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作业指导书TOC\o"1-2"\h\u24724第1章绪论 45021.1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的意义 427031.1.1维护生态平衡 488851.1.2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71401.1.3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95051.2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流程 4158731.2.1监测计划制定 4237531.2.2监测方法选择 5283311.2.3样品采集与处理 5120431.2.4数据分析和评价 525011.2.5结果报告与反馈 527701第2章环境监测方案制定 5231662.1监测项目及目标确定 5180532.1.1确定监测项目 5140122.1.2监测目标 5323552.2监测范围与周期 5325032.2.1监测范围 5218422.2.2监测周期 6281362.3监测方法与标准 695702.3.1监测方法 6160542.3.2监测标准 610532第3章空气质量监测 696093.1空气质量监测基本原理 683183.1.1监测目标 7137343.1.2监测项目 783923.1.3监测方法 7270133.2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 748843.2.1布设原则 7257293.2.2布设方法 7147493.2.3优化调整 77813.3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775883.3.1数据审核与处理 7137193.3.2空气质量指数(AQI)计算 844263.3.3空气质量评价 8172783.3.4污染物来源解析 833683.3.5预警与预报 816075第4章水质监测 8122084.1水质监测方法及分类 8303414.1.1物理指标监测 852844.1.2化学指标监测 8258224.1.3生物指标监测 8115504.2监测断面布设与采样 8162634.2.1监测断面布设 8176634.2.2采样方法 9173924.3水质评价方法与指标 922444.3.1水质评价方法 9261764.3.2水质评价指标 914097第5章土壤监测 93235.1土壤监测项目与指标 9172595.1.1物理性质指标 9221865.1.2化学性质指标 971655.1.3生物性质指标 10272035.2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047075.2.1采样准备 10225605.2.2采样方法 10101775.2.3样品处理 1012195.3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0160605.3.1单项指标评价法 10163235.3.2综合指数评价法 1125715.3.3模型评价法 11298345.3.4指标聚类评价法 1112095.3.5生态风险评价法 118733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 11269596.1噪声与振动监测基本原理 11230546.1.1噪声监测原理 1119216.1.2振动监测原理 11184366.2监测点位布设与测量方法 1151426.2.1监测点位布设 1137116.2.2测量方法 11115446.3噪声与振动评价标准 12273296.3.1噪声评价标准 12237056.3.2振动评价标准 1224839第7章生态监测 12303507.1生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12316027.1.1监测内容 12211347.1.2监测方法 13146737.2生态监测点位布设与调查 13103587.2.1点位布设原则 13311497.2.2调查方法 13202907.3生态评价方法与指标 13172247.3.1生态评价方法 13224267.3.2生态评价指标 147526第8章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1420248.1数据整理与预处理 1420818.1.1数据收集与整理 14117578.1.2数据清洗 14225478.1.3数据标准化 1467048.2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462998.2.1描述性统计分析 14316818.2.2相关性分析 15289418.2.3方差分析 15182048.2.4时间序列分析 15113978.3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5269388.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5166988.3.2权重分配 15204968.3.3评价方法选择 15234258.3.4评价结果分析 1523555第9章环境监测报告编制 15209699.1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 15107929.1.1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应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保证报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15212579.1.2报告编制过程中,应准确、全面地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5259199.1.3报告编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环境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16253419.1.4报告编制应采用规范化的格式和统一的技术要求,以保证报告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16316939.1.5报告内容应简洁明了,论述清晰,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 16116959.2报告结构与内容 16193959.2.1封面:包括报告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基本信息。 1672469.2.2摘要:简要概述监测项目背景、监测目的、监测范围、监测时间、监测方法及主要结论。 1662839.2.3目录:列出报告各章节标题及页码。 16203939.2.4引言:介绍监测项目背景、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范围、监测方法等内容。 1616669.2.5监测数据:包括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等。 16282369.2.6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环境质量状况。 16284459.2.7监测结果与评价: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价监测区域环境质量,指出存在的问题。 16277889.2.8结论与建议:总结监测成果,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16151769.2.9附件:包括监测点位图、监测方法、原始数据等支撑材料。 16260869.3报告审查与提交 1676269.3.1报告编制完成后,应组织内部审查,保证报告质量。 1667449.3.2审查内容包括:报告结构、数据准确性、分析方法、评价结论等。 1655489.3.3报告审查通过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公示或报送相关部门。 16306349.3.4提交报告时,应附上监测合同、监测方案、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 1684379.3.5报告提交后,应按照要求进行归档,以便于后续查阅和监管。 165557第10章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质量控制 16262410.1质量控制体系建立 16158110.1.1建立质量方针和目标 162046310.1.2制定质量控制流程 17703610.1.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72305010.1.4人员培训与管理 171015710.2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17718310.2.1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173160910.2.2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172719210.2.3数据处理质量控制 172840510.3质量评价与改进措施 171792510.3.1质量评价 171854410.3.2改进措施 17第1章绪论1.1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的意义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科学评价,有助于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环境问题的早预警、早防范、早治理。1.1.1维护生态平衡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监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揭示生态风险,为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数据支持。1.1.2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关注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保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降低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1.1.3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为和企业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信息,引导其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技术,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2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流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监测计划制定、监测方法选择、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报告与反馈。1.2.1监测计划制定根据环境管理需求,明确监测目标、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时间等,制定环境监测计划。1.2.2监测方法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2.3样品采集与处理按照监测计划和相关标准规范,对环境样品进行采集、运输、保存和处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1.2.4数据分析和评价对采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1.2.5结果报告与反馈将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以报告形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为其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对监测与评价过程进行持续改进。第2章环境监测方案制定2.1监测项目及目标确定2.1.1确定监测项目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环境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应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环境等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2.1.2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掌握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2)评估项目施工、运行阶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3)为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4)保证项目环境影响的可预测性、可控性和可接受性。2.2监测范围与周期2.2.1监测范围环境监测范围应根据项目影响范围、周边环境敏感目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确定。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直接影响区:项目施工、运行区域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2)间接影响区: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环境敏感区域;(3)背景对照区:选取与影响区域环境特征相似,未受到项目影响的区域作为对照。2.2.2监测周期监测周期应根据项目特点、环境要素变化规律及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设置,分为以下阶段:(1)施工前:开展环境现状监测;(2)施工期:根据施工进度及环境影响特点,定期进行监测;(3)运行期:在项目正常运行后,持续开展监测工作;(4)特殊时期:如遇到极端天气、环境等特殊情况,应加密监测。2.3监测方法与标准2.3.1监测方法采用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环境监测方法,结合项目特点,选择以下监测方法:(1)现场监测:包括采样、现场测试等;(2)实验室分析: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遥感监测:利用卫星、航空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环境信息;(4)模型预测:构建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分析环境影响程度。2.3.2监测标准依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确定以下监测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3)生态环境标准: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区划等;(4)噪声标准:如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等。第3章空气质量监测3.1空气质量监测基本原理空气质量监测旨在评估和控制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基本原理涉及采集大气样本,通过实验室分析或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对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定量分析。本节主要介绍如下几个方面:3.1.1监测目标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目标包括:评价空气质量现状;掌握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预测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1.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臭氧(O3)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3.1.3监测方法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包括:手工采样分析、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其中,自动监测技术具有连续、实时、高效等特点,已成为当前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3.2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监测点位的合理布设对于准确评估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监测点位的布设与优化:3.2.1布设原则监测点位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代表性、可比性、连续性、稳定性、经济性。3.2.2布设方法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包括:网格法、功能区法、人口密度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布设。3.2.3优化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对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监测网络的整体效能。3.3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旨在掌握空气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污染物来源,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以下对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3.3.1数据审核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剔除、插值等方法。3.3.2空气质量指数(AQI)计算根据监测数据,计算各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空气质量等级。3.3.3空气质量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时间变化分析、空间分布分析、污染物浓度评价等。3.3.4污染物来源解析采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污染物来源进行解析,为污染源防控提供依据。3.3.5预警与预报结合气象条件、污染源排放状况等因素,对空气质量进行预警与预报,为决策和公众防护提供支持。第4章水质监测4.1水质监测方法及分类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保证水资源的安全与可持续利用。根据监测方法及目的的不同,水质监测可分为以下几类:4.1.1物理指标监测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色度、浊度、嗅味等。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反映水体的感官特征,对于初步判断水质具有重要意义。4.1.2化学指标监测化学指标包括pH、溶解氧、总氮、总磷、重金属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水体的化学成分,对于评估水质污染程度具有关键作用。4.1.3生物指标监测生物指标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藻类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水体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对于评价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价值。4.2监测断面布设与采样4.2.1监测断面布设监测断面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覆盖不同污染源及污染程度的水体;(2)涵盖上游、下游、支流等不同地理位置;(3)根据水体功能及保护目标,合理设置监测断面;(4)兼顾水体的流动特点,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4.2.2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应根据监测项目、水质特性及现场条件选择。常见采样方法包括:(1)瞬时采样:适用于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可快速获取水质状况;(2)定时采样:适用于监测水质变化趋势,了解污染物的周期性变化;(3)连续采样:适用于长时间、大范围监测,获取大量水质数据。4.3水质评价方法与指标4.3.1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各类方法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可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4.3.2水质评价指标水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常规指标:如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用于反映水体的基本状况;(2)特征污染物指标: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用于评估特定污染物的污染程度;(3)生物指标:如藻类、底栖动物等,用于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通过以上水质监测方法、断面布设、采样及评价方法与指标,可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评估水体水质状况,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5章土壤监测5.1土壤监测项目与指标土壤监测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项目和指标:5.1.1物理性质指标(1)土壤质地(2)土壤颜色(3)土壤结构(4)土壤孔隙度5.1.2化学性质指标(1)土壤pH值(2)有机质含量(3)全氮含量(4)有效磷含量(5)速效钾含量(6)重金属含量(如汞、砷、铅、镉等)(7)农药残留量5.1.3生物性质指标(1)土壤微生物数量(2)土壤酶活性(3)土壤动物种类及数量5.2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5.2.1采样准备(1)明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监测区域土壤特征(3)制定采样计划,包括采样时间、地点、数量等(4)准备采样工具和设备5.2.2采样方法(1)随机采样法(2)分层采样法(3)等距采样法(4)网格采样法5.2.3样品处理(1)样品运输:避免样品受污染和损失,尽快送检(2)样品预处理:去除杂质、石子等,混匀样品(3)样品保存:在规定条件下保存,防止样品变质5.3土壤质量评价方法5.3.1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比较土壤监测指标与相应标准限值,评价土壤质量是否符合要求。5.3.2综合指数评价法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综合考虑各监测指标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计算综合指数,评价土壤质量。5.3.3模型评价法利用数学模型,结合土壤监测数据和相关因素,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5.3.4指标聚类评价法将监测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指标相似性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5.3.5生态风险评价法评估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为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依据。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6.1噪声与振动监测基本原理6.1.1噪声监测原理噪声监测主要基于声学原理,通过声级计等仪器设备对噪声进行定量测量。声级计捕捉声波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分析电信号的幅值和频率,得出噪声的声压级和频谱特性。6.1.2振动监测原理振动监测采用振动传感器捕捉被测物体的振动信号,将振动速度、位移或加速度等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进而分析得到振动的强度、频率和波形等特性。6.2监测点位布设与测量方法6.2.1监测点位布设(1)根据监测目的、区域环境和噪声源特性,合理选择监测点位;(2)保证监测点位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3)点位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涵盖主要噪声源和受影响区域;b.考虑地形、地貌和建筑物等因素对声波传播的影响;c.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6.2.2测量方法(1)采用积分声级计进行噪声测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段;(2)采用振动传感器进行振动测量,保证传感器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3)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量:a.开展现场勘察,了解监测环境和条件;b.按照监测点位布设原则,设置监测设备;c.进行测量,记录数据;d.测量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6.3噪声与振动评价标准6.3.1噪声评价标准噪声评价主要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对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等效连续声级(Leq);(2)最大声级(Lmax);(3)声级起伏(LxLmin);(4)噪声频谱特性。6.3.2振动评价标准振动评价主要依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和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对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振动速度有效值(RMS);(2)振动加速度有效值(RMS);(3)振动频率特性;(4)振动强度等级。第7章生态监测7.1生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7.1.1监测内容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过程、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等方面的监测。具体涉及以下方面:(1)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生物量;(2)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生物量;(3)土壤性质、土壤生物及土壤侵蚀状况;(4)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水质状况及水生生物多样性;(5)生态系统干扰因素,如自然灾害、人为活动等;(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价值。7.1.2监测方法生态监测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调查:采用样方调查、样线调查、生态位分析法等方法,对植物、动物、土壤等进行调查;(2)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对地表覆盖、植被指数、水文参数等进行监测;(3)实验室分析:对土壤、水质等样品进行理化性质、生物指标等分析;(4)模型模拟:构建生态系统模型,对生态过程、生态服务功能等进行模拟与预测。7.2生态监测点位布设与调查7.2.1点位布设原则生态监测点位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代表性:选择具有典型生态特征的点位,反映研究区域的生态状况;(2)均匀性:保证监测点位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均匀,减少空间变异;(3)可比性:保证不同监测点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以便分析生态变化趋势;(4)可行性:考虑监测成本、时间等因素,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7.2.2调查方法生态监测调查方法包括:(1)样方调查:采用正方形、长方形等样方,对植物群落、土壤等进行调查;(2)样线调查:沿预设的样线进行调查,记录植物、动物等生态信息;(3)遥感调查: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生态参数,分析生态状况;(4)访谈调查:走访当地居民、相关部门,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及人为干扰因素。7.3生态评价方法与指标7.3.1生态评价方法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单指标评价:采用单一生态指标,如生物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率等,对生态状况进行评价;(2)综合指数评价:构建综合生态指数,综合考虑多个生态指标,对生态状况进行评价;(3)模型评价:利用生态模型,模拟生态系统过程,评价生态状况;(4)景观生态评价: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评价生态状况。7.3.2生态评价指标生态评价指标包括:(1)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2)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生产力、碳储量、氮循环等;(3)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抵抗力和恢复力、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等;(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5)人为干扰指标: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破碎度、生态质量指数等。第8章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8.1数据整理与预处理8.1.1数据收集与整理在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之前,需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预处理。收集各项监测指标的数据,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结果。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归档,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8.1.2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异常值、缺失值等,以保证数据质量。对于异常值,应分析原因并进行合理处理,如剔除、插补等。对于缺失值,可采用均值、中位数等方法进行填充。8.1.3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间的量纲和数量级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可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Zscore标准化等方法,将数据缩放到一定的范围内。8.2数据统计分析方法8.2.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整理后的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8.2.2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方法,以揭示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8.2.3方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环境质量差异,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受区域、季节等因素的影响。8.2.4时间序列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探究环境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环境质量的发展态势。8.3环境质量综合评价8.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环境监测目的和需求,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代表性指标。8.3.2权重分配采用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或组合赋权法,为各项评价指标分配权重,以反映各指标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8.3.3评价方法选择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等,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8.3.4评价结果分析对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环境质量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第9章环境监测报告编制9.1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9.1.1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应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保证报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9.1.2报告编制过程中,应准确、全面地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9.1.3报告编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环境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9.1.4报告编制应采用规范化的格式和统一的技术要求,以保证报告的规范性和一致性。9.1.5报告内容应简洁明了,论述清晰,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