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摘编自冯俐《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材料二: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材料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已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材料四: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摘编自王旭晓《美的奥秘》)1.下列对材料一“戏剧的文学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的文学性,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剧作家借助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B.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即使有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也未必获得认可而流传于世。C.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的“命题作文”,但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戏剧,凭借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D.《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而是凭借剧作者思想和人文情怀的高度提炼出人物的高度。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戏剧主人公多为小人物,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因而西方悲剧表现强者与强者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表现弱者与强者的冲突。B.中国古代戏剧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西方的悲剧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二者都有悲剧性,都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C.中国和西方社会分别以群体和个体为本位,前者强调向内调和而后者强调向外扩张,这使得前者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而后者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就如《窦娥冤》的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具有鲜明个性,抗争异己力量,就如《哈姆雷特》的主人公。3.下列选项,其性质不属于材料四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与妻书》中的妻子是悲剧人物,她夫妻恩爱且怀有身孕,而丈夫却决心以身殉国而给她留下一封遗书。B.《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最终在家家户户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是悲剧人物,他面对高俅、陆谦的陷害与追杀一忍再忍,最终被逼反抗。D.《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悲剧人物,两人诚挚相爱,却因家族世仇无法结合而最终殉情。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两人之间的关系。5.材料一二三都谈到作品中的人物,三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C2.B3.A4.①周朴园造成鲁侍萍的不幸,作为强者的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作为弱者的鲁侍萍是悲剧的主人公。②朴素善良的鲁侍萍对周朴园进行了反抗,控诉周朴园自私伪善等不道德行为。5.①材料一侧重于塑造独特的戏剧人物形象是戏剧文学性的关键。②材料二侧重于中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份不同造成悲剧精神的内涵差异。③材料三侧重于中西方戏剧中人物思想行为因社会影响不同而有所差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错误,原文是“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把“绝不是……而是”的选择关系变成“不仅需要……更需要”的递进关系,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混淆关系。B.“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错误,原文“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可知,“命题作文”也有高低,是“有些作品过于依赖……”,选项扩大范围。D.“《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错误。原文“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作品在好的剧作者手中成了经典,可见举例这些作品强调的是需要好的剧作,但并不否定“创意”“立意”,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错误。从材料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可知,“这种悲剧”指“中国古代悲剧”,选项扩大范围;同时,“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被选项转换成“可以提高到”,与原文相反,曲解文意。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与妻书》是现实中的人物事件,其性质不是文学艺术。根据材料四“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观点可知,不符合本段所论悲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逻辑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二人关系中,周朴园是强者,鲁侍萍是弱者,强者制造了弱者的悲剧,弱者是悲剧的主人公。根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可知,鲁侍萍对周朴园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反抗,再细化周朴园的不道德行为,如自私、冷酷、伪善、专制等。【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比较、整合的能力。材料一谈到作品中的人物时说“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可知,侧重谈论的是怎么塑造出“这一个”独特的戏剧人物。材料二从“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可知,在人物方面主要谈中西方悲剧中人物身份不同,冲突不同,反抗内涵不同。材料三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按照群体意愿行动”,“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可知,中西方戏剧人物因为社会形式不同,他们的行为一个遵照群体,一个强调个性,出现很大差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根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络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①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②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③“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④“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表达王熙凤的夸赞,借夸林黛玉通身气派来夸贾母及其嫡孙女。B.②写出王熙凤的悲伤,真心怜惜林黛玉丧母且伤心姑妈不幸离世。C.③表现王熙凤的自责,只顾着为林黛玉的命苦伤心而忽略了贾母。D.④体现王熙凤的关心,对林黛玉的学习、身体、生活等悉心照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以林黛玉的视角写初到贾府时的所见所闻,也借助其他人的视角来描写林黛玉的形象。B.文中“三个姊妹”因林黛玉初到而来与之见面,只用寥寥数笔描写无法窥见其不同的个性特点。C.文本介绍贾府人物的写法不同,有详有略,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D.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相逢时心有灵犀,但表现却不相同,是由于二人身份、经历、性格等不同。8.文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方式相似,却表现出二人不同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以贾宝玉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6.A7.B8.出场方式:二人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形象特点:①借王熙凤自己的笑声和语言,表现王熙凤泼辣张扬、位高权重;②借一阵脚步响和丫鬟的笑语,表现贾宝玉亲切随和、受人喜爱。9.①外貌描写,穿着容貌的描写表现贾宝玉的清秀英俊。②语言描写,告诉贾母与林黛玉相识表现贾宝玉的性格直率。③侧面描写,借林黛玉没见他之前的心理衬托贾宝玉的个性叛逆。〖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把黛玉夸赞成贾母的嫡亲孙女,既夸赞了黛玉,又夸赞了贾府的三春,这样的夸人方式,讨得贾母等人的喜欢,透过表面看到了本质。B.表现了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同情和对姑妈贾敏去世的悲伤,‌但这种悲伤和同情主要是为了表演给老太太、‌黛玉和在座的人看的,并不是真心怜惜林黛玉丧母且伤心姑妈不幸离世。‌C.王熙凤说她只顾着为林黛玉的命苦伤心而忽略了贾母,实则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D.体现的是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另外还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BCD都是表面上的,都不如A能透过表面看本质。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只用寥寥数笔描写无法窥见其不同的个性特点”错误。虽然寥寥数笔,仍然能从“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等描写中窥见贾迎春善良、宽厚,贾探春敢作敢当、精明、志高,贾惜春的孤僻、冷漠。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先看二人出场的方式:王熙凤出场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贾宝玉出场时,“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二人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象特点:①借王熙凤自己的笑声和语言,“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闻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她精明泼辣的性格特点;“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众人敛声屏气,恭敬严肃,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位高权重的身份地位。②“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作者通过丫鬟的随性活泼,暗示了贾宝玉与下人之间的相处非常友好,是一个十分和善之人,表现贾宝玉亲切随和、受人喜爱。【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外貌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为贾宝玉的外貌描写,穿着容貌的描写表现贾宝玉的清秀英俊。②语言描写:“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为贾宝玉的语言描写,告诉贾母与林黛玉相识表现贾宝玉的性格直率。③侧面描写,:“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林黛玉心想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借林黛玉没见他之前的心理衬托贾宝玉的个性叛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知出A此B而乃贪C疆場D尺寸之利E背盟F败约G以自H相屠灭。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文中指治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由也为之”的“为”意思不同。B.蔽,文中指蔽护、遮护,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相同。C.越,文中指穿越、越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越”意思相同。D.当,文中指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对于“六国灭亡”这一相同事件展开论述,均为借古讽今的名篇。B.材料一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虽弱,却也有战胜秦国的可能性。C.材料二认为秦国和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在于韩魏,谁攻占韩魏就能一统天下。D.两则材料均运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14.对于六国因何灭亡,两则材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A12.C13.(1)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丢弃(放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去抵挡如虎狼一样强暴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折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14.①材料一认为六国灭亡因为统治者实行屈辱苟安的对外政策。②材料二认为六国灭亡因为统治者不识形势、见利忘义而相互攻杀。〖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此”作“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疆場尺寸之利”作“贪”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背盟败约”是并列结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约”作“败”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治理”的意思。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我去治理它。B.正确。句意: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C.正确。句意: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D.正确。抵挡;/掌握。句意: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谁攻占韩魏就能一统天下”错误。是秦国要一统天下,就要首先消灭韩魏,而六国要想自保,就必须首先确保韩魏,实施厚韩亲魏政策,而不是“谁攻占韩魏就能一统天下”。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下”,降低身份;“从”,追随;“故事”,旧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应为“大之天下”。(2)“委”,丢弃(放弃);“区区”,小小;“当”,抵挡;“折”,屈服(折服)。【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根据“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可知,材料一认为六国灭亡因为统治者实行屈辱苟安的对外政策。②根据材料“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可知,材料二认为六国灭亡因为统治者不识形势、见利忘义而相互攻杀。【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节选自苏辙《六国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5.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歌的首联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句式工整,节奏鲜明,表意凝练。B.两首诗歌的颔联都描写景物,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具有雄浑之韵。C.两首诗歌的颈联都自伤身世,漂泊、孤独、疾病等多种不幸集于一身。D.两首诗歌的尾联情感不同,前者因自身艰难而愁,后者因国家战事而泣。16.两首诗歌的首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登高》首联描写秋景,高天、急风、哀猿、飞鸟等意象,渲染了空旷寂寥的气氛。②《登岳阳楼》首联叙述今昔,昔日愿望今日实现,表达夙愿终偿的心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情感不同,前者因自身艰难而愁,后者因国家战事而泣”错误。两首诗歌的尾联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解脱而不得的悲苦情感。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表达方式分为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登高》首联描写秋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高天、急风、哀猿、飞鸟等意象,渲染了空旷寂寥的气氛。《登岳阳楼》首联叙述今昔,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表达夙愿终偿的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较法突出表现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登高怀古之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登临所见山清水秀之景。(3)“扁舟”一词在古代诗文中意蕴丰富,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搜集相关的句子进行研究性学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深刻指出,②建设教育强国,③是全面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④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⑤可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都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为以教育之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而奋斗。()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去思考和谋划教育,就是要看清楚新时代以来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想明白如何主动担当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看清楚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想明白教育如何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先导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看清楚全球教育变革、科技发展竞争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想明白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支点、思路、举措。()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伟大成就鼓舞人心,宝贵经验弥足珍贵,光荣使命催人奋进。必须看清楚新时代以来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想明白如何主动担当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18.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与上下文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①大道至简,实干为要。②察势者明,趋势者智。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19.第③句修改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第⑤句修改为: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第⑥句修改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强调了实干的必要性,指出了实干是成功的关键。结合“全党、全国人民都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为以教育之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而奋斗”可知,此处语境讲的是全国上下共同奋斗,也就是实干,所以①填入第一空。“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强调只有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根据“看清楚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想明白教育如何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先导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看清楚全球教育变革、科技发展竞争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可知,此处语境讲的就是看清楚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所以②填入第二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形容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这些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在不断斗争、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取得的。这句话体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以及对于持续努力和坚持的肯定。‌与“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伟大成就鼓舞人心,……想明白如何主动担当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语境相符,所以③填入第三空。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③句,搭配不当,“形成……战略先导”搭配不当,“形成”改为“建成”。修改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第⑤句,根据前面的③④句和后面的⑥句可知,句式应该一致,语言表达才能准确流畅,应该都是“是……”的句式,所以“可以”改为“是”,并在“共同富裕”后面加上“的有效途径”。修改为: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第⑥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伟大复兴”后面加上“的基础工程”。修改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据说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放养驯鹿。它有着马一样的头,①,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似马非马,似鹿非鹿,似驴非驴,似牛非牛,所以汉族人叫它“四不像”。我觉得它身上既有马头的威武、鹿角的美丽,又有驴身的健壮和牛蹄的强劲。过去的驯鹿主要是灰色和褐色,现在却有多种颜色灰褐色、灰黑色、白色和花色等。而我最喜欢白色的,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云朵。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儿大,但非常灵活。负载着很重的东西穿山林,越沼泽,对它们来说是那么的轻松。②,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达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时流入我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行猎时,它们是猎人的好帮手,只要你把打到的猎物放到它身上,它就会独自把它们安全地运到营地。搬迁时,它们不仅负载着我们那些吃的和用的东西,妇女、孩子和年老体弱的人还要骑乘它,而它却不需要人过多的照应。它们总是自己寻找食物,森林就是它们的粮仓。除了吃苔藓和石蕊外,春季它们也吃青草、草间荆还有白头翁等。夏季呢,它们也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到了秋天,鲜美的林间蘑菇是它们最爱吃的东西。它们吃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是一边行走一边轻轻啃着青草的,所以那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该绿还是绿的。它们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也是啃几口就离开,③。它们渴了,夏季喝河水,冬季则吃雪。只要你在它们的颈下拴上铃铛,它们走到哪里你都不用担心,狼会被那响声吓走,而你会从风儿送来的鹿铃声中,知道它们在哪里。20.下列句子中的“哪里”与文中加点“哪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母亲疑惑地问:“这话你是从哪里听来的?”B.女孩若有所思地想,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C.这样美好的生活,哪里是过去能想到的?D.农村和城市,无论哪里,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2)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云朵。〖答案〗20.D21.①鹿一样的角②它浑身是宝③那树依然枝叶茂盛22.(1)中的“是”表示肯定;(2)中的“是”表示相似。〖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哪里”的意思是“任指某一处所”。A.询问什么处所;B.虚指不确定的处所;C.反问句,意在否定;D.任指某一处所。故选D。【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下文“似鹿非鹿”“鹿角的美丽”可知,此处内容应该是说鹿角,再根据“它有着马一样的头”“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的句式,应该填写“鹿一样的……”,所以此处可填写“鹿一样的角”。②根据下句“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达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时流入我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可知,讲的是驯鹿浑身是宝,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可填写“它浑身是宝”。③根据上文“它们吃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是一边行走一边轻轻啃着青草的,所以那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该绿还是绿的”可知,驯鹿吃东西很爱惜,吃过的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那么它吃过的树叶,也应该是毫发未损的样子,所以此处可填写“那树依然枝叶茂盛”。【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表示对这种说法的肯定,所以“是”表示肯定;(2)意思是说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像”飘拂在大地上的云朵,说明二者有相似之处,所以“是”表示相似。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会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团委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围绕“提高媒介素养,更好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首先指出,多媒体的兴起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带来诸多便利,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加强沟通,理性决策等。材料进一步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会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信息量巨大、传播便捷而飞快的时代,信息有真伪之分,也有良莠之分,这些都会影响到人类思维方式及语言使用习惯,我们需要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要完成的写作任务是写一篇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围绕“提高媒介素养,更好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主题发言稿。完成此写作任务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时代青年人应该具备哪些媒介素养上,如何理智识别并加以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是作文重点,也是青年迅速提升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如何才能提升媒介素养是需要论述的重点问题,比如: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并恰当筛选利用,以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理性思维,炼就一双慧眼。尽可能从官方媒介、正规可信度高的网站获取信息,远离标题党、虚假新闻。二、提升媒介素养,要有“守门”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使命意识,要自觉竖起防线,主动远离远离非法网站,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三、提升媒介素养,要有榜样引领,要树立远大理想。信息时代,理想可以帮助我们守住心管住手,使我们沉下身心自觉进行深度阅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立意:1.提高理性认知,培养“搜商”。2.正确筛选信息,提高媒介素养。3.辨别信息真伪,提高媒介素养。4.理性运用媒介,精准获取信息。5.紧跟时代步伐,学会“信息检索与筛选”。6.提升媒介素养,畅享信息时代。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摘编自冯俐《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材料二: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材料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已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材料四: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摘编自王旭晓《美的奥秘》)1.下列对材料一“戏剧的文学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的文学性,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剧作家借助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B.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即使有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也未必获得认可而流传于世。C.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的“命题作文”,但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戏剧,凭借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D.《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而是凭借剧作者思想和人文情怀的高度提炼出人物的高度。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戏剧主人公多为小人物,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因而西方悲剧表现强者与强者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表现弱者与强者的冲突。B.中国古代戏剧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西方的悲剧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二者都有悲剧性,都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C.中国和西方社会分别以群体和个体为本位,前者强调向内调和而后者强调向外扩张,这使得前者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而后者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就如《窦娥冤》的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具有鲜明个性,抗争异己力量,就如《哈姆雷特》的主人公。3.下列选项,其性质不属于材料四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与妻书》中的妻子是悲剧人物,她夫妻恩爱且怀有身孕,而丈夫却决心以身殉国而给她留下一封遗书。B.《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最终在家家户户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是悲剧人物,他面对高俅、陆谦的陷害与追杀一忍再忍,最终被逼反抗。D.《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悲剧人物,两人诚挚相爱,却因家族世仇无法结合而最终殉情。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两人之间的关系。5.材料一二三都谈到作品中的人物,三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C2.B3.A4.①周朴园造成鲁侍萍的不幸,作为强者的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作为弱者的鲁侍萍是悲剧的主人公。②朴素善良的鲁侍萍对周朴园进行了反抗,控诉周朴园自私伪善等不道德行为。5.①材料一侧重于塑造独特的戏剧人物形象是戏剧文学性的关键。②材料二侧重于中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份不同造成悲剧精神的内涵差异。③材料三侧重于中西方戏剧中人物思想行为因社会影响不同而有所差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错误,原文是“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把“绝不是……而是”的选择关系变成“不仅需要……更需要”的递进关系,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混淆关系。B.“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错误,原文“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可知,“命题作文”也有高低,是“有些作品过于依赖……”,选项扩大范围。D.“《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错误。原文“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作品在好的剧作者手中成了经典,可见举例这些作品强调的是需要好的剧作,但并不否定“创意”“立意”,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错误。从材料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可知,“这种悲剧”指“中国古代悲剧”,选项扩大范围;同时,“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被选项转换成“可以提高到”,与原文相反,曲解文意。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与妻书》是现实中的人物事件,其性质不是文学艺术。根据材料四“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观点可知,不符合本段所论悲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逻辑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二人关系中,周朴园是强者,鲁侍萍是弱者,强者制造了弱者的悲剧,弱者是悲剧的主人公。根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可知,鲁侍萍对周朴园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反抗,再细化周朴园的不道德行为,如自私、冷酷、伪善、专制等。【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比较、整合的能力。材料一谈到作品中的人物时说“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可知,侧重谈论的是怎么塑造出“这一个”独特的戏剧人物。材料二从“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可知,在人物方面主要谈中西方悲剧中人物身份不同,冲突不同,反抗内涵不同。材料三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按照群体意愿行动”,“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可知,中西方戏剧人物因为社会形式不同,他们的行为一个遵照群体,一个强调个性,出现很大差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根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络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①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②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③“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④“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表达王熙凤的夸赞,借夸林黛玉通身气派来夸贾母及其嫡孙女。B.②写出王熙凤的悲伤,真心怜惜林黛玉丧母且伤心姑妈不幸离世。C.③表现王熙凤的自责,只顾着为林黛玉的命苦伤心而忽略了贾母。D.④体现王熙凤的关心,对林黛玉的学习、身体、生活等悉心照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以林黛玉的视角写初到贾府时的所见所闻,也借助其他人的视角来描写林黛玉的形象。B.文中“三个姊妹”因林黛玉初到而来与之见面,只用寥寥数笔描写无法窥见其不同的个性特点。C.文本介绍贾府人物的写法不同,有详有略,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D.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相逢时心有灵犀,但表现却不相同,是由于二人身份、经历、性格等不同。8.文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方式相似,却表现出二人不同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以贾宝玉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6.A7.B8.出场方式:二人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形象特点:①借王熙凤自己的笑声和语言,表现王熙凤泼辣张扬、位高权重;②借一阵脚步响和丫鬟的笑语,表现贾宝玉亲切随和、受人喜爱。9.①外貌描写,穿着容貌的描写表现贾宝玉的清秀英俊。②语言描写,告诉贾母与林黛玉相识表现贾宝玉的性格直率。③侧面描写,借林黛玉没见他之前的心理衬托贾宝玉的个性叛逆。〖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把黛玉夸赞成贾母的嫡亲孙女,既夸赞了黛玉,又夸赞了贾府的三春,这样的夸人方式,讨得贾母等人的喜欢,透过表面看到了本质。B.表现了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同情和对姑妈贾敏去世的悲伤,‌但这种悲伤和同情主要是为了表演给老太太、‌黛玉和在座的人看的,并不是真心怜惜林黛玉丧母且伤心姑妈不幸离世。‌C.王熙凤说她只顾着为林黛玉的命苦伤心而忽略了贾母,实则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D.体现的是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另外还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BCD都是表面上的,都不如A能透过表面看本质。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只用寥寥数笔描写无法窥见其不同的个性特点”错误。虽然寥寥数笔,仍然能从“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等描写中窥见贾迎春善良、宽厚,贾探春敢作敢当、精明、志高,贾惜春的孤僻、冷漠。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先看二人出场的方式:王熙凤出场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贾宝玉出场时,“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二人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象特点:①借王熙凤自己的笑声和语言,“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闻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她精明泼辣的性格特点;“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众人敛声屏气,恭敬严肃,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位高权重的身份地位。②“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作者通过丫鬟的随性活泼,暗示了贾宝玉与下人之间的相处非常友好,是一个十分和善之人,表现贾宝玉亲切随和、受人喜爱。【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外貌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为贾宝玉的外貌描写,穿着容貌的描写表现贾宝玉的清秀英俊。②语言描写:“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为贾宝玉的语言描写,告诉贾母与林黛玉相识表现贾宝玉的性格直率。③侧面描写,:“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林黛玉心想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借林黛玉没见他之前的心理衬托贾宝玉的个性叛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