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4辽宁沈阳郊联体月考)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特点鲜明。“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B.建立完善的中央官制C.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D.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2.(2024河南郑州联考)下图是一幅有关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智伯瑶与韩、赵、魏三家大夫商讨国家发展大事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A.贵族等级分封制出现危机B.韩赵魏三家分晋顺应民意C.原始民主传统遭到了破坏D.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3.(2024河北沧州七县联考)《周礼》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尚书·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言,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和卜筮的同时,还要“谋及庶人”。这表明当时()A.民众参政热情高涨B.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政治决策C.天下共主局面形成D.国家治理蕴含原始民主色彩题组二秦朝的政治制度4.(2023辽宁大连部分重点中学月考)秦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通过朝议、文书、舆服、陵寝等相关规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伦理制度化。这体现了()A.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B.历史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C.政治伦理与宗法血缘相结合D.权力分配和运行的合理性5.(2023安徽宣城郎溪中学月考)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颁布诏令、管理奏章和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这反映了此制度()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B.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局面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6.(2023辽宁葫芦岛协作校月考)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之后,丞相建议在“地方遥远”的燕、齐、荆楚等地立诸子为王。廷尉李斯却强调设置郡、县,方能永保天下安宁,并被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有助于()A.巩固政治统一局面B.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C.建立君主专制体制D.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7.(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秦统一后,在文书制度方面,“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官府往来文书无论是上行文,还是平行文、下行文,都已经具备了较为固定的程式”。据此可推知,秦朝的文书制度()A.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B.加重了皇帝理政负担C.源于原六国文书范式D.使国家治理走向僵化题组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8.(2024湖南部分校月考)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据此可知()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B.行政体制分权成熟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D.中央集权持续加强9.(2024辽宁沈阳郊联体月考)下面是秦朝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B.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C.唐代中央官吏日益增多D.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10.(2024安徽县中联盟联考)据《乾隆朝上谕档》记载,军机处承办的上谕称:“乾隆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奉旨……主巴喜虽无在场喝令情事,但违禁重利放债,且令家人住宿索讨,殴毙护军,情殊可恶。仅拟降调不足蔽辜,巴喜着革职发往拉林种地,余依议。钦此。交内阁改签。”据此可知,军机处()A.常行使决策权B.是内阁的领导机构C.负有传达职能D.有权处理司法案件11.(2023山东济南月考)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设立“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群相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中国古代丞相地位的变迁表明()A.丞相大多擅权专政B.监察官员恪尽职守C.地方官员越权上奏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2.(2024江西部分学校联考)安史之乱后,诸道观察使多与节度使合二为一,成为中央政府与诸州之间的新一级行政机构。宋朝重建州县制,州县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官员担任,但也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诸路作为朝廷派出机构,辖区稳定,拥有常设机关和临事决断的权力。由此可知,宋朝()A.地方行政层级被削减B.地方行政效率比较低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州”是最稳定的政区13.(2023河北沧州部分学校月考)古代督抚是总督与巡抚的合称,最早出现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当时只是临时性的派遣职务。此后,督抚虽屡有罢设,但由于其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央衔接地方的职能,最终在嘉靖年间成为一种常设职务,直到清代。这一变化表明明清时期()A.中枢机构职能削弱B.地方机构设置随意性强C.专制集权有所加强D.君相矛盾得到根本解决能力提升练题组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1.(2024江西部分学校联考)秦朝时,尚书台本是少府(九卿之一)属下的主管殿中传达诏令的官职,自汉光武帝起,尚书台的长官逐渐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要职。这一变化反映出()A.九卿职能的扩张B.内侍专权的恶果C.皇权强化的趋势D.中外朝制的形成2.(2024湖北恩施三校联考)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侍中组成“中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魏晋时期,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中央集权的加强B.皇权的旁落C.行政效率的降低D.相权的转移3.(2024广东深圳名校联考)下表所示是三省制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三省制的出现()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三国时期,因以尚书台作为独立机构,而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南朝时,正式改称“省”,并设立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中书省曹魏时,因为尚书省成为政务中枢机构后并不被皇帝信任。所以,便将具有秘书机构性质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从而达到分化尚书省职责的目的门下省随着中书省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于是在晋朝时,又将具有侍从机构性质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A.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求B.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提高了中枢的行政效率D.不利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4.(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此变化可说明()A.内阁的决策权得到了完善B.皇权专制受到了严重削弱C.皇权与阁权矛盾基本消除D.内阁对决策的影响力增强题组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5.(2024河南省实验中学月考)下表内容为西汉诸侯国“相”的秩级统计。时期秩级(官员职位等级与俸禄待遇)高祖时期天子之相与诸侯之相都可称“相国”惠帝时期只有天子之相可称“相国”,诸侯之相只能称“丞相”景帝时期诸侯之相下降到九卿之列,秩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武帝及以后诸侯之相逐步与郡守同秩,降为二千石,位在郡守之后上表中诸侯国“相”的秩级变化反映出当时()A.官员考核制度日益完善B.行政层级设置更细密C.汉政权内忧外患的需要D.施政重点是防范外戚6.(2024河北联考)下表是关于唐前期“道”设置的部分记载。据此推知,此时的“道”是()记载出处唐高宗“遣按察大使于十道”《新唐书》唐中宗“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抚人”《资治通鉴》唐玄宗“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旧唐书》A.地方最高行政机关B.中央设置的监察区C.行中书省直属机构D.常驻地方的督察官7.(2024山东月考)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授裴耀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职江淮都转运使,主持漕运,转运东南钱谷至京师;安史之乱后,宰相兼职转运使成为常见现象。进入北宋,转运使成为保证“上下相维,轻重相制”的地方行政长官,几乎覆盖路的所有行政事务。上述变化表明()A.提高行政效率是各代当务之急B.适当分权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C.国家统一有利于行政体制变革D.行政制度调整与时代背景有关8.(2023山东济宁育才中学阶段测试)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A.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B.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C.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D.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题组三思维训练9.(2024河南省实验中学月考)《尚书·康王之诰》是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其中有“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之言。据此诰词可推断出周王()A.权威衰落分封制崩溃B.借助宗法观念维护统治C.强化对地方直接管控D.目的是增强文化凝聚力题组四综合题组10.(2024山东济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地方治理:古代中国的郡与县材料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史记·孝文本纪》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汉书·百官公卿表》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新唐书·地理志》材料二下表为古代中国历代郡及所辖县政区变化统计表。单位:个西汉东汉三国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清朝县级政区数1587118011901232125515731234132414271549郡级政区数103105158172190328351319179276郡辖县均数15.411.27.57.26.64.83.54.28.05.6——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政区划分的基本依据和意图。(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县与郡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郡发展变化的因素。(7分)答案与解析基础过关练1.D2.A3.D4.A5.D6.A7.A8.C9.D10.C11.D12.C13.C1.D根据材料“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可知,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D项正确。2.A分封制下,土地不可随意转让。材料中智伯瑶以增加公家土地的名义,让其他卿大夫转让土地,这反映出周朝贵族等级分封制出现危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贵族之间商讨转让土地,不是瓜分晋国,也不能代表民意,B项错误;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的政治斗争,体现的是贵族等级分封制出现危机,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D根据材料“大询于众庶”“谋及庶人”可知,西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士大夫及庶民的意见,说明此时的政治仍带有原始民主的色彩,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民众参政热情高涨,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天下共主局面”指的是各诸侯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相应的义务,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4.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A项正确;皇帝制度是秦朝首创,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在打破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政治伦理与宗法血缘相结合,排除C项;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为核心,“权力分配和运行的合理性”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5.D根据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中,虽然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政务执行程序中的颁布诏令却由御史大夫负责,这实际上对丞相的权力有一定制约作用,因此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D项正确。6.A根据材料可知,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A项正确。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李斯的建议不属于创新,B项错误;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君主专制属于国家的决策方式,C项错误;郡县制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无关,排除D项。7.A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官府的往来文书实现了程式化,这既便于文书的书写,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对文书内容的落实,从而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书行文的程式,并非数量,不能推知加重了皇帝理政负担,排除B项;秦朝文书制度源于秦国的文书范式,而不是原六国的,排除C项;国家治理僵化体现为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与文书行文程式化、规范化无关,排除D项。8.C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命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帮助皇帝决策,形成中朝决策机构,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执行机构,排除A项;行政体制分权成熟是唐朝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其他时期,无法看出中央集权是否“持续”加强,排除D项。9.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非权力最大,排除A项;秦朝太尉是最高的武官,兵部是唐朝尚书省下负责执行的机构,两者本质上不同,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设置,不能体现所有的官员,不能得出唐代中央官吏增多,排除C项。10.C根据材料“军机处承办的上谕称”“交内阁改签”可知,军机处接受皇帝旨意转交内阁,据此可知军机处具有传达职能,C项正确。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清代军机处并不是内阁的领导机构,B项错误;材料所述对案件的处理是皇帝的决策,排除D项。11.D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废除丞相,说明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退出历史舞台,D项正确。12.C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宋朝初期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重建州县制、分路对地方进行监察等,C项正确。从唐朝道、州、县到宋朝路、州、县,行政层级没有削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县是最稳定的政区,排除D项。13.C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由临时性的派遣职务变成了一种常设职务,这说明明清时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专制集权有所加强,C项正确。督抚是地方官职,不能表明中枢机构职能削弱,A项错误;督抚成为常设职务不能说明地方机构设置随意性强,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且督抚是地方官职,与君相矛盾无关,D项错误。能力提升练1.C2.D3.A4.D5.C6.B7.D8.B9.B1.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尚书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立的行政中枢机构,全国政务通归尚书台管理,最后总揽于皇帝。该机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与九卿职能的扩张无关,排除A项;尚书台是皇权强化的产物,而非内侍专权的恶果,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的,排除D项。2.D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魏晋时期,相权逐渐转移到中书省,可见相权不断转移,皇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行政效率降低,排除C项。3.A据材料“随着中书省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制属于中枢机构的变化,其本质是为了强化皇权,A项正确。设立三省制是因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方面,B项夸大了范围,排除;材料并未提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三省制有利于中央权力的进一步强化,排除D项。4.DA项内阁不是法定机构,不具有决策权✕B项内阁本是皇权专制的结果✕C项皇权与阁权的矛盾一直存在,只不过时强时弱,不能说“基本消除”✕D项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从“票拟”辅助皇帝再到管理“举天下国家之务”,内阁权力不断扩大,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力增强√5.C材料表明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及以后,诸侯国的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下降,可知这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汉朝外有少数民族的威胁,这反映了汉政权应对内忧外患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国的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下降,未涉及官员考核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政级别的设置,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诸侯国中的相,不是外戚,排除D项。6.B根据“遣按察大使于十道”“委之察吏抚人”“如汉刺史之职”可得出,道与监察有关,是中央设置的监察区,B项正确。道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不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排除A项;行中书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机构,排除C项;根据“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可得出是临时的,不是常驻的,排除D项。7.D材料反映了唐玄宗设转运使主要是解决京畿粮草的问题,北宋时期设转运使主要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此能够看出制度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错误;转运使的设立加强了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并非分权,B项错误;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并立,并未实现国家统一,C项错误。8.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