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考试_第1页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考试_第2页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考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考试复习资料PAGE2四因说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是合一的,“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哲学正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存在。可见,他并不反对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只是把传统知识观颠倒过来,认为知识不是认识主体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了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或直观能力的结构。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即知识是对象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就从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一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正是以此作为根基而建构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人是目的”康德认为人的行为有种种目的,但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本身。所以“人是目的”贯穿在人的一切其他目的中,其他目的都可以成为单纯的手段,惟有人性本身、“人格”不能再成为单纯的手段,它是自己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努斯精神体现了希腊人对个体自由意识的初步觉醒,这种自由基于每个人不受世俗感性事物束缚的超越性的灵魂,体现了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独立性。逻各斯精神“逻各斯”一词的原意是“话语”,也由此而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从毕达哥拉斯的数过渡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并不仅仅是量的必然性,而更主要的是一种质的必然性,这种质的必然性只有通过逻各斯(话语)才能表达。逻各斯精神体现了个体灵魂在自由行动中所必需遵循的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使他们能够继续作为自由主体存在,保持人格的一贯性,而不至于在与别人的自由主体冲突中遭到灭亡。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黑格尔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绝对精神本身是绝对的实体,但同时本身又是能动的主体,拥有自己运动的内在根据,能够从一个绝对的点出发把自己展示在一个扩展的系统中。这种系统的扩展最初是以纯粹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就是由全部逻辑理念即范畴按照某种确定的方法所构成的“逻辑学”体系。托马斯·阿奎那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1)既然世界上万物的运动均由他物推动,因而在一切事物之后必有一个最终的存在者,它本身是不被推动的,但它却推动其他事物。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就是上帝。(2)既然世界上每一事物作为一个结果,必有一个原因,因而在一切“他因”事物的尽头必有一个“自因”的存在者,它的原因在于它自身,同时又构成了万物存在的“第一原因”。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3)既然世界上一切个别的存在物都是偶然的和可能的,它就必须以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为其终极的根据,否则就总会有某个时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也就不会有现今的任何事物了,而这是与事实相矛盾的。所以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它就是上帝。(4)既然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完善性,这种有缺陷的完善性必定以最完善的东西为其判定标准和原因,这个至善的存在者就是上帝。(5)我们发现许多无生物都在完成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必定外在于这些无生物,因为只有生物才能有内在目的。为这些无生物制定目的、并使整个世界具有一种合目的性的,必为一最高智慧。这个最高的智慧就是上帝。培根的知识即力量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命题以简单通俗的话语体现了其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立场,构成了其整个哲学体系逻辑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培根把知识和人的理智能力,即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来,突出了知识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知识作为一种力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能够使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培根看来,人类之所以要认识自然,目的是为了改造和利用自然,他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揭示了知识能够为人掌握,进而提高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知识可以通过发明创造、技术更新,间接地、不自觉地对自然乃至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改造作用。在培根看来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知识不仅是一种理智力量,更直接的是一种实践力量。真理是过程的全体这是黑格尔非常有名的一个命题。他认为“真理是全体”,而且“真理作为一个体系存在”,即精神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在时间之内历史的发生发展的。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因而变为真理的一个环节。因此,真理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是在于它的实现,现实的整体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过程。黑格尔说,主体即实体,而理性是宇宙的实体。真理本质上是主体,作为主体真理只不过是辩证运动。真理的发生是理性的存在。自在之物和现象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但现象自有现象的规律,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克服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论而建立起它们在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至于自在之物,休谟甚至对它的存在也抱怀疑态度,康德却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唯名论与实在论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以培根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否认共相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主张唯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或人们语言中的“声息”。这种论断称之为极端的唯名论。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者,除了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和主张唯有个别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之外,又认为共相表现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这种论点称为概念论,属于温和的唯名论。以安瑟尔谟为代表的极端的实在论者,断言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原始形式。个别事物只是共相这第一实体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况和偶然现象,所以共相先于事物。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温和的实在论者也断言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又强调共相这一客观实在,既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后,即共相。作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被创造物之前,也就是说,存在于神的理智之中。共相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事物之中。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归纳的概念,它在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经验论与唯理论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经验论把感觉经验当作认识的来源,通过经验归纳法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唯理论是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又译为理性主义。唯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的起源和可靠性问题上。唯理论者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唯理论把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当作认识的来源,通过理性演绎法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成书于1753年,是卢梭阐述政治思想的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于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在书中,卢梭认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人的困苦和奴役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出现的。他认为,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但是人们力求生活的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为此既是在进步,也是在退步,因为文明的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向前一步。在卢梭看来,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轨迹是一个抛物线的发展态势,两端不平等表现的最小,而中间,以专制的出现为标志,就达到了巅峰。这个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史的认识。卢梭认为,自然法的出现是基于人们的自保之心和怜悯之心的,他是坚持人性本善的。这是卢梭思想的独到之处。人的理性是不断的发展的,但是与此同时,人的天性却因为人的理性的发展而一步步的窒息。卢梭认为制定法的出现是因人的理性的发展,但是自然法的出现却是基于人的天性。一、自然人和自然状态

卢梭认为要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必须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而认识人类本身又必须从人类的原始状态即从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开始考察。卢梭认为自然人具有天然的怜悯心,不忍看到其他有感觉的生物、特别是自己的同类遭受痛苦或灭亡的打击。这种怜悯心其实就是道德当中的善的表现。卢梭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地保护自然人,其实就是要保存他的道德理想。卢梭的标准就是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批评洛克、霍布斯用现代社会的人来代替自然人,他从自己构想的自然人概念中彻底抽掉了人的社会性,以便和现代社会中的人区别开来。二、人的异化和私有制的产生

卢梭认为在自然人的本性中具有破坏自然状态的否定因素——自我完善化能力。卢梭事实上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猜测到了导致人类劳动产生的前提:人类的繁衍和交往。卢梭意识到必须从经济上去寻找社会异化、人的异化,寻找人类不平等的原因。当“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也就是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观念,开始积累财富的时候。他意识到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社会的分工的出现。他认为,我们不可能撇开劳动去设想新生的私有观念。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总之,卢梭认为人类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劳动的产生,而劳动必然产生分工,劳动也必然产生私有制。

三、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的不平等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自然状态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各种社会邪恶现象也都接踵而来。首先,在私有制出现后,产生了统治和服从、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其次,由于私有制和不平等的出现,人的本性也发生了异化。自然的不平等在私有制条件下就不知不觉地转化为社会的不平等。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用人的异化思想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丑恶现象,指出阶级(尽管他未使用这个词汇)对立的不平等现象就是人的异化。他一再强调,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