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佛山四中、南海一中10月联合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要务必填涂答题卷上的有关项目。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请考生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文章是要从认识论上来探索,弥补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问题。《实践论》是经过了毛泽东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斗争。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制定战争的计划。“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二是执行战争的计划。“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关于战争认识发展的两个过程,后来演化成《实践论》中通过实践这个基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还有十六字口诀形象地描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些论述都为《实践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实践论》是为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而作,同时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即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他在《实践论》中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有着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不同的特点,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必须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实践论》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阐述。《实践论》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光辉著作。(摘编自刘毅强《标志思想路线成熟的一个独创性贡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一个具体战争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不了解,说明他们没有任何战争经验。B.经历许多战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对这些战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步。C.文中画线的“这方面”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革命的指导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D.材料二中谈到的“十六字方针”为材料一中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能够更好地指导战争,就有必要经历许多战争,包括经历许多败仗,获得战斗经验。B.只有在实践中感知的材料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才有可能据此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C.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对于感性认识的作用,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的观点是对立的。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都体现了脱离实践造成的认识偏差。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运用比喻手法揭示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强调理性认识不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无法立足。B.材料一中“闭目塞听”“根本绝缘”等词语,凸显这类人是不会形成理性认识的,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C.《实践论》既有针砭的力度,又有理论的高度,使得文章既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又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性。D.材料二从《实践论》写作背景切入,谈其理论形成,明其批判对象,言其突出贡献,思路清晰。4.归纳法是一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请简要说明材料一使用归纳法进行推理的过程,并分析其效果。(4分)5.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这里有两个要点”,但文段只给出了一个要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写出第二个要点,并说明依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院落构成孙光新①院落是一种理想,我乐于描绘院落的构成。②首先,要有明朗的阳光洒进来,要有舒适的风来来回回。阳光照临院落,院落也成了阳光的一部分。风又吹散了阳光,或者让阳光飘忽成一种幻影的状态,让阳光柔和起来,院落清爽起来。无法触摸的阳光的色彩、风的声音真实如院落的一部分,院落就在其中舒展开来。阳光、风善于描述事物,不经意间也在事物上留下自己无法磨蚀的印记。这是院子里最为恒久的事物,千百年来唯有它们不曾变化。③青年河畔的人们管院落叫天井。阳光很好的时候,父亲会在天井晒粮食。棒子粒、麦粒里会有黑黑的小油子碌碌地向外爬着。这时,会有鸟儿飞过来吃虫,也啄食散落的棒子粒、麦粒。即使不喂鸡,冬天里父亲还是会在院里撒一些麦粒,或者棒子粒。他说,鸟儿的口粮,冬天里就要还给它们。④院落里还要有树,这是所有人的理想。我家前面院落里有一棵槐树,记事起,那棵槐树就一直枝叶繁茂。夏天里,我就蹲在大槐树下的阴凉里玩耍。一串串的槐角由枝叶间垂下,槐角晶莹剔透,圆润美好,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让孩子心生欢喜。踩在板凳上,仰头伸手掐几串下来玩,最后弄得手上黏黏的。槐叶细腻,摘下来沿中间折起来放嘴边一下下地使劲嘬着,发出好听的吱吱声响,如鸟鸣。我不知道槐树是哪位先人种的,我没有问过父亲。如果他也不知道,只能去问家族里的迷糊爷爷,如果他也不知道,这就是永久的秘密了。枝叶繁茂的槐树是先人对我们的希望与荫庇。后面院落宽阔了太多,中间有一棵石榴树,满院的阳光与石榴树的绿荫彼此照应。石榴花开了,火红的色彩散缀在满树细小的绿叶间,有数不清的小蜜蜂围着花朵嗡嗡着,地面上一片落红。石榴熟透时都裂开了,露出密密麻麻的、红红的、饱满多汁的石榴籽,让人垂涎欲滴。大爷爷说看到饱满多籽的石榴就想起热闹、兴旺的家庭。但是,大爷爷和大奶奶一辈子无生养。⑤打破院落安静的,是自由散漫的鸡、鸭、鹅。奶奶多病,她唯一的劳动就是撒一把把的粮食喂鸡,看鸡钻窝,捡鸡蛋。我想偷鸡蛋极不容易。早上上学天还不太亮,我蹑手蹑脚地在鸡窝前蹲下,轻轻拿开鸡窝门里的砖,往里摸。那时候鸡们还没有睡醒,我的手伸进去,它们也就是弱弱地“咕咕”一两下就息了声。鸡窝口有鸡蛋就偷一个。当然,我只在店子集那天偷。早上偷了先放柴禾窝里,上学时再偷偷带到学校,中午放学先去店子集桥头卖鸡蛋。一个鸡蛋八分钱,偷两三次就可以买一本小人书。老太太捉不到我。她也纳闷,看得好好的,一晚上这死鸡把蛋下哪里去了。后来,我长大成家了,有了孩子。小女儿一周岁的时候,母亲把她接回乡下。孩子与院子里七八只鸭鹅成了好朋友。鸭鹅们满院子里跑,小女儿跟在后面跑,抑或鸭鹅们跟着女儿跑。一个摇摇晃晃的、走路不稳的孩子,七八只呆呆的鸭鹅,装满院落,杂乱里有热闹。热闹总是稍纵即逝,孩子长大走了,鸡、鸭、鹅也不见了。⑥一个院落里要有安详地晒太阳或者慢吞吞做零活的老人。我家后面院落里,有大爷爷、爷爷两个老头儿;二爷爷一个人在前面院落独居。后院以石榴树为界,南屋、西屋是大爷爷的。冬天里他抄着手跑到北屋里,喊我给他搬圈椅子。他要在北屋墙根下晒太阳,偶尔也会戴上老花镜坐在圈椅子里看古书。爷爷看他的眼光不对劲起来,他觉得大爷爷侵犯了他的权益。他固执地以为石榴树北边只能是他的地盘。大爷爷跑到他的势力范围指使我干这干那,他只能在院子里生闷气。后来,大爷爷和二爷爷先后走了。失去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儿,只留下闷葫芦一样的爷爷终日待在院落里。他也到了终日在回忆中度日的年岁,我听到了他发出的微弱叹息声。院落,布满他凌乱不堪的回忆,在愈加空阔、寂寥之中蒙上了古旧色彩。⑦所幸,总会看到有一两个从院落里蹦出来或隐进去的幼小身影。尽管他们尚不懂得院落,也不知道自己就是院落的一部分。孩子们总也闲不下来,所有的物什在他们眼里都是可以摆弄的,这使得院落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人是院落的灵气所在,但时间却在磨蚀着人的灵气。⑧时过境迁,院落里的许多事物已经少了,比如农具。不曾想到,光鲜的农具也走进了落寞时代。千百年的农具史即将被改写,说不上悲哀,也说不上喜悦,青年河畔每户人家对这一结局早已明了。农具还带走了院落里的诸多事物,比如牛,比如羊,比如小推车,比如麦场。当然,更多的还是遗忘。它们的消失,也带走了那种生活,以及其间的烟火气息。(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父亲冬天会在院里撒一些麦粒或棒子粒给鸟儿,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B.作者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槐树,表现“我”的童趣与快乐。C.爷爷对大爷爷不满,是一种难以调和的家庭矛盾,呈现出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D.文章多用叠词描绘院落里的事物,形象地描绘出孩童眼中各种物象的特点。7.关于文中第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个段落表面上是写鸡、鸭、鹅等家禽,实则写人与事,承载着“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B.“我”偷鸡蛋换钱买小人书的事,既写出了“我”童年的快乐,又蕴含着“我”对奶奶的愧疚之情。C.“弱弱地‘咕咕’一两下就息了声”一句,语言质朴又鲜活,生活气息浓厚,体现作者敏锐的感知力。D.“摇摇晃晃”“呆呆”等词语,运用细节描写,将小女儿和鸭鹅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8.文章为什么先写院落里的阳光、风、鸟和树,后写家禽、人事与农具?(4分)9.有人说,本文自始至终流露出落寞之情;也有人说,文章处处充盈着温暖之意。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初,(魏文)帝诏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侍中刘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帝不听,遂受吴降。丁巳,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邢贞至吴,吴人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当受魏封。吴王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材料二: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真、夏侯尚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报曰:“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诫,有如大江!”权遂改年,临江拒守。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外有A强寇B众心不安C又恐D中国往E乘其衅F故委地G求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使……灭亡,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的“阙”用法相同。B.抑,压抑,抑制,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的“抑”意思相同。C.让,谦让,辞让,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相同。D.“有勾践之奇”与《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刘备是否会出兵吴国为关羽报仇的问题,魏国群臣料定正处在担忧和恐惧之中的蜀国不会出兵,唯独刘晔从刘备的角度分析,认为蜀国一定会出兵。B.吴、蜀的国力都远远不如魏国,危急时相互救助对彼此有利,而现在两国相斗给魏国创造了良机,刘晔建议魏文帝趁机出兵袭击吴国,可以把它灭掉。C.针对魏文帝愿接受吴国归降而袭击蜀国后方的想法,刘晔为他分别分析了攻打吴蜀两国的不同结果,并力主攻打吴国,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他的看法。D.孙权不接受魏文帝对其子的封赏,后又拒绝魏国提出的盟誓和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的要求,魏国盛怒之下出兵吴国,收回先前赏赐给吴国的土地和百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2)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14.材料二说“孙权屈身忍辱”,两则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闻锻【注】范纯仁万籁萧然送夕曛,锻声相应互成文。高随晚吹惊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始讶僧鱼敲晓石,静如山木响秋斤。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注】锻:打铁,一种锻造工艺,一般由师徒两人完成,师傅握小锤敲打并指挥,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闻锻”的时间和环境,并表现出打铁人配合默契的特点。B.高亢的打铁声随晚风飘入耳中又直入云霄,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愁绪。C.第四句与“空山凝云颓不流”都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声音的清越。D.“敲木鱼”“响秋斤”把时急时缓、时轻时重的锻声摹写得惟妙惟肖。1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为“十驾斋”,“十驾”一词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意境相似。(3)小刚利用暑假时间打卡了“一带一路”的著名旅游景点——关山。他在游记《关山之旅》中写道:“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人们,登临关山之巅,一定会吟咏起诗句,‘______,______’,升腾起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历史的回望。”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
A
的门派——芋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独门暗器竟是人们
B
的药物——胰岛素。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甲:______?】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当他们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斑马鱼很快就变得萎靡不振了。这让科学家们更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平台安全与风险控制全解析
- 电力公司个人年度总结
- 社区中医药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 学校组织部工作计划范文
- 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 开发工程技术人员转正工作总结
- 2025年度合伙人退出及企业重组与合并协议
- 2025年度年度生物制药领域研发人员劳动合同
- 社交媒体在医疗品牌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 环境科学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案例
- 小学生四年级健康知识讲座
- 中医主任述职报告
- 通防培训课件
- 音乐识谱节奏训练课件
-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可打印)
- 学前儿童游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GN汽车吊吊装专项安全方案讲义
-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 》教学课件设计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
- 风电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