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借阅与管理制度制定_第1页
公共图书馆借阅与管理制度制定_第2页
公共图书馆借阅与管理制度制定_第3页
公共图书馆借阅与管理制度制定_第4页
公共图书馆借阅与管理制度制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图书馆借阅与管理制度制定TOC\o"1-2"\h\u19912第一章总则 4185941.1制定目的与依据 424851.1.1制定目的 4127421.1.2制定依据 5141191.1.3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借阅与管理工作。 5122781.1.4本制度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服务、读者权益保障、图书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 5260211.1.5其他类型图书馆可参照本制度执行,具体实施办法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5295611.1.6公平原则:图书馆应保证所有读者平等享有借阅权益,不得因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地域等因素对读者进行歧视。 5204231.1.7公开原则:图书馆应公开借阅规则、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信息,保证读者了解图书馆的运作情况。 5128461.1.8便民原则:图书馆应简化借阅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借阅服务。 5191901.1.9安全原则:图书馆应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读者的人身安全和文献资源的安全。 537981.1.10可持续发展原则:图书馆应注重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维护,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28162第二章图书馆概述 540411.1.11图书馆的定义与功能 5280321.1.12图书馆的历史发展 6185301.1.13图书馆的现状与挑战 6256231.1.14决策层 6129541.1.15职能部门 6118031.1.16业务部门 7252601.1.17分支机构 731533第三章借阅证管理 7196461.1.18申请条件 735171.1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均可申请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证。 7217251.2申请人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本、护照等),在图书馆服务台填写《借阅证申请表》进行申请。 780851.2.1申请流程 7255532.1申请人提交《借阅证申请表》及相关证件; 7235222.2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7203692.3审核通过后,申请人缴纳借阅证工本费; 787842.4工作人员现场发放借阅证。 772652.4.1借阅证发放 792653.1借阅证为非接触式IC卡,具有唯一性,不得转借、冒用; 79973.2借阅证仅限申请人本人使用,不得代他人借阅; 7132653.3借阅证有效期为一年,自发放之日起计算。 7229473.3.1借阅证使用 880281.1持借阅证可在图书馆内借阅图书、期刊等资料; 8247851.2借阅证使用过程中,需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图书资料,按时归还; 8317471.3借阅证丢失或损坏,应及时办理挂失或补办手续。 813811.3.1借阅证挂失 8110802.1申请人发觉借阅证丢失,应立即到图书馆服务台办理挂失手续; 8150332.2挂失后,原借阅证失效,不能再进行借阅操作; 8295822.3挂失后,申请人需在七个工作日内办理补办手续。 851882.3.1借阅证续期 836941.1借阅证有效期满后,持证人可申请续期; 844141.2续期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借阅证,到图书馆服务台办理; 8251751.3续期手续应在借阅证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办理。 866871.3.1借阅证注销 826892.1持证人因特殊情况需注销借阅证,应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借阅证,到图书馆服务台办理; 8264582.2注销手续办理后,借阅证失效,不能再进行借阅操作; 8100532.3注销后,原借阅证内的借阅信息将被清除。 8716第四章图书资源管理 85922.3.1图书采购 8250041.1采购原则 8115951.2采购流程 8171611.2.1图书验收 9140632.1验收标准 979522.2验收流程 9127072.2.1图书分类 955573.1分类原则 9245933.2分类体系 9326273.2.1图书编目 9162154.1编目原则 964644.2编目内容 991454.3编目流程 9196864.3.1图书典藏 1010305.1典藏原则 10249285.2典藏方式 10125625.2.1图书维护 10314726.1维护内容 10250616.2维护流程 1020741第五章借阅服务 106666.2.1借阅资格 10287136.2.2借阅证办理 10253486.2.3借阅流程 10206246.2.4借阅规定 1129506.2.5借阅期限 1135886.2.6续借规定 11291396.2.7逾期处理 11133756.2.8损坏图书处理 11216036.2.9遗失图书处理 11273736.2.10违规行为处理 1131460第六章阅览服务 11263486.2.11管理原则 12191936.2.12管理内容 12293326.2.13管理措施 12235386.2.14入室规定 12115126.2.15借阅规定 12188046.2.16阅览规定 12247126.2.17环境布置 13174436.2.18设施配置 1349946.2.19设施维护 136342第七章信息资源服务 13186956.2.20服务宗旨 13270186.2.21服务内容 13245406.2.22服务方式 13292556.2.23服务规范 1492376.2.24服务宗旨 14143206.2.25服务内容 1449276.2.26服务方式 14175666.2.27服务规范 1437876.2.28服务宗旨 14237646.2.29服务内容 14222056.2.30服务方式 15163576.2.31服务规范 1514066第八章读者活动与培训 15216806.2.32活动策划原则 15254646.2.33活动策划流程 15279126.2.34活动组织形式 1594246.2.35培训内容 16239346.2.36培训形式 16151226.2.37评估指标 16216146.2.38评估方法 16223386.2.39反馈与改进 1629307第九章安全管理 17175086.2.40总则 17306846.2.41安全职责 17261236.2.42读者安全 17136116.2.43工作人员安全 1783076.2.44硬件设施 1791106.2.45软件措施 1777886.2.46火灾应急预案 18265256.2.47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8193596.2.48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1823239第十章管理与监督 18199576.2.49管理架构 18235361.1公共图书馆设立馆长为最高管理者,负责图书馆的全面管理工作。 18243501.2设立图书馆各部门,包括采编部、阅览部、信息技术部、读者服务部等,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具体管理工作。 18253781.2.1管理制度 18121862.1制定图书馆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规范等,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18320222.2制定图书馆开放时间、借阅规则、图书赔偿规定等,保障读者权益。 1817052.3建立图书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保证图书馆资产安全。 18132582.3.1人员管理 18120413.1制定图书馆工作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制度,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18217203.2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18323733.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 19193113.3.1监督机制 19302671.1建立图书馆监督委员会,由馆长、各部门负责人及读者代表组成,对图书馆工作进行监督。 19130821.2定期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19116211.3定期开展图书馆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读者需求,改进服务质量。 19127301.3.1考核机制 19310492.1制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对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评价。 19231372.2建立图书馆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19121582.3定期对图书馆工作进行评估,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19102202.3.1管理创新 19298261.1积极摸索图书馆管理新模式,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 19219061.2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19257551.3开展图书馆特色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19196501.3.1持续改进 1942822.1建立图书馆工作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读者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19232932.2加强图书馆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图书馆整体运营效率。 19223702.3定期对图书馆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保证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9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与依据1.1.1制定目的为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借阅与管理,保障读者权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本制度。1.1.2制定依据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第二节适用范围1.1.3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借阅与管理工作。1.1.4本制度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服务、读者权益保障、图书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1.1.5其他类型图书馆可参照本制度执行,具体实施办法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第三节管理原则1.1.6公平原则:图书馆应保证所有读者平等享有借阅权益,不得因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地域等因素对读者进行歧视。1.1.7公开原则:图书馆应公开借阅规则、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信息,保证读者了解图书馆的运作情况。1.1.8便民原则:图书馆应简化借阅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借阅服务。1.1.9安全原则:图书馆应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读者的人身安全和文献资源的安全。1.1.10可持续发展原则:图书馆应注重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维护,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图书馆概述第一节图书馆概况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知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为广大民众提供文献资料查询、借阅、阅读等服务。以下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概况。1.1.11图书馆的定义与功能(1)定义:公共图书馆是指国家、地方或社会力量举办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以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图书馆。(2)功能:公共图书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源;(2)传播知识,提高民众文化素质;(3)开展社会教育,促进社会和谐;(4)提供信息查询与咨询服务;(5)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1.1.12图书馆的历史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图书馆。在我国,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藏书楼、书院到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演变。特别是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1.13图书馆的现状与挑战(1)现状: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图书馆数量逐年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挑战:面对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第二节图书馆组织结构公共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1.14决策层决策层是图书馆的最高领导层,负责图书馆的规划、决策、协调等工作。决策层通常包括馆长、副馆长等。1.1.15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是图书馆的执行层,负责图书馆日常运营的具体工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以下部门:(1)采编部:负责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典藏等工作;(2)阅览部:负责图书馆阅览室的日常管理与服务;(3)借阅部:负责图书的借阅、归还、逾期处理等工作;(4)技术部:负责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网络维护等工作;(5)行政部:负责人事、财务、资产、后勤等工作;(6)考核评价部:负责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员工考核等工作。1.1.16业务部门业务部门是图书馆的核心部门,负责图书馆业务的拓展与创新。业务部门主要包括以下部门:(1)读者服务部:负责图书馆读者服务、读者培训等工作;(2)活动策划部:负责图书馆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3)继续教育部:负责图书馆社会教育、培训等工作;(4)研究与发展部:负责图书馆业务研究、发展策略制定等工作。1.1.17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是图书馆在市、县、乡镇等区域设置的图书馆分馆或流通站,负责为当地民众提供图书借阅、阅读等服务。分支机构的管理与运营通常由图书馆总部进行指导和协调。第三章借阅证管理第一节借阅证申请与发放1.1.18申请条件1.1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均可申请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证。1.2申请人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本、护照等),在图书馆服务台填写《借阅证申请表》进行申请。1.2.1申请流程2.1申请人提交《借阅证申请表》及相关证件;2.2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2.3审核通过后,申请人缴纳借阅证工本费;2.4工作人员现场发放借阅证。2.4.1借阅证发放3.1借阅证为非接触式IC卡,具有唯一性,不得转借、冒用;3.2借阅证仅限申请人本人使用,不得代他人借阅;3.3借阅证有效期为一年,自发放之日起计算。第二节借阅证使用与挂失3.3.1借阅证使用1.1持借阅证可在图书馆内借阅图书、期刊等资料;1.2借阅证使用过程中,需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图书资料,按时归还;1.3借阅证丢失或损坏,应及时办理挂失或补办手续。1.3.1借阅证挂失2.1申请人发觉借阅证丢失,应立即到图书馆服务台办理挂失手续;2.2挂失后,原借阅证失效,不能再进行借阅操作;2.3挂失后,申请人需在七个工作日内办理补办手续。第三节借阅证续期与注销2.3.1借阅证续期1.1借阅证有效期满后,持证人可申请续期;1.2续期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借阅证,到图书馆服务台办理;1.3续期手续应在借阅证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办理。1.3.1借阅证注销2.1持证人因特殊情况需注销借阅证,应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借阅证,到图书馆服务台办理;2.2注销手续办理后,借阅证失效,不能再进行借阅操作;2.3注销后,原借阅证内的借阅信息将被清除。第四章图书资源管理第一节图书采购与验收2.3.1图书采购1.1采购原则图书馆图书采购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应读者需求、保证图书质量、合理控制成本、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1.2采购流程(1)制定采购计划: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读者需求和图书市场情况,制定年度图书采购计划。(2)选择供应商: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优质服务的供应商。(3)采购图书:根据采购计划,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图书品种、数量、价格、交货时间等事项。1.2.1图书验收2.1验收标准图书验收应遵循以下标准:图书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内容完整,无破损、涂改、污损等现象。2.2验收流程(1)接收图书:对供应商交付的图书进行清点、核对数量,确认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2)质量检查:对图书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图书符合验收标准。(3)信息录入:将验收合格的图书信息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以便于读者查询和借阅。第二节图书分类与编目2.2.1图书分类3.1分类原则图书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扩展性。3.2分类体系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作为图书分类体系,根据图书内容、特点和读者需求,对图书进行分类。3.2.1图书编目4.1编目原则图书编目应遵循以下原则: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标准化。4.2编目内容图书编目包括以下内容: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分类号、主题词等。4.3编目流程(1)信息采集:对图书进行信息采集,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等。(2)编目加工: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对图书进行编目加工,形成标准化的图书目录。(3)数据录入:将编目信息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便于读者查询和借阅。第三节图书典藏与维护4.3.1图书典藏5.1典藏原则图书典藏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美观性。5.2典藏方式采用密集书架、开放式书架、闭架式书架等多种典藏方式,以满足不同类型图书的保存和借阅需求。5.2.1图书维护6.1维护内容图书维护包括以下内容:定期检查图书质量,对破损、污损、丢失的图书进行修复或更换;对图书进行防虫、防潮、防晒处理;定期清理书架,保持图书整洁有序。6.2维护流程(1)检查:定期对图书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修复:对破损、污损的图书进行修复,保证图书质量。(3)更换:对无法修复的图书进行更换,保证图书馆藏书质量。(4)清理:定期清理书架,保持图书整洁有序。第五章借阅服务第一节借阅流程与规定6.2.1借阅资格凡持有我国有效身份证件的公民,均可申请成为本图书馆的借阅者。6.2.2借阅证办理(1)借阅者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图书馆借阅处填写申请表,办理借阅证。(2)借阅证仅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6.2.3借阅流程(1)借阅者需在借阅前查询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了解所需图书的馆藏情况。(2)借阅者携带借阅证至借阅处,由工作人员办理借阅手续。(3)借阅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归还所借图书,逾期将产生滞纳金。6.2.4借阅规定(1)每位借阅者每次限借图书5册,借阅册数累计不超过10册。(2)借阅者应爱护图书,不得折叠、涂画、撕毁等损坏图书。(3)借阅者不得将图书带出图书馆,如有特殊情况,需向工作人员申请。第二节借阅期限与续借6.2.5借阅期限(1)普通图书借阅期限为30天。(2)期刊、报纸借阅期限为15天。6.2.6续借规定(1)借阅者在借阅期限内可申请续借一次,续借期限为原借阅期限的一半。(2)续借需在借阅期限届满前办理,逾期不再接受续借申请。第三节借阅违规处理6.2.7逾期处理(1)借阅者逾期归还图书,每册按逾期天数收取滞纳金,滞纳金标准为每天0.5元。(2)连续逾期超过3次,借阅者将被暂停借阅资格。6.2.8损坏图书处理(1)借阅者损坏图书,应按原书价的2倍赔偿。(2)损坏图书严重,影响再次借阅的,借阅者需购买同版图书赔偿。6.2.9遗失图书处理(1)借阅者遗失图书,应尽快向图书馆报告,办理遗失手续。(2)遗失图书需按原书价的2倍赔偿。6.2.10违规行为处理(1)借阅者如有违规行为,工作人员有权对其进行警告、暂停借阅资格等处理。(2)违规情节严重者,将报请上级部门进行处理。第六章阅览服务第一节阅览室管理6.2.11管理原则(1)阅览室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障读者权益。(2)阅览室管理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热情、耐心地为读者提供服务。6.2.12管理内容(1)阅览室管理员负责维护阅览室秩序,保证读者安静、舒适地阅读。(2)对读者进行入室登记,保证阅览室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监督读者遵守阅览室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劝阻和纠正。(4)定期对阅览室进行清洁、整理,保证环境卫生。(5)负责阅览室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6.2.13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阅览室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员职责。(2)对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3)设立读者意见箱,及时了解读者需求,不断改进服务。第二节阅览室使用规定6.2.14入室规定(1)读者需持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借阅证等)进入阅览室。(2)读者应遵守阅览室秩序,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拨打手机等。(3)读者入室时,应将个人物品存放在指定区域,不得携带食品、饮料等进入阅览室。6.2.15借阅规定(1)读者凭有效借阅证借阅图书,每次限借一定数量,借阅期限为一定天数。(2)读者应按时归还所借图书,逾期未还者将按规定收取滞纳金。(3)读者借阅图书时,应检查图书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应及时告知管理员。6.2.16阅览规定(1)读者在阅览室内不得随意搬动座椅、翻阅书刊。(2)读者应爱护图书,不得在书页上涂画、折叠、撕毁等。(3)读者离开阅览室时,应将所阅图书放回原位。第三节阅览室环境与设施6.2.17环境布置(1)阅览室应保持整洁、明亮,营造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2)阅览室内不得吸烟、饮酒,保持空气清新。(3)设置休息区,为读者提供休息场所。6.2.18设施配置(1)阅览室内配置足够的书架、阅览桌椅,满足读者阅读需求。(2)配备电脑、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方便读者查阅资料。(3)设置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监控摄像头等,保证阅览室安全。6.2.19设施维护(1)定期检查阅览室设施,发觉问题及时报修,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对阅览室设备进行定期保养,提高设备使用寿命。(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保障读者信息安全。第七章信息资源服务第一节电子资源服务6.2.20服务宗旨电子资源服务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资源,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6.2.21服务内容(1)电子图书:提供各类电子图书,包括文学、历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作品。(2)电子期刊:收录国内外重要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3)数据库:整合各类数据库资源,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检索、查询服务。(4)电子报纸:提供各类电子报纸,方便读者了解国内外新闻动态。6.2.22服务方式(1)电脑终端:在图书馆内设置电脑终端,供读者查询、阅读电子资源。(2)移动终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读者提供离线阅读和在线阅读服务。(3)云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电子资源的远程访问和共享。6.2.23服务规范(1)保障电子资源的质量和更新速度,保证读者能够获取到最新的信息。(2)提供便捷的检索和导航系统,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资源。(3)定期开展电子资源培训,提高读者的使用能力。第二节网络资源服务6.2.24服务宗旨网络资源服务旨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读者提供全面、丰富的网络信息服务。6.2.25服务内容(1)网络导航:提供各类网络资源导航,包括学术网站、专业论坛等。(2)在线咨询:设立在线咨询平台,为读者解答各类问题。(3)网络课堂:开展线上教育,提供各类课程资源。(4)网络文化活动:举办网络文化活动,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6.2.26服务方式(1)网站平台:通过图书馆官方网站,发布网络资源信息。(2)社交媒体: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广网络资源服务。(3)线上线下结合: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6.2.27服务规范(1)保障网络资源的质量和安全,及时更新和优化资源。(2)提供便捷的检索和导航系统,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资源。(3)注重读者隐私保护,保证网络安全。第三节信息咨询服务6.2.28服务宗旨信息咨询服务旨在为读者提供专业、全面的信息支持,满足读者在学术研究、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求。6.2.29服务内容(1)馆藏资源咨询:解答读者关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问题。(2)学术咨询:提供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3)专题咨询:针对特定主题,提供相关资源和服务。(4)个性化咨询: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6.2.30服务方式(1)现场咨询:在图书馆咨询台提供现场咨询服务。(2)电话咨询:设立电话,解答读者的疑问。(3)网络咨询:通过图书馆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提供在线咨询服务。6.2.31服务规范(1)建立专业的咨询团队,提高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及时更新咨询信息,保证读者获取到最新的信息。(3)注重沟通与交流,积极回应读者的需求和建议。第八章读者活动与培训第一节读者活动策划与组织6.2.32活动策划原则(1)遵循图书馆整体发展规划,体现图书馆服务宗旨。(2)贴近读者需求,注重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知识性和趣味性。(3)结合图书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4)保证活动安全、有序,避免影响图书馆正常服务。6.2.33活动策划流程(1)活动主题确定:根据图书馆发展战略、读者需求及社会热点,确定活动主题。(2)活动方案制定: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地点、预算等。(3)活动方案审批:提交活动方案,报请图书馆领导审批。(4)活动组织与实施:按照活动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保证活动顺利进行。6.2.34活动组织形式(1)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2)开展主题书展、读书会、亲子活动,提高读者阅读兴趣。(3)组织各类比赛、展览,展示读者才华。(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第二节读者培训内容与形式6.2.35培训内容(1)图书馆基本知识:图书馆概况、服务项目、借阅规则等。(2)信息检索技能:网络检索、数据库使用、文献检索技巧等。(3)阅读指导:推荐优秀读物、阅读方法、阅读心理等。(4)文献利用:文献引用、文献综述、学术论文写作等。6.2.36培训形式(1)举办培训班: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授课。(2)线上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培训课程。(3)自助学习: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料,供读者自助学习。(4)互动交流:组织读者座谈会、讲座问答环节,增进读者与讲师之间的互动。第三节活动效果评估与反馈6.2.37评估指标(1)活动参与度:统计参与活动的人数、占比等。(2)活动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读者对活动的满意度。(3)活动效果:分析活动对读者知识普及、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4)活动宣传效果:评估活动宣传的覆盖面、影响力等。6.2.38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如参与人数、满意度得分等。(2)定性评估:通过访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读者的主观感受和建议。(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6.2.39反馈与改进(1)及时收集读者反馈,了解活动效果,为今后活动提供参考。(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提高活动质量。(3)加强活动宣传,提高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4)持续关注读者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第九章安全管理第一节图书馆安全规定6.2.40总则为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安全,维护良好的借阅秩序,保障读者和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6.2.41安全职责(1)公共图书馆应设立安全管理组织,明确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图书馆的安全管理工作。(2)安全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图书馆进行安全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规定,保障读者和自身安全。6.2.42读者安全(1)读者应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管理。(2)读者不得在图书馆内吸烟、饮酒、乱丢垃圾,保持环境卫生。(3)读者应妥善保管个人物品,不得在图书馆内遗留。(4)读者在图书馆内遇到紧急情况,应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疏散。6.2.43工作人员安全(1)工作人员应掌握安全知识,熟悉应急处理程序。(2)工作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