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2)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见“无为”;法家主见以法治国,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3)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变革的烙印。(5)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仁义”“王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具有重人文、重“天人合一”、重阅历总结、轻视理论概括的特点。(7)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好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8)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留意写意传神。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先秦时期的思想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快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eq\x(1)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教化和学术领域发生变更,贵族垄断教化、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汲取、融合。(4)评价(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eq\x(2)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旺盛,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③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eq\a\vs4\al(|图解历史|)百家争鸣eq\a\vs4\al(|素养感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见、阐释自己的学说供应了广袤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猛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2.先秦诸子思想学派人物思想主见影响儒家孔子(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eq\x(3)仁”;②强调统治者“eq\x(4)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2)教化:“eq\x(5)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eq\x(6)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见“eq\x(7)性本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①“eq\x(8)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老子(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eq\x(9)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3)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道家思想得到发展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eq\x(10)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尚贤”,提倡实践精神战国时一度与儒家并称为二大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eq\a\vs4\al(|名师点津|)“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更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eq\a\vs4\al(|辨析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见“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春秋战国:运用硫磺和硝石,为火药的独创奠定了基础。(3)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eq\x(11)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洁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eq\x(12)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②战国时期:帛画《eq\x(13)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eq\a\vs4\al(|概念解读|)(1)风俗画: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推断。(2)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特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3)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工笔”相对。用笔不讲究工细,留意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4.文学(1)《诗经》①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③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④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eq\x(14)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2)楚辞①创始者:屈原。②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纳楚国方言,句式敏捷,易于表达感情。③代表作:充溢eq\x(15)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eq\a\vs4\al(|素养感悟|)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志向、情怀和实力。古典诗歌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才智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酷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创建条件。eq\a\vs4\al(|归纳总结|)先秦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1)创始性。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究、文学流派的开创等方面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2)综合性。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行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都是如此。(3)好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体现社会变革的好用性。(4)随意性。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建了客观条件。►素养提升————————————————素养热词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甲骨文、《诗经》、楚辞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春秋至战国时期,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及趋势。历史说明中国早期思想科技文化为中国传统文明形成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推动了历史变革的进程。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图文史料,解读实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主见、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见及作用。家国情怀早期儒学的诸多思想如和谐、民本等,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促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性格的形成。◆主题一先秦儒家思想(一)史料实证——早期儒家思想的特征[史料]《孔子讲学图》[解读]《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历史说明|★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留意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见“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留意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宝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化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化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留意培育为政治国的实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二)家国情怀——儒家的民本思想[史料]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探究]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志向。[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疼惜民力。政治志向: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历史说明|★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1)缘由:铁器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地位提高;吸取夏商西周灭亡的教训。(2)表现:孔子的仁的学说和“为政以德”的主见;孟子的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王道主见和“君舟民水”说。(3)实质:缓和社会冲突,维护君主的统治。(4)评价①主动:民本思想对减轻人民的剥削,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冲突、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局限:民本思想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动身点的,是一种加强封建统治的策略,与当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分。对应训练1(2025届广东肇庆三模)西周春秋时期,讲究礼仪、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长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一般老百姓。这()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C.巩固了分封宗法制D.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解析:选D据材料“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可知,孔子留意以礼调整社会关系,这有助于突破贵族特权,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故选D项;材料表明孔子将礼制下移到平民百姓,这与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无关,解除A项;据材料“将周礼中用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长到老百姓”说明突破了原来的社会等级,解除B项;据材料“将周礼中用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长到老百姓”可知突破分封的等级,不利于巩固分封宗法制,解除C项。◆主题二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一)时空观念——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史料]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意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变更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喊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探究]依据史料,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担当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提示]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须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喊新的社会。|历史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缘由(1)根本缘由: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针对社会的急剧变更,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气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依据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说明或提出主见。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诘难。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2)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3)政治因素:争霸斗争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的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提出自己的主见,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治国平天下。(4)文化因素: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5)环境因素: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肯定权威,在缺少肯定权威和政治限制的状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6)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记着人们相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7)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学术的旺盛。(二)史料实证——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史料]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敬爱己,不行得也。——《荀子》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探究]儒、法、墨三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见各是什么?[提示]儒家:主见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法家:主见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墨家:主见兼爱,提出尚贤、尚同的治国理念。|历史说明|★百家争鸣的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①关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见,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动身,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动身,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4)如何治国:孔子主见“德治”;孟子主见“仁政”;荀子主见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实行“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5)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见主动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见“逍遥”的人生看法,主见避世,强调超脱。(三)家国情怀——百家争鸣的特点和意义[史料]公元前4世纪中叶,田氏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筑起了高门大屋,广延天下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参议国政,使这里快速成为列国学术文化中心,史称稷下学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在稷下都发生了分化。同以往那种“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一个学派内部在传承中发生的自然分化不同,稷下的学派分化主要是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吸取而产生的,形成了许多如同现代科学所谓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例如,道家的黄老之学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在政治上主见法治,汲取融合了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学术思想,集各家学说的优势于一身。再如,稷下儒家大师荀子吸取了道家黄老之学调和儒法的主动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见同法家的法治主见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礼与法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白奚《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启示》[探究]依据史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特点。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提示]特点:相互诘难、相互汲取借鉴、分化创新。意义:推动学派分化与创新,产生新学派和新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历史说明|★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作用;对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养教化供应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日同等博爱、酷爱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对应训练2(2025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顶尖安排”)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解析:选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司空见惯,可知体现出各区域间的沟通频繁,反映了区域文化的沟通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沟通,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沟通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解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解除D项。|A组|1.(2024年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C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学问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见,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学问,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学问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探讨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2.(2024年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更,促成这一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运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选A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化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化,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化和学术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运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相宜书写,因此文字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独创,文字的书写材料变更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更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3.(2015年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须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备的道德治国,这体现的是一种志向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而不是希望复原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4.(2024年海南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见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有解析:选B材料“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道德而不是等级,解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认同贫富分化,解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富有,解除D项。|B组|1.(2025届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A.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B.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折服C.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D.楚国艺术的夸张奇妙想象解析:选A依据题干“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可知,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故选A项;屈原生活在诸侯争霸常见的战国时期,不是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折服,解除B项;屈原生活在诸侯争霸常见的战国时期,不是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解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楚国艺术的夸张奇妙想象,解除D项。2.(2025届绵阳诊断)《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英勇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解析:选A针对春秋战国宗法分封制渐渐走向瓦解的社会现实,为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