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_第1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_第2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_第3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_第4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为四川成都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这张薄如蝉翼的面具宽37.2厘米,高16.5厘米,重约100克,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此种工艺和造型为古蜀地区所独有,在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鲜见。这可用于说明()A.古蜀文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古代四川最先迈入文明门槛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D.早期南北文化缺乏实质交流2.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反映出孟子()A.强调保护动物 B.推崇仁爱之道 C.提倡众生平等 D.主张施行仁政3.秦朝的县以下有乡、里两级行政机构。以乡治里,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执掌教化,啬夫负责法律诉讼及收缴赋税,游缴专门负责巡禁捕盗。据此可知,秦朝()A.重视基层社会治理 B.郡县制度得以普及C.地方行政机构臃肿 D.宗族势力较为强大4.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由此可知,隋朝的义仓制度()A.主要由民间力量主导 B.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5.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应试者习惯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编录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名人,希望以此得到推荐,此谓之“投卷”。如杜牧因《阿房宫赋》就被太学博士吴武陵举荐。据此可知,唐代()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人才考察方式比较灵活C.官员选拔依然注重门第 D.官员选拔制度趋于完善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父子、赵爽等,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探讨,具有一种“非实用”、重理论的趋向。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条件是()A.国家文化政策的开放 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C.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7.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规定各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而后,北宋又颁布诏令:“诸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吏连署文移,方许行下。”这些规定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 B.规范地方行政 C.削减州府权力 D.改革文官体制8.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A.元朝的行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清朝的理藩院9.明朝中后期,内阁草拟的决策意见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无定员,一般由东厂提督等大太监充任)用红笔代皇上批示,但秉笔太监的意见必须由掌印太监审核,若掌印太监认为可以,则盖上御玺;若认为不行,则会要求秉笔太监重批。这反映出当时()A.皇权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权力制衡机制完善C.中枢决策权力高度集中 D.内阁权力遭到架空10.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晋城泽州大阳镇开始出现集中生产的冶铁大户,他们改变了以前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把大批的手工业者集中起来同时冶炼生铁和熟铁,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铁体系。由此可推知,当时大阳镇()A.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B.市镇经济高度繁荣C.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D.存在新的经营方式11.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A.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B.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C.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发展D.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1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A《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性B玛雅人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C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慕府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D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沙皇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A.A B.B C.C D.D13.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14.16世纪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称为“克列奥人”,以区别生于西班牙的“半岛人”。到18世纪中后期,一些克列奥人开始自称为“美洲人”,并愈发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这实质上反映了()A.拉美独立运动加快民族觉醒 B.人口迁徙催生新的民族认同C.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D.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15.民族文化主义是一种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政治民族主义则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强调对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忠诚。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的民族主义开始由文化向政治转变。这是由于()A.德意志统一的实现 B.民族意识开始萌发C.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D.工业革命推动作用16.近年来,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这说明()A.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B.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不断扩充C.现代科技进步助推博物馆发展 D.博物馆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当时蜀汉的军事防线的北线以汉中为中心,南线时称“南中”(今云南、贵州大部和广西北部一带)。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谋臣曾劝谏刘备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蜀汉既然不得其民,于是在汉中开展军屯,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与此同时,南中也是屯田要地。据《水经注》中的描述,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似存在军屯。而根据对南中“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的记载,当时的铁器被官府垄断,南中的安氏靠贡献耕牛等物资发家,这又被部分学者视为民屯存在的佐证。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摘编自谢国升《蜀汉屯田考》(1)根据材料,指出蜀汉政权在陕西(渭滨、汉中等地)和南中地区屯田制不同点,并分别说明两地屯田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确定了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的界限,朝廷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权力大而不专,兼有蒙古法与汉地监察传统的因素。明初继承汉唐“守中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大都位于北方边境。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同时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接受“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思想。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根据材料,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材料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材料三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高二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为四川成都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这张薄如蝉翼的面具宽37.2厘米,高16.5厘米,重约100克,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此种工艺和造型为古蜀地区所独有,在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鲜见。这可用于说明()A.古蜀文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古代四川最先迈入文明门槛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D.早期南北文化缺乏实质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黄金面具的工艺和造型为古蜀地区所独有,在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鲜见,可见除了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有中华文明的起源外,古蜀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一支重要起源,因而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C项正确;除了并未就古蜀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古代四川最先迈入文明门槛,排除B项;材料是在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并不是南北文化缺乏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2.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反映出孟子()A.强调保护动物 B.推崇仁爱之道 C.提倡众生平等 D.主张施行仁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根据材料“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是君子即统治者有仁爱之心的表现,B项正确;保护动物并不是孟子这句话的本意,排除A项;众生平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仁政,排除D项。故选B项。3.秦朝的县以下有乡、里两级行政机构。以乡治里,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执掌教化,啬夫负责法律诉讼及收缴赋税,游缴专门负责巡禁捕盗。据此可知,秦朝()A.重视基层社会治理 B.郡县制度得以普及C.地方行政机构臃肿 D.宗族势力较为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县以下有乡、里两级行政机构,在乡一级还设置了三老、啬夫、游徼等乡官,三老执掌教化,啬夫负责法律诉讼及收缴赋税,游缴专门负责巡禁捕盗,这些乡官职责分明,有利于加强对于基层社会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县以下的情况,并未涉及郡县制度,排除B项;秦朝乡里制度下的乡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并未说明其机构臃肿人员冗杂,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三老,有秩、啬夫、游缴等是宗族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4.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由此可知,隋朝的义仓制度()A.主要由民间力量主导 B.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可知,义仓所积粮食是民众自愿所纳,但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可见这种制度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可知义仓制度是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的,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了义仓制度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未涉及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应试者习惯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编录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名人,希望以此得到推荐,此谓之“投卷”。如杜牧因《阿房宫赋》就被太学博士吴武陵举荐。据此可知,唐代()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人才考察方式比较灵活C.官员选拔依然注重门第 D.官员选拔制度趋于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参加科举取士的应试者还可以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编录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名人,并因此得到推荐,这说明在唐代人才考察方式相对灵活,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已经实行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进行授官,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有效说明官员选拔制度趋于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父子、赵爽等,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探讨,具有一种“非实用”、重理论的趋向。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条件是()A.国家文化政策的开放 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C.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父子、赵爽等,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探讨,具有一种‘非实用’、重理论的趋向”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有了一定规模的交融,因而促进了这一时期科学研究的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国家的文化政策并不开放,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因战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开始于唐朝,排除D项。故选C项。7.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规定各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而后,北宋又颁布诏令:“诸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吏连署文移,方许行下。”这些规定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 B.规范地方行政 C.削减州府权力 D.改革文官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北宋规定地方公事需要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才能实行,表明知州与通判互相制约,同时规定通判不得徇私舞弊,应及时处理相关事务,这有利于规范地方的行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州府的知州与通判的制衡,而不是削弱州府权力,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改革官僚体制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8.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A.元朝的行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清朝的理藩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少数民族”“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它”指的是行省制,它是元朝创立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A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特征,排除BC项;理藩院没有体现地方分权,排除D项。故选A项。9.明朝中后期,内阁草拟决策意见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无定员,一般由东厂提督等大太监充任)用红笔代皇上批示,但秉笔太监的意见必须由掌印太监审核,若掌印太监认为可以,则盖上御玺;若认为不行,则会要求秉笔太监重批。这反映出当时()A.皇权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权力制衡机制完善C.中枢决策权力高度集中 D.内阁权力遭到架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内阁草拟的决策意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进行批示,但秉笔太监的意见必须由掌印太监审核,这说明当时的中枢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专制加强,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权力制衡机制完善,排除B项;促成了并未涉及内阁权力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晋城泽州大阳镇开始出现集中生产的冶铁大户,他们改变了以前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把大批的手工业者集中起来同时冶炼生铁和熟铁,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铁体系。由此可推知,当时大阳镇()A.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B.市镇经济高度繁荣C.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D.存在新的经营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他们改变了以前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把大批的手工业者集中起来同时冶炼生铁和熟铁,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铁体系”可知,山西晋城的冶铁大户开始改变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模式,而开始采用手工业集中生产体系,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大阳镇出现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营商环境,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当时的市镇经济高度繁荣,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1.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A.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B.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C.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D.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该学者的言论强调了引入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即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日本文化独具特色,是因为其融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而非排斥外来文化,排除A项;该学者并没有对中日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项;大化改新前,日本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A《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性B玛雅人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C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慕府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D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发展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反映出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B项正确;《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学吸收其他文明精华,排除A项;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C项;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这与拜占庭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5世纪(欧洲)。由材料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奴隶社会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日耳曼人的迁徙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封建化,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而非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主要是基于气候变迁背景下的生存需要,而不是因为倾慕罗马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14.16世纪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称为“克列奥人”,以区别生于西班牙的“半岛人”。到18世纪中后期,一些克列奥人开始自称为“美洲人”,并愈发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这实质上反映了()A.拉美独立运动加快民族觉醒 B.人口迁徙催生新的民族认同C.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D.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据题意可知,在美洲出生的白人移民后裔自称“美洲人”,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体现了这些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所以实质上反映了人口迁徙催生了新的民族认同,B项正确;这些克列奥人虽然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不能说明是由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并不能说明欧洲人种族歧视观念的浓厚,排除C项;虽然克列奥人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无法体现他们对西班牙殖民霸权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15.民族文化主义是一种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政治民族主义则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强调对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忠诚。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的民族主义开始由文化向政治转变。这是由于()A.德意志统一实现 B.民族意识开始萌发C.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D.工业革命推动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拿破仑的扩张导致德意志许多小邦被法国占领或受到威胁,激发了德意志人民对于民族独立与统一的渴望。这种外部压力促使德意志各邦的民族意识得以加强,并逐渐转化为要求政治统一的民族主义情绪,C项正确;德意志统一的实现在民族意识萌发之后,排除A项;“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而“工业革命推动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近年来,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这说明()A.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B.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不断扩充C.现代科技进步助推博物馆发展 D.博物馆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在其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这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助推博物馆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材料无法说明博物馆是否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博物馆的职能,排除B项;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答案】(1)差异:传记体例的安排;项羽的称谓;项羽的形象。(学生从具体角度作答亦可)(2)因素: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史学观和文学观);项羽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差异:根据材料“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可得出传记体例的安排;根据材料“在《史记》中,司马迁……《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可得出项羽的称谓;根据材料“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可得出项羽的形象。【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和司马迁与班固所处的时代可知影响因素主要有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史学观和文学观);项羽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当时蜀汉的军事防线的北线以汉中为中心,南线时称“南中”(今云南、贵州大部和广西北部一带)。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谋臣曾劝谏刘备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蜀汉既然不得其民,于是在汉中开展军屯,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与此同时,南中也是屯田要地。据《水经注》中的描述,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似存在军屯。而根据对南中“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的记载,当时的铁器被官府垄断,南中的安氏靠贡献耕牛等物资发家,这又被部分学者视为民屯存在的佐证。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摘编自谢国升《蜀汉屯田考》(1)根据材料,指出蜀汉政权在陕西(渭滨、汉中等地)和南中地区屯田制的不同点,并分别说明两地屯田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的原因。【答案】(1)不同点:陕西几乎全是军屯,南中军屯、民屯可能并存;陕西屯田劳动者以移民为主,南中屯田劳动者以当地少数民族为主;陕西屯田规模较大,南中屯田规模相对较小(可以对外输出耕牛)。(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陕西:促进了汉中及关中一带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蜀汉北伐中原提供了重要的粮草补给;促进了区域文化交往。(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南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加强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民族交融;保障了一些战略物资的供给。(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刘备入蜀时间较晚(晚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孙氏开始经营江东);蜀地农业基础雄厚(有“天府之国”之称);蜀地受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波及较小;蜀汉土地抛荒问题和流民问题影响较轻。(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得出陕西几乎全是军屯,南中军屯、民屯可能并存,并且陕西屯田劳动者以移民为主,南中屯田劳动者以当地少数民族为主;根据材料“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等信息可知,陕西屯田规模较大,南中屯田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小问影响:陕西:根据材料“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可得出促进了汉中及关中一带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蜀汉北伐中原提供了重要的粮草补给;促进了区域文化交往。南中:根据材料“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加强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民族交融,保障了一些战略物资的供给。【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可得出刘备入蜀时间较晚(晚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孙氏开始经营江东);根据材料“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蜀地农业基础雄厚(有“天府之国”之称),蜀地受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波及较小,而且蜀汉土地抛荒问题和流民问题影响较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确定了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的界限,朝廷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权力大而不专,兼有蒙古法与汉地监察传统的因素。明初继承汉唐“守中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大都位于北方边境。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同时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接受“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思想。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根据材料,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角度: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说明:清朝前中期历代清朝帝王,接受了“守中治边”的传统思想,但在边疆治理上注重制度创新。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并且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增强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设理灌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通过制度创新,清朝巩固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封建统治。【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类。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本题要求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根据材料“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 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可知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不同于元明时期,是对元明时期民族管理制度的创新,因此考生可以拟定论题为“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第二步,考生要进行论述说明,考生在进行论述说明时的思路是列举清朝民族政策创新的表现即可。考生可以列举“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并且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设理灌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颁布一系列法律等,改变了元明时期松散的管理模式(分封诸王管理、土司制度),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第三步,考生进行总结,总结的思路是清朝民族政策创新的意义,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通过建设一系列制度,巩固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材料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