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阐述的那样,“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将“洒扫涓洁”作为孩童启蒙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将之视为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有效中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会种菜,不算学生”。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劳动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提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生产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进而推进了文化实践的深入与革新。同时,劳动教育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劳动教育巩固了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也通过这种身心融合的教育给人带来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人在文化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劳动实践深化文化认同。对于文化认同,应有至少两个层次的理解,其一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传统和现在知识层面的数量积累,还是一种可能在未来喷薄的智能意识,“既基于内容又基于过程”。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也唯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激发、实现。其二是“文化超越”。超越不是以鄙夷的眼光弃之不用,而是用关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现实与传统的融合新生,以文化主体的责任去更好地传承、突破与创新,通过劳动实践与现实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新生”。如果失去了具体实践路径,文化认同只会成为一句口号,也让实践和文化都失去了主体性。劳动教育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无论是田园种植、印染工艺、纸扇泥塑、裁衣织布的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的实践,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过广泛蕴藏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才能进一步启迪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摘编自马慧子

马梅《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材料二: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由是,各地中小学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种菜做饭学农活儿,木工花艺做公益,在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艺社团活动之外,孩子们又有了崭新的成长体验,各具特色,不亦乐乎。为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培育3个方面,深耕细作,久久为功。价值观塑造方面。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应侧重于价值观塑造,主要是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劳动,感受劳动,进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果实。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而为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是有责任的,从而树立起劳动光荣、自食其力和责任担当的价值观。生活能力养成方面。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共设置了10个任务群,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部分。相较而言,日常生活劳动部分实际意义更大一些,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任务群,和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结合甚为紧密。通过此类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孩子们打小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理能力。公共意识培育方面。服务性劳动部分中,有一个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任务群,很有意义。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性公益活动、一些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和家庭环境中走出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对真实复杂的社会提前有一些近距离的感知认知;而且,从全人教育角度来说,这也补上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一环。另一方面,这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帮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模式,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编自陆建国《劳动教育不能简化为劳动体验课》)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B.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也与人的劳动密不可分。C.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D.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因此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重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方面的培育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B.文化认同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具体的实践能激发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C.劳动其实就是各种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D.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3.(3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到山上挖笋、采茶,去田里拔草、摘野菜……这是某中学组织的“新劳动教育”研学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农事活动、走近自然,感受民风民俗。B.鼎湖小学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居家劳动,主动承担家务,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树立起劳动担当和责任意识,做幸福生活的缔造者。C.11岁的女儿不想读书,爸爸就带她在烈日下挖藕以体验生活的不易,4个小时下来,女儿脸晒到脱皮,爸爸觉得效果很好,因为事后孩子表示要好好读书了。D.每周让孩子做一顿饭,从菜市场讨价还价买菜、择菜淘米到烧煮烹炸,让孩子们在掌握生活本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家务劳动的不易。4.(4分)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6分)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课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C4.①运用引用论证:借助名家学者的观点进行阐述,如文中第一段援引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来论述“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使论证具有说服力。②运用举例论证:如文中列举朱熹、卢梭、陶行知等例子来论证“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使论证具体有力。5.①全国大中小学推行劳动教育,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②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③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理能力,感知认知真实而复杂的社会,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此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但没有说“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是其原因。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劳动其实就是各种活动”扩大范围,原文表述是“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爸爸的做法更偏向于惩戒教育,且引导女儿认识到要想避免繁重劳动,就要多读书,这违背了材料二“劳动光荣、自食其力和责任担当的价值观”,并不能说明孩子真正理解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阐述的那样,‘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方法,援引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来论述“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使论证具有说服力。材料一中,在说明“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观点后,原文举了“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将‘洒扫涓洁’作为孩童启蒙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将之视为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有效中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会种菜,不算学生’”等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力。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可推知:全国大中小学推行劳动教育,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根据材料二原文“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而为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是有责任的,从而树立起劳动光荣、自食其力和责任担当的价值观”可以推知: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根据材料二原文“通过此类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孩子们打小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这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帮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模式,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推知: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理能力,感知认知真实而复杂的社会,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哦,香雪(节选)铁凝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1982年6月)文本二哦,香雪!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现在她分明是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悉的女孩子一样。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的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子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讨价还价,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的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苟各庄的发现。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越来越发觉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她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摘编自《铁凝散文》2022年版,有删改)6.(3分)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却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俯瞰远观,将一切景象与故事自然顺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C.小说用了象征的手法,小说中的火车、铁轨、铅笔盒等都是作者的精心设置,象征着现代文明。D.小说善于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展现香雪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文字淡雅,笔调清新。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连用三个“这样的”,表现出香雪对故乡的样貌有了重新的认识,流露出她的兴奋和喜悦。B.文本一中香雪希望同伴们盘问她的铅笔盒,这体现了她的纯真质朴和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C.文本二中小玉强调女演员“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体现出她对女演员们寒酸穿着的不屑。D.文本二传达了作者对自己塑造的“香雪”这一形象意义的思考,及对文学创作的感悟。8.(4分)文本一中节选文字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月亮”,对此你如何理解?9.(6分)文本二结尾作者说“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她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答案】6.B7.C8.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月亮照亮香雪回家的路,让香雪有机会重新认识家乡;②烘托香雪的形象。明净的月亮烘托了香雪喜悦的心理,也象征着香雪至纯、至真、至美的品格;③对月亮的描写营造了乡村唯美、纯净的环境,增加了小说的诗情画意。9.①山里姑娘们具有的淳朴善良和纯真美好的心灵;②以香雪为代表的山里年轻人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新生活的追求;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摆脱封闭与落后,走向开放与文明所经历的痛苦与喜悦;④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必经过程,是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导语】文本一《哦,香雪》通过香雪冒险去买铅笔盒的细节,展现了一个山村女孩对新奇事物的渴望与勇气。它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刻画,使读者感受到香雪纯真质朴的内心世界。文本二是一篇散文,作者铁凝通过回忆和对电影制作体验的反思,探讨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了“无中生有”的艺术创造。两篇文章共同展现了对人的内心深处那份淳朴美好的赞颂。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应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体现出她对女演员们寒酸穿着的不屑”错误。由“‘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可知,体现的是她对女演员装扮很像的惊奇。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意象的能力。①香雪在月光照耀下回家,“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月亮给了香雪力量和勇气,正因为月亮照亮香雪回家的路,让香雪有机会重新认识家乡,并大胆往回走,月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烘托香雪的形象。文中描写了月亮的明净,“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明净的月亮烘托了香雪喜悦的心理,她联想到了慈爱的母亲,月亮的明净折射了香雪的内心,象征着香雪至纯、至真、至美的品格;③“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月光下一切都生机勃勃,尽显生命的本真,乡村更加静谧朦胧,对月亮的描写营造了乡村唯美、纯净的环境,增加了小说的诗情画意。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此处应是指“香雪”作为一种纯净美好的象征,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善良、纯真的本性,这些品质在人类生活的任何时代和背景下都能引起共鸣和感动,还有其间体现的永恒的真、善、美、爱、自由、希望之类的美好情愫。①香雪走了大半夜,山里的姑娘们等候了大半夜,看见香雪平安回来,“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山里姑娘们担心香雪,爱护香雪,她们的守候与欢乐表明她们具有淳朴善良和纯真美好的心灵;②香雪喜爱那个“先进”的铅笔盒,“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对铅笔盒爱不释手,先进的铅笔盒代表着山外文明,香雪千辛万苦终于换得,从中可以看出以香雪为代表的山里年轻人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新生活的追求;③“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由理想和现实的对比可知,此处的台儿沟环境闭塞,经济落后,人们视野狭窄,接触外界文明后,内心愉悦的同时,失落、自卑等情绪必然弥漫,从而激发改变现状的热望,从中可看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摆脱封闭与落后,走向开放与文明所经历的痛苦与喜悦;④对先进文明的向往,对更广阔空间的热望,对更自由生活的追求,应该是人类共同的旨归,其间呈现的情感,如“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任人都能产生共鸣,文中呈现出现代文明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必经过程,是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说二》)材料二: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选自《吕氏春秋·察传》)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凶狠、凶猛,与《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两者用法不同。B.过,过错,与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中的“过”词义不同。C.信,真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D.相,互相,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相”用法相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C.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D.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14.(3分)对于不实的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D12.C13.(1)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2)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14.①因为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②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导语】这篇文章讨论了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误解的问题,借用古代故事和历史实例说明了「审信」的重要性。面对传闻,鲁哀公询问孔子,揭示了「夔一足」的谬误。接着,《吕氏春秋》提供了更多例子,如宋人井中得人、晋师涉河的误传,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核实信息的重要性。文章通过这些故事强调了慎重求证和批判性思考在获得真实信息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谬误与思辨的价值。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曰”是对话标志,其后C处断开;“丁氏穿井得一人”,“穿井”与“得一人”连动结构,全句表意完整,E处断开;“国人道之”,“国人”是主语,“道”是谓语,“之”是宾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故应在CEG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凶狠、凶猛/厌恶。句意:夔这个人残暴狠心。/死亡是我所厌恶的。B.正确。过错/经过。句意: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C.正确。真实/的确、确实。句意: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D.“用法相同”错。互相/动作偏指一方,此处指代“我”。句意: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屈驾前来探望我。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错,孔子的第一种说法是“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肯定了夔的信用;而材料二“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可见材料二涉及的是孔子的第二种说法,即夔精通音律。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表原因;“者……也”,表判断;“人害”,被动句,被别人伤害;“信”,守信用。(2)“熟”,仔细;“验之以理”,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理验之”;“验”,检验。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可知,因为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②由“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可知,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叫做夔的乐官只有一足(一只脚),他果真只有一足(一只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夔这个人残暴狠心,人们多半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人们都说:‘只要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所以夔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而是说他只要有这一个优点就足够了。”鲁哀公说:“确实是这样的话,自然足够了。”另一种说法: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孔子说:“要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节选自《韩非子·说二》)材料二: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选自《吕氏春秋·察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5.(3分)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却富有画意,生机盎然。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16.(6分)本诗开头点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结尾又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试分析这样写的妙处。【答案】15.D16.①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表明本性爱自然,结尾回归自然,使诗歌结构圆融。②情感上前后贯通,强化对田园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③通过对比突出自然与官场的反差,“性本爱丘山”与“久在樊笼里”相对比,使诗歌主题更加鲜明,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有相似之处”错误,两句诗歌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是营造了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宁静。《鸡鸣》是写宫廷中的生活,暗含了一种对宫廷追名逐利的讽刺。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结构上看,诗的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诗人自幼就不适应世俗的风气,天性热爱自然山水,而结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强调诗人在官场这个“樊笼”中束缚许久后,终于回归自然。首尾呼应,使得诗歌结构完整、圆融。如诗中中间部分描写田园生活的场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等,都是自然生活的具体体现,与开头的爱自然和结尾的返自然相呼应,让整首诗浑然一体。在情感方面,开头的“性本爱丘山”为全诗奠定了对自然向往的情感基调,结尾的“复得返自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前后贯通。诗人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对田园的渴望,就像羁鸟和池鱼对自由的向往一样,充分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突出自然与官场的反差。“性本爱丘山”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本真热爱,而“久在樊笼里”则凸显出官场的束缚和压抑。这种对比使诗歌主题更加鲜明,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诗人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回归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也让读者反思自己在面对世俗与自然时该如何抉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用比兴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即,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地原因。(2)“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青春得意、气度雄伟的句子是:,。【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掇”“作”“初”“姿”。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此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诗人的艺术才华。诗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却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a)”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b)”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c)”的感慨?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18.(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案而起戛然而止栩栩如生相提并论B.拍案而起半途而废绘声绘色同日而语C.拍案叫绝半途而废栩栩如生同日而语D.拍案叫绝戛然而止绘声绘色相提并论19.(3分)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0.(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a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b弟走从军阿姨死c杜鹃啼血猿哀鸣B.a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b门前冷落鞍马稀c江州司马青衫湿C.a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b梦啼妆泪红阑干c如听仙乐耳暂明D.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老大嫁作商人妇c同是天涯沦落人【答案】18.D19.C20.D【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文中是对《琵琶行》“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的高度赞赏,“拍案叫绝”符合语境。第二空,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文中是说音乐突然停止,“戛然而止”符合语境。第三空,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文中形容再现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绘声绘色”符合语境。第四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一般用于否定句式,重在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比较。文中是把“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即相差悬殊的人混在一起来谈论,“相提并论”更符合语境。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音乐比喻成铁骑、刀枪的轰鸣,表现了音乐的高亢、激烈。A.比喻,把雪比喻成梨花,表现边塞之雪的洁白、繁密、壮美。B.比喻,把雨比喻成牵丝不断的麻,表现雨的连绵不绝。C.拟人,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D.比喻,把西湖比喻成西子,表现西湖的美丽动人。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写琵琶女昔日在京城的情况,她昔日在京城色艺双绝、红极一时,这和被贬前的白居易在京城盛极一时有些类似;“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都符合这个情况,可排除BC;c处是对二人相似遭遇和命运的感慨,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符合语境,可排除ABC。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①,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②。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到了宋末,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③。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21.(5分)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6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无论是唐还是宋

②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③巾帼英烈没有缺席22.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面的内容提到了“唐”和“宋”,紧接着提到“遗憾”,再结合后文“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可推知此处补写“无论是唐还是宋”,两代的女词人都少;第二处,根据前面的文字可知,许多女词人及其作品都被遗忘和湮没了,留下来的很少,可以推出此处应填写“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第三处,根据前文“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可知,人人都应参与,再结合后文强调宋词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推出该处应填入“巾帼英雄没有缺席”。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两处:第一处,“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语序不当,根据后文中“自由”和“多侧面”各自对应的内容可知,二者应该调换位置。第二处,“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主宾搭配不当,主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