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大宋第一热血青年辛弃疾(1140—1207),字_____,号_____,南宋_______词人。与苏轼合称“_______”,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21岁率

2000

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所上________________等,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幼安稼轩豪放派苏辛《美芹十献》《九议》题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这首诗是在镇江任知府时作,此时他已66岁。当时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不听辛弃疾的建议,于是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诗。地点题材活动一

诵读诗词,结合注释感知诗意并划分层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请结合课下注释,找出本词所用典故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并说说你从作者所用的这些典故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和用意?合作探究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抓称呼——仲谋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承父兄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保卫了国家。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抓评价——千古英雄“千古”照应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风流”,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业带来的影响,所谓风流余韵。抓关键词,明典故用意从“无觅”、“雨打风吹去”中读出诗人对英雄的惋惜,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讽刺。讽刺南宋苟且偷安,感叹英雄无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小名“寄奴”。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以京口为基地,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取代了东晋政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句中哪些词用的比较传神?为什么?

“金戈铁马”,可见是精锐之师;"吞”字足见北伐如虎之气势,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何其壮哉!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的决心赏析探究——上阕以上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是什么样的呢?思考其典故内涵。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不思复国还乡,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曾三次北伐,而无-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抓关键词,明典故用意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还有运用反语“赢得"表达诗人对元嘉草率出兵,导致北伐失败的批判态度。辛弃疾为什么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背景补充: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然而韩侂胄之流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诗人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诗人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抓称呼——佛狸(北魏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失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而不知道它曾经是北魏皇帝的行宫。拓跋焘“烽火扬州路”是追忆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的景象,惨不忍睹。“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志已经模糊。”“可堪回首”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不满。两种场面今夕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他对国运的担忧;如今江北各地意境沦陷已久,不迅速收付失地,百姓会忘记自己是宋朝子民。怀古伤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遭陷害,逃到魏国。廉颇在80岁左右时,赵王想起用他,但又不知他的身体状况能不能担当重任,就派使者去廉颇住处观其进食的情况。使者回朝受廉颇仇人郭开贿赂,便对赵王说:"廉颇老了,他虽然吃了一斗米饭和十斤肉,但是上了三趟茅房”。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颇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示年事虽高,尚有余勇,能为国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可惜他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凭谁问”全词感情发展的高峰。展现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三字豪壮中透出同情、悲叹、激愤。壮志未已,盼统治者重用人才用典刘义隆拓跋焘廉颇孙权刘裕作者为什么使用典故?简要分析典故之间的联系。追慕英雄反思现实

全篇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反映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