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研究_第1页
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研究_第2页
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研究_第3页
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研究_第4页
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200*201011研究生姓名李****攻读学位经济学硕士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导师姓名*****填表日期2010年12月华南农业大学论文题目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研究开题日期2011年1月11日开题地点经济管理学院选题基本情况导师课题的一部分论文类型应用研究选题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应用经济研究导师课题的哪一部分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竞争优势培育研究合同经费(万元)阅读国内外文献情况:国内文献约:21篇;国外文献约:20篇。主要文献:[1]曹敏,何佳,潘启良.金融中介及关系银行—基于广东外资企业银行融资数据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3(3):44-53.[2]程昆,吴倩,储昭东.略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J].经济问题.2009(2):97-99.[3]陈晓红,黎璞.分工演化与关系型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理论解释[J].管理评论,2003(5):17-22.[4]陈燕玲,佘传奇.基于关系型融资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4):41-45.[5]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8(6):75-77.[6]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7]柳松,刘春桃.村镇银行发展的现实约束与破解对策[J].南方金融,2009(10):44-46.[8]潘军昌,高名姿,陈东平.关系型借贷: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技术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8(3):18-21.[9]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3):111-115.[10]王爱俭.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J].金融研究,2005(11):130-137.[11]王家传.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现状与途径[J].东岳论丛,2009(2):74-77.[12]王曙光.产权和治理结构约束、隐性担保与村镇银行信贷行为[J].经济体制改革,2009(3):76-79.[13]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市场低参与程度的经验解释[J].经济研究,2009(4):116-128.[14]温铁军,姜柏林.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0):27-28.[15]吴洁.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银行组织结构视角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5):48-54.[16]许友传,何晓光,杨继光.关系融资、信息分享与银行激励[Z].系统管理学,2008(2).[17]张杰,谢晓雪.政府的市场增进功能与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J].金融研究,2008(11):171-180.[18]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32-37.[19]张璟,刘晓辉.政府干预、关系型贷款与干预陷阱[J].世界经济,2006(9):58-66.[20]周好文,李辉.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一一实证研究及理论释义[J].南开管理评论,2005(1):69-74.[21]周立.农村金融新政与金融排异[J].银行家,2008(5):98-99.[22]Berger,A.N.&Udell,G.F.,Smallbusinesscreditavailabilityandrelationshiplending:theimportanceofbankorganizationalstructure[J].TheEconomicJournal,2002(112):32-35.[23]Boot,A.W.A.,RelationshipBanking:WhatdoweKnow?[J].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2000(9):7-25.[24]Boyd,J.&Prescott,E.,FinancialIntermediaryCoalitions[J].JournalofEconomicTheory,1986(38):211-232.[25]Campbell,T.S.&Kracaw,W.A.,Informationproduction,MarketSignalingandtheTheory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J].JournalofFinancial,1980(35):863-882.[26]Carter,D.A.,McNulty,J.&Verbrugge,J.,DoSmallBankshaveanAdvantageinLending?AExaminationofRisk-AdjustedYieldsonBusinessLoansatLargeandSmallBank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04(25):233-252.[27]Day,G.S.,Thecapabilitiesofmarket-drivenorganizations[J].JournalofMarketing,1994(58):37-52.[28]Day,G.S.,Whatdoesitmeantobemarketdriven?[J].BusinessStrategyReview,1998(1):1-14.[29]DeYoung,R.,Hunter,W.,&Udell,G.,Thepast,present,andprobablefutureforcommunitybank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04(25):85-133.[30]DeYoung,R.&Rice,T.,Howdobanksmakemoney?Avarietyofbusinessstrategies[J].FederalReserveWorkingPapers.[31]Diamond,D.W.,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4(51):393-414.[32]Fama,E.F.,BankingintheTheoryofFina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0(6):39-58.[33]Gale,D.&Hellwig,M.,Incentive-CompatibleDebtContracts:TheOne-PeriodProblem[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5(4):647-663.[34]George,J.B.&CliffordW.S.,ATransactionCostApproachtotheTheory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J].JournalofFinance,1976(31):215-231.[35]Gup,B.E.,&Kolari,J.W.,CommercialBanking:TheManagementofRisk(3rded)[M].Hoboken,NJ:JohnWiley&Sons,2005.[36]Kohli,K.&Jaworski,B.J.Marketorientation:Theconstruct,researchpropositions,andmanagerialimplications[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1-18.[37]Leland,H.&Pyle,D.,InformationalAsymmetries,FinancialStructureandFinancialIntermediation[J].JournalofFinance,1977(32):737-748.[38]Rose,P.,MoneyandCapitalMarkets.(8thed)[M].Boston,MA:Irwin/McGraw-Hill,2003.[39]Scott,J.A.,Smallbusinessandthevalueofcommunityfinancialintuition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04(25):207-230.[40]Stiroh,K.J.,Docommunitybanksbenefitfrom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04(25):135-160.[41]Yeager,T.J.,Thedemiseofcommunitybanks?Localeconomicshocksarenottoblame[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4(28):2135-2153.入学以来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或拟发表的文章:国内:3篇;刊物名称:李宗华:《把命运紧紧攥在手中》,《广东佛教》2010年第4期。李宗华,柳松:《中国农户借贷行为:历史演进、内在规律与路径选择》,《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第10期。柳松,李宗华:《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来自广州的经验证据》,《城市问题》2011年第2期。国外:0篇;刊物名称:一、立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研究目的本文研究是基于嵌入视角的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研究主题包含三个核心概念——村镇银行、嵌入及关系型借贷,围绕着该主题概念及其联系并依据相关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本文试图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性质和效率,进而提出村镇银行发展关系型借贷的嵌入机制,从而为村镇银行嵌入农村社区更好地开展关系型借贷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而言,本文试图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深化关系型借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外关系型借贷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近年来关系型借贷理论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学者们从社会学、营销学、法学等角度对关系型借贷进行深入的探讨,而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对关系型借贷的本质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鉴于上述情况,本书将深化关系型借贷理论的认识,力争做出新的概括。二是在深化关系型借贷的同时,企图借鉴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学科交叉是学术研究的必然趋势。本文认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过于严格的经济假设有悖于社会现实。为此,本文打破传统的经济思维约束,借鉴新社会经济的成果,构建出嵌入式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从而将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研究置于一个农村社区的背景下来探讨。三是在嵌入视角下深入探讨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嵌入机制。在信息不透明和抵押缺失的农村信贷市场,村镇银行无法像传统商业一样依据财务报表、资信评估、抵押等硬信息作出信贷决策。而基于软信息的关系型借贷技术是村镇银行开展农村信贷业务不可多得的选择,而开展关系型借贷的核心是搜集和处理软信息。至于如何搜集这些软信息,关键在于村镇银行真正嵌入农村社区,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嵌入机制。(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面对严重的信息约束和抵押约束,农村金融中介的发展始终处于政策性失败和市场性失灵的双重困境之中(陈军、曹远征,2008)。进入21世纪,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存量改革变得举步维艰。针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困境,2004—2010年,中央已连续在七个一号文件中强调农村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决心,从2006年底试图从存量改革转变为增量改革,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中介寄予厚望。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中介,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新一轮制度变迁的标志(何广文、秦汉锋,2008),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轮农村金融增量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从避免低度社会化的新的理论视角,试图通过交易成本理论与社会嵌入理论的链接,构建一个基于软信息的以嵌入式交易成本为核心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人际关系、信任与村镇银行的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关系型借贷作为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既是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村镇银行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热点。因其在理论上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故本研究体现了理论前瞻性。2.实践意义。自2007年3月1日全国首个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开业以来,村镇银行一直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然而,村镇银行运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在政府方面,存在配套政策不到位、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并存等政策约束;在村镇银行自身,存在市场定位偏差、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等绩效约束;在社会方面,存在社会公信度欠缺、社会认可度低等社会约束;进而使得村镇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面临严峻挑战。本文的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选取目前村镇银行的现实约束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培育村镇银行竞争优势来破解村镇银行的现实约束。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运行效率,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加速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有着一定的实践价值。(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主流金融理论是建立在以完全金融市场假设为前提的阿罗—德布鲁的均衡模型基础之上的,投资人和借款人都能够很好地得到多样化选择和最佳的风险分担状态,因此金融中介的存在是多余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金融资产交易技术中的不可分性和非凸性,阿罗—德布鲁范式中理想的无摩擦的完全信息金融市场已不再存在,因而就需要金融中介参与金融交易(George&Clifford,1976;Fama,1980)。Leland&Pyle(1977),Diamond(1984),Gale&Hellwig(1985),Campbell&Kracaw(1980),Boyd&Prescott(1986)等经济学家强调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银行是金融中介的典型代表,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之一(Rose,1999),主要负责金融资源的配置(Madura,2006)。银行要高效并有利可图地进行金融配置,对自己的股东负责,同时其配置职能的有效性也受政府监控。银行作为金融中介这一角色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处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通常用来描述当多方参与交易时,每方拥有不同的信息集并以此用作决策基础的情况(Rose,2003)。在银行业中,信息不对称特别被定义为“在银行和借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等的情况”(Gup&Kolari,2005)。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放贷者由于事前逆向选择或事后借款者的道德风险而遭受的财产损失(Gup&Kolari,2005)。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已经造成了银行业的不同信息处理模式,特别是,信息可分为两类:“硬”信息和“软”信息。“硬”信息是明确的、可量化的,基于交易并且极易于进行大规模操作的数据;“软”信息是基于关系的,并不容易进行量化的信息(Cater,McNulty&Verbrugge,2004;DeYoung,Hunter&Udell,2004;DeYoung&Rice,2004;Scott,2004;Stiroh,2004)。银行业现有文献表明,软信息的采用通常是银行评估小企业信贷时最有效且最高效的策略(Boot,2000;Carteret.al.,2004;DeYounget.al.,2004;Yeager,2004)。而中小型银行比起大型银行,能够更好的处理软信息(Berger&Udell,2002;Carteret.al.,2004;DeYoung&Rice,2004;Scott,2004)而成为中小型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而,以软信息为核心的关系型借贷,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系型借贷日益兴起并呈蓬勃发展之势,其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研究中极富兴趣的一个领域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关系型借贷而言,交易型借贷通过客户完善的财务报表、有效的资产抵押品、权威的商业信用评级等硬信息来做出信贷决策,直接导致了饱受硬信息约束的中小客户面临严重的信贷配给(Stiglitz&Weiss,1981)并产生了巨大的信贷缺口(Berger&Udell,2002)。鉴于此,学术界集中研究了关系型借贷,并认为借贷双方建立并维持长期关系能方便监管、有助筛选以及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Boot,2000)。由此视之,关系型借贷成为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并购、监管放松与技术进步,交易型借贷和直接融资激增,关系型借贷开始面临挑战。这种变化所激发的学术兴趣又增加了大量有趣的理论探索和经验验证并进一步描绘出关系型借贷的发展动向。2、国内研究现状自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国内学者对村镇银行的试点运行进行了跟踪研究,可概括为:(1)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村镇银行的试点运行出现了诸如资金来源不足、网点少、业务单一、缺乏创新、支农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及信贷风险难以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郭素贞,2008;王曙光,2009;柳松、刘春桃,2009;程昆、吴倩,2009),其运行遭遇金融系统和农村经济的双重排异,其原因是未能内生于农村社区(周立,2008)。(2)培育竞争优势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在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中应尽快制定相关财税、货币及工商注册登记等政策,积极为它们的市场竞争提供法规和制度保障(王家传,2009)。政府应设计激励相容的制度,在存款保险、财政税收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接方面给以政策支持,使村镇银行能突破现有制度约束从而增强其支农意愿与绩效(王曙光,2009)。政府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参与市场形成是改革逻辑的一种内生需要,发挥着弥补市场不足和增进市场功能的正向作用(张杰,2008)。(3)培育竞争优势的切入点。一是黄祖辉等(2009)认为应针对农户信贷需求的特点来改进贷款产品和服务方式并挖掘农户潜在信贷需求才是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二是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2006)认为要利用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并推进它与正规金融合作来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三是温铁军、姜柏林(2007)认为社区金融必须由村社之中的农民作为主体形成治理结构。四是王爱俭(2005)认为社区银行必须实行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市场定位策略。国内关系型借贷的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系型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在一个银行业高度垄断的经济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成本和抵押难将会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李志赟,2002),而小银行在解决这些问题却独具优势(张捷,2002;陈晓红、黎璞,2003;吴洁,2006)。(2)关系型借贷中关系要素的实证研究。曹敏、何佳、潘启良(2003)根据广东省的外币贷款和人民币贷款数据,对金融中介及关系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银企关系越长,外币贷款利率越低。第二,人民币贷款的利率随着外资企业与更多的银行建立和保持合作关系而降低。周好文、李辉(2004)选取广州地区83家中小型企业做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银企关系越长,贷款利率越低,对总担保要求也减少了。(3)关系型借贷应用范围的拓展,是近年来的一大突破。张璟、刘晓辉(2006)通过构建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开创性的将政府干预引进到关系融资研究。而许友传、何晓光、杨继光(2008)将信息分享引入到关系型融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关系型借贷得以引入农村金融领域(潘军昌等,2008;陈燕玲、佘传奇,2008)。潘军昌、高名姿、陈东平(2008)指出“软信息”在我国民间金融活动中被广泛地使用,在“三农”缺乏“硬信息”的现实下,开发和利用“软信息”、重视和采用关系型借贷技术对于缓解“三农”融资难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陈燕玲、佘传奇(2008)指出适当利用“软信息”,将关系型融资的理念引入农村金融领域,并构建了一个农村资金体内循环的具体设计。从现有文献来看,村镇银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不够深入:一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日尚短,属于新生事物,这是客观上造成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尚少且不够深入的原因;二是因为中国的村镇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创新之一,其在机构特点以及发展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国内外相似机构的经验并不完全符合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借鉴这些机构的发展经验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目前的研究中并没有考虑村镇银行的这些特殊性;三是关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的研究并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即村镇银行面临发展困境的根源;四是关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策并没有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即如何培育村镇银行竞争优势。总而言之,现有村镇银行研究文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探索村镇银行竞争优势的培育机制。而事实上,以软信息为核心的关系型借贷是型塑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然而,现有的关系型借贷文献,还主要集中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些研究(潘军昌等,2008;陈燕玲、佘传奇,2008)意识到农村社区软信息在农村金融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对软信息来源及处理的理论剖析和实证检验。二、研究内容(说明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独创及新颖之处,重点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研究成果):(一)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其核心是在嵌入视角下如何解释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本质及效率。以此为前提,本文重点研究了三个问题:一是发端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人际关系、信任等要素能否应用了中国农村社区背景之下的中国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二是在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如何开展关系型借贷?三是国际中小银行在关系型借贷的开发和设计上取得良好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否为中国村镇银行所借鉴?不过,在研究过程和和结构安排上,本文却是倒着来的,以免造成后面的行文的不必要麻烦。首先,本文在导论部分分析研究背景,进而提炼出研究问题,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的任务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性回顾,评析现在研究的进展及不足之处,为后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章引入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建立起本文的研究框架,即嵌入式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接下来第四章就运用这个理论框架,结合中国情境,把村镇银行置于农村社区的背景下,真实地分析了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性质和效率,而通过本章的分析及研究,发现:(1)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性质可以通过嵌入式交易成本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植根于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及其互动,致使信任的形成,而信任有利于降低嵌入式交易成本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以嵌入式交易成本为视角,构建关联博弈模型,发现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有效率的;(3)通过上述两个结论,进一步发现在村镇银行实际上还未能有效地嵌入农村社区,因此培育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优良机制成为重中之重。而沿袭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五章从嵌入方式与嵌入激励两方面深入探讨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培育机制。在第六章,我们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本文的理论推导及核心结论。国外关系型借贷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着实对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开展有着借鉴意义,是为构成了本文的第七章。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旨在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推导本文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二)文章提纲1导论1.1研究背景1.2问题提出1.3研究目的与意义1.3.1研究目的1.3.2研究意义1.4概念界定1.4.1关系型借贷与交易型借贷1.4.2信任与信誉1.4.3中国式人际关系与西方式人际关系1.4.4交易成本与嵌入式交易成本1.4.5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1.5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安排1.5.1研究方法1.5.2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2文献回顾与评述2.1关系型借贷研究评述2.1.1国外关系型借贷研究评述2.1.2国内关系型借贷研究评述2.2村镇银行的研究动态2.3简要评价3交易成本与社会嵌入理论:嵌入式交易成本理论框架的提出3.1机会主义、信任与交易成本理论3.2社会嵌入理论3.3交易成本与社会嵌入理论的交融:嵌入式交易成本的提出4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性质及效率:基于嵌入式交易成本的解释4.1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性质4.1.1中国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与信任4.1.2中国农村社区的信任与嵌入式交易成本4.1.3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生存原则4.2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效率4.2.1新分析视角:嵌入式交易成本4.2.2模型分析:基于关联博弈的分析方法4.2.3小结4.3结论5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培育机制:基于嵌入方式与嵌入激励的讨论5.1嵌入方式5.1.1结构嵌入5.1.2关系嵌入5.1.3文化嵌入5.1.4制度嵌入5.2嵌入激励5.2.1外部制度安排5.2.2内部激励设计5.3结论6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一个案例研究7其他国家中小银行关系型借贷的实践及经验借鉴7.1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型借贷7.2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关系型借贷7.3小结8结论与展望8.1结论8.2政策建议8.3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三)创新及新颖之处1、运用关系型借贷理论对村镇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加以实证检验。2、把社会嵌入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构建出的嵌入式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四)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1、发端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人际关系、信任等要素能否应用了中国农村社区背景之下的中国村镇银行的关系型借贷?2、在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如何开展关系型借贷?3、国际中小银行在关系型借贷的开发和设计上取得良好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否为中国村镇银行所借鉴?(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人际关系、信任与嵌入式交易成本:新型农村金融中介发展的症结与化解》发表论文:《关系型借贷的最新研究进展》学位论文:《嵌入视角下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研究》三、研究方案设计(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一)研究方法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界定本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而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金融中介学、信息理论和关系型借贷理论等多学科理论,构建村镇银行关系型借贷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在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数理模型推演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还使用了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事实上,仅从标题来看,本文就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以期得到一个更为丰富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总体上,本研究在深入客观进行调研和进行系统文献回顾与借鉴的基础上,努力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知识创造和认知过程,按应用经济学从理论—实证—对策的一般程序展开研究。(二)技术路线机制与模式构建机制与模式构建如何嵌入农村社区经济绩效核心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嵌入激励嵌入方式嵌入农村对策研究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献述评建立理论框架1人际关系2信任3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分析现实状况11数理模型推演2国际经验验证3国内典型个案感性认识实证研究分析研究背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确立研究目标研究设计研究计划图1.1本文技术路线图(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1、由于村镇银行建立时间尚短,因此,数据的可得性较难得到保证;2、由于不同地区的特殊性,设计问卷的时候可能存在一些偏误。解决方法:1、拓展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