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高考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模拟训练4-6(附答案解析与译文)四、(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①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③可也。”(节选自左丘明《左传·子鱼论战》)材料二: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节选自刘向《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注】①勍(qíng)敌:强大的敌人。②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③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取其地足A以广国也B得其财C足以富民D缮兵E不伤F众G而彼H已服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毛,意思是斑白的头发,文中用以指老年人。B.爱,怜悯,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中“爱”的意思不同。C.自知,即知自,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特点不同。D.敝,使……疲惫,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楚两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已经列好阵势,而楚国军队还没有全部渡河,子鱼请求攻击楚军,宋公没有同意。B.宋襄公认为作战不应借助险要的地势来阻击敌人,不应攻击没有排列成阵势的军队,子鱼批评宋襄公不懂打仗。C.张仪认为攻伐韩国,应该先断绝魏国,兵临楚国和“二周”近郊,占领楚、魏土地,迫使周王室交出九鼎宝器。D.张仪认为蜀国地处偏僻,攻打蜀国即使得到土地也不算得利,而司马错却反驳张仪,认为攻蜀可以名利双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2)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14.司马错反驳张仪伐韩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C12.C13.(1)(楚军)摆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卫士都被杀绝了。(2)我们挟持周天子并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14.①秦国攻取蜀国容易获得土地和财物,又可以不被认为暴虐和贪婪;②攻取韩国,会招致坏名声,给国家带来危险。【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分别展现了不同的战争策略。材料一中的宋襄公坚持古老的礼仪战法,最终导致战败,反映了僵化思维下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材料二则呈现了秦惠王在司马错和张仪两种战略主张下的权衡选择,最终通过司马错的主张实现了名利双收,表明灵活应变的重要性。这种对比揭示了古代战争决策中智慧和策略的关键作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得到它的土地足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足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足以”意为足够用来,中间不能断开;“取其地”与“得其财”、“广国”与“富民”结构对称,“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在B、D处断开;“众”做“伤”的宾语,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特殊句式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怜悯/吝啬。句意:如果怜悯重伤的人。/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C.错误。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知自”/“不知吾也”。句意:周王室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拯救自身。/没人了解我呀。D.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疲惫/使……减少。句意:(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却对晋国有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应该先断绝魏国,兵临楚国和‘二周’近郊”错误。从原文“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和“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来看,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陈”,摆好阵势;“败绩”,溃败;“股”,大腿;“门官歼焉”,被动句。(2)“挟”,挟持;“莫”,没有人;“此王业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秦国攻取蜀国容易获得土地和财物,又可以不被认为暴虐和贪婪;②根据“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可知,而攻取韩国,会招致坏名声,给国家带来危险。参考译文:材料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卫士都被杀绝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要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使他们知道耻辱并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他们?如果怜惜他们反而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敲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就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可以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材料二: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见解。”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我们挟持周天子并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的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戎狄是其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司马错说:“不对。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足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足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进攻蜀国,最终平定蜀国。五、(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安釐王)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①。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曰:“公孙喜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游王。信陵君无忌卒。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②之佐,曷益乎?”(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材料二: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盖秦之灭也,由胡亥之无道;周之季也,由幽王之惑褒姒。然则亡秦者胡③,始皇久铭其说;糜弧箕服④,彰于宣、厉之年。恶名早著,天孽难逃。苟推此理而言,则亡国之君,他皆仿此,安得于魏无讥者哉?夫国之将亡也若斯,则其将兴也亦然。必如史公之议也,则亦当以其命有必至,理无可辞,不复嗟其智能,颂其神武者矣。夫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忘褒贬,以之垂诫,不其惑乎?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往而然。如鱼秦《魏略议》、虞世南《帝王论》,或叙辽东公孙之败,或述江左陈氏之亡,其理并以命而言,可谓与子长同病者也。(节选自刘知幾《史通·外篇·杂说上》)【注】①蒙骜:战国末期秦国名将。②阿衡:引申为任国家辅弼之任,宰相之职。③亡秦者胡:即“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代诚语。秦始皇即位后得到一本“仙书”,书上写着:“亡秦者,胡也。”④弧箕服:出自《史记·周本纪》。周宣王之时的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是西周末年一句著名的谶语,暗示西周即将灭亡。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A王囚增B是喜之C计中也D故不若E贵增F而合魏G以疑H之于齐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矫,指诈称、假托,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B.“败之河外”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相同。C.季,本义指排行最后的,文中引申为国家衰落,与《鸿门宴》中“项羽季父也”的“季”意思不同。D.彰,有显示、揭示、显扬之意,与《出师表》中“以彰其咎”的“彰”意思接近。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陵君魏无忌在秦赵邯郸之战时帮助赵国脱困,之后就留在赵国,并且在那生活了十年左右。B.司马迁曾到过大梁的遗址,当地人说魏国灭亡的原因是魏王不重用信陵君,司马迁并不认同。C.司马迁认为秦国灭亡是因为胡亥没有人道;在刘知幾看来,秦始皇才应该对秦国的灭亡负责。D.刘知幾认为,《魏略议》和《帝王论》在论述国家败亡的原因时,犯了和司马迁一样的错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译文:(2)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往而然。译文:14.刘知幾对《史记》的哪方面内容进行了批判?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案解析】10.BDG(原文标点为: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11.B[A项,“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指举起、抬高。B项,“败之河外”是省略句,完整形式是“败之(于)河外”,“之”用作代词,指代秦军;“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作动词,意思是“到……去”,二者用法不同。C项,“项羽季父也”的“季”是本义,排行最后的。]12.C(“司马迁认为秦国灭亡是因为胡亥没有人道”错,“秦之灭也,由胡亥之无道”应为刘知幾的观点;“在刘知幾看来,秦始皇才应该对秦国的灭亡负责”错,刘知幾并不认同将国家灭亡与谶语联系起来,也并未提出“秦始皇才应该对秦国的灭亡负责”。)13.(1)秦军水淹大梁,俘虏了魏王假,于是灭了魏国把(魏国)设置为郡县。(“灌”“遂”“以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2)从此以后,写作的人撰写编著书籍,常常是这样。(“兹”“往往”“然”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刘知幾对《史记》中以“天命”来论魏国兴衰的思想进行了批判。②他认为论成败当以人事为主。③如果按太史公的天命思想,其他亡国之君皆可如此论,这是不合理的。④如果以“命”论兴灭,无法起到垂示警戒作用。(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围困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夺得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赵国得到保全。无忌也因此留在赵国。(魏安釐王)三十年,无忌返回魏国,率领五国军队进攻秦国,在河外打败秦军,赶跑了蒙骜。那时魏国太子增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发怒,要囚禁魏太子增。有人替太子增对秦王说:“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过:‘请用魏军快速攻秦,秦王一怒,必定要囚禁太子增。这又会使魏王发怒,再攻打秦国,秦国必定要伤害(太子增)。现在大王要囚禁太子增,这是公孙喜的计谋得逞了。所以不如厚待太子增而与魏国交好,让齐国和韩国去猜疑魏国。”秦王这才取消了囚禁太子增的打算。(魏安釐王)三十四年,魏安釐王去世,太子增即位,这就是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去世。(魏安釐王)十五年,景湣王去世,他的儿子假即位。魏王假元年,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觉察到了他的行动。(魏王假)三年,秦军水淹大梁,俘虏了魏王假,于是灭了魏国把(魏国)设置为郡县。太史公说:“我曾到过大梁的旧城址,那里的人说:“秦军攻破大梁,是引河沟之水淹灌大梁,经过三个月城被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灭亡了魏国。’议论的人都说魏国出于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削弱以至于灭亡,我认为不是这样。天意正是让秦国平定海内,它的功业尚未完成,魏国即使得到贤臣辅佐,又有什么用呢?”材料二:说到评论成功或失败,本来应当把人的作为当作主要因素,(如果)一定要根据命运来论说,那么这种道理就违背常理了。大概秦朝的灭亡,是由于胡亥不行正道;周室的衰微,是由于周幽王受惑于褒姒。然而“灭亡秦朝的是胡”,秦始皇时就有这种说法;“麋弧箕服”(的谶语),在周宣王、周厉王的年代就已经表露出了。恶名早就显著,上天降下的灾祸难以逃脱。如果根据这种道理来说,那么亡国的君主,其他人都和这种情况一样,怎能不对魏国没有讥讽之语呢?国家将要像这样灭亡,那么国家将要兴起也是同样的。(如果)一定像司马迁的议论,那么也应当认为是他的命运必定会这样,道理上没有可推脱的,(人们就)不再感叹他的才智能力,称颂他的神明勇武了。根据命运来推论国家的兴起和灭亡,归结于命运而忘记了(人事得失的)褒贬,用这个来垂示告诫(后人),不是很糊涂吗?从此以后,写作的人撰写编著书籍,常常是这样。像鱼豢的《魏略议》、虞世南的《帝王论》,要么叙述辽东公孙氏的失败,要么讲述江南陈氏的灭亡,他们的道理都是根据命运来说的,可以说是和司马迁有同样的毛病。六、(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艺祖①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敕有司,自后时享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是年秋享,礼官奏请如敕。上诣室前再拜升阶独小黄门不识字者一人从余皆远立庭中。黄门验封启钥,先入焚香明烛,揭幔,亟走出阶下,不敢仰视。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漏泄。靖康之变,犬戎入庙,悉取礼乐祭祀诸法物而去。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止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言者,天必殛之”。后建炎中,曹勋自虏中回,太上②寄语云“祖宗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云。(节选自《蓬窗日录》卷五)材料二: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德之盛者,求诸己而已。舍己而求诸人,名愈正,义愈伸,令愈繁,刑将愈起;如彼者,不谓之凉德也不能。夫善治者,己居厚而民劝矣,谗顽者无可逞矣。己居约而民裕矣,贪冒者不得黩矣。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非求之彼也。捐其疑忌之私,忍其忿怒之发,戢其奢吝之情,皆求之心、求之身也。人之或利或病,或善或不善,听其自取而不与争,治德蕴于己,不期盛而积于无形,故曰不谓之盛德也不能。求之己者,其道恒简;求之人者,其道恒烦。烦者,政之所繇紊,刑之所繇密,而后世儒者恒挟此以为治术,不亦伤乎!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政刑烦而民之耻心荡然,故曰不谓之凉德也不能。(节选自《宋论》卷一)【注】①艺祖:文中指宋太祖。②太上:文中指宋徽宗。在位期间政治昏庸,生活奢靡,国势日下。靖康元年匆匆禅位,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与钦宗同被金人掳去,最后死于五国城(今属黑龙江)。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上诣室A前Ⓑ再拜升阶C独小黄门D不识字者E一人从F余G皆远立庭中。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烛,蜡烛,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天南”的“烛”意思相同。B.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与《项脊轩志》窦始洞然”的“洞”用法不同。C.也,句中语气词,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子”的“也”用法相同。D.劝,勉励,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的“劝”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太祖即位三年后,令人秘密刻了一块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还命令礼官在皇帝四时祭祀、新天子即位谒告祖庙之后,奏请君主恭读石碑誓词。B.立碑当年秋季祭祀后,宋太祖到石碑前跪诵誓词,他人都不知道誓词内容。此后的君主均遵照旧例,四时祭祀后恭读誓词,不敢泄露誓词内容。C.靖康之变后金人将太庙洗劫一空,众人才看到石碑上的誓词。南宋年间,宋徽宗痛自忏悔,让曹勋传话给当今天子,说到祖宗誓碑之事。D.宋太祖严令后人厚待柴氏子孙,即便其谋反也只能在狱中赐死,不可当众诛戮,也不能连坐亲属。这一举措彰显了宋太祖的忠厚德行。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一云“子孙有渝此言者,天必殛之”。(2)政刑烦而民之耻心荡然,故曰不谓之凉德也不能。14.材料二中“不加农田之赋”为何能体现君主的“盛德”?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解析】10.BC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原文断句:上诣室前,再拜升阶,独小黄门不识字者一人从,余皆远立庭中。11.AA项,“意思相同”错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是动词“照”的意思。B项,《项脊轩志》“室始洞然”的“洞”是“明亮”的意思。D项,《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的“劝”是“劝说”的意思。12.C“宋徽宗痛自忏悔”于文无据,从原文“太上寄语”中看不出宋徽宗的忏悔之情。13.(1)一是“有违背此誓的子孙,上天必定杀死他”。(“渝”“殛”各1分,句意2分)(2)政令和刑罚烦琐了,百姓的羞耻心就会荡然无存,所以说不称之为德行浅薄是不可能的。(“荡然”“凉德”各1分,句意2分)14.①不增加农田的赋税,农民才可能过上宽裕的生活,这体现了君主的高尚品德。②不增加农田的赋税,君主节俭朴素,这也体现了君主的高尚品德。(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宋太祖即位三年后,(命人)秘密-块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称之为“誓碑”,用嵌金飞戏的黄帐幕遮盖着,夹宝锁闭非常严。于是嘱咐有关官上、自此以后太庙四时祭祀以及新天子即位,谒告祖庙之礼束,就奏请(君主)恭读誓词。这一年秋季祭祀,掌管礼仪的官员按照命令奏请君主恭读誓词。太祖来到夹宝前,两次下拜,自堂下拾级而上,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宾官跟随,其余的人都远远地站在庭中。小宦官检查夹室锁闭完好后才开锁,先入内点燃香烛,揭开帐幕,就赶快走到阶下,不敢抬头看(碑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金材料采购实践分享
- 2022年四川省广元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5年工具钢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广西北海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出入口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实习生的辞职报告
- 2024年服务器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手术室抢救工作制度
- ce自我声明模板
- 钢闸门监理评估报告
- 高档养老社区项目计划书
- 京东物流信息系统
- 蛇年销售年会发言稿范文
- 国管局住房制度改革相关政策解答
- 无缝钢管服务方案
- 排涝泵站养护方案范本
- XX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考核通用记录表
- 城市交通枢纽运营故障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