质疑,引发矛盾,进一步刺激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阻力对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时正是学生认识运动和力关系的基础,要通过实验、经过科学合理的推测使学生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在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时,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同时又以伽利略的理想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科学的精神。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到,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才得到的,牛顿也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推理出来的定律,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原理概括得出的。惯性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对于“惯性”这一抽象的概念,不同于其他看得见、摸得到的物理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透彻。所以就需要多进行演示实验、加多生活实例以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运动和力方面的实践经验,经常产生干扰因素,使学生会将“惯性”和“力”的概念混淆,因此教学中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演示实验。惯性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实例多、实验简单,对应的可操作性也就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突出教学效果。通过操作实验可以使学生感知:物体不管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保持静止状态时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实验过后可以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日常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惯性现象,如“安全带的作用”等,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人们可以利用惯性,同时也要注意及时防范惯性造成的危害。3.2《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视频展示:滑板车、列车等沿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向学生提问:当停止施加动力时,这些物体还会继续沿水平方向运动吗?为什么最终要停下来?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答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借什么得出的观点?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观点又是什么?教师简介古人对这样的问题的认识,根据伽利略的猜想和实验继续探究。得出结论:力与运动是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凭观察和直觉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从生活的实例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并利用两位科学家们的不同观点激化矛盾。用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30分钟)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会怎么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改变哪些条件?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要注意观察什么?设计实验记录表。3.进行实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使其逐渐变得平滑,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接触面小车受到阻力(填“大、较大、最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最长”)毛巾
棉布
木板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要研究阻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路程的关系,应该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去设计实验。要让小车一开始进入水平面的速度相同。为此,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然后动手做实验,并在表格中填好数据。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实验中体验科学家发现原理探索真相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4.分析与论证:
对数据比较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二、牛顿第一定律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思考: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时,能比在木板上前进更远吗?设想一下,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吗?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尔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尔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怎样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实验结果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远。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考: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没有例外,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总保持”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只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利用科学家坚持探索的高尚精神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演示:在杯子中装满水,突然急速拉动杯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回忆我们乘坐汽车的情景: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怎样预防?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提到:为预防危害,生活中乘坐汽车要系安全带,要购买配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强化概念: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因此不可以说物体“受到惯性”、“由于惯性作用”等,更不可以说“惯性力”,可以说“由于惯性”、物体“受到惯性。”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很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要会用惯性来解释这些的现象。解释这类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2)弄清要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静止还是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3)在突发情况下,物体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处于静止的仍保持静止;原来向前运动的仍向前运动)。学生观察得出:杯中的水向右洒出。因为开始时水和杯子都处于静止状态,当杯子受力突然向左运动时,水因为有惯性,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向杯子右侧洒出。
学生回答:向后仰。乘客的上半身原来是静止的,公交车突然启动时,由于惯性上半身仍然要保持静止,但下半身已经随公交车向前运动了,所以乘客会向后倒。如果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能抓紧扶手,就会使整个身子一切向前运动,避免摔倒。感受身边的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同时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政元素: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科学的精神,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惯性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树立交通安全意识。3.3课堂教学评价3.3.1课堂检测(1)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证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可以运动。要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必须要有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一直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2)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是不能用____来直接证明的,这是因为我们周围事实上没有____的物体。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一切物体,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____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____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状态。(4)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想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原处,这是因为()人起跳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人起跳后直至落地,在水平方向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人起跳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人起跳后,车厢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一定偏后一些,只是上升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5)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作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B.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2024年度市场环境甲乙双方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成果共享的股权激励合同3篇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及投资框架协议
- 航空航天吊车租赁协议模板
- 港口码头施工便道工程合同
- 简易道路铺设工程合同模板
- 眼镜店钥匙使用指南
- 2024年新版公司聘用劳动协议样式版B版
- 桌球室换热站安装合同
- 烟草机械融资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专业管桩基础工程劳务分包协议
- 安全生产晨会会议记录
- 2024年度CAXA电子图板2024基础教程
- 中小学校园交通安全常识宣传
- MOOC 传热学-南华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加油站服务提升方案及措施
- 高血脂和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和康复
- 新高考选科走班指导主题班会
- 《CT检查技术》课件-胸部CT检查
- 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起重指挥手培训课件
- 人才公寓建设实施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