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指导书TOC\o"1-2"\h\u5569第1章引言 3242121.1研究背景与目的 3115291.2研究范围与内容 43083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81第2章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体系 5241412.1国际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 520202.1.1《环境影响评估公约》:该公约于1991年6月25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制定,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和协调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593882.1.2《世界银行环境影响评估政策》:世界银行在1981年首次发布环境影响评估政策,要求所有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554022.1.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包括与环境相关的目标,如气候行动、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 5299982.2我国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 5286142.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颁布,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法律,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程序、管理和法律责任。 5252692.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2009年发布,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521012.2.3《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 5270102.2.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发布,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要求。 5107862.3环境影响评估程序与要求 5278702.3.1环境影响评估前期准备: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明确项目规模、建设地点、工艺路线等,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5164552.3.2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范围确定: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5140522.3.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运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评估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5300662.3.4环境保护措施制定:针对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6132522.3.5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按照相关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全面反映项目环境影响评估过程和结果。 6100582.3.6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审查:将编制完成的报告提交给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6112552.3.7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6332.3.8环境影响评估后评估: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保证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67485第3章项目概况与分析 6308643.1项目基本情况 641843.2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6180893.2.1建设内容 6312083.2.2建设规模 6122923.3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6263213.3.1生产过程 774173.3.2辅助设施 7309853.3.3公用工程 7324363.3.4环保设施 78144第4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7263934.1生态系统类型与功能 737324.1.1生态系统分类 7267644.1.2生态系统功能 7205034.2生态影响识别与评价 8176804.2.1生态影响识别 8326484.2.2生态影响评价 8285164.3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8163084.3.1生态保护措施 8138304.3.2效果分析 82174第五章水环境影响评估 9284785.1水环境现状分析 9259085.1.1水文特征分析 9303745.1.2水质现状评价 9211225.1.3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940405.2水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 984685.2.1影响识别 978785.2.2影响评价 9107855.3水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9284575.3.1保护措施 9198325.3.2效果分析 1016970第6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估 10114596.1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10271296.1.1环境空气质量 10302396.1.2气象条件分析 1064696.1.3大气环境敏感区分析 10246366.2大气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 1093616.2.1影响识别 10196076.2.2影响评价 10295386.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11267816.3.1污染源控制措施 11147266.3.2清洁生产措施 11114376.3.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1313636.3.4效果分析 1120560第7章声环境影响评估 11126567.1声环境现状分析 11177047.1.1声环境监测与调查 1122157.1.2声环境质量评价 1157327.2声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 12102247.2.1建设项目噪声源识别 12145197.2.2声环境影响预测 1253937.2.3声环境影响评价 12305017.3声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12168817.3.1声环境保护措施 12192397.3.2效果分析 1231911第8章社会影响评估 1289448.1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12228298.1.1人口与就业 13283778.1.2经济发展水平 13106488.1.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13223418.1.4社会组织与社区参与 132438.2社会影响识别与评价 13180368.2.1影响识别 13241298.2.2影响评价 1336148.2.3影响阈值分析 13184728.3社会补偿措施及效果分析 13283758.3.1社会补偿措施 13100668.3.2效果分析 14142078.3.3跟踪监测与调整 1423693第9章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1495549.1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 14146369.1.1风险识别 14126239.1.2风险评价 14295039.2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 1477019.2.1风险防范 14155029.2.2应急措施 15290309.3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 1567889.3.1应急预案编制 1579129.3.2应急预案实施 1520081第10章环境影响评估结论与建议 15560710.1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152272410.2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161282910.3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161412810.4环境影响评估总结与展望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类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作为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逐渐被各国所重视。为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指导书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为建设项目提供科学、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帮助企业和部门在实际项目中识别、预测和评价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从而提出合理的环保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1.2研究范围与内容本研究围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技术规范,明确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要求和流程;(2)分析各类建设项目的特点,确定不同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重点内容;(3)研究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的方法,探讨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4)构建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工作提供量化依据;(5)总结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的方法和技巧。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路线:(1)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规范和研究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建设项目,分析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总结经验教训,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3)专家咨询法:邀请环境影响评估领域的专家,就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咨询,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4)构建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构建适用于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5)技术路线: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作业指导书,为实际项目提供指导。第2章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体系2.1国际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国际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影响评估工作进行规范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1《环境影响评估公约》:该公约于1991年6月25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制定,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和协调环境影响评估工作。2.1.2《世界银行环境影响评估政策》:世界银行在1981年首次发布环境影响评估政策,要求所有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2.1.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包括与环境相关的目标,如气候行动、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2.2我国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我国环境影响评估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颁布,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法律,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程序、管理和法律责任。2.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2009年发布,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程序和要求。2.2.3《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2.2.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发布,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要求。2.3环境影响评估程序与要求环境影响评估程序与要求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3.1环境影响评估前期准备: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明确项目规模、建设地点、工艺路线等,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基础数据。2.3.2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范围确定: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内容。2.3.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运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评估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2.3.4环境保护措施制定:针对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2.3.5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按照相关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全面反映项目环境影响评估过程和结果。2.3.6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审查:将编制完成的报告提交给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2.3.7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3.8环境影响评估后评估: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保证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第3章项目概况与分析3.1项目基本情况本项目位于地区,属于行业。项目规划占地面积亩,总投资约为亿元。项目主要围绕主题展开,旨在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2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3.2.1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环保设施等。具体如下:(1)生产设施:包括生产线、车间等;(2)辅助设施:包括仓库、办公楼等;(3)公用工程:包括供电、供水、排水、通风等;(4)环保设施:包括废气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固废处理设施等。3.2.2建设规模本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预计年产量为。项目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投资亿元,建设期为年,预计年投产;二期工程投资亿元,建设期为年,预计年投产。3.3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3.3.1生产过程(1)废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等,需经过废气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2)废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等,需经过废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3)固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主要包括、等,需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3.3.2辅助设施(1)仓库:储存原材料、成品等,需做好防尘、防渗措施;(2)办公楼:日常办公、生活污水需进行处理。3.3.3公用工程(1)供电:本项目采用供电方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供水、排水:合理规划供水、排水系统,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3)通风:合理设计通风系统,保证室内外空气质量。3.3.4环保设施(1)废气处理设施:采用处理工艺,保证废气排放达标;(2)废水处理设施:采用处理工艺,保证废水排放达标;(3)固废处理设施:采用处理工艺,实现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类环境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第4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估4.1生态系统类型与功能4.1.1生态系统分类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气候特点,将生态系统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类型。4.1.2生态系统功能各类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项目主要关注以下功能:(1)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保护各类生物栖息地,维护物种多样性;(2)水资源调节功能:保持水文循环平衡,降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风险;(3)土壤保持功能:防止土壤侵蚀,维护土壤肥力;(4)气候调节功能:吸收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4.2生态影响识别与评价4.2.1生态影响识别根据项目特点,识别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包括:(1)生物多样性影响:栖息地破坏、生物入侵等;(2)水资源影响:水文循环改变、水质污染等;(3)土壤影响: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4)气候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等。4.2.2生态影响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项目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包括:(1)影响范围:评价影响范围的空间分布特征;(2)影响程度:评价影响程度的强弱;(3)影响时长:评价影响持续的时间;(4)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和生态损害。4.3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4.3.1生态保护措施针对识别和评价的生态影响,制定以下生态保护措施:(1)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关键物种和栖息地;(2)水资源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污染防治;(3)土壤保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土壤侵蚀;(4)气候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3.2效果分析对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包括:(1)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评估保护措施对物种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效果;(2)水资源保护效果:评估保护措施对水文循环和水质的改善效果;(3)土壤保护效果:评估保护措施对土壤侵蚀和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4)气候保护效果:评估保护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缓解效果。第五章水环境影响评估5.1水环境现状分析5.1.1水文特征分析对本项目涉及区域的水文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流域面积、河流长度、河流级别、径流量、水位变化等,为评估水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数据。5.1.2水质现状评价收集本项目涉及区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水质现状,包括常规水质参数(如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及特征污染物(如有毒有害污染物、重金属等)的浓度水平,评价水质达标情况。5.1.3生态系统现状分析分析本项目涉及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生态系统的现状,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5.2水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5.2.1影响识别根据项目特点,识别可能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影响,如水温、水质、水文情势、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5.2.2影响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预测模型法:构建水文、水质、生态等预测模型,模拟项目实施后水环境的变化趋势;(2)类比分析法:参考类似项目的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3)专家咨询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估。5.3水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5.3.1保护措施根据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包括:(1)施工期:合理规划施工方案,减少对水环境的扰动,如采用围挡、防尘、降噪等措施;(2)运行期:优化运行管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等。5.3.2效果分析分析保护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包括:(1)污染物排放减少:通过监测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评估保护措施对污染物减排的效果;(2)水质改善:分析水质监测数据,评估保护措施对水质改善的效果;(3)生态系统恢复:通过生态监测数据,评估保护措施对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效果。第6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估6.1大气环境现状分析6.1.1环境空气质量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包括SO2、NO2、PM10、PM2.5、CO、O3等常规污染物浓度水平,以及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同时对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满足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6.1.2气象条件分析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风向风速、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为后续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基础数据。6.1.3大气环境敏感区分析识别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敏感区,包括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分析其与项目位置的关系,为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6.2大气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6.2.1影响识别根据项目特点,识别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分析其排放源强、排放方式以及可能影响的环境受体。6.2.2影响评价采用大气扩散模型,预测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分布,评价其对周围敏感区域的影响程度,判断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6.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6.3.1污染源控制措施针对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制定污染源控制措施,包括优化工艺、提高设备效率、安装污染物治理设施等,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6.3.2清洁生产措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产生。同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降低无组织排放。6.3.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明确应急措施和救援流程,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6.3.4效果分析通过实施上述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分析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减缓程度,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同时对措施实施后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第7章声环境影响评估7.1声环境现状分析7.1.1声环境监测与调查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进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声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区域内的噪声水平、噪声源及其分布特征;(2)敏感目标调查:识别声环境敏感目标,如居住区、学校、医院等;(3)噪声源分析:分析各类噪声源的特性、排放强度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7.1.2声环境质量评价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对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包括以下方面:(1)评价标准:明确评价所采用的标准;(2)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等效声级、噪声指数等;(3)评价结果:给出声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包括达标情况、超标程度等。7.2声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7.2.1建设项目噪声源识别分析建设项目中可能产生噪声的设施、设备及其运行过程,识别噪声源。7.2.2声环境影响预测根据建设项目噪声源的特点,采用合适的预测方法,预测项目实施后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内容:(1)预测方法:选择合适的声环境影响预测方法;(2)预测结果:给出建设项目实施后声环境影响的预测结果;(3)影响程度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程度。7.2.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合声环境现状分析、建设项目噪声源识别和声环境影响预测,进行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评价依据:明确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法规等;(2)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3)评价结果:给出声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7.3声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7.3.1声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的识别与评价,提出以下声环境保护措施:(1)源强控制: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降低噪声源的排放强度;(2)传播途径控制:采用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3)敏感目标保护:针对声环境敏感目标,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7.3.2效果分析分析提出的声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包括以下方面:(1)措施实施后的声环境改善情况;(2)措施实施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3)措施实施后的声环境达标情况。第8章社会影响评估8.1社会经济现状分析8.1.1人口与就业分析项目影响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及就业状况,包括各类职业类型、就业率、主要产业及行业等。8.1.2经济发展水平评估影响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等。8.1.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分析区域内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及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的现状及供需状况。8.1.4社会组织与社区参与考察区域内社会组织、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等社会组织的现状,了解社区内部凝聚力及对外部变化的应对能力。8.2社会影响识别与评价8.2.1影响识别识别项目可能对社会经济、人口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8.2.2影响评价对识别出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包括影响的程度、范围、持续性、敏感性等,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8.2.3影响阈值分析针对不同影响类型,设定合理的阈值,以判断影响是否显著,为后续制定补偿措施提供依据。8.3社会补偿措施及效果分析8.3.1社会补偿措施根据影响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社会补偿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人口就业补偿:提供就业培训、岗位安置等措施,减少项目对当地就业的影响;(2)经济发展补偿:支持当地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补偿: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需求;(4)社会组织与社区参与补偿: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促进社区和谐。8.3.2效果分析分析实施补偿措施后的效果,包括:(1)影响程度的降低:评估补偿措施对减轻负面影响的效果;(2)社会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对补偿措施及实施效果的满意度;(3)长期效果:关注补偿措施的长期可持续性,评估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8.3.3跟踪监测与调整建立社会影响跟踪监测机制,定期评估补偿措施的实施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偿措施,以保证社会影响得到有效缓解。第9章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9.1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9.1.1风险识别本节主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项目施工及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3)周边环境变化对项目稳定运行的影响;(4)其他潜在环境风险因素。9.1.2风险评价基于风险识别结果,对各类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等,并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或半定量分析,对风险进行排序,以便于后续的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制定。9.2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9.2.1风险防范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优化项目设计方案,降低污染物排放;(2)提高项目施工及运行管理水平,预防突发事件;(3)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觉并应对环境变化;(4)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9.2.2应急措施针对识别出的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人和应急资源;(2)建立应急组织机构,负责应急响应的协调与指挥;(3)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保证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4)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9.3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9.3.1应急预案编制根据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的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1)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目标和原则;(2)应急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人员配置;(3)应急响应流程、预警和报警程序;(4)应急资源保障措施;(5)应急预案的培训和宣传;(6)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9.3.2应急预案实施保证应急预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