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以顾准和殷海光为例【内容提要】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也是一段由受尽欺压走向民族自救的历史。前赴后继的革命者为挽救民族危亡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是中国得以保全的强大力量。然而,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五四新文化的宣扬,民主和科学的启蒙,推动民众的觉醒,凝聚起社会的力量,探索出中国的出路。没有革命,没有利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救国?本文重点探索两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典型——顾准和殷海光。第一部分介绍了学界对顾准和殷海光的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回答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比较顾准和殷海光?顾准和殷海光何以能加以比较?。第三部分对顾准的生平和思想进行梳理,将顾准生平划分为三个阶段,将他的思想概括为一个转变,一条线索,三个关键词。第四部分对殷海光的生平和思想进行梳理,将殷海光的生平划分为三个阶段,将他的思想概括为“两个走向”,分两个阶段介绍其思想内容。第五部分比较了顾准和殷海光,发现二人无论在生平经历还是在思想上都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第六部分对文章作出小结,由顾准和殷海光推而广之,探究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关键词】知识分子;顾准;殷海光
目录【内容提要】 2【关键词】 2引言 5一、研究综述 5(一)学界对顾准的研究回顾 5(二)学界对殷海光的研究回顾 6二、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 8三、顾准思想梳理 9(一)顾准生平——历经坎坷,坚持探索 91、少年得志 102、投身革命 103、潜心探索 11(二)顾准思想——独树一帜,未来先见 121、一个转变——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122、一条线索——娜拉走后怎样 133、三个关键词——市场取向,民主思想,资本主义。 14(三)评价顾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坚守 18四、殷海光思想梳理 19(一)殷海光生平——五四之子,一心救国 191、 早年求学 192、 投笔从戎 203、坎坷晚年 22(二)殷海光思想——思想启蒙,理论建构 231、第一阶段——从背景走向前台 232、 第二阶段——从思想启蒙走向学理构建 27(三)评价殷海光——一心救国的民主斗士 28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9(一)人生经历 291、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投身革命与投笔从戎 292、人生中的第二次转折——怀疑与背离 29(二)思想内涵 301、民主 302、科学 313、西方思想本土化 31六、小结 32参考文献 33
引言从古至今,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考取功名,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参与政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或游离于朝野之外,远离纷争,活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列强的步步入侵使中国人丧失了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民族自信,陷入到传统与现代观念相互激荡又无所适从的困境中。在一个政治混乱、社会混乱、思想混乱的年代,中国不知该何去何从。沉睡的人民需要启蒙,混乱的社会需要引导,失落的民族需要精神上的领航人。就在这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推动思想启蒙、探索救国道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重点探索两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典型——顾准和殷海光,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探索他们思想的动因和精神支点;并通过对比分析,发掘异同之处;再推广到更加普遍的意义上,探索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一、研究综述(一)学界对顾准的研究回顾纵向来看,对顾准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1994年为分界线。从顾准逝世到1994年,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只是“在1980年代中期,学界对顾准的学术思想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讨论”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横向来看,我认为,学界对顾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其一,对顾准生前的译作、论文、笔记、日记、书信、书稿等进行整理并出版,这项工作主要是由顾准的胞弟陈敏之等人完成的。其二,对顾准生平经历的研究,包括他人生的起起伏伏,他的家庭、性格和品格等内容。其三,对顾准思想的研究和争论。第一部分,对顾准生前所作的整理出版,主要有:顾准的两本译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熊彼特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和《经济学论文集》(罗宾逊夫人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顾准的著作《社会主义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会计原理》和《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此外,顾准的文稿、日记、书信、笔记经过陈敏之等人的收集整理,获得出版。主要有:《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收集了顾准本人的读书札记和与陈敏之的书信;《顾准文稿》(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顾准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顾准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顾准笔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作品成为研究顾准及其思想的重要资料。第二部分,对顾准生平的研究。顾准一生颇为坎坷,起起落落多次,他的思想转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关联。对顾准生平的研究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书籍有:《顾准传》(罗银胜著,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拆下肋骨当火把》(高建国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顾准的最后25年》(罗银胜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陈敏之的多篇论文对顾准生平做了介绍,如《顾准传略》,收录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名家》一书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同上书,第同上书,第7页。第三部分,对顾准思想的研究与争论。有一部分学者是将顾准生平与其思想放在一起研究的,主要是上文提到的传记。单纯研究顾准思想,无论是发掘其价值,还是提出质疑,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新近出版的《顾准再思录》(罗银胜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收录了研究顾准思想的多篇论文。对顾准思想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他的定位上,有学者将顾准定位为自由主义者,有学者评价他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学者认为他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对顾准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缺乏对顾准思想个性、思想特色的评价。当然,学生个人认为,顾准的思想本身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较为零散,内容虽丰富但研究深度不够。第二,对顾准的研究重复较多。顾准留下的资料本就不是很多,研究他的人却不少,这导致了大量重复研究。罗银胜的《顾准评传》与《顾准的最后25年》内容大体相同,却作为两本书出版。(二)学界对殷海光的研究回顾国内学者对殷海光的研究颇为丰富。纵向来看,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时间分段部分参考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时间分段部分参考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10页。第一阶段:殷海光逝世至1987年。此间,殷海光的著作经整理,在台湾、香港出版。部分学者对殷海光的思想进行了评论,但由于当时台湾社会尚未解禁,对殷海光的研究局限在少部分学者范围内。第二阶段:1988-1994年。台湾解禁后,殷海光的诸多著作在台湾得以整理出版,其《中国文化的展望》(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也在大陆出版。此间,台湾学者对殷海光的研究建成规模。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标志性事件:第一,1994年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成立,立意于推动殷海光研究和发展殷海光思想。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页。第二,1995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现代哲学家评传》专设殷海光传,标志着殷海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在内地得到正式承认。同上书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页。同上书,第10页。横向来看,对殷海光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殷海光著作、书信的整理出版,对殷海光生平事迹的研究,对殷海光思想的研究。第一部分:殷海光著作、书信的整理出版。香港有《殷海光选集》(香港友联出版社1971年版)、《殷海光书信集》(香港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等;台湾有《殷海光先生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版)、《殷海光书信集》、《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林正宏主编的十八卷本的《殷海光全集》(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等;大陆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贺照田主编的《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林毓生整理的《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版)、何卓恩主编的四卷本《殷海光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第二部分:对殷海光生平事迹的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传记类,较为出名的有:陈平景根据殷海光生前口述整理的《殷海光传记》,载于陈鼓应《春蚕吐丝——殷海光的最后话语》(世界文物供应社1969年版),主要介绍了殷海光的前半生;汪幸福《战犯、斗士、笼中鸟——殷海光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介绍了殷海光的生平概要;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详细介绍了殷海光的成长与思想转变;此外,还有王中江《炼狱:殷海光评传》(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等。第三部分:对殷海光思想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分为论文与著作两个部分。首先,研究殷海光思想的论文可谓浩如烟海,且涉及殷海光的逻辑思想、自由主义政治观、历史观、文化观、科学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一些论文集凸显了思想研究的成果。比较著名的论文集有韦政通编的《自由民主的思想与文化》(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版),收录了1989年纪念殷海光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的论文;1998年6月殷海光基金会与湖北大学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殷海光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由张斌峰、王中江汇编成《西方现代自由主义与中国古典传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由张斌峰、张晓光编成《殷海光学术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出版。其次,在著作方面,上文提到的章清所著《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分七章对殷海光的生平及其每个阶段的思想,主要是自由主义思想,作了研究。王中江所著《炼狱:殷海光评传》(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介绍了殷海光思想中“自由和民主的定位及诉求”、“经验实证主义与启蒙”、“中西文化的认知及重建”以及其自由主义思想。黎汉基的《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战后台湾,1919-1969》(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版),主要研究了殷海光的文化观,认为他是一个“全盘反传统主义”者。何卓恩所著《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研究了殷海光从三民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及其晚年提出的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谢晓东的《现代新儒学与自由主义——徐复观殷海光政治哲学比较研究》则比较了徐、殷二人政治哲学思想的异同重叠,凸显了现代新儒学与自由主义西化派在政治哲学方面的微妙关系。当然,研究殷海光的论文和著作浩如烟海,无法穷尽。当然,对殷海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多数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自由中国》时期殷海光的思想上,对其晚年的思想及转变不够重视。第二,对于殷海光思想转变的确切时间,不同学者观点不同,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二、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在开始本文研究之前,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殷海光与顾准,一个是激烈反共,跟随国民党逃往台湾的党国人才;一个是拥护中共,曾在共产党队伍中担任过重要职位的共和国的知识分子,如何能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呢?学生认为,所处年代大致相当的顾准与殷海光,正因为身份的不同,人生选择的不同,才有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经历与思想,也才具有了可比性。此外,殷海光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国内学者李慎之等人将顾准定位为自由主义思想家,这表明二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第二,为什么要比较顾准与殷海光?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三个要点:其一,顾准与殷海光在中国思想界都有着深远影响,也许顾准稍逊一筹。他们是值得研究的两个人。其二,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困局的反映,而海峡两岸在时代上有着某种相通性。顾准和殷海光的思想基本上成形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处中国大陆的顾准经历了文革时期中国社会的混乱,身处中国台湾的殷海光经历了蒋家王朝专制统治的黑暗,两人都为打破时代困局、寻找出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使顾准和殷海光在思想上也应该有着某种相通性。其三,学界少有人将顾准与殷海光放在一起比较;本文将二者加以对比,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本文的逻辑思路是:先分别梳理顾准与殷海光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内容,当然,生平经历作简要介绍,时代背景穿插其中,重点在思想梳理;再将两人的经历和思想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最后推广到普遍意义上,探索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思想史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阐释性为主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将研究对象放在思想史的脉络中进行比较分析、深度阐释;另外一种是以梳理性为主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将研究对象的思想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思想的背景中梳理清楚,力图还原研究对象的思想的理论来源、真实意图和风格。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本文多采用一手资料,如《顾准日记》、《顾准自述》、《顾准文稿》、《殷海光书信集》等,适当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顾准与殷海光思想内容都极其丰富,学生能力有限,不能详尽研究,难免有疏漏之处。三、顾准思想梳理(一)顾准生平——历经坎坷,坚持探索思想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反射,要想对顾准的思想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不得不先了解他的生平经历。顾准的生平,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少年得志,投身革命,潜心探索。1、少年得志1915年7月1日,顾准出生于“上海陆家滨顾家湾的一所院子里”。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顾准在自述中说自己“幼年时是生活在一个破产的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之中”同上书,第7页。。1924年,花行倒闭,家境衰败。次年,小学五年级的顾准考取中华职业学校的初中商科。1927年,顾准进入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这一年他12岁。1932年,顾准担任立信学校部主任;到1934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同上书,第7页。同上书,第10页。2、投身革命1934年2月,顾准“和同事学生等共八个人组织了进社”同上书,第10页。。这是顾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投身革命。有不少人研究过顾准投身革命的原因,说法大致相同。从《顾准自述》中可以看出,大抵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对家庭的厌恶之感。顾准生活在“一个互相埋怨、纠纷无穷的家庭”,同上书,第3页。“我八九岁(1923-1924)的时候,这个家庭破产了,又因为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的纠纷,使我在家庭中处于卑微的地位,这是促使我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因素”同上书,第10页。同上书,第3页。同上书,第7页。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同上书,第20页。然而,顾准的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34年8月,领导进社的刘丹被捕,顾准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也开始了他的上海地下工作。1935年2月,顾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顾准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四次起落。第一次起落以1934年8月被任命为武卫会上海市分会主席、武卫会宣传部副部长为开始,以1940年由中共江苏省委职员运动委员会书记降为职文委副书记为结点。第二次起落以1940年7月被任命为苏南根据地东路特委宣传部长为起始,以1941年7月被东路特委撤职查办为结点。第三次起落以1941年10月被任命为盐阜区财经处副处长为起始,以1943年3月被罚去延安学习改造为结点。第四次起落以1945年12月任华中财委委员为起始,以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被撤销一切职务为结点。参见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参见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3-44页。3、潜心探索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被撤除一切职务对顾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倒不是因为他贪恋权势,而是因为这样的撤职来得太突然,且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1952年到1955年,顾准参加了建筑业的工作;1955年9月进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露后,顾准对革命产生了“幻灭”之感。在自述中,顾准写道:“我感到‘幻灭’的是总的比较抽象的问题,由此我决心要‘进行探索’,而不是躺倒不干了。”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1957年11月,顾准被划为“右派”,1958年开始被下放到农村接受监督劳动。尽管生活艰苦,顾准仍然没有放弃探索,“不仅1957年留下许多问题要‘探索’,两年农村劳动的经历也提出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探索’”同上书,第同上书,第271页。1961年党摘掉了顾准的“右派”帽子,却在1965年又给顾准重新戴上。此后,顾准作为被批斗对象,身心备受折磨。1966年初妻子汪璧与顾准离婚,次年12月,二儿以下的四个孩子与顾准断绝父子父女关系。除了这些打击之外,顾准面对的还有一场接一场的批斗会。1969年到1972年,顾准在五七干校度过了三年艰苦生活。在劳动、批斗和“交代”之余,顾准仍抓紧时间读书和思考。他在1979年1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要继续革命,就要在任何环境下继续观察思考和研究……我决心在五七干校一面劳动,一面继续观察思考和研究。”顾准:《顾准日记》,陈敏之、丁东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顾准:《顾准日记》,陈敏之、丁东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73-174页。1972年回到北京后,顾准更是抱着多病之身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直至1974年逝世。(二)顾准思想——独树一帜,未来先见上文介绍了顾准的生平,可以看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顾准由一个革命者转向一个思想者。顾准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述以及文稿、日记、书信之中。通过阅读,我将顾准的思想概括为:一个转变,一条线索,三个关键词。“一个转变”指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一条线索”是指“娜拉走后怎样”的命题;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市场取向,间接民主,资本主义。(顾准关于会计学的著作,我认为是纯学术著作,并不能反映顾准的思想,因而本文不予研究。)1、一个转变——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1992年,《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在香港出版,陈敏之在序中说:“这本集子是作者和我1973年至1974年两年间在通信中进行学术讨论,作者应我的要求写下的笔记形式的学术论文。”罗银胜:《当代思想史的失踪者:顾准评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罗银胜:《当代思想史的失踪者:顾准评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28页。从1934年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前途和希望”而投身革命洪流,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揭露,可以说顾准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崇拜苏联革命和斯大林,怀抱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让他产生了一种“幻灭”感,他开始怀疑,开始反思。在党校学习期间,顾准潜心研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以及西方历史书籍。通过阅读,顾准发现了问题——“除了德捷两国外,社会主义世界其他国家都是落后国家,其中自本国革命运动获得胜利的中苏两国,都是民主革命紧跟着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胜利以前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化的时期”顾准:《顾准日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顾准:《顾准日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告别了理想主义,顾准开始大量研读西方学者的著作。这些著作促进了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正如日记中所写,“我相信人类的不断进步,我注目现世,不信有什么地上天国。对于未来的瞻望,必肇始目前。没有未来会出现的东西,而目前没有萌芽的。因此我注意经验的归纳,不信从经验方面无根据的对未来的预言”。顾准:《顾准日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顾准:《顾准日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实现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后,顾准继续阅读西方书籍,更坚定了他的这一转变。据顾准自述,“1960、1961两年,主要是读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康德、黑格尔、罗素、杜威都读了一些,历史,读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史,也读了一些西方近代现代史和史料”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国内学者蒋贤赋认为,顾准的经验主义世界观有两大核心内容:一为多元主义,二为经验主义进步观。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8页。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8页。顾准:《哲学杂谈》,载于《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页。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2、一条线索——娜拉走后怎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由此看来,中国的革命成功了。然而,革命成功并不是一个终点,革命成功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应该如何运行才能确保社会正常发展呢?这就是顾准所说的“娜拉走后怎样”的命题。“列宁强调直接民主的无产阶级专政,夺取了政权,扫荡了沙皇政治的污泥浊水,他对了。他和考茨基之间的区别,是无谓的革命(者)和胆怯的庸人之间的区别。这是无疑的。问题还在‘娜拉走后怎样’。”顾准: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娜拉走后怎样”这一命题最早是由鲁迅提出的。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发表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鲁迅希望“革命者”不要去用“牺牲”来唤醒群众/社会——因为这种牺牲只会成为看客(群众)的材料,而是要通过平凡的持久的启蒙去改变群众/社会,这才是“出走”的正道。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顾准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命题与鲁迅含义不同。在这里,“娜拉”指的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中国人的群体;“出走”指的是革命,这里指中国几十年以来的革命。革命成功之后,中国社会面临各种问题——经济发展落后,政治体制不健全,尤其是文革的到来,对国家政治生活造成了很大冲击。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顾准开始了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娜拉走后怎样”,可以说是顾准对中国革命进行的反思,探索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庞大问题。中国向何处去?顾准的答案是“回到经验主义”顾准:《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顾准:《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页。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娜拉走后怎样”不是一个具体的小问题,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阐释清楚的。它包括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实践的比较,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我认为,它是一个体系,一个框架,一个动机,一条线索——顾准的探究,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好,希腊城邦制度也好,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在英国产生也好,都是服务于这一命题,都是为了探求中国的发展之道,都是为了救国;这一命题,把顾准从1956年开始进行的探索串联到了一起,形成一条明显的线索。3、三个关键词——市场取向,民主思想,资本主义。关键词之一:市场取向对中国市场经济理论有重大贡献的吴敬琏“在改革之初,力主以市场经济为体制改革的取向,并力举顾准为主张市场经济第一人”陈敏之:《重读顾准笔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于罗银胜:《顾准再思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陈敏之:《重读顾准笔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于罗银胜:《顾准再思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1956年5月25日,顾准在党校的夏季学期将要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顾准学习之后,“以《学习毛主席关于十大关系报告的体会》为题,写了一二万字”,“企图阐述国家在农产品收购中贯彻等价交换政策的必要性”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据顾准自述,“试论的写作开始于1956年第一次来所前后。写作的主观动机有二:第一是想把《体会》的主旨即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整个经济生活,而不局限于农产品收购。”同上书,第232页。历经一年多时间,《试论》完稿,发表在《经济研究》1957年第5同上书,第232页。同上书,第233页。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实行经济核算。顾准在《试论》中写道:“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之故。”《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文选》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59《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文选》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59页。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其次,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能使经济效果最大化。顾准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对于商品的生产与转移,也能起调节作用。因为既然各个企业都有核算盈利的责任,盈利的来源又不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与获得有利的产品价格两者,那么,企业总是愿意进行那种价格有利的生产”同上书,第同上书,第100页。从以上文字中不难看出,顾准主张通过经济核算的手段,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经济,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文章虽未提及“市场”二字,而是运用了适合当时政治环境的语言,但是,我们却能理解顾准在倡导市场取向。然而,我认为,在“市场取向”之前,不能忽略了“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顾准强调价值规律,但并不否认社会主义。因此,准确的说,顾准是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强调市场的作用。正如顾准自己所述,“只要经济核算制度不发展到否定计划的程度,以上两种作用,不妨归总起来,都称为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则是令价值规律作为自发的规律,通过竞争,自发的调节全部生产。这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所在。”《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文选》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文选》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页。陈敏之也说:社会主义制度“是顾准写作《试论》的出发点、立足点,不能含混……顾准的《试论》从头到尾都是在论证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不能否定、拒绝、抛弃以至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相反还必须允许它们的存在,并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服务于社会主义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与单纯提倡市场经济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两种结果,丝毫也含混不得”陈敏之:《重读顾准笔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于罗银胜:《顾准再思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陈敏之:《重读顾准笔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于罗银胜:《顾准再思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综上所述,顾准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倡导“市场取向”,与三十多年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不谋而合。关键词之二:民主思想顾准的民主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希腊城邦制度的研究,另一部分对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的探索。文革时期的“大民主”让顾准深受迫害。“大民主”一词是李慎之首先提出的,后来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曾说:“以后要把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种形式传下去。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这种民主,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有,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有。”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载《毛泽东选集》第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67-468页。转引自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页。然而,这样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现代民主,真正的现代民主产生于西方。现代民主为什么产生于西方?由此,顾准追溯到西方文明中最早出现民主政体的源头——古希腊城邦时期,探索希腊城邦制度。从《顾准日记》我们可知,1974年2月12日起,顾准开始撰写希腊史笔记,即后来以《希腊城邦制度》为名出版的书。1982年3月,《希腊城邦制度》出版,被成为“我国城邦史的开山之作”。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顾准研究了古希腊民主的演进过程。首先,顾准探究了希腊城邦“主权在民”的思想和“直接民主”的实践。但是,他认为,直接民主只适合疆域很小的城邦国家,而在领土国家,“因为疆域广阔,人民之间不可能有紧密的政治生活”,亦即“领土国家没法实行主权在民的‘直接民主制度’”。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467页。其次,顾准还探索了古希腊城邦特有的僭主政治,它在古希腊由贵族专政转变到民主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中国未来民主的构建而回过头到异域的历史中去研究中国自古缺失的民主的起源和演变”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早在1963年底,顾准翻译了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这本书对民主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顾准深受影响。顾准针对文革中出现的“大民主”现象,结合中西历史比较,对民主进行研究,提出“真正的民主只有建立在科学之上、中国的民主只有实行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实行两党制的民主思想”同上书,第同上书,第168页。首先,顾准反对民主集中制,强调把科学精神作为民主的前提。在《科学与民主》一文中,顾准写道:“把民主作为前提,不免有一种危险:人家可以把民主集中制说成民主,也可以恩赐给你一些‘民主’,却保留权威主义的实质。相反,把科学精神当做前提,就可以把‘集中起来’的神话打破。”顾准:《科学与民主》,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顾准:《科学与民主》,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顾准提出实行间接民主和两党制。首先,顾准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论证了两个观点:第一,直接民主在中国不可行。顾准引用苏联欲实行直接民主却最终导致专制的实例证明了直接民主的不现实性。第二,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当家作主是不可能的。为论证这一观点,顾准举出了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例。反对秦朝暴政的战争胜利之后,“广大农民群众的处境改善了一些,活得下去了,但是,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的,并没有轮上他们。这不仅在专制主义的中国如此,在大革命以后的法国也是如此”顾准:《漫谈民主》,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顾准:《漫谈民主》,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由此,顾准提出了议会制的间接民主和两党制的想法。顾准在《漫谈民主》一文中阐述了议会的重要性——“唯有有了真正的议会,不仅政策受到监督,日常行政也可以受到监督”同上书,第387页。同上书,第387页。同上书,第391页。关键词之三:资本主义解决“娜拉出走后怎样”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民主,之二是现代化。顾准是在1968年初,认真阅读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后,开始接受并使用“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蒋贤斌:《出走:顾准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页。顾准:《关于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笔记》,载《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其实,顾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是通过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的。1955年,顾准在党校学习,其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资本论》摘要。顾准在自述中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系统读完《资本论》,感谢他的讲课,推动我通读了几遍《资本论》,这也是我系统地读马恩著作的开始。”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顾准:《顾准自述》,陈敏之、顾南九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为什么资本主义最早在英国产生?顾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在《关于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笔记》中,顾准得出结论,“在英国产生出资本主义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独一个因素都不能达到这种结果”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同上书,第225页。不过,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顾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并不全面深入,重点在于探究了资本主义在英国产生的原因。(三)评价顾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坚守顾准一生历经坎坷,却坚持不懈奋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坚持探索、研究与思考。顾准一生的两次转变,可以说都是为了救国。第一次转变,顾准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前途和希望”,因而在职业上升期毅然选择投身革命,为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次转变,顾准反思现实,借用鲁迅“娜拉出走后怎样”的命题,试图探索出革命后的中国将往何处去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观其一生,满怀爱国报国热情,却遭受各种打击;生活境遇困顿,却仍坚持探索救国之路,坚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体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坚守。四、殷海光思想梳理(一)殷海光生平——五四之子,一心救国殷海光的经历对他的人格性情的养成和思想志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探讨殷海光的思想之前,先梳理他的人生经历。我把殷海光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阶段:早年求学,投笔从戎,潜心学术。早年求学殷海光,本名殷福生,1919年12月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殷家楼村。黄冈地处鄂东,一直是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殷海光的家庭是一个“经济破产,思想新旧杂糅的大家庭”陈平景:《殷海光传记》,载陈鼓应:《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台湾:台湾远景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转引自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陈平景:《殷海光传记》,载陈鼓应:《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台湾:台湾远景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转引自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6页。同上书,第39页。值得一提的是殷海光出生的年代——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年代。1919年5月4日,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索,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运动,也是一场传播科学和民主的启蒙运动。“救亡”的思想培育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爱国救国热情,“启蒙”则给那个时代的人以新知识、新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作为“五四之子”的殷海光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因而生命中抹不去两个关键词:爱国救国——殷海光的一生都在为救国而努力;文化新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殷海光小学毕业后,到武昌读中学。那时武昌的中学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四书五经的教育,而是包含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化、外国语、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法制及财政、体操等科目教育部编,《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括”,第190-191教育部编,《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括”,第190-191页。转引自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1936年秋天,高中毕业的殷海光只身前往北平求学。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金岳霖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与鼓励,不仅出资维持他的生活,还带他结识一些著名学者;金岳霖的宽容、随和也感染着他。此间,殷海光还结识了北大哲学系教授熊十力,他的独断、偏激的性格也对殷海光产生了很大影响。1937年,准备了一年的殷海光准备报考清华大学哲学系,然而就在这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拉开了序幕。战火纷飞,时局动荡,殷海光的求学梦化为泡影,不得不返回家乡。193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同年,殷海光进入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就读。西南联大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殷海光的学习创造了环境,同时,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也对殷海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给卢鸿材的信中,殷海光写道:“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岁月里,和我心灵契合的老师和同学随时可以碰见……现在,我回忆起来,总觉得‘梦魂不到关山难’!内心说不出的想念。”殷海光:《致卢鸿材》,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殷海光:《致卢鸿材》,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19页。当然,在西南联大求学七年,对殷海光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师金岳霖。正如殷海光所说:“他不仅是一位教授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而已,并且是一个道德感极强烈的知识分子。昆明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5页。在西南联大的七年,殷海光学到了知识,结识了良师益友,道德意识也受到了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格性情在这里养成,思想生命从这里开始。投笔从戎1944年10月24日,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号召知识青年奋起从军,以身许国。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受宣传鼓舞,西南联大的学生积极报名从军,这其中也有殷海光。殷海光当时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还没有完成学业,便满怀爱国热情和一腔热血,投笔从戎,成为“全国第一个从军的研究生”王中江:《炼狱——殷海光评传》,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王中江:《炼狱——殷海光评传》,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退伍的殷海光辗转来到重庆,在国民政府要员潘公展主持的独立出版社谋到一份编辑工作。不久,他以一本《中国国民党之危机》的小册子得到了国民党党员王道的赏识,遂搬至任家花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编审室所在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梁寒操对殷海光也颇为器重,把他留在中央宣传部做编审工作。此后,殷海光安心做研究工作。也就在这一时期,殷海光结识了与他志同道合的徐复观。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壮大,殷海光开始“系统地向中共挑战”。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气象学》,在黄少谷主持的《扫荡报》上连载;又撰写了《光明前之黑暗》,于1945年12月出版。在此书的前言中殷海光写道:“一九二七年以来,我们的政府和人民一直为这种势力所困扰,而无以自拔。”殷海光:《光明前之黑暗》,《殷海光全集》第殷海光:《光明前之黑暗》,《殷海光全集》第1卷,第122页。转引自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1946年秋,殷海光前往南京。凭着丰富的学识,经人推荐他进入金陵大学教书;又因为才学颇具和极端反共,他被揽入《中央日报》任主笔。这时的殷海光,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在担任《中央日报》主笔的日子里,殷海光继续撰写文章批评中共,但对于国民党的态度却有了变化——不再一味拥戴崇拜,而是对某些现象提出批评。殷海光对国民党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认为国民党能够救中国。然而,接触得多了,希望慢慢变成了失望。在1948年9月发表的《我们走哪条路?》一文中,殷海光愤然批评道:“国民党的作风是这样令人憎恶,国民党的领导如此错误,跟着这个样子的国民党跑,会有什么前途?”殷海光:《我们走哪条路?》,《殷海光全集》第殷海光:《我们走哪条路?》,《殷海光全集》第11卷,第7-8页。1949年1月,殷海光携夏君璐前往台湾,仍担任《中央日报》主笔,后又受邀担任《民族报》总主笔;4月,解放军渡江战役成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迁至广州;10月,新中国成立;12月,国民党中央机关正式迁往台湾。因为种种原因,殷海光于1949年8月离开《中央日报》,转而在台湾大学教授逻辑学,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同时,他也为《民主评论》、《自由世纪》等刊物撰稿。同年11月,《自由中国》半月刊在台北正式创刊,殷海光成为编辑部成员之一。从此,《自由中国》成为殷海光思想的主阵地。1952年,34岁的殷海光与夏君璐结婚。1954年,殷海光升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57年升任教授。历史还是发展到了1960年,由于《自由中国》不断挑战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权威,9月4日,雷震被捕;随后,《自由中国》停刊。幸免于难的殷海光为救雷震,对台湾国民党当局公开抗议,但仍无济于事。自此,殷海光再无处论政,甚至“连台大学生刊物也不能刊登殷海光的文章”,被迫转向学术。以上部分参见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以上部分参见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附录一:殷海光生平、著作年表,第309-340页。3、坎坷晚年在“雷震案”中,顾虑到殷海光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和声望,国民党当局没有将他逮捕。然而,殷海光始终是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1961年,国民党特务的“除三害”计划出炉,企图设计陷害殷海光。然而,这个阴险的计划最终被殷海光的学生胡学古识破,胡被捕入狱。1962年11月,《文星》第52期上刊登了李敖的《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列出了中国文化人的11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同上书,第257页。然而,实际上殷海光并没有参与论战,他在给林毓生的信中说:“据道路传闻,说在西化派这一方面,是我在后面调度。咳!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年来我形同隐居,不问外事,报也不看了。除教书糊口外,我唯一努力的工作就是完成中国近代思想史。哪有空去搅这趟混水!”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7页。当然,说殷海光在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7页。同上书,第137页。1966年,殷海光住宅受到特务严密监视,为避免株连学生,闭门谢客。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附录一:殷海光生平、著作年表,第346页。然而,更残酷的打击还在后面。就在这段时间,在台湾大学和其他学校同时出现了一种宣言,主要内容是批驳费正清等在美国国会的证词,指其为“助匪”、“犯罪”。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表面上,这份宣言采取“自由签名”的方式,而实际上,这是国民党测验文化工作者忠诚度的一个手段。1400多名文化工作者,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在宣言上签了名。然而倔强的殷海光“实在不屑这种可笑的把戏”,拒绝签名,校方党部人员的劝说也动摇不了他。同年8月5日,教育部去函台大,拟聘请殷海光为“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员会”委员。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先是《自由中国》停刊,失去了发言场所;再是被迫离开台大,与青年学子隔离;加之没有工作,生活没了来源,殷海光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了双重打击。然而灾难并没有结束。1967年4月,殷海光被查出患有胃癌。此时的殷海光可谓贫病交加。5月,他的海内外学生筹资资助他在台湾大学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被迫离开台大后,殷海光一直努力离开台湾,但始终未果。1968年,殷海光胃癌复发;1969年6月,病情恶化;9月16日,殷海光带着遗憾离世。(二)殷海光思想——思想启蒙,理论建构本文要探讨的殷海光的救国思想,主要是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化观。尽管殷海光在逻辑学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但本文不探讨他这些方面的成就。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内容,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两个“走向”:从背景走向前台(借用章清在《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中的说法),从思想启蒙走向学理构建。这两个“走向”也反映了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背景走向前台 国内学者章清认为,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从背景走向前台”是在1952-1953年。从这时起到1960年,是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第一阶段。1953年,殷海光开始接触新古典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的著作,并翻译了《到奴役之路》一书。哈耶克的思想对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影响不可谓不深刻。在这一阶段,殷海光思想最大的特点在于启蒙性,在《自由中国》上发表多篇文章,沿袭“五四”传统,以民主与科学的呼吁启迪民众。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包含三个关键词:自由民主,科学,反传统。关键词一:自由民主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内容上有两大特色:其一,政治民主重于经济平等;其二,将民主政治落实于基本人权;其三,反对极权政治。起先,与台湾大多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样,殷海光将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设想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不二法门。然而,在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何者更为重要呢?1952年6月,殷海光撰写了《我为什么反共?》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殷海光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今日中国政治上亟应把握的重点究竟是“政治民主”还是“经济平等”?经过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研读,对中国政治动乱的反思,他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的现在,政治民主重于经济平等。没有政治民主,一切都无从谈起。”殷海光:《我为什么反共?》,《殷海光全集》第11殷海光:《我为什么反共?》,《殷海光全集》第11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59页。那么,什么是政治民主?广泛涉猎西方著作的殷海光将民主与自由联系起来,把民主政治落实于个人自由,落实于基本人权。在1954年1月殷海光发表的《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一文中,殷海光详细介绍了他对个人自由的看法。首先,个人自由是什么?殷海光认为,个人自由“是每个人所能实实证证地感受到的那些基本人权,例如言论自由、学术自由、行动自由、住居自由、建构自由等等”,而且这些个人自由是同人的生命一样“不可渡让和剥夺的”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殷海光全集》第11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98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殷海光全集》第11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98页。同上书,第327页。同上书,第331页。1955年,殷海光发表了《民主的试金石》一文,他在文中强调:“在民主制度下,个人不能被视作任何达到目标的工具:每一活生生的个人之本身就是终极的目标。”殷海光:《民主的试金石》,《殷海光全集》第殷海光:《民主的试金石》,《殷海光全集》第11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55页。从上述两篇文章可见,殷海光将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个人自由作为政治民主的基石。在殷海光的生平介绍中,可以知道他一生坚持反对中国共产党。在1952年发表的《我为什么反共?》一文中,殷海光明确表示:“我反共的理由,简单地说,只有这一句话:反对极权政治。”殷海光:《我为什么反共?》,《殷海光全集》第11殷海光:《我为什么反共?》,《殷海光全集》第11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59页。1952年,蒋介石主导的“国民党改造运动”宣布完成,国民党逐渐走向专制极权。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党化教育引起了殷海光的极大反感,他拿起笔,对国民党进行严厉批判。1956年,国民党教育部长张其昀发表题为《民主政治的三大真谛》的演讲,提出“民主政治的三大真谛,一曰爱民,二曰教民,三曰养民”张其昀:《民主政治的三大真谛》,《政论周刊》第88期。转引自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张其昀:《民主政治的三大真谛》,《政论周刊》第88期。转引自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34页。殷海光:《教育部长张其昀的民主观》,《殷海光全集》第11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413页。1957年,《自由中国》推出“今日的问题”时事评论专栏,殷海光在这一专栏里言辞激烈地批评了国民党的专制,发表了包括《反攻大陆问题》、《关于“反攻大陆问题”的问题》、《自由民主是反共的活路》、《认清当前形势,开展自新运动》、《自由中国之路》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殷海光指责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破坏民主自由。此后,他又针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撰写了《我们的教育》、《请勿滥用“学术研究”之名》、《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科学教育的基本知识》等一系列文章,指责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治压制学术。关键词二:科学民主的实现还有赖于科学的支持。五四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成为口号,深入人心。以“五四的儿子”自谓的殷海光,在强调民主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科学。1955年,殷海光发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强调“民主与科学二者,犹人之左右两腿,缺一不可”。一方面,“民主必须科学”,民主的养成需要要科学的态度;另一方面,“科学必须民主”,科学要在民主的制约下正常发展。在这里,殷海光强调的科学,指的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关键词三:反传统殷海光的反传统观念深植于他的思想,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给林毓生的信中,殷海光曾经谈道:“当我童少年时,家道已经中落,但是长一辈的人还要摆出一副架子,说话矫揉造作,室屋之里充满理学式的虚伪。我简直讨厌透了!这成为我日后不分青红皂白地反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4页。殷海光所反对的传统,其中之一便是以道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殷海光“平生思想上最大的敌人就是道学”殷海光:《当街接吻》,《殷海光全集》第9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殷海光:《当街接吻》,《殷海光全集》第9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9页。转引自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4页。张春林:《殷海光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殷海光反对的传统之二,便是中国产同代表的专制主义。当时的台湾,国民党实行党化教育,强化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殷海光尤其推崇个人自由,思想自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曾毫不客气地指出:“目前在台湾的党化文化是从旧有文化里取材的,而且二者互为表里:党化文化是表,旧有文化是里。”殷海光:《当街接吻》,《殷海光全集》第殷海光:《当街接吻》,《殷海光全集》第9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9-40页。转引自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0页。殷海光反对的传统之三,便是以徐复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主张的新儒家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与新儒家思想的交锋集中在两个阵地——宣传自由主义的《自由中国》和宣传新儒家的《民主评论》。双方论战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处:第一,对“自由”的定义。以殷海光为首的自由主义者倾向于“消极自由”,而徐复观倾向于“积极自由”。第二,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殷海光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阻碍自由与民主发展的因素,因而必须扬弃传统文化(但不是全盘否定)。新儒家则认为一切新文化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即所谓的“返本以开新”的观点。双方就这些问题针锋相对。1957年,殷海光发表《重整五四精神》社论,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实如一垂危的老人,只要一点细小的偶然因素,就可致其死亡”。张春林:《殷海光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张春林:《殷海光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第二阶段——从思想启蒙走向学理构建1960年“雷震案”后,《自由中国》停刊,甚至连台大学生刊物也不能刊登殷海光的文章。失去论政的平台,殷海光潜心学术,过着“隐居”一般的生活。静下心来有助于进行思考和反思,也就在这以后,殷海光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反思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并发现了诸多缺陷和不足。国内学者何卓恩认为,殷海光个人的自由主义思想是理想型的,因而存在内在冲突,包括自由与独断的冲突,渐进与激进的冲突,道德精神与反传统的冲突,西化与恋旧的冲突,个人主义与同胞爱的冲突等。殷海光反思过后,发现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宽泛空疏,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在致卢鸿材的信中,殷海光写道:“我对我过去的写作,相当的失去兴趣了。我甚至往往对半年以前的作品不满。我认为我过去的写作,除了文笔锋利及思想快捷以外,在内容方面距离成熟还遥远得很……我常常对人说,清末以来胡适等知名人物的著作,绝大部分只有‘历史的价值’,很少有‘学术的价值’。我这样批评别人的著作,我自己的写作何尝不也是如此?”殷海光:《致卢鸿材》,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殷海光:《致卢鸿材》,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7页。对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殷海光认为,中国的自由主义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问题。所谓先天不足,是指中国社会没有自由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是由严复、胡适等人从西方引介进来的,却找不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缺乏根生长的根基。所谓后天失调,是指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将自由主义系统化,也没有结合传统文化将其本土化,学理根基不牢。而且中国的环境不适合自由主义的生长。关键词一:学理构建自己思想的浮泛空疏,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如哈耶克、波普思想的影响,促使殷海光开始着重自由主义的学理构建。这一阶段,如国内学者何卓恩所说,殷海光建立了“理知的自由主义”。首先,他扩大了自由的内涵。殷海光加入了“潜在的自由”、“外部自由”和“内心自由”等概念,将之划入自由的范围之内。其次,因海关谈到了自由的相对性的问题,相对于权力而存在,受到权力的限制。第三,理清了自由与民主、自由与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向以前一样混为一谈。第四,殷海光探讨了如何落实自由,即维持自由的条件,多受殷海光和波普思想的影响。关键词二:自由主义本土化所谓自由主义本土化,也就是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晚年的殷海光已不似先前那般反对传统文化,而是理性地发现了传统文化值得称道的优点。如果说早年殷海光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弃”的话,现在的态度则是“扬”。他终究做到了扬弃。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已经显示了殷海光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他提出要“从自己的文化和道德出发向世界普遍的文化和道德整合”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第699-700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第699-700页。转引自何卓恩:《殷海光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31页。在给林毓生的信中,顾准谈道:“自‘五四’以来,中国的学术文化思想,总是在复古、反古、西化、反西化、或并盘式的折中这一泥沼里打滚,展不开新的视野,拓不出新的境界。”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4殷海光:《致林毓生》,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4页。他又说:“胡适之流的学养和思想的根基太单薄。以‘终生崇拜美国文明’的人,怎能肩负起中国文艺复兴的领导责任?”同上书,第185页。他决定亲自对这个问题下功夫研究。然而,当时的殷海光已被癌病产生,纵使有这样的问题意识,也难以真正付诸研究。终究,没有得到这一问题的答案,1969年9同上书,第185页。(三)评价殷海光——一心救国的民主斗士与其称殷海光为知识分子,我认为不如称他为“斗士”,一心救国、捍卫民主自由的斗士。早年只身求学,接受新式教育,开阔了他的思想。国难当头之时,毅然中断学业,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进入国民党中央机构工作,发表反共言论,为党国贡献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在目睹国民党的极权政治后,大胆提出批判,毅然与之决裂。在《自由中国》发文,用民主和科学给民众启蒙。失去论政平台后又潜心探讨自由主义学理构建和本土化的问题。这一切的转变,贯穿着一条线索——爱国。爱国的热情支持着他投笔从戎,效忠党国;对国家深沉的责任感给予了他批判国民党极权政治、捍卫自由民主的勇气与力量。殷海光人生的第二条线索——捍卫民主自由。殷海光坚持反共是因为反对极权政治,到台湾后撰文批判国民党并与之决裂也是因为反对极权政治。不惧权势,不惧威胁,即使生活困顿也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即使遭受迫害也不向国民党屈服——殷海光不愧为一心救国的民主斗士。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回顾顾准和殷海光的生平,梳理他们的思想,不难发现,他们虽然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顾准忠于中国共产党,殷海光跟随国民党前往台湾,但是生平经历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他们虽然宣扬的思想不同——顾准的思想属于何种流派至今还存在争议,殷海光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者,但他们的思想当中又有着很多相似和契合的部分。正所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人生经历顾准和殷海光在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上有很大的相似性。1、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投身革命与投笔从戎九一八以后的民族危机,激起了顾准的爱国热情;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前途和希望,因而义无反顾地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为挽救民族危亡贡献自己的力量。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殷海光体会到了国难当头滋味,在蒋介石《告知识青年从军书》的号召下,还没有完成学业的他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希望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尽管两人选择的方向不同——顾准选择了共产党,殷海光选择了国民党,但他们都怀着同样的爱国热情,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救亡图存。2、人生中的第二次转折——怀疑与背离顾准之前一直笃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希望,并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政治上的失利让他有机会学习和思考。1956年在党校学习期间及之后,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阅读,以及对西方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的书籍的广泛涉猎,他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对它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揭露,让顾准产生了“幻灭”的感觉;中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显现,促使他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产生了怀疑。之后,顾准坚持探索,探索革命之后的中国应该往何处去,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到达想去的目的地,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殷海光早年拥护蒋介石,并成为国民党的反共先锋。前往台湾后,殷海光对国民党走向专制极为不满,因而在《自由中国》不断发表批判国民党的伪民主观、宣扬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挑战国民党权威的文章,最终与国民党彻底背离和决裂。(二)思想内涵1、民主顾准和殷海光都倡导民主,这是两人思想的相通之处。然而,事实上顾、殷二人在民主方面的思想存在着较大差异。首先,民主制度与民主观念的差异。顾准对中国文革时期“大民主”的现象进行反思,探索西方民主的起源——希腊的民主制度,并提出中国实行民主的制度设想——议会制的间接民主和两党制。与顾准不同,殷海光更强调的是民主观念。他对“民主”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将民主与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联系在一起,批判了国民党的伪民主观。可以说,顾准的民主思想是具体的,殷海光的民主思想是抽象的。其次,探索和启蒙的区别。“三反”中被撤销一切职务给了顾准极大打击,却同时也给了他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社会需要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当众人都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时候,尤其如此。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