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心实行三省六部制。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3.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演化(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民主色调”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擅长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调”。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旧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二、选官制度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须要。(2)创立:隋文帝时起先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实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应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供应了源源不断的高素养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缘由: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表现:秦朝在中心设御史大夫;汉代在中心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明清在中心既设有都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缘由:须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已经没有特地的谏议制度。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主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心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封建社会监察体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订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1.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相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事实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事实上是特别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思维激活]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允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同等”思想的契合。2.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更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亲密相关。……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起先显现,社会流淌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打算了条件。——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思维激活]宋代的文官政治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务,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探究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图一图二(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化历程,解读时应留意史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特殊是朝代的信息。(2)史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运行机制及不同。(1)依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化。(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处。[提示](1)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心行政制度。它留意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详细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政令。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心行政制度。它留意详细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化的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减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群相转变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留意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探究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今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后汉书》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史料一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学、道德、品德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2)史料二说明隋唐时期,政府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榜上出名的人不久就会名扬天下。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提示]选拔标准:经验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心采纳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允、客观的特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化趋势及其影响(1)演化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为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允、客观。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演化的影响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驾驭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心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供应了高素养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运用唯物史观相识科举制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朝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宋朝皇帝及在位时间(年)宰相副宰相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太祖(960—976)6350%4375%太宗(976—997)9667%232191%真宗(997—1022)121192%1717100%仁宗(1022—1063)232296%393794%英宗(1063—1067)22100%22100%神宗(1067—1085)99100%1818100%哲宗(1085—1100)1111100%232296%徽宗(1100—1125)1313100%343191%钦宗(1125—1127)7686%161170%——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表能够反映出宋朝官员任职状况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更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缘由。[解析]首先,通过对比题干所给数据,从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宋朝高级官员的总人数归纳其变更趋势;其次,依据宋朝“冗官”形成的缘由、科举制的渐渐完善、宋朝的政治环境及思想氛围说明其中一种变更趋势形成的历史缘由。[答案]示例:趋势: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缘由:科举制度的渐渐完善;宋朝重文的社会氛围;统治者重视科举;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全面相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主动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考法示例】还原社会情境,敏捷考查宋代科举(2024·全国Ⅱ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用“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用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知情境:本题选取宋代科举考试中假公济私的社会现象,还原社会情境,要求相识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明立意:以宋代李昉在科举考试中徇私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抓关键:“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对解答此题有干脆提示作用。理思路:材料表明,宋太祖在讲武殿对已经录用的科举考试者进行重试成为以后的定制,这有利于考试录用程序的完善。从题干信息看,这一做法与世家大族的特权、人才选拔的标准及省试关系不大。宋代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完善了考试的录用程序,答案C项就找到了。【真题体验】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化(2024·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更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项正确。]2.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2024·全国Ⅲ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淌性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渐渐消退,解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变更状况,解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胜利走入仕途的,解除D项。]3.魏晋官修史书的特点(2024·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加,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说明历史的客观性C[从官修史书的参加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选C项。]4.科举制的影响(2024·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肯定,故解除;题干信息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没有干脆关系,故解除B项;自由投考与解除世家子弟入仕冲突,故解除C项。]1.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特别烦琐,向皇帝供应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心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B[材料表明建立中朝的缘由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特别烦琐,向皇帝供应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专制,而非加强中心集权,解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解除D项。]2.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些政务文书署名出现“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现象。这表明()A.两省职权模糊互不牵制B.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更C.两省共同草拟政务文书D.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减弱B[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材料并未表明这种状况的变更,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注明时间并署名”可知,部分政务由中书和门下两省共同发布,体现出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更,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一些政务文书署名”可知门下省参加政务文书署名而不是草拟,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三省制下政务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中心集权并未减弱,故D项错误。]3.(2024·湛江一模)宋代,一切诏书均以君主的名义颁发,但诏令不行出自君主独断。皇帝旨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诏令“与宰相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假如政令“有未当者”,则由“台谏劾举之”。这一体制()A.避开了当政者决策失误B.构建了权力制衡的民主模式C.体现了文官政治的成熟D.表明宋代君主专制遭到减弱C[材料体现了宋代政治体制的规则性,即从决策到审议、封驳等均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君主不行独断,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这是宋代文官政治成熟的重要表现,故选C项;这一体制能够削减失误,但是无法完全避开,解除A项;当时权力虽然存在制衡,但仍旧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民主模式,解除B项;成熟的政治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的,且材料中并未体现相对的扩大,君主专制遭到减弱无法得出,解除D项。]4.某学者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