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190第1章生态保护基础理论 3107051.1生态系统概述 3256091.2生态平衡与生态保护 325061.3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 422585第2章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4140882.1环境污染类型及特点 4247532.2环境治理技术分类 5256402.3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58286第3章水环境治理 5243.1水污染来源与危害 5110813.1.1水污染来源 6297693.1.2水污染危害 6318693.2水环境治理技术 6126633.2.1废水处理技术 610853.2.2河流湖泊治理技术 6264943.3水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7227713.3.1工业废水治理案例 7269083.3.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案例 7103573.3.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 7664第4章大气环境治理 7134634.1大气污染来源与危害 76604.1.1大气污染来源 7156484.1.2大气污染危害 7283224.2大气环境治理技术 827174.2.1燃烧后处理技术 8269634.2.2燃烧前处理技术 8104164.2.3燃烧过程中控制技术 8158244.2.4替代能源技术 850514.3大气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8259284.3.1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8320374.3.2城市交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8155384.3.3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案例 88843第5章土壤环境治理 855565.1土壤污染来源与危害 8224155.1.1土壤污染来源 9255175.1.2土壤污染危害 979855.2土壤环境治理技术 936435.2.1物理修复技术 9227345.2.2化学修复技术 9319165.2.3生物修复技术 9261735.2.4综合修复技术 10190045.3土壤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1070695.3.1案例一:某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 10207555.3.2案例二:某农业用地土壤修复 1037955.3.3案例三:某城市公园土壤修复 1027230第6章噪声与振动治理 10194076.1噪声与振动污染来源与危害 10296856.1.1噪声污染来源 10235616.1.2振动污染来源 10287796.1.3噪声与振动危害 10171116.2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1318786.2.1噪声治理技术 11239526.2.2振动治理技术 11280026.3噪声与振动治理案例分析 11198546.3.1工业企业噪声治理案例 11176196.3.2交通噪声治理案例 119196.3.3建筑施工振动治理案例 11219596.3.4社会生活噪声治理案例 1232561第7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121767.1固体废物分类与危害 12107327.1.1固体废物分类 12287347.1.2固体废物危害 12137377.2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3166267.2.1压缩与粉碎技术 13241647.2.2焚烧技术 1346967.2.3填埋技术 13130727.2.4资源化利用技术 13140477.3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13262387.3.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81097.3.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287847.3.3农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194277.3.4医疗废物处理与处置 13184997.3.5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325557.3.6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 133534第8章生态修复技术 13249658.1生态修复概述 14231528.2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4314058.2.1按修复对象分类 148718.2.2按修复手段分类 14198648.2.3按修复目标分类 1481518.3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14155678.3.1案例一:某矿区土壤修复 15307778.3.2案例二:某湖泊水体修复 15262948.3.3案例三:某退化草场植被修复 1529187第9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5248339.1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15250299.1.1生态保护目标与原则 15135469.1.2生态功能区划分 15161559.1.3生态保护措施 15189079.2生态建设与恢复技术 15207569.2.1生态恢复技术 1568299.2.2生态建设技术 15243289.2.3生态工程技术 16127219.3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1643449.3.1案例一:某山地生态保护项目 1625809.3.2案例二:某城市生态恢复工程 16173709.3.3案例三:某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16105989.3.4案例四:某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16311249.3.5案例五:某农业生态保护项目 166727第10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与评估 16240810.1环境治理项目策划与实施 163110910.1.1项目策划 16745410.1.2项目实施方案 16440510.1.3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71029510.2环境治理项目评估与监管 17654110.2.1项目评估 171277210.2.2项目监管 171370210.3环境治理项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172038210.3.1风险识别与评估 171268510.3.2风险防范措施 172394910.3.3应急预案与应对措施 17第1章生态保护基础理论1.1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它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位等基本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是生物圈中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等。1.2生态平衡与生态保护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平衡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系统往往受到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态保护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1.3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1)尊重自然规律原则:生态保护应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避免人为干预导致的生态失衡。(2)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应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物种丰富度和种群稳定性。(3)整体性原则: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保护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4)预防为主原则:生态保护应以预防为主,采取措施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防止生态破坏。(5)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生态保护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生态保护的实效性。(6)公众参与原则: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2章环境治理技术概述2.1环境污染类型及特点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危害的现象。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气污染:指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的现象。特点为污染范围广,影响人群多,治理难度大。(2)水污染:指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用水产生影响的现象。特点为污染源头多样,污染途径复杂,治理周期长。(2)土壤污染:指土壤中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作物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的现象。特点为污染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影响深远。(4)噪声污染:指噪声水平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现象。特点为污染源分散,影响范围有限,但易被忽视。(5)固体废物污染:指固体废物产生、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危害。特点为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处理方式多样,环境风险较大。2.2环境治理技术分类环境治理技术按照治理对象和治理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除尘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等。(2)水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等。(3)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土壤清洗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电动修复技术等。(4)噪声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吸声技术、隔声技术、消声技术、减振技术等。(5)固体废物治理技术:包括焚烧技术、填埋技术、堆肥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等。2.3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1)集成化:环境治理技术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多种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污染物的高效治理。(2)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环境治理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提高治理效率。(3)绿色化:环境治理技术发展注重绿色环保,降低治理过程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4)资源化: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废物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成本。(5)精细化:针对不同污染源和污染物质,研发精细化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果。(6)规范化: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技术标准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第3章水环境治理3.1水污染来源与危害3.1.1水污染来源水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船舶污染等。具体如下:(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气,其中废水是主要的水污染源。(2)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养殖业产生的粪便等,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和粪便等,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4)船舶污染:船舶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3.1.2水污染危害水污染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导致水体生态平衡破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降低生物多样性。(2)人类健康受损:水污染影响饮用水源,导致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传播,严重时甚至引发中毒事件。(3)经济损失:水污染导致农业减产、渔业资源减少,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经济损失。3.2水环境治理技术3.2.1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具体如下:(1)物理方法:通过过滤、沉淀、吸附等物理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等。(2)化学方法:利用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如中和、氧化还原、混凝等。(3)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3.2.2河流湖泊治理技术河流湖泊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等,具体如下:(1)底泥疏浚:通过清除河流湖泊底部的污染底泥,减少内源污染。(2)生态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技术,恢复河流湖泊的生态功能。(3)水质净化: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河流湖泊水质进行净化处理。3.3水环境治理案例分析3.3.1工业废水治理案例某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废水。通过采用“预处理生化处理高级氧化处理”的组合工艺,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3.3.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案例某农业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农药残留。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3.3.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某城市河流因生活污水直排、底泥淤积等原因,出现黑臭现象。通过实施截污纳管、底泥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了河流生态功能,消除了黑臭现象。第4章大气环境治理4.1大气污染来源与危害4.1.1大气污染来源大气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排放和自然源。工业排放涉及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交通排放主要包括汽车、航空、航运等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生活排放主要包括烹饪、取暖等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自然源主要包括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自然现象释放的污染物。4.1.2大气污染危害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其主要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种疾病,如咳嗽、哮喘、肺癌、心脏病等;(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导致植物生长受阻、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等;(3)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污染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极端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问题。4.2大气环境治理技术4.2.1燃烧后处理技术燃烧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烟气脱硫、烟气脱硝、烟气除尘等。这些技术通过在燃烧过程中添加脱硫剂、脱硝剂、除尘器等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4.2.2燃烧前处理技术燃烧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石油脱硫等。这些技术通过提高燃料品质,降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4.2.3燃烧过程中控制技术燃烧过程中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低氮氧化物燃烧、富氧燃烧等。这些技术通过优化燃烧条件,降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4.2.4替代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这些技术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4.3大气环境治理案例分析4.3.1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某钢铁企业采用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企业还积极开展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4.3.2城市交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某城市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同时加强尾气排放监管,保证在用车辆尾气排放达标。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物排放。4.3.3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案例某区域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通过建立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开展区域协同治理、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第5章土壤环境治理5.1土壤污染来源与危害5.1.1土壤污染来源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农业生产、城市生活及废弃物处理等多种途径。具体包括:(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理,导致土壤污染。(3)城市生活:生活污水、垃圾等城市生活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是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4)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填埋、堆存等处理方式,可能导致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渗入土壤。5.1.2土壤污染危害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1)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影响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破坏生态平衡。(2)农业生产下降:土壤污染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甚至导致绝收。(3)人体健康风险: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慢性病、肿瘤等健康问题。5.2土壤环境治理技术5.2.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换土、隔离、覆盖等,适用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土壤的修复。5.2.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淋洗、稳定化、氧化还原等,适用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土壤的修复。5.2.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适用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土壤的修复。5.2.4综合修复技术综合修复技术是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根据污染土壤的特点和修复目标,制定适宜的修复方案。5.3土壤环境治理案例分析5.3.1案例一:某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该工业场地受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修复方案,成功实现了土壤污染治理。5.3.2案例二:某农业用地土壤修复该农业用地受到农药、化肥残留污染,采用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效降低了土壤污染程度,恢复了农业生产功能。5.3.3案例三:某城市公园土壤修复该公园土壤受到生活污水污染,采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改善了土壤环境,恢复了公园绿化功能。第6章噪声与振动治理6.1噪声与振动污染来源与危害6.1.1噪声污染来源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生产:如机械加工、冶金、化工等行业中的高噪声设备;(2)交通运输:如机动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行噪声;(3)建筑施工:如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等建筑机械作业噪声;(4)社会生活:如娱乐场所、公共场所等人群聚集区域的噪声。6.1.2振动污染来源振动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生产:如机械设备的运行振动、冲压加工等;(2)交通运输:如车辆行驶引起的地面振动、轨道交通等;(3)建筑施工:如打桩、爆破等作业产生的振动;(4)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等。6.1.3噪声与振动危害噪声与振动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等;(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噪声与振动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繁衍,破坏生物多样性;(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噪声与振动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社会成本。6.2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6.2.1噪声治理技术噪声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吸声技术:采用吸声材料或结构降低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2)隔声技术:采用隔声结构或材料阻止噪声的传播;(3)消声技术:通过消声器等装置对噪声源进行处理,降低噪声的产生;(4)减振技术:对振动源进行隔离、减振处理,降低振动传递。6.2.2振动治理技术振动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隔振技术:采用隔振器、减振垫等装置降低振动传递;(2)减振降噪技术:对振动源进行降噪处理,降低振动产生的噪声;(3)结构优化技术: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振功能;(4)主动控制技术:采用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对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6.3噪声与振动治理案例分析6.3.1工业企业噪声治理案例某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声、吸声处理,以及对车间整体布局进行优化,降低了车间噪声,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6.3.2交通噪声治理案例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轨道两侧设置声屏障,并对车辆进行降噪处理,有效降低了轨道交通对周边居民区的影响。6.3.3建筑施工振动治理案例某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低振动设备、隔振降噪措施,并对周边敏感建筑物进行监测,保证施工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6.3.4社会生活噪声治理案例某大型娱乐场所,通过设置隔音设施、限制营业时间等措施,降低了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保证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第7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7.1固体废物分类与危害7.1.1固体废物分类固体废物按照其来源、性质、危害程度等可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生活垃圾:包括居民日常生活及商业、服务业产生的固体废物;(2)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料、废品等;(3)农业固体废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4)医疗废物:包括医疗机构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等;(5)建筑垃圾:包括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砖、废混凝土、废木材等;(6)危险废物: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性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固体废物。7.1.2固体废物危害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在土壤中累积,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安全;(2)污染大气:固体废物在堆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粉尘等有害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危害;(3)影响生态环境:固体废物的不当处理和处置,导致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4)占用土地资源:固体废物的堆放和处置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5)引发火灾和爆炸:部分固体废物具有易燃、易爆性质,堆放不当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7.2固体废物处理技术7.2.1压缩与粉碎技术通过压缩和粉碎,减少固体废物的体积,便于运输和处置。7.2.2焚烧技术将固体废物进行高温焚烧,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7.2.3填埋技术将固体废物填埋至专门设计的场地,通过生物降解、稳定化等过程,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7.2.4资源化利用技术对固体废物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回收和利用,包括物质回收、能源回收等。7.3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7.3.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分类收集、焚烧、填埋、堆肥等技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7.3.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通过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手段,降低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提高资源利用率。7.3.3农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生物质能源等技术,实现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7.3.4医疗废物处理与处置采用高温蒸汽、化学消毒、微波处理等技术,实现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7.3.5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再生利用、回填、堆山造景等技术,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7.3.6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采用固化/稳定化、焚烧、填埋等技术,实现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危险废物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保证环境安全。第8章生态修复技术8.1生态修复概述生态修复是指采用人工干预措施,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重建和改善,使其逐步恢复到自然状态或接近自然状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过程。生态修复旨在解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章主要介绍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8.2生态修复技术分类生态修复技术根据修复对象、修复手段和修复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8.2.1按修复对象分类(1)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针对土壤污染、土壤侵蚀等问题进行修复。(2)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湿地恢复、河流疏浚等,针对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进行修复。(3)植被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植被重建等,针对植被破坏、退化等问题进行修复。8.2.2按修复手段分类(1)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如植物、微生物等)的生理、生态特性,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2)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措施(如覆盖、隔离、疏浚等)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3)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物质(如土壤稳定剂、重金属螯合剂等)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8.2.3按修复目标分类(1)生态恢复: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达到自然状态或接近自然状态。(2)生态重建:在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基础上,重新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3)生态改善:对现有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8.3生态修复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典型的生态修复案例:8.3.1案例一:某矿区土壤修复某矿区因长期开采和尾矿堆存,导致周边土壤污染严重。采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筛选、微生物接种等措施,成功实现了矿区土壤的修复。8.3.2案例二:某湖泊水体修复某湖泊因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水质恶化、生态功能丧失。采取污水处理、湿地恢复等措施,逐步恢复了湖泊水质和生态功能。8.3.3案例三:某退化草场植被修复某退化草场因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植被严重退化。通过植被恢复、合理调整放牧强度等措施,草场植被得到有效修复。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生态修复技术在解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受损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类生态修复技术,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9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9.1生态环境保护策略9.1.1生态保护目标与原则本节主要阐述生态保护的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发展。9.1.2生态功能区划分根据地域特点、生态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