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写作单元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写作大单元设计依据之第七单元整体框架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人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目标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素养达成1.分析写景。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和情调,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还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综合评判,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2.体会情感。特别注意让学生带者感情读课文,通过朗读传达出文章的独特情味;其次要专注于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等,要把这些课文当成“情文”来读。3.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要有充沛的感情,读出语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用默读的方式,沉潜涵泳,细细琢磨,推敲字词,品味赏析语句含义。4.理解哲理,注重审美。这几篇文章在抒情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我与地坛》《赤壁赋》更是充满哲理意味。学习时要注意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另外,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审美倾向,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趣味。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特征,并进行评价。5.读写结合。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鉴赏散文作品的写作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写借景抒情的片段;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再进行仿写;指学生写赏析文章等等。任务一: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同时兼有叙述和议论,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景抒情上,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仔细分析和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和描写手法之高妙,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子任务1主要是围绕景物描写来设计。这三篇都是现代散文,写的都是同一座城市,但风格各异,各有精彩。景物特点突出,个性独特鲜明。要引导学生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段略,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看看作家们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之美的。子任务2强调的是本单元课文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拟写视频拍摄脚本,首先要确定选取哪些片段来拍摄,然后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素,怎样选取这些景物的拍摄地,设计什么样的拍摄角度,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烘托等等,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尝试拟写脚本。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学习任务解读任务二:这一任务需要将本单元的文章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审视,结合传统文化资源来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倾向的理解。子任务1需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趣味等,进一步挖掘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分析和归纳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然后将这篇文章置于历史文化长河中探本溯源。子任务2也是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做一点文化上的拓展和延伸。像赤壁、泰山这类景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的诗文,分析它们的文化内蕴。任务三:这是与阅读密切结合的写作任务,可以结合任务一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单元后面的写作知识短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介绍了一些写作技巧,除此之外,还要提示学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选取的景物要与自己想要表现的情感一致。大单元设计依据之单元学习任务解读本单元共三课,课时安排9课时。第1、2课时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第3、4课时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与自我的通融第5、6课时理解哲理,注重审美——体悟文化哲思第7、8课时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品味语言之美第9课时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我手写我心第1、2课时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学习目标:联读本单元五篇写景散文,重点赏读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感知大自然美景,各美其美,品出“这一篇”的情味。前置预习:联读五篇散文,画出每篇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段落,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写出评点性的文字。尤其是《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言文,教师要做好预习学案并有精心指导,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重要实词(横、纵、冯舞、泣、方、固等)虚词(而、于、其等)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积累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尤其是古人记录时间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预习学案后附)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评点性的文字如何去写,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做好评点性文字的引导,并能做好文本相关段略或者语句的评点语示范。如:《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描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闲适的、又是寂寞的。(给学生出示评点语写作的抓手,如形色声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学习任务一: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选取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但却是各具特色,摇曳多姿:《故都的秋》秋景中渗透着“雅趣”和“物哀”之美;《荷塘月色》之景淡雅、朦胧、梦幻,《我与地坛》景物美在荒芜宁静中显示出的生生不息的生机和活力。《赤壁赋》“乐水”,“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所见、历史之中、哲理感悟的江(水)月;《登泰山记》“乐山”,按照时间顺序写登泰山全程,先写登临景象,而后浓墨重彩写日出景象,之后写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请在每篇散文中任选一幅图画,为画面命名,并从景物选取、形色声态、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评点。画面命名角度
评点景物选取形、色、声、态氛围意境考虑到联读篇目多,任务难度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故都的秋》引导学生关注整篇文本,找出本文的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抓住代表性的景物,完成几幅画面的评点赏析。如:秋晨院落图角度
评点景物选取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形、色、声、态这里写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且多半是冷色调,如“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致”“静对”,带有一股老北京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氛围意境清、静、悲凉秋槐落蕊图角度
评点景物选取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形、色、声、态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发人内心的欢愉,是一种审美,生命的衰败也一样启示人类沉思生命的体验,也是一种审美,如此精微深邃的体察一定有一颗精致、文雅的心灵。氛围意境清、静、悲凉另外,还有秋蝉哀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图不再列举学习任务二:学生展示分享评点语,初识大自然之景各有其美。教师做好点评的同时更要发现学生的评点语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对景物之美的感知。如:月下荷塘图角度
评点景物选取形、色、声、态氛围意境学生展示分享的还会有塘上月色图、生命喧嚣图、雨燕高歌图、赤壁夜游图、苍山负雪图、泰山日出图等学习任务三:比较鉴赏,各美其美学生在活动3听读感受的基础上,感知整个文本主要景物营造的意境,讨论大自然之美风格各异。篇目描写景物氛围意境风格之美《故都的秋》破屋、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秋果清、净、悲凉物哀之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诗情画意朦胧、梦幻之美《我与地坛》地坛、草木、昆虫、雨燕、夕阳喧嚣不已、生生不息深邃之美《赤壁赋》江、水、月清爽、开阔空灵之美《登泰山记》雪、日、山峰瑰丽、雄浑阔大之美第3、4课时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与自我的通融学习目标:在感知五篇散文中主要景物营造的意境,讨论大自然之美风格各异的基础上,探究自然与自我的通融。前置任务:
1.利用网络和工具书搜集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苏轼、姚鼐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
2.利用搜集到的资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以条目的形式列出写作本文前后的经历。学习任务一:了解作家,知人论世学生展示前置任务里面搜集到作家相关的生平经历,概括作家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的关系。如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衰贫。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基础;1913年赴日本留学,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学作品的熏陶;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创作短篇小说集《沉沦》;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过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
1934年旅居北平;1938年底,因国内政治气氛的逆转以及家庭变故,客居南洋。姚鼐:自乾隆三十六年(171),姚鼐先是被推荐为记名御史,后又荣人四库馆;但姚鼐信奉程朱理学即宋学,被以戴震为核心的四库馆汉学派排挤;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姚鼐毅然作别官场,借衰病养亲之名辞去刑部郎中及所任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初回京即整理行装举家南归;之后40年孜孜不倦于教育、写作、治学,终成“桐城派”集大成者。学习任务二:景因人生,人景相洽以《赤壁赋》为例,引领学生走进赤壁下的苏轼和苏轼的赤壁。探究活动一壬戌之秋探究过程: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前后苏轼的人生经历:(见下一张幻灯片)
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前后苏轼的人生经历:20多岁中进士,名满天下,得到了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赏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曾经这样说:今天我们取苏轼和苏辙为进士,等于为子孙找来了两个宰相啊!……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1079年2月改任湖州,现浙江湖州。7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8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12月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史称“乌台诗案”。1080年正月,启程前往黄州贬所,现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低微,生计无以维持,遂开垦于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1082年3月7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遇雨而晴,遂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2年5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年7月16日,游赤壁而就《前赤壁赋》,《前赤壁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的动人描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1082年10月16日,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1082年12月19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47岁生日。1083年12月12日,与张怀民月光下散步遂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逾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这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小结:“壬戌之秋”是苏轼功名失意之秋,也是他人生苦难之秋,这种失意和苦难隐晦地渗透到《赤壁赋》中来,而在对贤者的追思中,他偏偏又面对赤壁这样一个特殊的所在。
探究活动二赤壁之思历史上有两处赤壁。一处“武赤壁”,在今天河北省赤壁市。武赤壁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赤壁之战,各路英雄纷纷登场,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另一处“文赤壁”,是因苏轼写《赤壁赋》得名,文赤壁是今天湖北省的赤鼻矶,和武赤壁不是同一地点。“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赤壁是真是假不是主要的,“赤壁”只是一个符号,苏轼需要的是抒发真情实感的载体。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特定的地点派生的种种情绪,在《赤壁赋》中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找文、翻译、讨论、品读、诵读)请填写以下表格
《赤壁赋》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重点语句各自特点感情变化乐愀然喜而笑探究活动三赤壁之悟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赤壁赋》假托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客主双方,其实是作者自身的外化,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一小我一大我,一悲愁一旷达,请仿照下表示例,各找两处体现儒与道思想的句子,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小结:由开篇陶醉于山水之间暂时忘忧的审美之乐;到最后“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对生命、宇宙真谛大彻大悟后的畅神之乐,这种乐是苏轼儒家用世之意志与到家旷世之精神的圆融,是对人生灵魂的一种升华。三个月之后的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这是一江澄澈如镜的碧水,她涤荡了苏轼忧郁的心灵,这是一轮亮堂堂的明月,她照亮了苏轼失意苍凉的心房,也照出了苏轼纯净美好的心灵世界,在山光水色的徜徉中,他获取了人生慰藉,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实现了人生的突围,赤壁也成了苏轼的赤壁。《赤壁赋》语句情思儒家思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渺远,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道家思想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渴望冯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超脱。学习任务三:请同学们在探究《赤壁赋》自然与人生通融的基础上,精读其他四篇散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烙印的一两处景物描写进行探究,体会自然与自我的通融。郁达夫与故都朱自清与清华园的荷塘史铁生与地坛姚鼐与泰山自然景致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古园里面各类小昆虫、落日、雨燕……特点荒芜而不衰败,生命生生不息对应的作者性情因残疾而近乎绝望到坦然面对困厄与挫折自然与自我的通融“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想念地坛》第5、6课时理解哲理,注重审美——体悟文化哲思学习目标:在探究自然与自我的通融的基础上,体悟作者在自然景物及人事变迁中寄予的文化审美与哲思。前置任务:1.引导学生搜集古代文学中“悲秋”的诗文,分析和归纳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然后将《故都的秋》置于古代历史文化长河中探本溯源。2.引导学生搜集古代诗文中追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诗句并体悟里面包孕的文化哲思。3.古代诗文中,赤壁、泰山这类景物出现的频率很高,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赤壁和泰山的诗文和传说,读读想想,分析一下他们的文化内蕴。学习任务一:传统文化中的“秋士之悲”现象
以《故都的秋》为例活动1.作者在文中第12段说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熟悉的作品以印证学生找出古今文人描写“秋景”的句子,并指出是乐景还是哀景。①悲哉,秋之为气也(哀景)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乐景)③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乐景)④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右舸争流(乐景)⑤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哀景)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哀景)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哀景)⑧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哀景)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乐景)⑩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哀景)讨论:(1)古代诗文为什么悲秋诗文居多?(2)古代文人为什么悲秋?(3)“秋士之悲”的隐喻的情感是什么?提示:古人对生命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的真切感知,对生命的超越,对宇宙人生的真性追求。秋士之悲——怀才不遇韶华易逝美景不常盛极必衰衰败也是生命的另一种美表现了古人归于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活动2.披文入情,探究作者审美趣味之独特《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没有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宫殿着笔,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著名的景点也是一笔带过,而是着重写牵牛花、落蕊、秋雨、秋枣这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要体会文中这些平凡的景物中所融入的作者情感,不妨注意文中那些与我们通常的审美倾向不一致的细节。请以第3段为例,找一找作者的欣赏趣味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大致可以找到: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牵牛花以蓝色和白色为佳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与我们庸常的审美倾向相异的细节,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表达自己的联想思考和认识,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和发展学生散文阅读的经验,也能刺激并促进学生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生长。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围绕破屋展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感受郁达夫的独特感受,通过深入感受细节来切实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审美通道,经由现实表象的逼仄、破衰、古旧通向历史深层的富饶、沧桑、深邃)其实这样的审美取向是很多文人,或者说文化人所共有的追求。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的那样:“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第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达夫审美情趣的超越而显得不平凡,显得更加动人了。
活动3.思考体验,透视传统文人感慨生命之深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作者自述)思考文中作者是否透露出了这种审美倾向的由来?
引导学生品读第3段的议论以及第4~11段对秋景的描写,以及第12段的议论和抒情句子,尤其是这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更深层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理解并体会文本源自作者生命消亡感的物哀之美。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三是“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郁达夫便是沿着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的。在平凡的景物之上,他不仅仅体会到了历史的沧桑,而且超越了历史的沧桑进入到对生命周期的沉思。北平的秋景加上故都本身的历史沧桑再加上生命衰败的思索体验,便构成了作者所喜爱的故都的秋的“故”的感受,也完成了对这些平凡景色前两个层次的内涵的超越。作为文人的郁达夫眼中看着故都的秋景,脑中想着故都的历史,心中便有了生命的感慨。孙绍振教授说过:美学意义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郁达夫从故都秋景中看到“悲凉”,正是因为他眼中带着历史沧桑的“深邃情致”与衰败之美的“生命感觉”。这也正是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之为美的原因。
课下印发郁达夫文章《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学习任务二: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价值的追寻曾有人提议,在读者心目中,史铁生与地坛已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可以在地坛安放史铁生的塑像。如果提议成为现实,请找出文中思考史铁生与地坛之间相互成就、从相互拯救的关系。史铁生在地坛中思考的三个问题:关于死的问题。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怎么活的问题。
学生可以找到三段写景的文字(第3段、第5段、第7段)回答这三个问题:第3段地坛用自己的荒芜冷落景象回答了“关于死”的问题;第5段地坛的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然他明悟一个人一旦出生了就没有必要去讨论为什么出生,他知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第7段希望和重生的景象让他知道怎么活。从此开始了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追寻,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概莫能外,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古人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从屈原以死明志到司马迁以生践志,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诗句,展开对生命价值的讨论。
学习任务三: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的探寻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轴轳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思古之幽情,泰山为五岳至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请同学们搜集与赤壁和泰山相关的古代诗文,探讨历史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参看教师用书P236第7、8课时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品味语言之美学习目标:含英咀华,品赏语言。学习任务一:散文需要读出“这一篇”的情味,五篇写景的语言艺术各具特色,请同学们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该文语言特色的段略配乐朗读,从修辞、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细加品味,并能就语言特色方面写出鉴赏评点语。(小组成员互批互改评点语)教师出示诵读注意事项(1)诵读的声音舒展轻快,表达出的是舒畅、愉悦、轻松、快乐等情感。(2)诵读的声音低沉缓慢,表达出的是悲伤、失落、落寞、忧郁等情感。(3)诵读的声音高亢激越,表达出的是豪放、激动、悲壮、愤怒等情感。所选段略配乐《故都的秋》秋槐落蕊图(第6段)《秋日私语》《荷塘月色》月下荷塘图(第4段)《仙境》《我与地坛》生命躁动图(第5段部分)《绿野仙踪》《赤壁赋》月夜泛舟图(第1段)《登泰山记》泰山日出图(第3段部分)学习任务二:比较遣词用字,感知语言风格。以《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为例《赤壁赋》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作为一篇文赋,极富声韵之美;《登泰山记》体现桐城派追求“雅洁”的语言特色。两文从用词、句式、修辞、语言风格、抒情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特别适于诵读,根据下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文章。
《赤壁赋》押韵用韵换韵情况表达的情感第1段间、天、然、仙第2段桨、光、方,慕、诉、缕、妇第3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第4段往、长,瞬、尽,主、取,月、竭,色、适第5段酌、藉、白
用词
句式
修辞语言风格特点和抒情方式示例效果示例效果示例效果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整散句交错使用/对偶句、对称句等整饬之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登泰山记多石,多平方,多松/少土,少圜,少杂树/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无树雅致简约/学生自行鉴赏三篇现代散文语言特点。学生在展示评点语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出示范例:如吴周文评价《荷塘月色》: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谈〈荷塘月色〉》)学习任务三:文如其人,各臻其妙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形成跟作家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五位作家都是很有自我风格的作家,结合第3、4课时对作家生平的了解,小组合作,任选其中一位作家,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拟写颁奖词,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可展示模板,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生物检验技师考试实务案例分析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分析技巧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团队互信构建试题及答案
- 复习要点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鹤岗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编版专题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评估标准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考试重要知识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考试中的个人学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适应职场需求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设置分析试题及答案
- 深刻理解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机电副矿长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 防洪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CAD培训课件(基础教程)
- 大学生心理朋辈技能大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DB32T 3544-2019 临床级人体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质量控制管理规范
- 国药茶色素讲稿30课件
- 鲁科版五年级英语下How many ducks do you have?课件2
- 医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DOC)
- isa-381g站用变接地保护测控装置技术使用说明书南网版v3
-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
- 完整版健康管理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