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
庄子•养生主
(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如何的特点?
答:《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2)本文阐述了如何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阐明了作者“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文章用寓言进行论证。
(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如何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如何
的哲理?
答:①表现了作者委运随化、无为而治的思想。②启示:世上的事物
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
情办好。
谏太宗十思疏魏徽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如何
的关系?
答:①分总关系,十思是分说,思是中心论点。②文章先提出中心论
点然后具体列举十思以告戒君主。
(2)试分析比方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方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
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术”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
的关系,比方“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
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
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
答: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
论点,论述了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第二段,分析
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能终的因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
思”以弘扬德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
到因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绪完整,逻辑谨严。
(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浏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答:“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
章切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
结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
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辩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
上?如此安排,具有如何良好的效果?
答: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议事原则的基础上。
“名实相符”这个原则是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从”名实相符”的
论事原则出发,辩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白坚持改革的决心,在
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辩驳,使文章以开始
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
(2)文章如何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辩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答: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既据实又剧理加以辩驳。作
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3)作为一篇驳论问章,本文辩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
答:着眼点在论敌的论点上。文章直接辩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辩驳,辩驳其“非真”
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4)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引用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旨在表白变革的对的和自己
的决心。
这是运用事实论据。
(5)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
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
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
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第二段在直爽认可新法遭到天下怨谤
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
己决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达乐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
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决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
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遁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
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今”
李大钊
(1)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如何的思想愿望?
答: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
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剧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
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
人悲观厌世。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爱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发明未
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提倡进行社会变革,但是,
不难察觉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
文的论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据?
答:充足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方论据等多种论据。
(3)如何对的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
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
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结合本文发表的相关背景,评述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
答:当国难当头时,而一些资产阶级政客、走狗文人,却散布和应和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鲁迅发表这篇杂文,对种种失
败主义谬论予以有力的驳斥,给中国人树立了信心。
(2)作者如何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论敌进行驳斥?
答: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
的错误,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
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德论述。作者通过层层剖析表
面现象掩盖下的论敌论点的实质,深刻揭露论敌的丑恶嘴脸。
(3)分析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特色。
答:言辞犀利,这几段文字均寓讽刺和风趣于严厉推理之中,体现出
杂文锋利锋利、亦庄亦谐的论辩特点。
(4)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局限性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答: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
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作者用一连
串比方,指出看问题的文场方法。其中“脂粉”、“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等,各有所喻,贴切而形象地显示作者的爱憎情感。作
者还特别警示我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局限性为据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不难理解,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
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
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
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裘宋应星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裘衣?各有什么特点?
答:分别介绍了貂裘、狐貉裘、羊裘、鹿裘等的特点
特点:①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大约貂鼠喜好吃松
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测在树下,克制住呼
吸悄没声地射取它。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
仅仅可以做成一件貂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
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
以它很贵重。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
一种是黯黄的。
②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
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称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
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
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
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
③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
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
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
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老羊
大羊的皮用芒硝糅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
人所穿用的罢了。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假如南方短毛的皮用硝
糅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
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
④鹿皮去毛,用芒硝糅制过后做成袄和裤,挡风轻便,做成袜靴就更
好了。这种东西除广东南部有很多以外,中部地区荆州一带是买卖这
种东西较集中的地方。鹿皮还可以防御蝎子导致的祸患,北方人制作
皮衣以外,还割成一条一条的用来沿被子的边,那么蝎子自然会远远
离开。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
3、文中详略得当的特点如何体现?
答:为了使读者能获得更全面的结识,作者在进行分类说明的同时,
还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如狐裘与貂裘的比较,羔裘与老大羊皮的比
较使得各种裘德特点鲜明具体。同时,作者还粗略地介绍了此外一些
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
当。
桥的运动茅以升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2)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方式。
答: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一一分一一总。第一部分指出桥的
不动时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第二
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因素。第三部分点明主
旨一一“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3)文章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方、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情
分别举出一例。
定义说明方法「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
科学严谨,用语准确严密,使人一目了然。
列举说明方法:列举了桥的重车疾行、气候侵袭、风吹雨打等外力作
用下所引起的桥的震动、摆动、蠕动等运动形式,使我们全面了解了
桥的运动形式。
比方说明方法: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方车载桥上过时的重量
传递,贴近周全,可以把深奥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增长了形象性,
可以使读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了解。
引用说明方法:开头引尾生之例,增长了文章情趣。使文章具有了坚
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增长了说理的信度。
史记。垓下之围司马迁
1、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悲剧内涵。
答:文章重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
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
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
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
傲自负的性格特性;自刎乌江一节,则更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
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
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本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说明。
答:本文丰富的细节描写,传神写照,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
生。”虞兮虞兮”的悲歌呼告,“天之忘我”的浩叹,嗔目怒叱吓退汉
军追兵的气势,“项王笑日”一段低回不尽的告白,马赠乌江亭长的
殷勤厚意,以及临死前说要把头送给吕马童的那一番出奇不凡的话,
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生动传神,千载之下读来犹觉声情宛在,如见
其人,给人物注入了永久的气愤。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1、情分析韩愈写作这篇后叙的因素和目的。
答: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李隆基仓
皇亡命四川。在安史乱军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睢阳城十余
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
间,发明了有利条件。最后,终因粮尽兵绝,又毫无外援,睢阳城被
攻破,张、许二人以身殉国。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张、许的英雄业绩
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对的评价,反倒屡遭诬陷和诋毁,并且延续五十
余年。直至终于演变成张、许的后代子孙居然对簿公堂。韩愈有感于
此,出于为英雄辨诬、正名的义愤,写下这篇后叙。
2、请分别概括张巡、南霁云的个性特性。
答:张巡:博闻强记,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南霁云:嫉恶如仇、忠
贞刚烈。
3、请根据文中关于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描述,分析许远
其人的个性特点。
答:许远:为国让贤,宽厚谦和。
4、请结合文中多处应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段落,谈谈你对侧面烘托手
法的理解。
答:作者还多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贺兰进明的部署居然为南霁
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
“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情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
塔之处。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进一步
人心,人所共仰的限度。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英雄人物
性格的特性,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辨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
5、请结合文中谈谈你对“以论传人”的叙事、议论方法的结识。
答:本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个部分有着内在
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个
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历西山的感悟,借“始得”两字,来突
出作者在西山“卓然特立”的形象上找到自我精神境界写照时的
喜悦与超脱之感,强调自己虽遭贬谪,仍坚持独立特行,清白自
傲的品性与操守的信念。
2、本文是如何以侧面烘托得手法写西山形胜的?
答:作者不正面描绘西山,而己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
峻。“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写在西山之巅,目极数州,
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埋,若
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
远近,无所逃遁,历历在目;“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二
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片的色彩、形态,穷妍尽态,一
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
的雄伟气势。
3、根据本文结构和表达的特点,谈谈你对铺垫手法的理解。
答:本文在极写未得西山之前,写了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
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
下文作铺垫。
《登西台恸哭记》谢翱
1、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这与文章题旨有何关系?
答:因不敢明言所哭泣的对象而故意隐约其辞,与文章题旨没有必然
联系。
2、本文是如何以叙事来写情的?为什么说它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
沉?
答:文章记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通过,具体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
以及哭而复歌、长歌好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
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的哀思。特别是文章第二层,细致入微,
真切感人地记述了作者西台恸哭的全过程。综上所述,文章在叙事中
抒情,寄情于具体而郑重的叙述之中,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3、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
答: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写作本文的专心,看似与正题无关,
去曲折表达了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徐文长传》袁宏道
1、文章结尾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
而不奇也,悲夫!”这一段话又何含义?
答:表达了作者对徐渭平生牢骚困苦,以至失意癫狂的深切同情。同
时,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
添了浪漫的光彩。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作者为徐文长立传,既沿用“以事传人”的笔法,更注重“以论
传人”。文章中作者点到徐文长其人才华横溢时,即以作者自己当年
阅读徐文长诗文作品的独到感受和体会来加以侧面烘托。作者又说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槃……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
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这一大段文字笔酣意足,痛快淋漓,真
切地反映出徐文长诗文的风貌。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其人的结识。
答:①有才②不幸③体现时代精神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1、作者如何描写故乡的野菜?从中寄托了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芹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
切地叙述了浙东
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起笔扣题,作者在点明出生地浙东故乡的同时,阐明自己的故乡观。第二
自然段描绘浙东
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一一养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作
者接着又想到与
养菜同为春天七草之一的黄花麦果,细致描绘其形状,引述儿时遥谚,介绍故
乡民俗。在文章
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具体介绍了故乡的另一种野菜一一紫云英,引证日本
《俳句大辞典》
的相关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2)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养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作者对于儿
时生活的追怀
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引述儿时
遥谚,介绍故乡民
俗。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是什么?
答: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
知识,或是平常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具体而又津津
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审美的熏陶。周作人学贯中西,知兼雅俗,他的
散文有博学的根底。作者观测准确,描写细腻,行文书徐自在,娓娓道来,充
满了闲情逸趣。
《废园外》
巴金
(1)作者在作品中诉说的是一个如何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一个如
何的思想主题?
答:①1941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轰炸了昆明。炸毁了花
园,夺去了一个青春少女的宝贵生命,这样一个人间惨剧。②作者想
要表达对于侵略者战争罪行的强烈控诉和对于和平家园的强烈渴望。
(2)作品中对于“红花绿叶”的描绘是独具匠心的。试加以阐释。
答:园内楼房的毁坏与炸塌了的围墙,和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
花,构成了一幅极不和谐的自然环境;那依旧摇曳在晚风中的花朵,
与被敌人的炸弹夺走生命的少女,又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从
而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
(3)你认为作品中的废墟描写有哪些作用?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答:透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座在战火中成为废墟的花园:
园中的绿叶红花依旧,绿叶欣欣向荣,红花开得正好,然而楼房毁了,
屋瓦震落了,楼前一排绿栏杆还遥遥晃晃悬在架子上。园里的主人,
那个青春少女的生命,也被埋在了泥土里。这是“太阳旗的空中武士”
的暴行,莲花朵也在为这一幕少女被窒息的人间惨剧而叹息、悲戚!
作者以此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
《九歌。国殛》屈原
(1)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殛》“通篇直赋其事”,你对此事怎么看的?
答: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
细节的敏锐捕获和清楚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迸,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
争场面,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了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
形象。
(2)《国殛》表现了楚国将士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诗人自
己的情怀有什么联系?
答:这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不甘屈服,
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答:这种精神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盼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短歌行(其一)
曹操
1、这首诗重要表现了曹操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
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对表现这首诗有何作用?
答:引用典故,前两者不尽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
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并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
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
3、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试说明其喻意。
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
贤才比方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方身处乱世尚难
找到自己的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
山居秋暝
王维
1、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试以《山居秋暝》为例,
作具体分析。
答:该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整首诗的景物描写,如
同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勾画简约,却画意盎然。另一方面是笔
法错落有致。颔联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闻;颈联则上句写所闻,下
句写所见。见中有闻,闻中有见,视听结合,动静相衬。颔联上句写
月光,目光由远及近,下句写清泉,目光由近及远。颈联上句由隐而
显,下句则由显而隐。场景交叉转换,穷极变化,极富诗情画意。
2、这首诗在描绘景物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特点?
答:本诗描绘景物纯用白描写意,轻描淡写,笔致简约,以形写
意,若有绘饰,也是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不仅画意然,并且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春望杜甫
1、本诗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答:该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
见的一片荒凉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
思念家人的情感。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你
采用哪一种?
答:“感时”二句:“感时”与“恨别”互文见义。意谓由于感时恨别,
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一解:困惑时,花亦溅
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3、说说尾联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所起的作用。
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
满腹哀愁屡屡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
郁结。
泊秦淮杜牧
1、这首诗表达了如何的意旨?
答:这首诗写的是客中偶感。在婉曲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
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
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请你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此诗构思细密,精致,逻辑性极强。①“烟笼寒水月笼沙”中,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的溶合在一起。
②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
钱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
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
女”,“亡国恨”,“后庭花”,因而引发了诗人深沉不尽的感怀。
3、此诗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言?
答:《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
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
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而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关山月陆游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写现实感慨,锋利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
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了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沦陷区遗民渴
望恢复的心情。
2、请谈谈这首诗是如何紧扣题目进行创作的。
答: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
不同地区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
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
3、试分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在这首诗里,统治者不修战备,偷安欢乐和广大人民报国无门,
切望恢复,悲愤绝望相对对。对比手法的运用,充足揭露了南宋统治
者奉行的投降政策所导致的严重恶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锋利矛盾,
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4、请分析“关山”之“月”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全诗以“月色”贯穿全篇,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
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
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就使不
思,战备的统治阶级,空掷岁月的戊边战士,渴望恢复的中原百姓融
为一体,构成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如何复杂的情感?
答: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一一剑桥大学那一份深深的感念
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比方句,并指出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答:第2节描绘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夕阳照射中的柳树,如
同镀上了一层金色,妩媚娇艳。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水中,
就像一位娇艳美丽的新娘。于是诗人感到在水中荡漾的波光艳影,就
荡漾在自己的心头,浸透诗人无限欢乐和眷恋之情。第3节,描写康
河的水草。水草绿绿的在柔波中招摇,就仿佛故意向诗人招手示意。
诗人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乐意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承受清波的抚
爱。“招摇”二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甘心”二字,贴切地传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3、这首诗重要有哪些艺术特点?
答:诗人善于捕获形象,且把感情熔铸于形象之中,发明出一个个耐
人寻味的意境。全诗分七节,每节四行,排行参差错落而又有规律,
首尾两节呼应,章法整齐而又灵活多变,具有建筑的形式美;诗中节
奏鲜明,每行大体三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富有动人
的音乐韵律美。此外语言华丽轻盈,动情自然。多用比方、象征手法
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4、请谈谈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答:先实写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桥作别的情景,连用三个“轻轻的”,
在轻盈跃动的节奏中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托出了缓步飘然而
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末尾一节呼应开头,用夸张的
手法,再次表达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深情。“云彩”本来就是
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偏说“不带走一片云彩”,钟爱、惜别之情
浓烈真切。两节在节奏、句式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将“轻轻”变成了
“悄悄”,融入了更多的浓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1、谈谈本诗层层递进抒发情感的特点。
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
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楚。诗人从
不被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去发现美,精心选择“老水车”、“矿灯”、
“路基”、“稻穗”等具体的事物,将其排列起来,发明出了一个极其
典型化的诗歌意境,突现了祖国的贫困、落后,抒发了悲哀、痛苦的
感情,这是历来歌颂祖国的诗歌中所没有的。此外全诗四节,用了四
个意象群,层层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
并且表达了从迷惘到沸腾的青年一代特殊的感情历程和共同心声。
2、全诗每节结句好基本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3、本诗是如何用密集的意象群塑造祖国形象的?试分析之。
答:第一节,诗人选择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个贫困、落后、停
滞的祖国母亲形象,抒发了悲哀、痛苦的心情。诗人连用五个极普通
又具有特性的事物一一“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
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分别从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
的原始、落后,大众生活的艰辛,劳动条件的恶劣,整个国民经济的
艰难、停滞等方面,概括了祖国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的状态,使人们
仿佛听到祖国母亲疲倦的呻吟,看到祖国母亲被纤绳深深紧勒着的艰
难与痛苦。第三节,诗人调转笔头,连用一组崭新的意象描绘了处在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抒发欣喜不已的激动心情,感情由低沉叹
息转为亢奋热烈。”簇新的抱负”、“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比方新的
希望终于破土而出;“洁白的起跑线”赞美了新征途的开始;“绯红的
黎明,正在喷薄”预示祖国美好的未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祖国的
明天将更加美好。
虞美人
李煜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我们对其应如何结识与评价?
答:表达作者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曲折地表达了痛不欲生的
绝望之情,饱经风霜的哀痛。
2、试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
答:以“春花秋月”为借代的绝望的心声。
3、分析本词比方的妙处与特点。
答比方贴切生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
比方愁的千古名句。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愁思用滚滚东流的
满江春水作比,使愁思变得形象可感,生动真切。愁思之多,如茫茫
春水;愁思之长,如春水奔流,永不断息。
雨霖铃柳永
1、本词如何围绕离别,层层铺叙?
答:词的上片描写情侣临别之际的场面和情景。开头三句交代背景和
气氛,以寒蝉、黄昏、秋雨渲染送别的环境。接下四句,就能缠绵委
婉地透露出离人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和越发难舍难分的情景。正烘托
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下片设想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
秋,更增感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句句写景,
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接下四句转而言情,层层推动,使
上下一气贯注,浑然一体。
2、为什么说“今宵酒醒何处”三句是代表柳词风格特点的名句?
答:下片设想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更增感伤。“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此一“愁”字既关景,更关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
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浇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
既不知身处何处,又形只影单,“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
更令人黯然魂消。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
3、说说点燃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
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用点燃的手法,以
“念去去”点明此一去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渲染离情。南行千里,烟波浩渺,楚天空旷,而行
旅孤单,前路难卜,如此情景相融,自然遇合,正烘托出离人空虚、
寂寞和茫然的心境。
水龙吟辛弃疾
1、试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典故的含义与作用。
答:连用典故,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是用张翰感秋风思家乡
妒鱼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有家难归;同时:自己
有志报国,也不能辞官归隐。二是用刘备鄙视许求田间舍的典故,
表达自己决不追求个人私利,要象刘备那样,以国事为重。三是用恒
温感伤岁月流逝的典故,表达时光流失,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难以实
现,虚度年华的悲哀。叠用典故,使词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且增大
了词的容量,短短几句话就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
2、结合本词上片词句,谈谈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上片写景抒情,借纵览秋色和刻画自我形象,抒写悲愤难抑情怀。
词人一开篇就以遒劲的笔力扫描出登高望远的秋光水色,展开一个阔
大的境界,渲染高远的气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极
目南天,辽远空旷,天高云淡,秋水无际。这几句扣紧江南秋季特点,
但此时此际的词人面对天高水长,应有所寄托。联想朝廷对自己的猜
忌与冷落,他似以写景探路胸怀:对江山社稷,对恢复大计,一片赤
胆忠心,坦诚如天,清白如水。然而,回首北顾,与南天无边秋色形
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北国半壁江山的不尽悲凉。词人采用拟人化手法
移情于景来加以描写。先以“玉簪螺髻”比方隔江相望的美丽河山。
这些沦陷的山山岭岭,在词人眼中似在“献愁供恨”,倾诉被分割、
被奴役的仇愁怨。接着,再以富于象征意味的形象,寄托触景而生的
悲情。词人的心愿和山河破碎的现实,两相撞击,激出了词人的自觉
自省。楼头落日,令人联想南宋国势衰颓,每况愈下。孤雁哀鸣,既
传达词人无助的苍凉,也蕴涵着北方移民无望的哀怨。江南游子又是
词人南归漂泊、无所着落的身影。这几句,景、物、人的描写表现出
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突出游子孤寂、无援的感觉。
3、体会词中下片词人的感情,分析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答:下片,词人述怀言志,借历史人物抒发抱负和感慨。三个典故的
叠用,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词人不想效法张翰急流勇退,更
羞于与庸俗自私的许汜为伍,只有桓温时光流逝的感慨激发起他强烈
的共鸣。三个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
的痛苦和激愤,层层推动,笔势浩荡,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
荡气。
前赤壁赋苏轼
1、本文表现作者如何的人生态度?
答: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互相辩驳,反映
了作者由故作旷达成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
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
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2、文章是如何逐层进一步地揭示主旨?
答:文章紧紧围绕赤壁的风、月与水这三个自然意象所给人带来的感
悟和启迪,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写月
夜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沉浸于秋景之中,身心被荡涤得澄净通明,
飘飘欲仙的快乐心情油然而生:然后凭吊风云人物的成败,慨叹英雄
如曹操=草莽如自己的难以永远拥有这一份澄澈、安宁,而悲哀宇宙
无穷,生命短暂,流露苦闷的心情;最后通过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
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本文的“主”和“客”分别代表了作者思想的哪两方面?
答:作者心中因遭到沉重挫折而产生悲观、悲观、苦闷哀愁的情绪,
由客观景象感悟到应当具有的潇洒超逸、旷达乐观的情怀。
4、请结合实例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的有机结合?
答:如第一段写秋景,先描绘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的优美画面,再由眼前的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的旷达之情。而水、月、风这些景物又是下文说理的张本。第二段“客”
的议论,经“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
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
的悲观、悲观。第三段,先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
继而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
作者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来表
白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全文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全文又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
象,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这样,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
风波
鲁迅
1、概括作品的重要思想。
答:通过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
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
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少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
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此后的社
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2、分别概括赵七爷、七斤、七斤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师德师风教育演讲稿
- 易错点纠错练07 动词时态、语态易错点-备战2025年高考英语考试易错题含解析
- 年度员工发言稿(合集15篇)
- 南方家居产品知识
- 第1课《沁园春 雪》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年会的致词(范文8篇)
- 硫化铅量子点辅助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在荧光成像引导切除宫颈肿瘤的应用研究
- 二零二五年个人企业股权代持补充协议2篇
- 应急预案的地质灾害防治
- 钟表行业维修技巧培训总结
- 2025年上半年江苏连云港灌云县招聘“乡村振兴专干”1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DB3301T 0382-2022 公共资源交易开评标数字见证服务规范
-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压轴题练习
-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知识点默写小纸条(答案背诵版)
-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原卷版)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0)-江西省(解析版)
- 俄语版:中国文化概论之中国的传统节日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高考英语3500词汇大纲词形转换汇总
- 英语素养大赛跨文化知识竞赛资料
- 锅炉内检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