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富与拓展特点:时序编排专题呈现点-线-面拓展深化内容中外史,体例通史内容政经文,体例专题史

本模块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入手,通过与此相关的六个专题,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对内职能对外职能政治统治社会治理1、政治制度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3、法律与教化5、货币与赋税制度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选必修关系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性必修1教材目录纲要上册教材目录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通史+专题专题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才能延续下来。——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新课导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单元第1课目标导航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1.掌握先秦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认识周秦之变及其背景。[第1课时]3.通过秦朝以来中枢机构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规律及启示。[第2课时]1课程标准2学习聚焦重要概念: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时空坐标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梁启超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政权性质:权力传承:社会形态:公天下→家天下传贤→传子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礼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2.政治制度:禹死启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血缘政治出现。(二)商朝: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②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2.政治制度:①内外服制A.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王权受到限制.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王畿四周特点:内服外服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1.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2.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3.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三)西周:再次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权力分配(天下归周)1.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核心:分封对象等级关系权利义务积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消极: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影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三)西周(1)核心:(2)目的:(3)特点:(4)影响:—权力继承(天下归宗)2.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政权与族权相结合;③确立了大小宗的等级关系;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积极:①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③有利于发扬尊敬祖先的传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消极:任人唯亲、重男轻女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三)西周(1)目的:(2)关系—权力认同(天下归心)2.政治制度:礼乐制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血缘纽带(里)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权力的分配权力的继承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异:①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

②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拓展1:商的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轴整理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春

期————战

期——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确立兼并:战国七雄争霸:春秋五霸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分裂局部统一秦: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2.政治: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3.思想: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政治大动荡思想大争鸣经济大变革王室衰微、五霸七雄、变法改革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民族交融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大发展(四)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小结春秋战国政治方面的阶段特征三大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相互融合(华夏认同);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五)商周政体特点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君主权力受到制约;(5)等级森严、具有延续性、稳定性。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拓展2:结合教材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皇帝权臣VS地方VS中央政权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阅读教材P3-P4,依托关键词,绘制一幅秦朝的中枢机构示意图。关键词:

中央地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廷议制度文书制度廷议制度(朝议)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兼听独断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皇帝制度:1.地位:2.内容:3.特点:◎秦始皇嬴政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资治通鉴·秦纪》材料二:“天子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天子独以印称为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李斯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1.权力运行:2.特点:权力运作: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既配合又牵制;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构。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二)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郡县图据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合作探究比较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不同点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__________________建立基础__________________按地域划分选官方式世袭__________________官吏权力__________________有俸禄,无封地官员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与中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服从中央历史作用稳定当时统治秩序;导致割据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中央任免,有一定任期拥有封地和爵位封地内有行政权和土地管理权有行政管理权,无土地管理权承担义务;自主权很大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从重血缘到重地缘

从分权到集权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材料一: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书同文字木方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内容: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2.原因:国家统一;郡县制推广全国;直道、驰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选必二P69)。思考:试分析文书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结论(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2)三公职责明确,相互牵制。(3)家天下色彩浓厚。(4)管理严格,制度完善。二、秦朝的政治制度课堂探究: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职官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春秋战国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秦朝的政治制度核心: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度文书制度

变化:由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皇帝专制天下;

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治理天下。

原因:国家统一,疆域扩大,经济发展,交通进步;

吸取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教训;

法家思想理论的指导……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1.汉代(1)西汉初期: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外朝制】(2).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3).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有事上报九卿外朝—执行机构中朝—决策机构尚书台尚书省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户部兵部工部六部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1)地位: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2)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3)意义: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政事堂(议政)皇帝中书省(起草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政事堂(中书门下)三省六部制运作示意图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3.宋代的二府三司制(一)中央行政制度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财政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行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军政三司三司使御前会议不参与政事枢密院中书门下(政事堂)主要措施具体表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互相牵制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监督和制约知州。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4.元代的中书一省制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相权反弹皇帝中书省御史台行政枢密院军事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5.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地位: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职能:票拟权(草拟处理意见)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一)中央行政制度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内阁(辅政)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6.清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一)中央行政制度一秦: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总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西汉①汉初:②问题: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③东汉晚期: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的局面。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废郡,以州统县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王国州、郡、县三级制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唐①州、县二级制→②唐中期以后:势力两宋州和县二级→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元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总揽一省之权。清:除巡抚外,设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路、州、县三级制路行省制省、府、县三级制巡抚巡按省、府、县三级制总督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朝代其他史实汉到魏晋南北朝1、西汉初郡县制——郡国并行制。2、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3、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唐1、隋朝:州县二级制。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道州县三级制;3、唐中期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宋1、路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路州县三级制;2、北宋中央集权措施:①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制约知州;②设四监司:其中转运司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