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线索|〈主旨概览〉西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学问主线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等级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深厚的宗族色调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心集权制度;西汉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心集权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等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主旨归纳(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国一体(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演化趋势是君权和中心权力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减弱,这一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问体系||学法指导|(1)把握一个“主体”: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2)留意两个“角度”:纵向相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横向比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相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3)理解三个“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相对的持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素养热词]神权色调深厚的早期政治;“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eq\x(1)家天下”的局面渐渐形成。2.商朝王权承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eq\x(2)兄终弟及政治特点贵族以eq\x(3)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通过eq\x(4)占卜确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奇色调行政管理中心:设有相、eq\x(5)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eq\a\vs4\al(|教材补遗|)商汤的“仁德”政治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阅历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他“以宽治民”,对内减轻征敛,激励生产,扩展了统治区域,远居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部落等纷纷来纳贡归服。商汤有很多轶事典故,其中“解网施仁”反映出他“仁德”治国的思想,是成语“网开三面”的历史来源。eq\a\vs4\al(|辨析比较|)“兄终弟及”与“嫡长子继承制”孰优孰劣“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主要实行于夏朝、商朝,“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后,这一惯例基本结束。宋元出现过这种做法的回潮。“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缺乏硬性的纽带,简单导致权力的纷争。“嫡长子继承制”依据“嫡”“长”这些先赋的条件,把王位继承资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个人身上,确立起较明确的标准,削减了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安排制度1.含义: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把肯定的eq\x(6)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2.目的:对eq\x(7)王畿以外的广阔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3.概况分封对象eq\x(8)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eq\x(9)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统治权初期封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等级序列天子—eq\x(10)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1)进步性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②促进了经济文化沟通和民族融合,为eq\x(11)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渐渐凝合成华夏的国家意识)。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是一种制度创新。(2)局限性: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eq\x(12)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力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eq\a\vs4\al(|素养感悟|)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eq\a\vs4\al(|图解历史|)分封制的演化及影响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利用eq\x(13)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eq\x(14)土地继承上的冲突。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吩咐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需听从大宗。4.特点:eq\x(15)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5.作用(1)有利于凝合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亲密地结合在一起。(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eq\a\vs4\al(|图解历史|)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关系eq\a\vs4\al(|素养感悟|)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相识,培育自己对家乡的热忱,对持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四、西周的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协作“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冲突,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实质维护eq\x(16)分封制与eq\x(17)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eq\a\vs4\al(|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1)权力安排: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主题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时空观念——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史料]《西周分封示意图》[解读](1)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在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大都是姬姓贵族,在偏远和贫瘠地区往往都是异姓贵族。(2)对异姓诸侯既拉拢又防范的态势,比如对殷商后代封国宋国的“半包围”之势。(3)通过婚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以固结权势,并维护宗族内的伦常关系。(4)当时黄河流域是政治、经济中心。|历史说明|★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区域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多分布于富裕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进一步彰显周王的最高地位,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加强了中心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安排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二)唯物史观——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化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事实上限制力有限,各诸侯国事实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探究]依据史料,分析分封制的影响。[提示]主动作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作用:诸侯国有肯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历史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影响1.主动方面(1)分封制变更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王畿内外松散的联盟关系,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由之前的诸侯承认天子转变为天子分封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通过分封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加强了统治。(2)分封的过程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心(周王室),分封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统治网络,商的方国被周的封国代替。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古代第一次实现了上层政治组织的统一。(3)分封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沟通。一方面,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周朝的很多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四周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2.消极方面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实力一旦减弱,就必定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对应训练1(2025届江西南昌摸底)钱穆认为:“西周封建,……实是当时以军事和政治相协作,而又能不断地动进的一种建国规模。……由一个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限制各地的社会形态。”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以政治和军事为纽带 B.有利于中心限制地方C.带有侵略性和扩张性 D.有利于奠定中国版图解析:选B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断地动进……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限制各地的社会形态”体现出中心限制地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有利于中心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没有涉及对外关系,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主题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一)史料实证——宗法制的特点及实质[史料][解读]由图得知: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历史说明|★宗法制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①宗法制是区分嫡庶、亲疏,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宗法制是影响古代中国社会与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宗法制崩溃后,嫡长子继承制和王位世袭制长期持续,而其得以长期持续的主要缘由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持续。②宗法制度下,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是政权的补充。宗法制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办法识和同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同等和法治意识相违反。(2)实质: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的核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干脆演化而来,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融为一体,是周朝统治者维护奴隶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二)家国情怀——宗法制的影响[史料]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逝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逝。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表现为肯定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出现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阅历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探究]依据史料,分析说明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影响深远的表现。[提示]西周宗法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调,表现为等级制、肯定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阅历守旧思想。|历史说明|★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1.主动影响(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持续、家族制度持续和家国同构。(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人伦、重亲情、重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祖先、重传统、重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行分。2.消极影响(1)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2)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3)从文化上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对应训练2(2025届湖南郴州一模)“我从哪里来?”关于自己姓氏的来源是每个华裔关注的话题之一。这是因为()A.姓氏制度是自古以来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B.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C.追远思亲,受血缘宗亲的文化心理影响D.分封制和宗法制长期影响的结果解析:选C姓氏制度并非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故A项错误;分封制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姓氏制度追远思亲,产生家族认同感,体现出血缘宗亲文化心理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宗法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主题三|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史料实证——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旧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调,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探讨》[探究]依据史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后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有何重要变更。[提示]变更:地缘社会取代血缘社会;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政治统治从分权到集权。|历史说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垄断神权来加强王权;国事以占卜方式确定。(2)深厚的部族色调:由于从父系氏族演化而来,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法律及选官制度都带有深厚的部族色调。(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封国自主权较大,天子对诸侯领地并无实际统治权;但中心与地方的联系越来越亲密,周的文化及习俗在不断传播和影响着诸侯国。(4)贵族政治特征明显:世卿世禄制下,官僚都是贵族,贵族有封地但无薪俸。诸侯国内的劳动者不对国家担当赋税等义务,只对诸侯履行义务。对应训练3(2025届福建漳州三模)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按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A.中心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样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解析:选C材料强调周王对诸侯称呼上的区分,凸显统治阶级内部的血缘关系,无法体现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和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主对诸侯的称呼,不能体现“忠孝一样”,故B项错误;材料“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血缘联系”“周王按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血缘的结合,未体现神权色调,故D项错误。|A组|1.(2024年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更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选B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故A项错误;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了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发生变更,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故C项错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体现了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而非弱化,故D项错误。2.(2024年全国卷Ⅲ,24)“教民敬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A材料中“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或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A项正确;“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一种中心对地方管理的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是选官制度并不是伦理道德的制度渊源,故D项错误。3.(2024年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胜利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留意生态环境爱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使商汤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捕猎是夏商时期的一种经济活动,但无法得出“主要”的结论,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爱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冲突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4.(2024年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干脆限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A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增加了广阔区域内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出现于战国,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西周时,尚未实现中心权力的高度集中,不行能对地方进行干脆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制的对象、封国和都城,没有涉及贵族世袭特权,且夏朝时已经起先了贵族世袭特权,故D项错误。5.(2024年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变更解析:选B依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在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更,故A项错误;依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这有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铭文追颂祖先功德,这是重视宗法传承的表现,不是挑战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中商周时期铭文的内容可知,这类青铜器均属于礼器,其功用没有发生重大变更,故D项错误。|B组|1.(2025届山西一模)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争论。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更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解析:选C西周的政治制度在某些方面承袭商朝制度,如王位世袭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依旧有着图腾崇拜,说明国家管理依旧借助神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奇色调,而西周管理国家则留意百姓的争论,鬼神等神奇色调淡化,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留意鬼神到留意人事,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故D项错误。2.(2025届广东顺德二模)青铜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底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祭祀武王等事务。其中“宅兹中国”是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可知()A.“中国”最早的地理位置可能在洛阳一带B.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C.“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民族概念D.青铜器何尊铭文是完全可信的第一手史料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洛邑又叫东都,在今河南洛阳,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民族概念,故C项错误;“完全可信”说法过于肯定,考古与文献要相互印证,故D项错误。3.(2025届云南二模)史料与考古发觉备注俘殷献民,迁之九毕(西周的东都成周郊区之地);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国土中心)选自《逸周书·作洛解》迁“有方(商的方国)多士暨殷多士”至成周选自《尚书·周书》成周驻扎有八师(西周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青铜器《舀壶》铭文记载在原成周地区发掘出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殷周之际墓葬,其中随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