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现代诗歌-五分析艺术手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33/24/wKhkGWcgRTqAcfC4AAKXRLnWfAc394.jpg)
![【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现代诗歌-五分析艺术手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33/24/wKhkGWcgRTqAcfC4AAKXRLnWfAc3942.jpg)
![【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现代诗歌-五分析艺术手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33/24/wKhkGWcgRTqAcfC4AAKXRLnWfAc3943.jpg)
![【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现代诗歌-五分析艺术手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33/24/wKhkGWcgRTqAcfC4AAKXRLnWfAc3944.jpg)
![【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现代诗歌-五分析艺术手法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33/24/wKhkGWcgRTqAcfC4AAKXRLnWfAc39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现代诗歌一(5)分析艺术手法
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考情简述】
本考点是分析并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跟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大同小异,考生除了要知道一般的艺术手法外,
更要着重了解章法结构艺术、描写和抒情角度、象征、修辞等现代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
【必备知识】
1.章法结构艺术一一诗歌分节的作用
一首好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形式上也同样具有美的魅力,
而诗歌的章法之美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现代诗歌的分节,就是章法结构艺术的表现。
类另U例析
“初见你时你给我你的心/里面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再见你时你给我你的话/
说不出的是炽烈的火夏〃三次见你时你给我你的手/里面藏着个叶落的深秋//最后
见你是我做的短梦/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邵洵美《季候》)
实现内容、视从春夏到秋冬,这漫长的四季是“我”和“你”这对恋人从相识到相恋,又相
角、抒情主体互生出隔阂的感情历程,自然界从煦春到寒冬的自然进程却正好象征了这对恋人走
的转换过的道路。与其说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毋宁说这是诗人刻意营造的一种象征,象
征着对美包括爱情的追求的一种怅然若失的心绪。全诗以春夏秋冬的温差来隐喻恋
人之间感情起落变化,但诗人写来却很有层次,从朦胧到炽热,到惆怅,最后是失
望,非常含蓄而又准确地描画出恋人之间感情波动的发展轨迹。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天给他的
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
容易忘掉。"(陈梦家《一朵野花》)
呈现复沓之美
此诗写了一朵野花自然、自在、自信的纯美,并以优美的笔调歌咏它,同时诗
人亦借野花来表述他对于自己的诗歌生命的一种认识与欢欣,其中所蕴含的乐观、
昂扬、超脱的生命态度与情趣,是有着普遍意义的。全诗形式整齐,通篇押韵,和
谐流畅,也是标准的新月格律诗,同时其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
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现代诗歌“新月派”提出过著名的“三美”理论,即“音
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复沓之美,不仅仅指形式,也指内容,复沓之中,情感
得到了强化。此诗分为两节,形成复沓之美。
2.描写和抒情的角度
描写和抒情的角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称使用的问题,也叫视角。文学作品中都有一
个人称使用的问题,视角的问题。
类别解说例析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
第一人称“我”是诗人情感的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
载体,情感的寄托物。第一人称的力量。"(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抒情主
“我”有两种情况:A.抒情主人公人公就是诗人自己。
第一人称
“我”就是诗人自己。B.抒情主人“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
“我”的
公“我”是物,躲在后面的是诗人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郭
视角
自己,这叫“以物代己”或“以物沫若《天狗》)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天狗,也可以
喻己”,“物”既可以是人物,也说‘'我"化身为天狗。
可以是事物。辛笛的《刈禾女之歌》,就是借“刈禾女”形象
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我的脚知道每
第二人称“你(们)”,往往与
一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
抒情主人公形成对话情景,便于抒
你,再给你手的温存/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
第二人称情主人公向对方进行感情倾诉,或
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何其芳《预言》)
“你对对方表达质疑、否定。有时“我”
“你”是诗人心中倾慕的对象,整首诗通过抒情
(们)”的与“你”同时出现,形成对话关系;
主人公对“你”的感情的倾诉,完成了一次由期盼、
视角有时只有“你”,与“你”对话的
挽留、恳求同行到绝望的感情历程。“你”在完成了
抒情主人公“我”并未出现,但仍
与抒情主人公的一次爱情缠绵同时,也让读者对“你”
是一种对话关系。
的美好形象倾慕不已。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第三人称是作为诗人客观观察并倾注感情——/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
“他(她、的对象而存在的。第三人称“他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它、他(她、它、他们)”便于灵活自由地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
们)”的视表现生活,便于诗人表达对“他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
角(她、它、他们)”的情感态度。现翔……”(曾卓《悬崖边的树》)
(她、它、他们)”指物象的比较多,这是一首咏物诗,使用第三人称“它”来写。诗
指人物的比较少;作为物象,一般中的“它”就是“悬崖边的树”,是一个物象,是诗
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诗人或人客观观察并倾注感情的对象,带有象征意义。此诗
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正是处于时代逆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写照,也是当代
知识分子人格的活“雕塑”。
3.象征手法
解说例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
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
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
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
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
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
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仿佛永远分离/
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
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致
情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包括
橡树》)
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
这首诗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
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
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
联系依靠联想建立。
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这首诗采
注意: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
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
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界。
4.比喻和拟人
类
解说例析
别
“迎上门来堆一脸感激/仿佛我的到来是太多的赐予/探问旅途
比喻就是用相似的事
如顽童探问奇迹/一双老花眼总充满疑惧〃从不提自己,五十年谦虚/
物打比方,也就是用具体
超越恩怨,你建立绝对的良心/多少次我担心你在这人世寂寞/紧挨着
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
你的却是全人类的母亲〃面对你我觉得下坠的空虚/像狂士在佛像前
比喻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
失去自信/书名人名如残叶掠空而去/见了你才恍然于根本的根本。”
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
(袁可嘉《母亲》)
修辞手法。比喻也是现代
这首诗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母
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亲的敬爱与赞美。诗中的比喻起了很大的作用。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
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有低下头/而是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过去……它的头即使是在
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
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应该走近它/你走近它便会发现/它脚下的那片泥土/每抓起一把/都
修辞。诗歌中的拟人手法,一定会攥出血来。”(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拟人
是指将要表达的主题或物“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就是本诗的核心意象,毫无疑问,它
象、形象的人物化,或借是一个象征意象,但这个意象的塑造却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这棵向
用人物的某些个性的特点日葵具有了人的行为、人的神态、人的情感。读完了整首诗,我们就
来咏物,以获得僧人咏物,会知道,这并不是一棵简单的向日葵,而是一棵有着思想象征意义的
以物喻人的效果。向日葵。
5.通感
解说例析
“房里曾充满过清朗的笑声/正如花园里曾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
充满过百合或素馨/人在满积着梦的灰尘中抽烟/
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沉想着凋残了的音乐虽然自己的梦是和别人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可以沟
的不同/但是我知道今天我是流过眼泪/而从外
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
边,寂静是悄悄地进来。"(戴望舒《独自的时候》)
象。
“房里曾充满过清朗的笑声/正如花园里曾
充满过百合或素馨”,听觉与视觉相通;“沉想
通感有以下三个作用:
着凋残了的音乐”,诗人以“凋残”搭配“音乐”
其一,抒难写之情,述难言之感;
来进行审美创造,将视觉挪于听觉。这一通感描
其二,把一种感官的感受用另一种感官表达出
写便有机地把诗中表现的众多意象一一“笑声”
来,突破常规,使感觉陌生化,造成新奇可感的艺
“百合”“素馨”“音乐”统摄为一个艺术整体
术效果;
了。
其三,更好地传情达意,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6.其他
类别解说
①借形象、意象抒情一一把思想感情寄寓在形象、意象之中,让形象、意象做‘'代
抒情方式言人”。
②直抒胸臆一一直接表明态度,抒发思想感情。
相辅相成的艺①动静结合一一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艺
术术效果。
②虚实结合一一现代诗歌中主要指具体的形象描写与想象的情景描写相结合。
③感官结合一一在描写中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结合在一起。
④渲染映衬一一本来是两种手法,结合在一起,就是通过渲染达到映衬的目的,
反映的是此物与彼物的关系。
⑤点面结合一一“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相结合。“点”,一个焦点、一个
细节的描写;“面”,群体性、普遍性的描写。
⑥明暗结合一一明色调画面描写与暗色调画面描写相结合。
⑦远近结合一一由近到远、由远到近,远近结合。
⑧正侧结合一一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修辞艺术除了单独介绍的比喻、拟人、通感之外,还有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
【解题思路】
1.解题方法
就点论点,就面论面;针对要求,分列答案。
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探究鉴赏,可以是“点”,可以是“面”。作为探究鉴赏题的
设置,在“面”上设问的会多一些,但也不排除在“点”上设问。答题的原则:就点论点,
就面论面,但不能出现“点”“面”相违的情况。探究鉴赏艺术手法,难免会用到概念,
要注意概念表述的准确性;探究鉴赏艺术手法,一般都离不开效果的表述,要注意艺术手
法和表达效果的统一性。这类题会提出具体指向、具体要求,我们必须针对题目的指向和
要求,分点列出答案。
2.规范答题
指出艺术手法名称,解说该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该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效果),
有几点就分列几点。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的命题意图(包括表面的和隐含的)。
第二步,概括题目,结合诗歌内容确定对应内容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第三步,观照全诗,探究该手法在诗歌作品中的艺术效果。
第四步,根据上面步骤的分析,分条规范陈述答案。
典型例题
【题目】
(2022•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村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4助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哗哗不停,
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林之木译)
【注】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数文家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
的,显示出勃勃生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
嘴里还哼着歌谣,写出农夫心情的悠然、欢畅。
C."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这是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
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腾,富有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油然而生一
种浓浓的感伤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未收束,"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首尾呼应。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
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蝙蝠、草虫、牛群,来抒发自己对乡
村景色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写出
明月的圆润。
3."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中的"奇幻""清凉"如何理解?
4.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油然而生
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错误,"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这两句应该写的是
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诗人面对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心生羡慕,
费叹唏嘘,并未生出浓浓的感伤之情。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首尾呼应"
错误,应该是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而篇末又做了概括式的收束,这是“沐
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3.①"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荒凉"的意思是冷清。②"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光芒"沐浴着村景,小村被月光笼罩着。③在结构上,概括野外
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草虫、蝙蝠、牛群、农夫扛着锄头
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高挂在远处的
树顶的金盘似的圆月等,这些景致奇异变幻,给人冷清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村景和
恬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奇
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清凉"的意思是清静幽凉。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是总结上文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如乌黑的瓦顶,
碧绿的田野,蝙蝠、草虫和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袅
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高挂在远处的树顶金盘似的圆月,这些景致异变幻多端,
给人特别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收束全文,运用比拟的手法。
4.①"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接下
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
响晚祷的钟声”;诗人还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代表乡村的动物,即蝙蝠、牛群,同时也
描绘了农夫经过一天的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最,“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
畅,且照应着孩童的喧闹;之后又切入了嗅觉的感受,"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最后从
视觉的角度,用比喻的修辞手怯描绘了高挂在远处的树顶的抛洒出清澈的光芒的金盘似的圆
月。②整首诗描绘了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欣
赏如此景象,让读者面对恬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赞美和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
从各种不同的写景的角度分析诗歌中的景象,在谈谈读者的阅读体验。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
主要有时空、动静、修辞和色彩等角度,还有联想、想象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角度。阅读体验
主要从感官享受、情感熏陶等角度思考。
诗人对于村景的描述由视觉形象作为起点,"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这正是典型
的村庄景色,而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
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这中间的几句诗中,诗人写入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
动物,蝙蝠、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
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照着孩童的喧闹,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的诗句"晨
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翻版。而另一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
香气",又契入了嗅觉的感受。最后展现的是,"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
洒出清澈的光芒,沐浴着奇幻的清凉村景。"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真是令人
心生羡慕,赞叹唏嘘。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各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1.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时,对未来充满想象,“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是那么
遥远和神秘。
B."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现了人生易老、年轻不再的
沉痛与悲伤。
C.第一节的"偶尔抬头"与第二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内在情感
却很不一样。
D.这首诗以人生中不同年龄段的两次"遥望”为基点,表达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深
刻的生命体验。
2.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年轻时与年老时、到达前与到达后,在今昔对比中完成了
时空的转换。
B.诗歌结构精工:年轻时与六十岁的两次"遥望"前后照应,回环往复,人生仿佛也兜
了一个圈。
C.诗歌语言明白晓畅,情感浓烈,如"而今我到达了"看似平白如话却包含了强烈的喜
悦之情。
D.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意蕴丰富,意境深远,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颇有几分禅意,十
分耐人寻味。
3.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者
洛夫
呛然
皱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
贴着水面而过的
柔柔的腹肌
静止住
全部眼睛的狂啸
江河江河
自你腰际迤迪而东
而入海的
竟是我们胸臆中的一声呜咽
飞花飞花
你的手臂
岂是五弦七弦所能缚住的
挥洒间
豆英炸裂
群蝶乱飞
升起,再升起
缓缓转过身子
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
扣响着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
(节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卷)第二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呛然/钱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呛然"是打击乐的引导声,"红蜻蜓"是舞者,舞者
上场,但我们似乎不见舞者,只看见一只"红蜻蜓"。
B.“贴着水面而过的/柔柔的腹肌”,形容舞者的身体锻炼很好,腹肌柔韧,能贴着水面
而过,这是舞蹈美的基础条件。
C."江河江河",这是观者的内心呼喊,让我们似乎听见了一片惊叹声,展示了舞者舞
姿的迤遍如江河一般。
D."你的手臂/岂是五弦七弦所能缚住的",这是对舞者手臂轻盈自由的高度赞美,"岂
是"二字强化了这种感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行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打击乐让读者似乎听到了清脆、急促的开场锣鼓,
"飞出"的"一只红蜻蜓”一下子便让观者眼前出现了色彩鲜艳的艺术形象。
B.“江河江河/自你腰际迤遮而东”,由实到虚,以虚写实,舞者的形体动作让观者眼前
似乎流动着一条迤邈向东的江河。
C."豆荚炸裂/群蝶乱飞",这两个意象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舞者舞姿的刚健与圆熟,
体态的热烈与迷幻。
D.诗歌的第二节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使用了一系列的意象,而这一系列的意象正是"红
蜻蜓”的意象引发出的一个又一个的田园意象。
3."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这句诗应该怎么理解?
4.本诗对“舞者"的舞技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请你找出三例加以赏析。
【答案】
一、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B.”沉痛与悲伤"
感情过于沉重,这句话是表现一位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峰!J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
反思以及怅然若失的复杂情绪。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包含了强烈的喜悦之
情”赏析不正确。这句话蕴含的感情微妙,到达后回望年轻时候,又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因此是一种亦喜亦悲的复杂情感。
3.诗人将生活喻为"海洋”,人生便是一次远航;而"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就是一
个“远在异国的港口",遥远、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也就恰似航行中的"狂
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比喻密切相联,组成一条和谐统一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
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能力。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
穿始终,"在生活的海洋中",将生活喻为"海洋",那么整个人生就是一次没有返程的航行。
年轻的时候,"遥望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一四省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三第一次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19 文言语句断句(含答案)
-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思路与路桥设施的长期维护规划
- 电商趋势下的零售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思考
- 社交媒体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与案例
- 二年级竞选数学课代表发言稿100字
- 初三年级组长经验交流发言稿
- 电厂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与标准化执行
- 写楼物业年终工作总结
- 法学专业实习计划
- 我国水体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建议
- 矿山转让居间合同范本
-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健康管理案例分析
-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培训
- 手术出血量的评估
- 报价单(产品报价单)
- 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门锁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 2020年8月自考00808商法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GB/T 22919.10-2024水产配合饲料第10部分:罗非鱼配合饲料
- 0-9任意四位数数位排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