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应对预案_第1页
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应对预案_第2页
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应对预案_第3页
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应对预案_第4页
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应对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应对预案TOC\o"1-2"\h\u14481第一章突发事件总体应对原则 4106001.1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4244491.1.1根据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将应急响应级别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 4137051.1.2一级响应:指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要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4214801.1.3二级响应:指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危害,需要启动较高级别应急响应。 4151311.1.4三级响应:指发生较大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危害,需要启动中等级别应急响应。 449911.1.5四级响应:指发生一般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轻微危害,需要启动基本级别应急响应。 485831.2应急响应流程 4118421.2.1事发阶段 4118481.2.2处置阶段 470421.2.3后续处理阶段 511300第二章人员伤亡与安全疏散 5206662.1人员伤亡应急处理 53062.1.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286842.1.2确认伤亡情况 5209692.1.3紧急救治 5213792.1.4维持现场秩序 54622.2紧急疏散指引 591082.2.1制定紧急疏散计划 598562.2.2疏散指令发布 5231542.2.3引导人员疏散 5266712.2.4保证弱势群体安全 6253882.3疏散通道与安全区域设定 6252852.3.1确定疏散通道 6150362.3.2明确安全区域 6300182.3.3设置警示标志 6272332.3.4定期检查疏散通道和安全区域 66431第三章火灾应对 6117763.1火灾报警与扑救 6270673.1.1火灾报警 6282593.1.2火灾扑救 610413.2火灾现场人员疏散 7139603.2.1疏散指挥 7269593.2.2疏散路径 7175103.2.3疏散注意事项 789723.3火灾后续处理 763483.3.1现场保护 777163.3.2伤员救治 7182473.3.3调查与处理 765363.3.4恢复生产与秩序 83639第四章重大设施损坏应对 8124224.1设施损坏报告与评估 8164994.1.1报告流程 811074.1.2评估内容 854224.2设施修复与抢修 8263314.2.1修复流程 8225334.2.2抢修措施 9146324.3活动调整与恢复 95914.3.1活动调整 94734.3.2活动恢复 920526第五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993475.1疫情防控措施 9140705.1.1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9104865.1.2设立临时隔离区,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940585.1.3对活动现场进行全面消毒,保证环境卫生。 9147725.1.4对参与活动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发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 984545.1.5限制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9315205.1.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参与活动人员的防控意识。 9165285.1.7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群体免疫力。 9105465.2疫情监测与报告 9265985.2.1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960635.2.2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保证信息畅通。 99225.2.3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防控情况,接受指导和监督。 10207875.2.4建立疫情防控信息数据库,便于查询和管理。 10273375.2.5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疫情。 10132085.3疫情防控物资准备 106155.3.1制定疫情防控物资清单,明确各类物资的储备要求。 1072895.3.2建立物资采购渠道,保证疫情防控物资的供应。 10297475.3.3定期检查库存,保证物资数量充足、质量可靠。 1038115.3.4建立物资分发机制,保证疫情防控物资的合理使用。 10241095.3.5培训相关人员,提高疫情防控物资的使用和管理能力。 1017263第六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 10181056.1食品安全事件报告 10241596.1.1报告原则 10171066.1.2报告流程 1090766.1.3报告内容 10263766.2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 10321486.2.1调查组成立 1084616.2.2调查内容 1083116.2.3处理措施 11182166.3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 11319936.3.1教育培训 11214496.3.2宣传工作 11176046.3.3预防措施 1114082第七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对 11246797.1环境污染事件监测与报告 11135147.1.1监测 1148937.1.2报告 12159047.2环境污染事件处理 1286547.2.1现场处理 12257467.2.2后续处理 12161417.3环境污染防护措施 12170777.3.1预防措施 12194957.3.2应急措施 12188227.3.3宣传教育 1316249第八章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对 1386698.1网络安全事件监测与预警 13170658.1.1监测范围与内容 1326378.1.2监测手段与工具 13285368.1.3预警机制 1374618.2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421128.2.1应急响应流程 1419138.2.2应急响应措施 14126458.3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14167188.3.1基础设施防护 1469718.3.2数据安全防护 1462498.3.3应用安全防护 1418482第九章媒体与公共舆论应对 15108309.1媒体沟通策略 15146609.1.1沟通原则 1539499.1.2沟通方式 15232949.2舆情监测与分析 15185849.2.1舆情监测 1580869.2.2舆情分析 15187329.3公共舆论引导与应对 16222509.3.1舆论引导 1629739.3.2舆论应对 167018第十章恢复与重建 161926710.1活动恢复计划 16900110.1.1目标设定 16552310.1.2短期恢复措施 163243410.1.3中长期恢复措施 171387110.2资源整合与协调 172338310.2.1资源整合 172366910.2.2协调沟通 171972210.3长期发展规划与建议 17369310.3.1完善预案 17103610.3.2提升安全水平 172362710.3.3优化活动管理 18第一章突发事件总体应对原则1.1应急响应级别划分1.1.1根据文化活动现场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将应急响应级别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1.1.2一级响应:指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要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1.1.3二级响应:指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危害,需要启动较高级别应急响应。1.1.4三级响应:指发生较大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危害,需要启动中等级别应急响应。1.1.5四级响应:指发生一般突发事件,对活动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轻微危害,需要启动基本级别应急响应。1.2应急响应流程1.2.1事发阶段(1)现场人员发觉突发事件后,应立即向现场负责人报告。(2)现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人员进行初步处置。(3)现场负责人根据突发事件级别,向文化活动组织单位负责人报告。1.2.2处置阶段(1)文化活动组织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根据应急响应级别,组织应急队伍进行现场救援和处置。(3)协调相关部门、单位,提供必要的救援资源和支持。(4)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调整应急响应措施。1.2.3后续处理阶段(1)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文化活动组织单位应对现场进行清理、消毒和恢复。(2)对受影响的人员进行安抚和赔偿。(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4)对应急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5)对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第二章人员伤亡与安全疏散2.1人员伤亡应急处理2.1.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人员伤亡事件,现场指挥人员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迅速展开救援行动。2.1.2确认伤亡情况现场救援人员应迅速确认伤亡人员的数量和伤势,对重伤者进行优先救治,同时保证轻伤者得到适当照顾。2.1.3紧急救治对重伤者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请求专业救援队伍支援。2.1.4维持现场秩序现场指挥人员应组织志愿者和安保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保证救援通道畅通,避免发生踩踏等次生。2.2紧急疏散指引2.2.1制定紧急疏散计划根据活动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紧急疏散计划,明确疏散方向、路线和集合点。2.2.2疏散指令发布现场指挥人员应通过广播、扩音器等设备,及时发布紧急疏散指令,告知参与者迅速撤离现场。2.2.3引导人员疏散志愿者和安保人员应按照紧急疏散计划,引导参与者有序疏散,保证疏散过程中不发生拥挤、踩踏等。2.2.4保证弱势群体安全在疏散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证他们得到及时帮助,安全撤离现场。2.3疏散通道与安全区域设定2.3.1确定疏散通道根据活动现场地形和建筑结构,合理设定疏散通道,保证通道畅通,满足大量人员同时疏散的需要。2.3.2明确安全区域在活动现场周边设定安全区域,作为人员疏散后的临时集结地,保证人员安全,便于后续救援工作的开展。2.3.3设置警示标志在疏散通道和安全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参与者注意安全,避免误入危险区域。2.3.4定期检查疏散通道和安全区域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结束后,定期检查疏散通道和安全区域,保证其畅通、安全,为人员疏散提供有力保障。第三章火灾应对3.1火灾报警与扑救3.1.1火灾报警(1)发觉火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按下火灾报警按钮,启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同时现场人员应迅速使用手动报警器或电话向文化活动场所的消防控制室报警。(3)消防控制室在接警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现场消防负责人及相关部门。3.1.2火灾扑救(1)现场人员应迅速启动灭火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等,进行初期火灾扑救。(2)消防控制室应立即启动消防泵,向火灾现场供水。(3)现场消防负责人应根据火势大小,组织人员使用消防水枪、泡沫枪等设备进行火灾扑救。(4)如火势较大,现场消防负责人应立即请求消防部门支援。3.2火灾现场人员疏散3.2.1疏散指挥(1)现场消防负责人应立即启动疏散预案,组织人员有序疏散。(2)现场工作人员应按照预案分工,引导人员向安全出口方向疏散。(3)各区域负责人应保证本区域人员全部疏散,并及时报告消防负责人。3.2.2疏散路径(1)现场工作人员应指引人员使用最近的安全出口进行疏散。(2)如安全出口被火势阻挡,现场工作人员应指引人员使用备用安全出口或紧急疏散通道。(3)现场工作人员应保证疏散路径畅通,避免拥堵和踩踏。3.2.3疏散注意事项(1)现场工作人员应保持冷静,安抚疏散人员情绪,避免恐慌。(2)现场工作人员应保证疏散过程中,人员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3)现场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火势变化,如有需要,及时调整疏散路线。3.3火灾后续处理3.3.1现场保护(1)火灾扑灭后,现场消防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对火灾现场进行保护,防止扩大。(2)现场工作人员应协助消防部门进行现场勘查,提供相关信息。3.3.2伤员救治(1)现场工作人员应迅速将伤员送往医疗机构救治。(2)现场工作人员应协助医疗机构进行伤员救治,提供相关信息。3.3.3调查与处理(1)火灾发生后,文化活动场所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2)调查组应全面收集相关证据,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3)根据调查结果,文化活动场所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处理。3.3.4恢复生产与秩序(1)火灾处理后,文化活动场所应尽快恢复生产与秩序。(2)现场工作人员应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设施修复、清理现场。(3)文化活动场所应开展火灾警示教育,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第四章重大设施损坏应对4.1设施损坏报告与评估4.1.1报告流程在文化活动活动中,一旦发觉重大设施损坏,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遵循以下报告流程:(1)现场负责人迅速向活动指挥中心报告设施损坏情况;(2)活动指挥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主办方、相关部门和维修单位报告;(3)主办方和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评估和处置。4.1.2评估内容评估小组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详细评估:(1)设施损坏程度及影响范围;(2)设施损坏原因;(3)设施修复所需时间及资源;(4)活动调整方案。4.2设施修复与抢修4.2.1修复流程设施损坏后,应根据以下流程进行修复:(1)维修单位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确定修复方案;(2)主办方和相关部门根据修复方案,协调资源,保证修复工作顺利进行;(3)修复过程中,现场负责人应密切关注修复进度,及时向活动指挥中心报告;(4)修复完成后,由维修单位对设施进行验收,保证恢复正常使用。4.2.2抢修措施在设施损坏期间,应采取以下抢修措施:(1)现场负责人组织人员对损坏设施进行临时封存,避免造成次生灾害;(2)主办方和相关部门协调备用设施,尽量减少活动影响;(3)维修单位在修复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修复时间。4.3活动调整与恢复4.3.1活动调整在设施损坏期间,主办方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活动调整:(1)保证活动安全,避免因设施损坏导致的发生;(2)尽量减少活动影响,保证活动顺利进行;(3)合理调整活动内容、时间和地点,以满足现场实际情况。4.3.2活动恢复在设施修复完成后,主办方应采取以下措施恢复活动:(1)及时通知参与活动的人员,告知设施修复情况;(2)根据活动调整方案,恢复正常活动;(3)对活动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人员和单位,给予适当补偿和关怀。第五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5.1疫情防控措施5.1.1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工作。5.1.2设立临时隔离区,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5.1.3对活动现场进行全面消毒,保证环境卫生。5.1.4对参与活动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发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5.1.5限制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5.1.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参与活动人员的防控意识。5.1.7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群体免疫力。5.2疫情监测与报告5.2.1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5.2.2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保证信息畅通。5.2.3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防控情况,接受指导和监督。5.2.4建立疫情防控信息数据库,便于查询和管理。5.2.5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疫情。5.3疫情防控物资准备5.3.1制定疫情防控物资清单,明确各类物资的储备要求。5.3.2建立物资采购渠道,保证疫情防控物资的供应。5.3.3定期检查库存,保证物资数量充足、质量可靠。5.3.4建立物资分发机制,保证疫情防控物资的合理使用。5.3.5培训相关人员,提高疫情防控物资的使用和管理能力。第六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6.1食品安全事件报告6.1.1报告原则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应遵循及时、准确、客观、完整的原则。一旦发觉食品安全事件,应立即启动报告程序。6.1.2报告流程(1)现场发觉食品安全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应立即向活动组织者报告。(2)活动组织者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活动主办方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3)活动主办方应在1小时内向当地及相关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逐级上报。6.1.3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主要症状、已采取的措施等。6.2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6.2.1调查组成立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活动主办方应立即成立调查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工作。6.2.2调查内容调查组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详细调查:(1)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2)食品来源、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3)相关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4)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6.2.3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食用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2)对相关食品进行封存、采样、送检;(3)对涉及人员进行健康检查;(4)对事件责任人进行追责;(5)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6.3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6.3.1教育培训活动组织者应定期组织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活动现场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6.3.2宣传工作(1)通过活动现场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参与者的食品安全意识;(2)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3)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6.3.3预防措施(1)加强食品来源的监管,保证食品来源合法、质量可靠;(2)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强食品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管理;(3)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第七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对7.1环境污染事件监测与报告7.1.1监测(1)文化活动期间,应设立专门的环境污染监测小组,负责对活动现场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2)监测小组应具备一定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指标的监测能力。(3)监测小组应定期对活动现场周边环境进行采样检测,保证环境污染程度在可控范围内。7.1.2报告(1)发觉环境污染事件时,监测小组应立即向文化活动组织者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2)报告内容应包括环境污染事件的具体情况、可能影响范围、已采取的应对措施等。(3)文化活动组织者应将环境污染事件报告给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卫生健康部门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7.2环境污染事件处理7.2.1现场处理(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现场处理。(2)根据环境污染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污染源、疏散人员、设立警示标志等。(3)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清洁、消毒,保证环境污染程度降至安全水平。7.2.2后续处理(1)文化活动组织者应配合相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调查,找出污染原因。(2)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环境污染事件再次发生。(3)对受污染区域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环境。7.3环境污染防护措施7.3.1预防措施(1)在文化活动筹备阶段,组织者应充分了解活动场地周边环境状况,避免选择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场地。(2)加强活动现场管理,保证各类设施设备符合环保要求。(3)对活动现场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污染源。7.3.2应急措施(1)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人员职责、应急措施等。(2)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3)配备必要的环境污染应急物资,如防护服、消毒剂、警示标志等。7.3.3宣传教育(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活动参与者的环保意识。(2)通过宣传栏、海报、网络等多种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参与者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3)鼓励活动参与者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维护活动现场及周边环境。第八章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对8.1网络安全事件监测与预警8.1.1监测范围与内容为保证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网络安全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活动官方网站、论坛、社交媒体平台等;活动相关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服务器;活动现场网络设备、无线接入点等;活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及隐私数据。8.1.2监测手段与工具采用专业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利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技术手段,发觉并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定期对网站、信息系统等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及时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智能分析,提高预警准确性。8.1.3预警机制建立网络安全预警体系,包括网络安全事件等级划分、预警信号发布、预警响应流程等;当监测到网络安全事件时,及时启动预警机制,向上级领导报告,并通知相关部门;预警信号发布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响应工作。8.2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8.2.1应急响应流程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确定网络安全事件等级,制定应急响应策略;指挥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隔离受影响系统,防止事件扩大;对受影响系统进行安全评估,修复漏洞,恢复业务;跟踪网络安全事件进展,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策略;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8.2.2应急响应措施停止受影响系统的业务,隔离网络,防止攻击者进一步入侵;对受影响系统进行安全备份,以便在必要时恢复数据;对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对网站、信息系统等进行安全加固,提高系统防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8.3网络安全防护措施8.3.1基础设施防护对活动现场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对活动现场的无线接入点进行加密,防止非法接入;定期更新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的固件和操作系统,修复已知漏洞。8.3.2数据安全防护对活动官方网站、信息系统等涉及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部分进行加密;建立数据备份机制,保证数据在遭受攻击时能够迅速恢复;对重要数据进行访问权限控制,防止数据泄露;采用安全审计技术,对数据访问行为进行实时监控。8.3.3应用安全防护对活动官方网站、论坛等应用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采用安全编码规范,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加固,提高系统防护能力;定期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更新,修复已知漏洞。第九章媒体与公共舆论应对9.1媒体沟通策略9.1.1沟通原则为保证文化活动顺利进行,应对突发事件时,应遵循以下媒体沟通原则:(1)积极主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媒体沟通机制,主动与媒体建立联系,发布权威信息。(2)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发布不实信息。(3)及时回应:对媒体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应,避免造成信息真空。(4)统一口径:保证对外发布的信息口径一致,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9.1.2沟通方式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选择以下沟通方式:(1)新闻发布会:组织新闻发布会,邀请主要媒体参加,发布权威信息。(2)媒体吹风会:针对特定问题,组织媒体吹风会,邀请相关专家和负责人解答疑问。(3)一对一采访:针对重点媒体,组织一对一采访,保证信息准确传递。(4)网络媒体沟通:利用官方网站、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友关切。9.2舆情监测与分析9.2.1舆情监测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文化活动相关舆情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关注主要媒体:关注报纸、电视、网络等主要媒体的报道,了解舆论动态。(2)收集网民意见: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收集网民对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3)监测热点话题:关注文化活动相关热点话题,分析舆情走势。9.2.2舆情分析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舆论倾向:分析舆论的正负面倾向,了解公众对文化活动的态度。(2)关键信息: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事件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3)舆情走势:预测舆情走势,为应对措施提供依据。9.3公共舆论引导与应对9.3.1舆论引导为维护文化活动形象,采取以下舆论引导措施:(1)发布权威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吹风会等方式,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