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七)_第1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七)_第2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七)_第3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七)_第4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二十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碜可怜)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答案:C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选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知后事如何”解释为“展品下落不明”太肤浅,没有理解鲁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为何展品下落不明?是因为有人借展览之名盗卖文物谋取私利。“不知后事如何”语带讽刺,表达了鲁迅对这种借展览之名而盗卖文物的行为的憎恨。故选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B.近年来,《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A项,“当……的情况下”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在……的情况下”或“当……的时候”。B项,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C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故选D。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①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故选A。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多的人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众人”,古今异义,古义是一般人,普通人。故选D。5、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学而大遗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履,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名词作动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五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衣:名词作动词,穿。④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⑤朝避猛虎:白天躲避猛虎和长蛇,朝,白天,名词作状语。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⑦吞二周而亡诸侯: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亡:使(诸侯国)灭亡,使动用法。⑧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囊,像用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故选C。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C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说法不全,通读全文,可知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只表述为“代际公平”。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7、“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借代B.借代、借喻C.借代、夸张D.借喻、夸张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B.借代,“枪炮”借代“战争”;借喻,“钉子”是喻体,但是本体没有出现,本体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故选B。8、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划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词语的今义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考虑古今异义。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③“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场所。⑤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⑥“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前文言文的统称。①②③④⑤⑥每项的古今义都不相同。故选A。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然而不王者

②今漂沦憔悴

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⑧吾从而师之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答案:D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现象掌握的能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时代因素造成的。因此,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古今同义词。虽然汉字的形状自古以来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它们的含义却大相径庭。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这在意义理解上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古今同义词的区别,就会造成翻译错误,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掌握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注意发音上的差异。第二种方法是注意语句的停顿。第三种方法,注意文章的上下文。第四种方法是注意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①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一个词,表转折。②憔悴: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古今相同。③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④得志:获得成功。古今相同。⑤报怨:古义,报仇;今义,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⑥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⑦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⑧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⑨冷落:冷清;不热闹。古今相同。⑩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故选D。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答案:B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的卢”指的是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并不是千里马的别称。故选B。1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例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A项,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B项,句意为: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定语后置句。C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D项,句意为:哪管他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呢。状语后置句。故选B。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

舟楫(jì)

舆马(yú)

日参省乎己(xǐng)B.爪牙(zhǎo)

跬步(kuǐ)

蓼蓝(liǎo)

金就砺则利(lì)C.驽马(nǔ)

骐骥(jì)

洞穴(xué)

金石可镂(lóu)D.跂而望(qì)

须臾(yú)

二螯(áo)

锲而不舍(qì)答案:B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A项,“舟楫”的“楫”读音改为“jí”。C项,“驽马”的“驽”读音改为“nú”;“金石可镂”的“镂”读音改为“lòu”。D项,“锲而不舍”的“锲”读音改为“qiè”。故选B。小提示:考查字音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斗折蛇行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蛇”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像蛇那样爬行弯曲。整句话的意思是: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B项,“箕畚”,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用箕畚。整句话的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C项,“水”,原是名词,此处名词作动词,游水。整句话的意思是: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D项,“日”,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每天。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故选C。小提示: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成以其小,劣之。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把主旋律的宣传如果比成一粒药片,那么艺术性就是药片外面那层糖衣;糖衣做得不好,再好的药也让人难以下咽。B.《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山东首次针对特困地域的特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法规,也是步入新时代后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指针的重要实践。C.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D.近日,环保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超过80%。答案:D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如果”提到句首;B项,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实践”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中出现了“对……被……”句式杂糅。故选D。1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陋之有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A.判断句,“也”表判断。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乎吾先。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D.“不拘于时”是被动句,“于”表被动;“学于余”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故选C。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故

挖掘

发扬广大

大宴宾客B.女婿

精典

佳节大典

剔除糟粕C.存膏

倘使

性格不合

象征主义D.徘徊

儒弱

自我炫耀

欣然接受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本题选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项,“发扬广大”应为“发扬光大”;B项,“精典”应为“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D项,“儒弱”应为“懦弱”。故选C。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以下几种方法: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17、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B.兹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C.垂垂老矣,年华已逝,衷心地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D.十年同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愧领。答案: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请予接洽为荷”意为“请贵方给予接待,麻烦您了”。用于书信公函中。“荷”常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A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大师”等;C项,“垂垂老矣,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D项,“愧领”指领受别人的情谊、馈赠时说的客套话,此处可以改为“惠存”。故选B。小提示: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而耻学于师”中的“耻”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B.位卑则足羞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而耻学于师’中的‘耻’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首先明确词语本来的词性,然后看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以此辨析活用类型。B项,“位卑则足羞”的“羞”和例句中的“耻”都是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A项,“大”是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C项,“圣”是形容词作名词,圣人;D项,“下”是名词作动词,低于。故选B。19、下列选项中,和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定语后置句,“利”“强”都是后置定语。其他三项皆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标志是“于”“于”“乎”。故选A。2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译文: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译文: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参加反省自己,就知道明白而且行为没有错误了。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D项,选项翻译错误,正确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参省,反省。故选D。2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譬(pì)如

吝(lìn)啬

孱(chàn)头

残羹冷炙(zhì)B.蹩(bié)进

仪(yì)节

古董(dǒng)

冠冕(miǎn)堂皇C.精粹(cuì)

禁(jìn)绝

脑髓(suǐ)

剔除糟粕(pò)D.自诩(xǔ)

混淆(hǔn)

磕(kē)头

子丑寅(yín)卯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孱头”的“孱”应读“càn”。B.“仪节”的“仪”应读“yí”。D.“混淆”的“混”应读“hùn”。故选C。22、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B.而闻者彰

彰:清楚C.金石可镂

镂:雕刻D.而绝江河

绝:断绝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故选D。23、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这些“大老虎”人前冠冕堂皇,一副正人君子做派,背地里却男盗女娼,他们终究逃不了被人民唾弃的下场。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端午、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A.guàn

chāng

shàng

zàiB.guān

chāng

shàng

zàiC.guān

chāng

shàng

zăiD.guàn

chāng

shàng

zăi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冠,guān,帽子,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guàn,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居第一位;指冠军;姓等。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读作guān。娼,读音为chāng。基本字义为妓女。尚,读音为shàng。副词,还;尊崇,注重;风尚;古又同“上”;古又同“掌”等。载,zǎi,年;刊登。zài,装载;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充满(道路);姓;又,且等。载体,读作

zài

tǐ。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承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也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故选B。24、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而耻学于师

⑤彼童子之师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名词,老师;②“吾从而师之”是说“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③“惑而不从师”是说“感到疑惑,却不向老师讨教”,师:名词,老师;④“而耻学于师”是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老师;⑤“彼童子之师”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师:名词,老师;⑥“孔子师郯子”是说“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⑦“吾师道也”是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师:动词,学习;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说“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师:名词,指一类人,是对职业的一种敬称。故选D。25、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博见”,古今意思一致,都指见得广,看得远。②“博学”,古义,广泛的学习;今义,知识丰富,学问高。③“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④“步”,古义,等同于今天的两步;今义,步子。⑤“兴”,起,古今意思一致。⑥“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②③④⑥是古今异义词。故选A。26、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闭关主义

展览

自诩(yǔ)

磕头(kē)B.残羹冷灸

魂灵

冠冕(miǎn)

脑髓(suǐ)C.勃然大怒

摩登

女婿(xu)

孱头(càn)D.礼上往来

国粹

蹩进(bié)

譬如(pì)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自诩”的“诩”应读作“xǔ”;B.“残羹冷灸”的“灸”应写作“炙”;D.“礼上往来”的“上”应写作“尚”。故选C。2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阅读可以重塑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①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②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③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④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⑤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⑥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A.④②①⑤⑥③B.①②④⑤⑥③C.②④①⑥③⑤D.④①②③⑥⑤答案: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性。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其中应先找出相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诵读语段,检查确定。解答此题,主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标志性词语来排序。首先综观全段是阐述阅读的本质,先强调是“个人行为”,后面的横线处当选第④句,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②①,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联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横线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⑤,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最后是⑥③,这是由标志性词语“尤其”和指代词“那”所决定。故选A。28、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疑惑)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二句意思是: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故选A。29、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答案:C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C。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从而师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C.择师而教之

蚓无爪牙之利D.郯子之徙

句读之不知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相当于“的”;A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前者是指示代词,这,后者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故选B。课内阅读3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B.“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C.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错误,《劝学》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故选C。32、梳理作者通过一定的推理形式、思维规律阐释道理的方法。答案:【示例】比如《师说》第1段,先给出观点,顺势解释其核心词“师”的内涵;然后说每个人都会有“感”,有“惑”就要有老师,否则就没办法解“惑”,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再以自己为例,强调只要“闻道”“先乎吾”,就可以“从而师之”;最后以己推人,提出“师道”的主题,推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可以看出,从观点的提出,到最后的结论,就是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的推导过程。比如《反对党八股》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大体都采用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的思路,这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又如《拿来主义》的论述思路,就是运用逻辑中的排除法,“闭关”不行,“送去”不行,等别人“送来”也不行,只能自己有选择地去“拿来”。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理解推理思路的能力。(1)《师说》的论证思路是: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然后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加以论证,并指出应该怎样做“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针对现实情况论证“学者必有师”,这是本文的重点,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议论文中分析问题的部分。第三段是对第一段末句的具体论证,论证从师的标准,即我们所说的议论文中的解决问题的部分。最后一段介绍写作原因。《师说》第一段的论证方法是:下定义、作结论。作者在首段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2)《拿来主义》运用逻辑中的排除法,进行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3)《反对党八股》从对每一条罪状的剖析来看,基本上是按照先提出问题(摆情况),然后分析问题(挖根源、揭目的、论危害),最后解决问题(提办法)的思路来安排的,有条不紊,逐层深入。依据论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一一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第二部分,2-9

段,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表明党八股文章的危害,并提出了杜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文章的办法;第三部分,末段,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表明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如写第二条罪状,作者先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然后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接着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层用列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最后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列主义真理,小结上文。写其他罪状时也都写到了“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办法”四个方面,按“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展开。3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从生活经验着手,意在引出“善假于物”的观点。B.“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所以说“学不可以已”。C.“蚓”与“蟹”的对比,是为例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不能见异思迁。D.全文用了大量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C.“阐明……不能见异思迁”错误,由文中“蚓”

“用心一也”与“蟹”“用心躁也”

来看,二者的对比是为了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没有涉及“见异思迁”。故选C。34、《拿来主义》第1段对“送去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讽刺。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答案:观点一:没有“送去”的必要。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判。观点二:有“送去”的必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段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注意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最好是从文本出发的,而不是随意发挥。本题要求探究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以及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持正反两种主张中的任意一种,但一定要在正确理解“拿来主义”的基础上阐发,比如,可以认为可以送去,但是送要有所侧重,有所了解,要送别人喜欢的需要的东西,这样就会更好地促进文化和商品交流,扩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软实力,更好地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服务。35、《师说》中理解下面句子的对比手法。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答案: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对比,前者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断句)”并非“传其道解其惑”,得出“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放弃)的结论。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对比作用的基本能力。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本题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对比,即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即“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放弃)的结论。参考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36、请概括《劝学》第一段的内容要点。答案:提出中心论点:学习不能停止。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段落内容;然后梳理段落中语句的内容层次关系,找出重点词句;最后联系文章整体内容及文体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劝学》第一段是独句成段,其大意是“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中“已”是停止的意思。从内容上看,荀子引君子的话,开篇紧扣标题“劝学”,一方面是说学习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联系后文内容及文体分析,本文是议论性散文,后文三个段落作者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三方面讨论学习的问题,证明“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第一段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结合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37、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拿来主义》答案: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做铺垫。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文本结构的能力。第一部分(1-4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媚外卖国的行为容及严重后果。作者一开始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拿来主义”。因为上边谈的都是“主义”(“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所以下边引出来的当然也是“主义”(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运用的是引入式。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提出问题。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3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先说明“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关系,强调想不如学。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然后可从内容、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这句话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3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答案:这里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得来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40、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尼采自诩为太阳,“送去主义”者说中国地下的煤足够全世界用几百年,都是自夸,结果都可悲:尼采发了疯,中国的子孙后代只好磕头贺喜。这一类比论证,形象地揭示送去的危害。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读文本,明白题干意思,把握答题方向;还要熟练掌握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引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以及这些论证方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中尼采自诩为太阳和“送去主义”者说中国地下的煤足够全世界用几百年,都是自夸,此处运用了类比论证。当然,结果也都是可悲的:尼采发了疯,中国的子孙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