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材料二: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4.《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一坡庄稼深情对视郭立泉太阳,在夜色中洗浴完,爬上扶桑的巨枝,不紧不慢地晾干身子,准时光临黄河口的大地。四百万年了,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要把十六亿吨泥沙抛入大海。当她深情地回望一眼中国北方的土地,一头扑进渤海的怀抱,身后淤积出的处女地,每年年底一盘点,都要以万亩计。在地球这片最新鲜的原野上,太阳伟大的巡幸日复一日,永不失约。数不清的庄稼以身相许,数不清的草木欢呼雀跃。在历史的远点,爷爷正与一坡植物深情对视,她们优美的丰姿、饱满的果实和馨香的气味,让爷爷的目光温柔而执着。她们有着一堆妙不可言的名字——谷子、麦子、大豆、高粱、玉米、水稻、绿豆、白豆、小豆,这些上苍赐予的尤物,奉养着百姓苍生,快意生长在这片不断延展的土地上。在黄河口,利津县付窝探马桥村的西面两条河沟中间的土地,乡亲们叫它河子西。河子西,这是一片多么丰饶而富有诗意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百草丰润,五谷茂然,万虫欢唱,狐兔撒欢。探马桥是由前探马桥和后探马桥两个自然村组成的。现在的人都图省事,连叫个名字也使懒,前探马桥就叫成了前桥,后探马桥就叫成了后桥。我们前桥村的庄稼地都在村西头。出村走过了一片不大的盐碱地,就是能长庄稼的西大井了。一听西大井的名字就知道,这里有一口水井。沾了这口水井的光,前桥村就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菜园。你如果以它为圆心,以百十步为半径,就画出了我们村的瓜菜园。瓜园的南边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沟,向西一直通到草桥沟。沟南边是水浇地,那可真是好地块啊,麦子一镰下去割不透。沟北面是插花地,依次是六十亩的高老三地块,四十亩的郭成义地块,再往西是片碱场地,碱场地再往西就是一大片的荒场,茅草、蔓草长得又高又密,这里长虫(蛇)也多,孩子们一般不大敢走这里。爷爷领着我去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说草越厚的地方好东西越多,你看这些蘑菇,都是打雷震出来的,你看这些老鸹枕头,又大又嫩,正好吃哩。爷爷曾是河子西当之无愧的王!满沟的庄稼簇拥着他,遍野的生灵呵护着他,成群的鸟儿环绕着他。爷爷有事没事喜欢在河子西转悠,奶奶说,你看你爷爷背着个手在地里转的样子,多像个领导干部。爷爷的胡子就会一翘一翘的,好像说是啊是啊,腰板也挺得更直了。爷爷虽然不会说“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但他好像种地有瘾,“带月荷锄归”是常有的事。爷爷种地很讲究,耕地之前,总要把地耙得平平整整,他说,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人不能糊弄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他个子高,嗓门大,一说话就像和人吵架,在他六十多岁时,我老远还能听到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穿过一片片庄稼地传过来,那声音浑厚辽远,底气十足。从我穿着红肚兜开始,爷爷就好带着我去河子西,那里有许多好吃的等着我,洋茄子、枸杞子、老鸹枕头,这些野生的果子我一弯腰就能摘到;想吃花生、地瓜,得爷爷亲自去扒,他怕我扒了那些还没熟的,糟蹋了庄稼;想吃烧熟的东西,就得等爷爷在谷子地旁点起堆火,燎豆子、烤玉米、烧蚂蚱的香气弥散开来。单身汉小懒倌赶着一鞭羊过来了,鞭子甩得啪啪响,还念叨着:“前桥,后桥;季家屋子,薄家窑。”爷爷一边往火里添着谷秸,一边说馋猫鼻子尖啊。小懒倌嘿嘿笑着直接来到火堆旁,用鞭杆拨拉出一块地瓜抄在手里。爷爷说,别烫着呀,潮巴蛋。小懒倌仍是嘿嘿笑着,两只手倒腾着烤地瓜,唱着撵羊去了:“小小子,坐门墩。俺娘不给俺说媳妇……”爷爷对我说,长大了给你说个谷子一样的媳妇,然后指着河子西说,看,这些谷子全是我们村的。听到爷爷这句话,一坡的谷子点头称是,密密实实的谷子上,那些鸟儿笑得花枝乱颤。而现在,爷爷已长眠在河子西,老人家坟前的那棵树,已过了三十八个清明。(有删改)文本二亲亲的河子西郭立泉河子西,在草桥沟和一条老河的中间,有红土也有沙土。老河的东边地碱,而河子西却是难得的好地,种啥啥长,满洼的庄稼翻波涌浪。这里是前桥村庄稼的集散地,是我童年的游乐场。或许幸福本来就不需要广袤无边,只需要河子西那么大的地方。我的河子西,这庄稼诸神巨大的婚床。在这个我梦想长出浅芽的地方,不但有庄稼,还有许多东西长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不用照料就兀自茂密的草们——茅草、热草、节节草、蒿子苗、福子苗、曲曲莱、灰灰菜、吐噜酸、谷莠子、苍子棵,那些喜人的动物们——刺猬、黄鼬、苍老鼠、地猴子,还有那些虫字旁的——蟋蟀、蚂蚱、蚂蚁、蚯蚓、蜥蜴、蜻蜓、蝴蝶,还有那些不见天日的蛴螬、蝼蛄,在河子西这片原野上,它们共生共存,和满天星斗、一地庄稼乐享天年。河子西,是爷爷传给我的调色板。我要在大地上调出五颜六色的乡愁,给爷爷看。我的乡愁是地瓜一样的驼红,高粱一样的深红,玉米一样的深绿,小麦一样的金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篇以拟人手法写太阳光临、黄河造陆,凸显黄河口土地在古老与新生的变奏中勃发出孕育生命的力量。B.小懒倌闻着香味儿就来到火堆旁自己扒拉地瓜吃,爷爷提醒他别烫着,通过两人的对比突出了爷爷的勤劳善良。C.文本二中,作者通过罗列草、动物、虫子等事物,表现了对河子西的深刻记忆,渲染了对河子西浓烈的喜爱之情。D.文本二末尾,作者在描写乡愁时联想到了各种颜色的庄稼,从这一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庄稼有着深厚的感情。7.下列关于文本一第九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通过引用古人诗句,表明爷爷虽然不会吟咏,但能亲身践行,刻画了爷爷形象。B.“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这句民谚的使用主要表现了爷爷种地十分讲究的特点。C.对爷爷“吆喝牲口的声音”的描写,主要表现了爷爷的勤劳能干以及他对田地的眷恋。D.段尾写爷爷会为“我”在谷子地旁点起火堆烧吃食,从细微之处体现土地对人类的恩典。8.有人评价文本一结尾段“不写悲而悲不可禁”,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段的妙处。9.两则文本中的“河子西”既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更是作者以故乡为原型,运用文字构建起的文学世界,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文学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材料二: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之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将在德矣A若晋取B虞C而明D德E以荐F馨香G神H其I吐之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道”指的是借路,春秋时,凡大国帮助小国,小国向大国请求借路用兵,常用“假道”一词。B.“昭”指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C.“谏有五”中“谏”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是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建议或批评的职位。D.“去”意为离开,指臣子向君主多次进谏而君主不采纳时,臣子选择离开以明志和保持自身尊严。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他认为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将难保。这一观点基于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刻理解和战略眼光。B.虞公对宫之奇的谏言置若罔闻,他认为晋国与虞国同宗同源,不可能加害自己。宫之奇则反驳说,晋国对王室有功的虢国尚且不顾,何况对虞国这样的小国。C.宫之奇认为,鬼神并非偏袒谁,而是依附于有德之人。他引用《周书》中的话,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晋国占领虞国后施行德政,神灵不会接受祭祀。D.材料二强调臣子谏诤君主的重要性,认为臣子应该勇于指出君主的过错,即使面临危险也不退缩。同时提出了五种谏诤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智慧。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14.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宫之奇“蹇蹇”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敏修赴官钜鹿北宋·华镇蜩鸴①悠悠祇可怜,抢榆控地已飘然。早闻达识无诸蔽,晚挹清风胜所传。会面已欣浑似旧,开怀还肯便忘年。渌波碧草芳春日,忍咏江生送别篇。【注】①蜩鸴:蜩,蝉;鸴,一种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蜩鸴为了短暂的栖息而奋力飞翔,虽然艰辛可怜,但仍然无法摆脱飘然不定的命运。B.颔联,诗人希望敏修早点见识通达,不受各种蒙蔽,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如清风般令人敬仰。C.颈联,写诗人与敏修再次见面时的欣喜之情,两人开怀畅饮,忘却了年龄的差距,展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D.尾联中,“忍咏”二字颇具匠心,诗人忍不住要吟咏江生送别篇,想抑制住自己内心将与友人分离的悲伤。16.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梁柱上的钉子数量与粮仓里的米粒作比,突出了秦王的奢侈。(2)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危。(3)小明在假期旅游时看到了“江水与天色相连”的月夜美景,他便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作为朋友圈游记文案的开场白,赢得了大家的点赞。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座耸立在山顶的大卫雕像,被深蓝的天空和金色的夕阳衬托着。一个面容英俊,英姿飒爽,体态雄伟健美、神情坚定果敢、全身肌肉紧张而饱满的年轻男子,袒露着身体,站在高高的基座上。艺术家选取了大卫投石的紧张时刻,他充满自信地站立,A的双眼凝视地平线的远处,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强烈意志。静中有动,展示出外在和内在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他是石头的,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你似乎能够感觉到他的呼吸,他的血管的跳动,体内积蓄的巨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如今,①大卫雕像已经在战争和地震中屹立了约五百多年,②认为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成就。③它对人的赞美,④不仅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⑤而且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⑥认识到了人自身充分的巨大力量。可以说,米开朗基罗塑造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还是人文精神在艺术表达上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的光芒不仅永远照耀着艺术史,而且会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中放射不尽的光辉。一切伟大艺术的诞生,(甲):一副是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的创作者的独特心灵;一副是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文艺复兴主张的人文主义的审美观,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人们开始重视人自身,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米开朗基罗是那个时代的敏锐观察者。他的大量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讴歌人,赞美人,颂扬人,B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成为世界美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如果说希腊神话让神成为了人,(乙)。他为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画《创世纪》天顶画,耗时四年多,眼睛差不多瞎了,但他对人的尊严的注视、对人类文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永远明亮。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三段作者一再使用“似乎”,请简析其作用。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减字数,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经过测试,一个跑步运动员在“被追”或“有所追”时能跑出更好的成绩。假如你跑在前面,对手就会在后面紧紧追着你,你便成了“被追”的人;假如你跑在后面,你便会紧紧追着前面的对手,而成为“有所追”的人。“被追”,给人的是竞争力;“有所追”,给人的是内驱力。而竞争力和内驱力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最不可取的,就是一个人“无所追”,“无所追”容易让一个人流于平庸。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C2.B3.D4.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5.①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内容的能力。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A.诗句意思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B.语句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思考,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C.“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D.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根据原文“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根据原文“‘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等可知,实用态度或科学态度存在过于功利或抽象的问题,而“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因此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在王维的作品里,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的“明月”和“山鸟”,都不仅仅是诗人的客观审美对象,而是具有思想意志,能与“我”产生互动(如“明月来相照”)的生命主体。再结合原文“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因此,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王维诗中的竹林中的“明月”,春涧中的“山鸟”都不仅仅是“我”眼中的对象,而是具有主观的情感活动,具备生命本然意义。而整个月下竹林、月下春涧即使没有“我”的存在,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而结合原文“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可知,在王维的诗里,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在王维的这两首诗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明月照“我”、山鸟鸣叫的客观现实,而没有明确表现出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因此,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6.B7.C8.①结尾简短一句话交代了爷爷已经过世三十八年,于平静中蕴含痛失亲人的悲伤,更加扣人心弦。②树本无感情,但是作者把它与爷爷过世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更能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③作者以写树巧妙结束全篇,借树形成今昔对比,表露出无限的人生悲怀和无尽的沧桑之感。9.①河子西丰饶而富有诗意,它的田地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承载着“我”的美好回忆,是“我”童年的乐园。②河子西的庄稼孕育出淳朴的黄河口文化,养育了纯朴的黄河口人,是大地恩典的象征。③河子西是爷爷的“领地”,也是他的归宿地,那里有“我”对爷爷的永恒记忆。④河子西寄寓着作者向渐远的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向这片土地的生命的诗意庄严致敬的情感。【解析】【导语】两则材料通过描写“河子西”这一片土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本一侧重于叙述爷爷与土地的深情互动,表现了土地的丰饶和爷爷的勤劳。文本二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河子西的自然景象和童年记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情感的文学世界,传递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通过两人对比突出了爷爷的勤劳善良”错误。小懒倌的出现的确表现了爷爷的勤劳善良,但两人之间并没有形成对比。【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主要表现了爷爷的勤劳能干以及他对田地的眷恋”错误。根据原文“他个子高,嗓门大,一说话就像和人吵架,在他六十多岁时,我老远还能听到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穿过一片片庄稼地传过来,那声音浑厚辽远,底气十足”可知,对爷爷“吆喝牲口的声音”的描写主要表现的是爷爷嗓门大,以及他虽然年老,但依旧精神十足的形象特点。【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尾简短,“而现在,爷爷已长眠在河子西,老人家坟前的那棵树,已过了三十八个清明”一句话交代了爷爷已经过世三十八年。没有直接描写悲痛的情绪,但看似轻描淡写,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我”对爷爷的思念之情,于平静中蕴含痛失亲人的悲伤,不写悲而悲意更浓,更加扣人心弦。②“老人家坟前的那棵树,已过了三十八个清明”,貌似写树,实则写人。树本无感情,但是作者把它与爷爷过世联系起来,那棵过了三十八个清明的树成为情感的寄托物,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我”对爷爷无尽的思念,移情于物,更能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③作者以写树巧妙结束全篇,树已长成,而爷爷已长眠,借树形成今昔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物是人非之感,在不动声色中烘托出无限的人生悲怀和无尽的沧桑之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河子西丰饶而富有诗意,文本一写到爷爷带“我”去地里找各种好吃的,文本二写到“这里是前桥村庄稼的集散地,是我童年的游乐场”,可见河子西田地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承载着“我”的美好回忆,是“我”童年的幸福乐园。②河子西的庄稼孕育出淳朴的黄河口文化,“数不清的庄稼以身相许,数不清的草木欢呼雀跃”“在这片土地上,百草丰润,五谷茂然,万虫欢唱,狐兔撒欢”,可见河子西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大地恩典的象征,这也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一部分。③河子西是爷爷的“领地”,也是他的归宿地,文本一写到“爷爷曾是河子西当之无愧的王”“而现在,爷爷已长眠在河子西”,可以看出河子西是爷爷的“领地”,也是他的归宿;根据文本一第六段及第九段等描写可知,“我”和爷爷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美好的瞬间,有“我”对爷爷的永恒记忆。④河子西寄寓着作者向渐远的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向这片土地的生命的诗意庄严致敬的情感。河子西的土地上,爷爷遵循着传统的农耕方式,讲究种地的技巧,这里的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河子西象征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包含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田园生活的向往等内涵。“这是一片多么丰饶而富有诗意的土地”“我要在大地上调出五颜六色的乡愁,给爷爷看”,可知作者最终想要表现的是,在城市化进程席卷全球的今天,向渐远的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以及向土地的生命的诗意和庄严致敬的情感。10.ACG11.C12.C13.(1)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再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此行之后,晋国将不再发动战争了。”(2)如果君主有过失,那就是国家危亡的苗头;看见君主的过失而不去规劝,就是轻视君主的危亡。14.①尽管面临如同行走艰难般的困境,②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看到君主因过失而导致国家的危亡,③因此不断向虞公进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神所冯依,将在德矣”,“矣”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的结束,此处应断开,即A处。“若晋取虞”是一个假设条件句的开始,表示“如果晋国攻取了虞国”。这个假设引出了后续可能的行为和结果,且“虞”作“取”的宾语,C处断开。“神其吐之乎”作为一个独立的疑问句,其主语是“神”,其前断开,即G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C.“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错误。“谏”并非指古代向君主进谏的五种官职,而是指臣子向君主进谏的五种方式或策略,即正谏、降谏、忠谏、戆谏和讽谏。这些方式体现了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或批评的不同形式,而非官职。D.正确。句意:三次进谏而不被君主采用就可以离开。【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神灵不会接受祭祀”错误。原文中宫之奇指出,如果晋国占领虞国后施行德政,神灵也会接受其祭祀。【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表示带领;“腊”,指古代年终举行的祭祀活动;“举”,发动战争。(2)“……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萌”,苗头、开始;“谏”,规劝;“轻”,轻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蹇蹇”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行走艰难,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宫之奇在进谏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同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一般。而“为难”一词,在这里则指宫之奇在进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他不仅要面对虞公的固执和不听劝告,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指责。然而,宫之奇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放弃,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即为了国家和君主的利益而不断进谏。参考译文:材料一: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没有跟随在太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尚且要加害于他,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材料二:《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之所以要刚正忠直冒着危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匡正君主的过错,矫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轻视君主危亡的行为,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三次进谏而不被君主采用就可以离开,如果不离开就可能遭杀身之祸。由于进速而丧身的事,仁人不会去做的。因此进谏的方式有五种:一叫正谏,二叫降谏,三叫忠谏,四叫戆谏,五叫讽谏。(君主有过失)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但最终还不被采用,那进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明智的人测度君主的心理,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上不危及君主,下不危及自身。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无危难,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15.B16.①用典(对比):首联通过蜩鸴之类的人与敏修作对比,表达了对敏修的高远志向和品质的赞美。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敏修见识通达、品德高尚的钦佩赞美之情;颈联通过“欣”“开怀”等直接表达了诗人与敏修重逢的喜悦之情。③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尾联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色,表达不舍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希望敏修早点见识通达”说法错误。根据“早闻”“会面”可知,应是早就听闻敏修见识通达。【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①首联中,诗人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蜩与学鸠嘲笑大鹏鸟的飞翔,认为自己在榆树间飞翔就足够了,不需要像大鹏那样飞得那么高远。这里,蜩鸴代表了那些目光短浅、志向不高的人。诗人将蜩鸴与敏修进行对比,暗示敏修不同于那些只满足于小范围飞翔的蜩鸴,他有着更远大的志向和更高的追求。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敏修的非凡,也表达了诗人对敏修的敬仰和赞美。②颔联中,诗人提到“早闻达识无诸蔽”,意味着他早就听说敏修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远的见识,并且没有被世俗的偏见所蒙蔽,这表明敏修具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晚挹清风胜所传”中的“清风”通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德。诗人认为敏修的品德不仅高尚,而且超越了一般的传说和赞誉。这里的“胜所传”强调了敏修的品德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超越了普通赞誉的。颈联中的“会面已欣浑似旧”表达了诗人与敏修重逢时的欣喜,以及他们之间友情的深厚;“开怀还肯便忘年”中的“开怀”意味着心情开朗,无拘无束,直接表达了与敏修相见时的愉悦心情。③尾联中,诗人描绘了春日的美景,碧波荡漾,绿草如茵,这本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却要吟唱送别的诗篇,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更加深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哀愁。17.①.钉头磷磷②.多于在庾之粟粒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江天一色无纤尘⑥.皎皎空中孤月轮(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磷、庾、粟、扪、胁、膺、皎。18.A.炯炯有神B.竭尽全力19.①大卫是石质雕像,用“似乎”表现了作者观赏大卫雕像时的感受,强调了大卫这件艺术品洋溢着生命活力,迸发着巨大热情。②将没有生命的写得有生命,没有热情的写得有热情,用“似乎”更严谨。20.甲:都需要两副眼镜乙:他则让人成为了神21.①将“约五百多年”改为“约五百年”。②在“认为”前加“被”。⑥将“认识到了人自身充分的巨大力量”改为“充分认识到了人自身的巨大力量”。22.示例一:一副是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的创作者的独特心灵;一副是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的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示例二:一副是创作者的独特心灵,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一副是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A处,修饰“眼神”,根据前文“他充满自信地站立”可知,他的眼神是明亮的,非常精神的。可以用“炯炯有神”。炯炯有神:眼睛明亮,有神采。B处,修饰“表现”,根据“他的大量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讴歌人,赞美人,颂扬人”可知,米开朗基罗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作大量作品来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可以用“竭尽全力”。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汇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似乎”一词的使用,巧妙地将观者(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与艺术品(大卫雕像)的客观存在相融合。通过“似乎”,作者传达出即便大卫雕像材质为石头,不具备生命体征,但它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却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观者能够产生错觉,仿佛雕像真的拥有呼吸、心跳,乃至随时可能爆发的内在力量。这种表达方式,突出了大卫雕像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它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描述非生命体时,使用“似乎”一词能够保持描述的严谨性。大卫雕像是由石头雕刻而成,没有生命,没有呼吸和心跳。但是,通过“似乎”,作者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赋予了雕像以生命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饱满。这种描述手法,既体现了对艺术品的尊重,避免了将非生命体拟人化可能带来的不严谨,又增强了描述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卫雕像的震撼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空处是后面句子的概括句,概括了伟大艺术诞生所依赖的两个关键视角,两个量词“一副”修饰跟视角有关的词语,得出“眼镜”这个关键词,故可填“都需要两副眼镜”。乙处,米开朗基罗创作作品来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所以空处和“希腊神话让神成为了人”这句话意思相反,故可填“他则让人成为了神”。【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赘余。“约”和“多”同时使用导致语义重复。②缺少主语。补充“被”字使句子完整。⑥语序不当。“充分”应该修饰“认识”,不应该修饰“巨大力量”。【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整句就是形体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因此改成整句,就要以某一句为参照,其他句子改写成一样的结构。可以以第一句为参照,修改第二个句子。第一句的格式为“一副是用来……的……”,据此调整第二句为“一副是用来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