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评价概述
1安全评价概述1.1安全评价的相关术语1.2安全评价的沿革1.3安全评价定义与分类1.4安全评价内容与过程1.5安全评价目的、意义和原则1.6安全评价原理21.1安全评价的相关术语1.1.1安全与危险1.1.2事故与其特征1.1.3风险与风险率1.1.4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1.1.5系统与系统安全1.1.6安全控制系统1.1.7安全系统工程1.1.8安全决策1.1.9安全管理1.1.10安全管理决策层次1.1.11安全科学与技术31.1.1安全与危险4“安”字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全、安适、稳定等,可谓无危则安;“全”字指完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无残缺等,可谓无损则全。安全——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完整”,而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受伤”或“完整”,在拉丁文中有“卫生”(Salws)之意。5更进一步从安全的科学层面考虑,得到安全的定义如下:(1)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2)安全是指在外界条件下使人处于健康状况,或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率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3)安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即指某一子系统或系统保持完整的一种状态。(4)安全是一种理念,即人与物将不会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理想状态,或者是一种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的物态。(5)安全指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总之,安全是指不会发生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状态。6危险是指易于受到损害或伤害的一种状态。系统危险性由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决定,危险因素与危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安全的实质——就是防止事故,消除导致死亡、伤害、急性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发生的条件。因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分析,并采取综合方法消除危险,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危险和安全是一对互为存在前提的术语。1.1.2事故与其特征7事故是由危险因素导致的,导致人员死亡、伤害、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属于事故。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事故,也可能并未造成任何损失。对于没有造成职业病、死亡、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称之为“未遂事件”或“未遂过失”或“近事故”(nearmisses)。因此,事件包括事故事件和未遂事件。8事故特征表现为:事故的因果性——是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根据的两种现象的关联性。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事故的偶然性——灾害和伤亡事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它的发生包含着偶然因素,是一种随机事件。事故的潜在性——在时间的推移中,事故发生于突然之间,是违反人的意愿的。人的全部活动和产业劳动,在其所经过的时间内,不安全隐患是潜在的,条件成熟就会显现为事故,事故决不会脱离时间而存在。事故的预防性——生产中的灾害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前提是预测。1.1.3风险与风险率9事故次数事故损失事故损失
风险率=—————×—————=——————
单位时间事故次数单位时间由于概率值难于取得,常用事故频率代替事故概率,这时上式可表示为: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风险大小可以用风险率(R)来衡量。风险率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P)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S)的乘积:R=P∙S单位时间可以是系统的运行周期,也可以是一年或几年;事故损失可以表示为死亡人数、损失工作日数或经济损失等;风险率是两者之商,可以定量表示为百万工时事故死亡率、百万工时总事故率等,对于财产损失可以表示为千人经济损失率等。1.1.4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10危险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品;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品意外释放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失误、物的故障和环境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11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危险物质是指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危险的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例如:易燃易爆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质。单元是指——一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属于同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是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为重大危险源。12重大危险源分为两种: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是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的中间储罐储存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储存区重大危险源——储存区是指由专用于储存危险物质的储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单物质的临界量可直接查表;多种物质用加权值计算,即:式中:——第i种物质储有量;——第i种物质临界量。13GB18218-2009与GB18218-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
——不适用范围增加了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对部分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
——对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进行了修订;
——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之间临界量的区别。GB18218-2009代替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installationsfordangerouschemicals)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1.1.5系统与系统安全14对生产系统而言,系统的构成包括:人员、物资、设备、资金、任务指标和信息等要素。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5(1)整体性系统是由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元件或子系统)所组成,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系统。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组合之后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换句话说,即使每个要素并不都很完善,但它们可以综合、统一成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是良好的,但构成整体后并不具备某种良好的功能,也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系统。一般来讲,系统应具有如下四个属性:(2)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例如,对于电子计算机系统来说,各种运算、存储、控制、输入输出装置等各个硬件和操作系统、程序等软件都是要素或子系统,他们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计算机系统。(3)目的性所有系统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能称之为系统。不仅如此,设计、制造和使用系统,最后都是希望完成特定的功能,而且要达到最佳效果。(4)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且在研究系统的时候,必须重视环境对系统的作用。16因此——在生产中为了确保系统安全,需要按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类危险和危害,提出应采取的解决方案和途径。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定性或定量表征其危险性,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化,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可接受安全程度。1.1.6安全控制系统17安全控制系统是由各种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安全因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安全特征和功能的全体。主要包括:安全物质——如工具设备、能源、危险物质、人员、组织机构、环境等;安全信息——如政策、法规、指令、情报、资料、数据和各种信息等。18系统的不安全状态是系统内在结构、系统输入、环境干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系统的可控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不可能通过改变外部输入来改变系统的可控性,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保证系统的安全可控性;在系统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可将系统控制在安全状态;从控制论的角度分析系统安全问题可以认识到:安全控制系统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人既是控制的施加者,又是安全保护的主要对象。19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安全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安全控制系统具有一般技术系统的全部特征。(2)安全控制系统是其他生产、社会、经济系统的保障系统。(3)安全控制系统中包含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的目的性和人的控制作用时刻都会影响安全控制系统的运行。(4)安全控制系统受到的随机干扰非常显著,因而研究更加复杂。1.1.7安全系统工程20安全系统工程领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和消除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最终实现在功能、时间、成本等规定的条件下,系统中人员和设备所受的伤害和损失最小。安全系统工程是以预测和预防事故为中心,以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系统风险为重点,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危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其中:危险识别是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础。1.1.8安全决策21这些教训迫使领导者必须审时度势、统观全局抓住时机作山决断,要做到这点单凭个人经验是不行的,必须要:以充足的信息和科学的管理知识为基础,掌握和运用科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制订出最佳方案,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长期以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缺乏决策的咨询、评价和有效的检查及反馈系统,致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行为,造成惨痛的事故。22决策——简而言之就是决定对策,也就是根据既定的目标和要求,从多个可能的方案中,分别进行科学的推理、论证和判断,并从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安全决策——就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特定安全问题,遵照安全标准和安全操作要求,对系统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运用预测技术手段,对系统未来事故变化规律做出合理判断,并对提出的多种合理的安全措施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判断,从中选定最优方案予以实施的过程。在这三个阶段中,若处理正确,便可以避免事故和损失;否则,将会造成事故和损失。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按照人的认知顺序,决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认识阶段反应阶段人对危险的23在安全管理决策中,由于决策目标的性质、决策的层次、要求和决策的目的不同,所以决策的类型也不同。例如:全局性安全决策——主要解决包括安全方针、政策、体制、监督监察安全管理体系、法规和推进安全事业发展等方面重大问题的决策;企业安全管理决策——主要是为健全、改善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方面的决策;工程项目安全决策——是具体工程项目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同时,对安全设施和措施所进行的安全论证、审核与分析评价方面的决策。事故预防决策——是为防止不稳定因素转化为事故而采取的保障安全的决策;事故处理决策——是事故发生后,在进行调查、分析、处理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及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决策。1.1.9安全管理24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另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励人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因而管理的基础是:人的意识、价值观、认知、信念等。安全是一门管理艺术。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围绕预防事故这个中心课题:变纵向为横向综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安全状况指标化;推行事前预测;推行反馈原则进行安全评价。安全管理问题——既有人对物的管理,又有人对人的管理,还包括人、机、环境三者的多元复杂的矛盾问题。25安全管理信息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和流通,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得到迅速推广。安全管理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法律建设、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宣传手段等。现代安全管理应是系统的安全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其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1.1.10安全管理决策层次26例如:从计划建厂到关闭,一个企业的生存周期一般可分为设计、建造、试产、生产、维护和改造、解体和拆毁六个阶段。在生存周期每一阶段的安全决策,不仅影响本阶段,也对其他阶段产生影响。因为安全问题及其决策的特点两者在企业建设生存期间内变化很大,因此安全决策的方法是很复杂的。在设计、建造和试产阶段——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选择、研制和实现安全标准以及所决定的安全指标。在生产、维护和拆毁阶段——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尽可能改善安全的水准。27(1)执行层在此层工人的行动直接影响工作场所危害物的存在及其控制。这一层次牵涉到对危害物的识别以及对危害物的消除、减少和控制方法的选择和执行。该层的自由度是很有限的,因此,反馈和纠正回路主要在于纠正偏差以及把实践和标准加以比较。一旦原有标准不再适合,要在下一高层的决策中做出反应。安全决策在组织层次上也有着根本的差别,可将单位内有关安全管理的决策区分为三个主要层次。(2)计划、组织和处理层此层次要酝酿和形成那些在执行层次中实行的、针对所有安全危害物的行动。计划和组织层次制订的责任、处理方法和报告途径等都应在安全手册中描述。这一层次的工作包括:把抽象的原则变成具体的任务分工和实施,它相当于许多质量系统的改进回路。(3)构建和管理层这一层次主要涉及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当组织认为目前的计划和在组织水平上的基本方法能达到可接受的业绩时,则启动这一层次的工作。这一层次批评性地监督安全管理系统,并以此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持续进行改善或维持。这三个层次是三种不同反馈的抽象物,它不是按车间、基层管理和上层管理这种等级制来进行的,在每一层次的活动都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行。分配任务的方式途径反应了不同企业各自的文化和工作方法。1.1.11安全科学与技术28安全是一门科学,安全科学是研究系统安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研究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机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危险,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保障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自身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术体系。29安全是一门技术——生产、生活和生存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全或危险的因素,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会造成生产、生活和生存被动或发生各种事故。为了预防或消除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因素和各类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这些措施的综合称为安全技术。安全可称为技术——在于要消除各个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技术的层面去实施或考虑,或者说是以技术为主,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劳动保护的目的。30安全科学——着重于安全的规律,发现、探索、认识其本质,从而掌握好安全,使之为人类服务;。因此——安全技术丰富了安全科学,安全科学又指导和推动了安全技术的发展。安全科学与技术可从自然辩证法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说明:安全技术——更侧重于安全的应用,研究事故致因因素,从而转危为安。1.2安全评价的沿革1.2.1安全评价的起源1.2.2评价技术的发展1.2.3安全评价的立法1.2.4我国安全评价的回顾1.2.5安全评价的成果311.2.1安全评价的起源32安全评价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的潜在危险进行预先的识别、分析和评价,为制定基本防灾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安全评价在欧美各国被称为“风险评估”或“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在日本,为了顺应人们的心理,改称为“安全评价”。或许是受日本的影响,在我国多称之为“安全评价”。33安全评价最先是由保险业发展起来的,时间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保险公司为客户承担各种风险,要按照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就带来一个衡量风险程度的问题,这个衡量风险程度的过程就是当时美国保险协会所从事的风险评价。现在——世界各国各行业所从事的安全评价几乎都沿用风险评价这一术语,唯中国、日本改用安全评价。1.2.2评价技术的发展3420世纪60年代,安全评价技术随着美国军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62年4月美国公布了第一个有关系统安全的说明书《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以此对与民兵式导弹计划有关的承包商提出了系统安全的要求,这是系统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HMIL-STO-822》,对完成系统在安全方面的目标、计划和手段,包括设计、措施和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程序,此项标准于1977年被修订为MIL-STO-822A;1984年又被修订为MI-STO-822B,该标准对系统整个寿命周期中的安全要求、安全工作项目都作了具体规定。MIL-STO-822系统安全标准从一开始实施,就对世界安全和防火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迅速为日本、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引进使用。35国外在安全评价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安全评价方法。1964年美国道(DOW)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首先开发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对化工装置进行安全评价;由于该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因此在世界工业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引起各国的广泛研究、探讨,推动了评价方法的发展。该法已修订6次,1993年已发展到第七版,它是以单元重要危险物质在标准状态下发生火灾、爆炸而释放出危险性潜在能量的可能性大小为基础,同时考虑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计算单元火灾爆炸指数,确定危险等级,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使危险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36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某些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1976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安全评价六阶段法”,该方法采用了一整套系统安全工程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使化工厂的安全性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此后,系统安全工程方法陆续推广到航空、航天、核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新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当今安全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2.3安全评价的立法37由于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安全评价已在现代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安全评价作为工业过程、系统设计、工厂设计和选址以及应急计划和事故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一些国家还通过立法规定,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美国对重要工程项目的竣工、投产都要求进行安全评价;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定由劳动基准监督署对建设项目实行事先审查和发放许可证制度,日本劳动省规定化工厂必须作综合的安全性评价;英国规定新建企业凡没有进行安全评价的都不许开工。38由于安全评价在减少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方面取得巨大效益,许多国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都愿意投入巨资进行安全评价。美国、加拿大等国就有多家专门从事安全评价的“咨询公司”,雇佣了3000多名专业风险评价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法律的要求从事着相关风险评价工作。国际劳工组织(ILO)分别于1988公布了《重大事故控制指南》、1990年公布了《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实用规程》、1992年公布了《工作中安全使用危险化学品实用规程》。欧洲共同体1982年颁布《关于工业活动中重大危险源的指令》,欧共体成员国陆续制定了相关法律。2002年欧共体未来化学品白皮书中,明确将危险化学品的等级注册及风险评价作为强制性指令。1.2.4我国安全评价的回顾39通过翻译、消化、吸收国外安全检查表和安全分析方法,我国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有关企业开始应用简单的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事件树分析(ET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作业环境危险评价方法(LEC)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评价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一期间的主要特点是安全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系统局部的安全问题。401987年首先提出对整个企业系统进行安全评价,以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着手制定相关标准。1984年以后,我国开始研究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在小范围内进行安全系统评价尝试。随后,许多企业和一些产业部门开始着手安全评价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在,以安全检查表为依据进行企业安全评价已经比较成熟。1988年1月1日原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颁布了第一个部颁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1997年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修订版,标志着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已经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推动和促进安全评价方法在我国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和应用,1986年原国家劳动部分别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机械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科研项目。41由原化工部劳动保护研究所提出的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方法,是在吸收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物质指数、物量指数和工艺参数、设备系数、厂房系数、安全系数、环境系数等,得出工厂的固有危险指数,进行固有危险性分级,用工厂安全管理的等级修正工厂固有危险等级后,得出工厂的危险等级。我国有关部门还颁布了:《石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综合评价办法》《电子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评价标准》《航空航天工业工厂安全评价规程》《兵器工业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医药工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评价通则》42在借鉴国外安全性分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实践。原劳动部第10号令、第11号令和部颁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导则》(LD/T106-1998)等法规和标准对进行预评价承担单位的资质、预评价程序、预评价大纲和报告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规范和促进了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开展。1996年10月原劳动部颁发了第3号令,规定六类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项目必须实施“三同时”,同时还规定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432002年1月9日国务院第344号令发布了《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在规定了对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管理和监督办法等的同时,提出了:“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的要求。2011年3月2日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自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2002年国务院344浩令同时废止。本条例22条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提出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安全生产条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方案。44自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后,国务院将安全评价列为当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的15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之一,为促进安全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前几年安全评价机构发展工作的基础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研究制定了系列配套措施,进—步规范了安全评价机构的发展,为推进安全生产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迫切需求。452003年3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陆续发布了各类安全评价导则:《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煤矿安全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评价导则》《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企业生产条件评价导则(试行)》并且对安全评价单位资质重新进行了审核登记,对全国安全评价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定,提高了安全评价人员素质,为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和质量保证。462004年10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13号令),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安全评价的技术规范:《关于贯彻实施(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管理规则》《安全评价人员相关基础专业对照表》《安全评价人员考试管理办法》《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登记管理规则》《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登记管理规则》《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编写指南》《关于开展安全评价人员继续教育的通知》《关于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活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472007年1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又对《安全评价通则》及相关的各类评价导则进行了修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颁布。总的来说,我国安全评价工作开展较晚,无论是安全评价方法,还是安全评价基础数据,与一些工业化国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因为还没有建立系统的风险标准,在欧洲、美国等地区普遍采用量化的定量风险评价法时候,我国由于没有基础数据库还很少采用。我国目前的安全评价还停留在对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查找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的阶段。48我国安全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曲折过程,安全评价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展开,安全评价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加强劳动保护、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将安全评价体系作为安全生产六大技术支撑体系之一,安全评价体系为保障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起着巨大的作用。1.2.5安全评价的成果49安全评价的系统、预测和定量的特点从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它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对传统安全管理体制的冲击,促进了现代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它对现有安全技术的成效做出评判并提出新的安全对策,促进了安全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的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相比,其特点如下。50(1)确立了系统安全的观点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日趋复杂和连续化生产的实现,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研究每一个子系统。另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接点”往往会被忽略而引发事故,因而“接点”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安全评价是以整个系统安全为目标的,因此不能孤立地对子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而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才能寻求到最佳的、有效的防灾途径。(2)开发了事故预测技术传统的安全管理颇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即从已经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训,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事故的代价太大,必须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安全评价的目的是预先发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于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这些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3)对安全作定量描述安全评价对安全作定量化分析,把安全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数量指标,从而为安全管理、事故预测和选择最优化方案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从某种意认上说,安全评价是一种创新,但它毕竟是从传统的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安全管理的宝贵经验和从过去事故中汲取的教训对于安全评价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安全评价的上述特点,使它在杜绝、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及事故原因分析诸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安全评价已越来越多地列入各国法规、标准以及国际化组织有关规范的条款中。这表明安全评价已正式确立了它在生产中的地位。1.2.6安全评价的作用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必须从预防事故这一根本目的出发,预先或超前对系统在计划、设计、施工、验收、投产和运行等各阶段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防止和减少在安全上的欠债和加强安全的投入。安全评价从预防事故的观点出发,对系统可能产生的损失和伤害进行预测和评价,采取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系统安全的总目标。51因此——安全评价是一门控制系统总损失的技术。评价过程——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体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从经验到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评价的作用52(1)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测预防,使企业安全工作更加科学化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安全管理,基本上采用传统管理方法,主要是凭经验管理,即以事故发生后再处理的“事后过程”为主,因而难以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系统地辨识危险性及其变化情况,科学地分析企业的安全状况,及时掌握安全工作的信息,全面地评价企业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现状,衡量企业是否达到规定的安全指标,使企业领导能够做出正确的安全决策。此外,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安全系统评价可以促使企业建立动态的安全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安全保障系统的自我调节机能。(2)变纵向单一管理为全面系统管理,使企业安全工作更加系统化以往的安全管理基本上是以企业安全部门和各车间、班组专(兼)职安全人员组成的纵向单一(如安技科)管理体制。这样的体制难以实现全面安全,被管理者往往不能和安全人员密切配合,大多处于被动状态,造成安全部门管理安全的孤立局面。安全评价的实施,不仅评价安技部门,而且要全面评价企业各个单位及每一个人应负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这样,就使企业所有部门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变被管理者为主动执行者和管理者,而安全部门仅对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是否尽职尽责进行监督检查,使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落实机制配套实施和运行。管理范围也可以从单纯生产安全扩大到企业各系统的人、机、料、法、环等各因素、各环节的安全。这样,就可以使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3)变盲目管理为目标管理,使企业安全工作逐步标准化以往的安全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安全人员仅凭自己的经验、主观意志和思想觉悟办事。往往是不出事故就认为安全工作出色,出了事故就惊慌失措、对安全工作全盘否定,缺乏衡量企业安全的客观指标和标准。通过按评价标准进行安全评价,使安技干部和全体职工明确各项工作的规范要求,达到什么地步就可称安全,以及采取什么手段可以达到指标。有了标准,就可以使安全工作有明确的追求目标,从而使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标准轨道。(4)为安全决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要改变企业的安全状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这就涉及安全投资的问题。对所有安全工程项目,不仅要考虑改善工作条件,保护职工健康与安全,也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安全工作也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要认真对待安全投资的经济性和合理性问题。安全评价不仅系统地确认危险性,还要进一步考虑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和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而计算单位时间事故造成的损失,即风险。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的负效益的大小,以便合理地选择控制事故的措施,措施投资的多少,使投资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平衡,正确选择技术路线和工艺路线,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系统达到社会认可的安全指标。1.2.7安全评价限制因素53安全评价的结果与下列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评价人员对被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认识程度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评价人员的能力54(1)法律意识淡薄安全评价是法律规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对企业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寻求最佳对策措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被评价的单位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和法律责任;作为实施评价工作的中介机构,只想抓住机遇,扩大经济收入,对技术开发和研究不予关注,对评价过程和结果采取简单化处理,甚至有时严重失实。另外,在安全评价过程中不能缺少必要的监管,这也是法律赋予职责,如此才能保证安全评价工作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因此,要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安全评价,认真进行安全评价,利用现代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找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危险,通过相关的定性、定量的分析,辨识出其危险的严重程度,并以此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从而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因此,安全评价存在的限制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2)评价技术匮乏安全评价从技术角度来讲,既缺少技术规范方面的保障支持,更缺少实用技术方面的支撑。在技术方面主要表现在:伤亡事故的分类汇总和相关条件的综合统计;安全基础信息的收集、建库和共享;危险辨识和评价技术方法。安全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评价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适用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方法是利用发生过的事件的概率和危害程度来对评价对象作出推断,而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往往是高风险事件,高风险事件通常发生概率很小,概率值误差很大,如果利用高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来预测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可能得出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在利用定量评价方法计算风险程度时,如果选取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事故的严重程度的基准不准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有高达数倍的不准确性。另外,安全评价方法的误用也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结果,安全评价技术的研发是保障安全评价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3)评价人员的素质和经验安全评价结论具有高度主观的性质,评价结果与假设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评价人员使用相同的资料来评价同一个对象,可能会由于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只有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安全评价人员,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安全评价方法,辅以丰富的经验,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由于许多事故在评价前并未发生过,安全评价采用定性方法来确定潜在事故的危险性,依靠评价人员个人或集体的智慧来判断可能导致事故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与评价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经验相关。深入进行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单元划分、指标确定、辨识和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及实用性软件开发等,逐步消除安全评价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安全评价的质量,以保证安全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1.3安全评价定义与分类1.3.1安全评价定义1.3.2安全评价分类551.3.1安全评价定义56安全评价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安全评价也称为风险评价,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7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目前国内安全评价和国外的略有不同,国内尚未建立风险的判别标准,也缺乏事故发生概率等数据库的支持,量化的QRA(QualityandReliabilityAssurance)计算目前尚无法进行。安全评价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危险性评价或风险评价。它是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按照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预先的识别、分析和评价,确认系统存在的危险性,并根据其形成事故的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系统安全的全过程。58安全评价应贯穿于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任何生产系统,在其寿命周期内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区别只在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可能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因为在制造、试验、安装、生产和维修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危险性。为了抑制危险性,使其不发展为事故,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对它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规律,也就是要充分揭示系统存在的所有危险性,及其形成事故的可能性和发生事故的损失大小,从而衡量系统客观存在的风险大小。据此确定是否需要改进技术路线和防范措施,变更后危险性将得到怎样的抑制和消除,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以及系统是否最终达到了社会所公认的安全指标。因此,安全评价更多的是以政府和管理者提供安全防范措施为主。1.3.2安全评价分类59安全评价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和目的,有着不同的分类。(1)按评价对象演变的过程、阶段分类1)预先评价预先评价是系统计划或设计系统的一个重点。因为通过评价和预测所获得的信息,可在事前评价阶段加以修正,系统安全性(特别是系统的固有安全性能)和投资效益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段。2)中间评价中间评价是在系统研制途中,用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变更目标和为及时采取对策而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3)运行评价当系统开发完成投入使用时,便可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价。评价的要点应抓住安全性的评价、安全技术的评价、安全经济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该评价是在定量地掌握已经达到目的安全水平的同时,确认目标以外的安全效果的方法。4)跟踪评价某个项目完成以后,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经过多年安全性调查和评价它对以后的安全工作有什么贡献以及所涉及的效果,这种评价也可以称之为“追加评价”。60(2)按工业安全管理内容分类1)工厂设计的安全性评审对新建工厂和应用新技术的不安全因素,通过评审,消灭在计划、设计阶段。一些国家已将它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原劳动部令(1996)第3号《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中,正式提出评审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2)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结构的效能,事故伤亡率、损失率,投资效益等。3)生产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评价对机器设备、装置和部件的故障和人机系统设计、应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进行安全、可靠性评价的方法。4)行为的安全性评价对人的不安全心理状态的发现和人体操作的可靠度,可以通过行为测定来评价其安全性。5)作业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作业环境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影响和工厂排放物对作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6)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危险性评价评价化学物质在生产、运输、贮存中存在的物理化学危险性,或已发生的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问题。61(3)按照研究目的,特定的安全领域分类1)安全技术评价是指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应用所产生的正负效果。例如对新装置、新产品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涉及事故损失率、安全投资效益影响企业经济结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问题。2)社会评价对由于职业安全与卫生有关的生产安全、生活安全、产品安全等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的评价。例如对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62(4)按评价方法的特征分类1)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依靠人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依靠历史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方法构造模型进行评价的方法。3)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指两种及以上方法的组合运用。这种综合常表现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综合,有时是两种以上定量评价方法的综合。由于各评价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特点,综合评价兼有多种方法的长处,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可靠和精确的评价结果。63(5)按照收集数据、信息来源及其推理方法分类1)专家评分法以安全评价专家(或安全专家)为索取数据、信息的对象,运用专家的丰富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考虑评价对象及客观条件,采用直观或推断方法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可以用定性或半定量的直观信息来判断系统的安全程度。专家评分法,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专家小组的,后者可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评分更为公正。实际上国外的专业评价机构,例如“安全评价咨询公司”和“安全评价研究”都是安全专家云集之处,国内各产业部(总公司)任命的安全评价诊断师也都称得上安全专家。由他们进行咨询和评价的信息及结果都属安全专家判断评分形式。有的地方确定加权系数采用了专家经验评分法。2)参照类别法利用系统安全评价成功(有效)的经验或安全情况类似(相似)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分类,可以判定有大量的评价项目及其数据是可参照、可类比、可移用的。在评价中利用某些可信、有效的数据和方法,为安全评价服务。3)模糊数学(FuzzySet)定量分析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的理论,以精确性对模糊性的一种逼近;应用模糊聚类和相似优先比、模糊综合评价、模糊语言和模糊控制、模式识别的模糊技术、模糊决策等方法,对系统安全、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系统、行业、企业的安全状态进行定量评价。我国已经研制出作为危险等级评定的模糊系统方法软件系统,为安全评价开拓了新的领域。4)灰色安全评价法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大量已知信息(白色系统)、不少未知信息和非确知信息(黑色系统)混合组成灰色的系统,在安全管理中,通常都在信息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安全评价与决策也都在信息部分已知、部分未知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把系统安全(或系统事故)看为灰色系统,利用建模和关联分析,使灰色系统“白化”,进行评价、预测和决策。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判断安全评价各指标(要素)的权重系数就是应用一例。64(6)按评价性质分类1)系统固有危险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评价系统固有危险性的大小。所谓固有危险性,是指由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建设)、安装等原始因素决定的危险性,即系统投入运行前所存在的危险性(也可谓人为先天性的危害性)。这种危险一般与系统投入运行前的科技水平,主管部门的经济状况和领导决策有关。对固有危险性评价主要考虑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和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根据固有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以对系统危险性划分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考虑应采取的不同对策,以达到社会认可的安全指标。2)系统安全管理状况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从管理角度来评价系统的安全状况。所谓安全管理,是指技术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行政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管理等。通过这种广义管理,使系统安全性达到规定的要求,使固有危险性得到控制。这种评价方法一般采用以安全检查表为依据的加权平均计值法,或直接赋值法,它是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性评价所采用的方法。通过系统安全管理状况评价,可以确定系统固有危险性的受控程度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从而确定系统安全程度高低。3)系统现实危险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评价通过系统安全管理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系统固有危险性的大小,也就是对系统目前实际存在的暂不能被控制的危险性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确定各有关部门应该掌握的各类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和动态安全信息,以便重点加强控制,同时也为监察、监督、管理、保险等部门开展工作提供重要依据。65(7)按评价的规模或范围分类1)地区性风险评价如英国坎威岛风险评价,企业风险评价,装置、设备风险评价;2)行业(产业)评价如航空航天、核工业、机械、化工、冶金、铁路、石油化工等安全评价。
3)静、动态安全评价如铁路或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的风险评价。66(8)根据工程、系统生命周期分类1)安全预评价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预评价实际上就是在项目建设前应用安全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工程、项目)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预测性评价。经过安全预评价形成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将作为项目报批的文件之一,同时也是项目最终设计的重要依据文件之一。2)安全验收评价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日竣工验收之前、试生产运行正常之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验收评价是运用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成试生产正常运行后,在正式投产前进行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它通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判断系统在安全上的符合性和配套安全设施的有效性,从而做出评价结论并提出补救或补偿措施,以促进项目实现系统安全。安全验收评价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最终形成的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将作为建设单位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建设项目安全验收审批的依据。3)安全现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是针对系统、工程的(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这种对在用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状况进行的全面综合安全评价,是根据政府有关法规的规定或是根据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的管理要求进行的。1.4安全评价内容与过程671.4.1安全评价基本内容1.4.2安全评价主要过程1.4.1安全评价基本内容68危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理想的安全评价包括三部分:69危险辨识主要包括:危险辨识是指——利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系统及其各要素所固有的安全隐患,揭示系统内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通过一定的手段测定、分析和判明危险,包括:固有的和潜在的危险,可能出现的新危险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生成的危险,并且对系统中已查明的危险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为评价提供数量依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事故发生可能性分析事故后果严重性分析70风险评价是指——利用现代的安全评价方法,根据危险辨识的结果,建立安全评价体系(指标),选择正确的安全评价方法,对系统进行风险状态的评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安全技术领域——由以往主要研究处理那些已经发生和必然发生的事件(被动模式),发展为主要研究处理那些还没有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主动模式),并把这种可能性具体化为一个数量指标,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划分危险等级。71通常来讲,制定技术、管理方面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并进行对策措施的效果预测和必要的检验,综合比较和评价,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对系统的安全程度进行重新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相应的社会所接受的安全水平。风险控制是指——对评价结果得到的危险提出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并同既定的安全指标或目标相比较,判明所具有的安全水平,直到达到社会所允许的危险水平或规定的安全水平为止。所以——安全评价通过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指导人们预先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系统的危险性。72安全评价是一个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系统、工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害因素,评价其危险程度,以及提出控制措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括:危险控制措施制定和检验在实际的安全评价过程中,这些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于整个评价工作中。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目的目的目的在于识别危险来源在于确定和衡量来自危险源的危险性、危险程度;是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以及评价采取控制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危险性是否可以被接受。1.4.2安全评价主要过程73安全评价主要过程一般包括: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划分评价单元现场安全调查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评审74安全评价准备危险识别现场勘查、资料收集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因素、事故机理危险有害性分析、识别危险源识别事故安全对策措施结论及建议编制报告评价方法的选择单元划分危险分级安全对策措施应急预案的建立做出评价结论定性、定量评价定性、定量评价现场安全调查对照相关标准对系统进行调查图1-1安全评价一般过程75(1)前期准备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必要时可进行系统或工程实际情况的现场调查,初步了解和熟悉系统或工程所处的实际状况,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行业数据资料。(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根据系统或工程的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周边环境及气候条件等特点,识别和分析系统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3)评价单元划分在系统或工程相当复杂的情况下,为了安全评价的需要,可以按安全系统工艺特点、生产场所、危险与有害因素类别等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应该是整个系统或工程的有限分割,并应相对独立,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危险度评价,且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4)现场安全调查针对系统或工程的特点,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采用安全检查表或其他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对系统或工程(选择的类比工程)的各生产系统及其工艺、场所和设施、设备等进行安全调查。通过现场安全调查应明确: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模式等是否适合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机构及其人员配置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工艺、设施和设备等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要求;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等等。(5)定性、定量评价在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给出引起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影响因素及其危险度,为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6)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根据现场安全检查和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对那些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或不合适的行为、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工艺、场所、设施和设备等,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及建议;对那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或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7)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简要地列出对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指出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明确重要的安全对策措施。(8)编制安全评价报告依据安全评价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是安全评价过程的记录,应将安全评价对象、安全评价过程、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获得的安全评价结果、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等写入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应满足下列要求:真实描述安全评价的过程;能够反映出参加安全评价的安全评价机构和其他单位、参加安全评价的人员、安全评价报告完成的时间;阐明安全对策措施及安全评价结果。1.5安全评价目的、意义和原则1.5.1安全评价目的1.5.2安全评价意义1.5.3安全评价原则761.5.1安全评价目的77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及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的监控和事故的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78(1)促进实现本质安全化生产通过安全评价,系统地从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等过程对事故和事故隐患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事故和事故隐患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事件和条件,提出消除危险的最佳技术措施方案,特别是从设计上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或设备故障,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也不会因此导致重大事故发生。安全评价的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2)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在设计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适的设备、设施,或当必须采用时,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设计之后进行的评价,可查出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系统建成以后运行阶段进行的系统安全评价,可了解系统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3)建立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通过安全评价,分析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严重度,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和管理决策。(4)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以及相关规定进行评价,对照技术标准和规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1.5.2安全评价意义79安全评价的意义在于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安全评价与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监察工作不同,它是从技术方面分析、论证和评估产生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提出应采取的对策措施。80(1)安全评价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作为预测、预防事故重要手段的安全评价,在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安全评价可确认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了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评价的意义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2)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宏观控制安全预评价将有效地提高工程安全设计的质量和投产后的安全可靠程度;安全验收评价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设备、设施和系统进行综合性评价,提高安全达标水平;安全现状评价可客观地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水平做出评价,使生产经营单位不仅可以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而且可以明确如何改善安全状况,同时也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了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现状,实施宏观控制提供基础资料。(3)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安全评价不仅能确认系统的危险性,而且还能进一步考虑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而计算事故造成的危害,并以此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负效益的大小,以便合理地选择控制、消除事故发生的措施,确定安全措施投资的多少,从而使安全投入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平衡。(4)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和预防。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地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变纵向单一管理为全面系统管理,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时空的系统化管理。
系统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使各个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指标要求,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统一化及标准化。(5)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安全预评价可减少项目建成后由于达不到安全的要求而引起的调整和返工建设;安全验收评价将一些潜在事故隐患在设施开工运行阶段消除;安全现状评价可使生产经营单位较好地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可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1.5.3安全评价原则81安全评价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评价工作——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提出预防、控制、治理对策措施,为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预防事故的发生,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82由于这项工作不但技术性强,而且还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被评价项目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以国家安全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为依据,用严肃科学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全面、仔细、深入地开展和完成评价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自始至终遵循的原则:安全评价是关系到被评价项目能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关键性工作。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针对性83(1)科学性安全评价涉及学科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为保证安全评价能准确地反映被评价系统的客观实际,确保结论的正确性,在开展安全评价的全过程中,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程序,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准确、客观地进行工作,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做出科学的结论。危险、有害因素产生危险、危害后果,需要一定条件和触发因素,要根据内在的客观规律,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程度、产生的原因及出现危险、危害的条件及其后果,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有的安全评价方法均有其局限性——评价人员应全面、仔细、科学地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必要时,还应采用几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进行分析综合,互为补充,互相验证,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评价时,切忌生搬硬套、主观臆断、以偏概全。从收集资料、调查分析、筛选评价因子、测试取样、数据处理、模式计算和权重值的给定,直至提出对策措施、做出评价结论与建议等,每个环节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可靠的数据,按科学的工作程序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工作,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结论的正确性和对策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受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安全评价会存在误差——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正确,安全设计的完善,运行是否安全、可靠。因此,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十分重要。为了不断提高安全评价的准确性,评价机构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同类装置、国内外的安全生产经验、相关事故案例和预防措施,以及评价后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考察、分析、验证,利用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事后评价进行验证,并运用统计方法对评价误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改进原有的评价方法和修正评价参数,不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84(2)公正性安全评价结论是评价项目的决策、设计、能否安全运行的依据,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执法依据。因此,对于安全评价的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客观和公正,既要防止受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避免出现不合理、不公正的评价结论。安全评价有时会涉及到一些部门、集团、个人的某些利益。因此,在评价时,必须以国家和劳动者的总体利益为重,要充分考虑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要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议。评价结论和建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85(3)合法性安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必须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资质核准和资格注册,只有取得资质的机构才能依法进行安全评价工作。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应全面、仔细、深入地剖析评价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在执行产业政策、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接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所以,承担安全评价工作的机构必须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政策、法规、标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政策性是安全评价工作的灵魂。86(4)针对性进行安全评价时:首先应针对被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征,收集有关资料,对系统进行全面地分析;其次要对众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单元进行筛选,针对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重要单元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评价,并辅以重大事故后果和典型案例分析、评价,由于各类评价方法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评价方法;最后要从实际的经济、技术条件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对被评价项目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1.6安全评价原理87虽然安全评价的应用领域宽广,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众多,而且评价对象的属性、特征及事件的随机性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究其思维方式却是一致的。常用的安全评价原理有:将安全评价的思维方式依据的理论统称为安全评价原理。相关性原理类推原理惯性原理量变到质变原理1.6.1相关性原理88相关性是指一个系统,其属性、特征与事故和职业危害存在着因果的相关性。这是系统因果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1)系统的基本特征安全评价把研究的所有对象都视为系统。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有大有小、千差万别,但所有的系统都具有以下普遍的基本特征。891)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目的性,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功能)。2)集合性——集合性指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或是由各层次的要素(子系统、单元、元素集)集合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3)相关性——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联系,通过综合协调,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在相关关系中,二元关系是基本关系,其他复杂的相关关系是在二元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阶层性——在大多数系统中,存在着多阶层性,通过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制约,形成一个系统整体。5)整体性——系统的要素集、相关关系集、各阶层构成了系统的整体。6)适应性——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着一定的适应性。每个系统都有着自身的总目标,而构成系统的所有子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建筑设计阶段BIM技术服务合同3篇
- 立春节气新媒传播
- 魔法世界的筑梦者
- 经济学解密模板
- 基因技术研究开发合同(2篇)
- 26《好的故事》第二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个人住宅买卖协议模板集锦(2024版)版B版
- 消防排烟工程合同范本
- 1《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 专业美发沙龙服务协议规范(2024年修订)版B版
- DB3305T 285-2023 地理标志产品 德清早园笋
- 2024年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八省联考)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化学试卷合集(含答案逐题解析)
- 学校自习室管理及收费方案
- 自来水工程施工方案
- 2024年度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劳务派遣合作框架
- 2023年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2025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护理部护士理论培训计划
- 环保管家管家式管家式一站式服务合同
- 医疗废物污水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